“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九九”过后,就表示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10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追根溯源,这句话一般在练武之人身上体现。一般来说,以武为生之人体格较为强健。他们认为,在严寒天、酷暑天进行锻炼,有助于磨炼自身坚强意志,同时加强武术修为和精神定力。 那么,我们普通人是否适合在“三九”、“三伏”锻炼?现代社会中亚健康、慢性病已经非常普遍,这类人群在“三九”、”三伏”锻炼并不合适。 在“三九”锻炼,由于天气过于寒冷,容易导致人们肌肉僵硬、毛孔闭塞,热量散发受到阻碍,体内的热量平衡失调。这不仅会使锻炼效果大打折扣,还会让人感到格外疲惫。此外,寒冷的天气会使人体组织兴奋度下降。在运动时既加强了能量代谢,又增大了耗氧量,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对于体弱和免疫功能较差者,严寒天进行室外锻炼还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咳嗽、甚至肺炎等,因此,此类人群更当避免此时进行户外运动。 在“三伏”锻炼,因天气炎热,危害则会更大。气温过高时在室外进行锻炼,会使人体的体温过高,从而加速脱水,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循环能力下降,造成神经功能紊乱等不良影响。不仅如此,酷暑天锻炼还容易导致中暑。中暑是高温下发生的一种以中枢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混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若处理不当,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是毋庸置疑的。 体弱、体虚、或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人群,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模式进行锻炼,可能具有致命的风险。 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在适宜的温度和时节进行适当的锻炼才最可取。
日期 : 2022 › 10 › 12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预防夏季常见病 小暑节气热浪袭人,时有暴雨光顾,感冒、中暑、泄泻、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多发;同时由于长期使用空调,容易引起空调病等。 建议大家要做好未病先防,可以用益气、生津、清暑等食物或药物预防夏季常见病。比如饮用绿豆汤、黄芪泡茶,常服荷叶粥。 预防空调病,需注意室内温度不宜过低,以免与外界气温相差太大,在早晚凉爽之际开启门窗进行通风。保持室内地板、台面等各处的清洁和干燥,不给蚊虫滋生的机会。 防中暑,勤洗晒 小暑容易中暑,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夏天昼长夜短,晚上睡眠少,建议中午打个盹,补充睡眠。 睡觉时,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出风口直吹,天热皮肤毛孔舒张,容易感冒着凉。在室内摆上绿萝、常春藤和百合等绿色植物美化环境又降温。给家具换上白色、米色、绿色和蓝色的外衣以及使用竹制家具都能让人的情绪降温。 “小暑晒伏”。夏至开始炎热与潮湿给霉菌的生长造成了良好的环境。到了小暑时节,雨水少了,阳光足,这时候,翻出家里的衣被物品,放在阳光下暴晒,紫外线就会把其上的霉菌杀死,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夏季养心,适当锻炼 小暑时节多雨、高温,人们容易烦躁不安,所以,在养生保健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夏季为心所主,应该顾护心阳,平心静气。因此小暑养生重点突出“心静”,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夏季适当锻炼,可以在清晨和傍晚到户外跳操、打拳、游泳、跑步、跳舞等,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对调节植物神经和体温都大有裨益。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小暑后阳气上升,大暑时阳气升发到极致,而且此时人体的代谢能力较强,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增高。 反复感冒、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缓解期患者,可以进行冬病夏治,以减少发作的次数或减缓发作的程度。 小暑食新,饮食防疰夏 体质虚弱的人由于暑热容易出现疰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余韵诗医师认为,小暑节气的药膳调理,既要能清热祛暑,又要能健脾化湿。在饮食方面,不可过度偏嗜生冷寒凉,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而发生腹痛、泄泻。 “小暑食新”。与陈米相比,新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陈谷,营养丰富。江南地区有一句俗谚:“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鳝鱼最为肥美。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小暑时节也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期,饮食不洁容易引起腹泻、痢疾等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马莉副主任医师提醒,小暑饮食宜清淡,多喝粥,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
风扇,降温要比空调好 空调可以迅速降温,但常吹空调会影响人体排汗功能。排汗是人体自我调节的降温过程,长期待在空调房中,人体对温度的调节能力就会降低,中枢调节能力下降,会引发各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用风扇代替来降温。还可以多开窗,加速空气流通也有助于降温。特别是老人,由于机体衰弱,对温度的调节能力有限,更要少吹空调,出门可带把扇子。还需要提醒的是,即使吹空调,也不要整天整夜地吹,可以开一会儿再关,温度也不要调太低,保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同时注意不要让空调直吹身体。 绿茶,补水同时能去火 伏天气温高,人体容易脱水,因此大量补水是防止中暑的最佳方法。补水时,可以选择喝点绿茶。因为伏天人体流失的不仅是水分,很多电解质也会流失掉,绿茶不仅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可以对人体流失的电解质进行迅速补充,进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此外,绿茶能够消除倦意,提神醒脑。如果不宜饮茶,可以在白开水中加点儿盐,也可以通过吃西瓜、喝绿豆汤等方式来补充水分,但绿豆性凉,对于小孩儿来说,不宜大量饮用。 棉质衣裤,排汗能力强 研究发现,夏季穿衣是否凉爽与衣服的吸汗能力相关。棉质衣服不仅舒适、柔软,吸汗能力也强。所以,伏天穿棉质衣服可以加速吸收身体排出的汗水,迅速带走体内热量,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衣服不宜太紧,宽松的衣物也能让汗液迅速离开体表。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可以选择颜色较浅的衣服,如白、浅黄、淡粉、浅蓝等颜色。睡觉时,不要赤膊,要身穿睡衣,这样可以护好腹部,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此外,不是穿得少就一定凉快,当温度高于37℃的时候,皮肤反而不能散热,还会吸收外界的热量,所以,夏季男性不要赤膊出门,女性也不要穿过短的裙子。 绿豆,祛湿又健脾 伏天湿热较重,容易导致脾虚,要注意健脾护脾。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绿豆有健脾的功效,可以适当喝些绿豆粥。我国传统医学还认为,绿豆煮汤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等食疗功效,对于轻度中暑,头昏头痛、胸闷气短、无汗烦热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此外,应适当多吃些蔬果,特别是一些维生素含量较高的蔬果,如西红柿、西瓜、黄瓜等。患有日光性皮炎的人需要注意,这个季节要少吃光敏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速皮肤对于光的敏感性,加重对紫外线的过敏程度。 温水澡,消暑胜过冲凉 天气热,不少人会选择直接用凉水洗澡降温,其实这并不是正确做法。伏天气温高,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代谢速度也较快,直接冲凉,会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骤降,毛孔关闭,血管骤缩,体热无法散出。洗完后不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还可能让人四肢无力、肩膝酸痛,甚至诱发关节炎和慢性肠胃炎。因此,伏天最好还是洗温水澡,水温在35℃~37℃最佳。这个温度比皮肤温高,却比体温低,非常适合消暑散热。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年人怕受凉,选择用较热的水洗,其实这样也不对。温度过高可能会使浴室中的含氧量降低,容易发生因缺氧导致的晕厥。因此,洗澡的水温要以温水为最佳。 游泳,最避暑的锻炼 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这里推荐游泳运动,因为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出数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此外,夏季在运动时间上也要有讲究。在气温较高、阳光较强时在户外运动,不但容易被晒伤,还会增加中暑、脱水等风险。因此,最好选择一早一晚到户外运动,即清晨和傍晚,这时气温相对较低,阳光也不那么强烈。运动期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每隔10到15分钟,饮用100毫升到150毫升的水。
“冬病”是指冬天或者是感受风寒好发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机体的阳气受损,尤其是肺脾肾阳气不足。 “夏治”,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间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阳气,培本固元,借自然界之旺盛阳气使机体内的阳气强壮,增加其固表驭寒之功能,祛散未退之寒邪,恢复阴阳平衡,减少其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 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如何冬病夏治 1、坚持喝大米粥,和胃气,补津液,加上芡实为佳。 2、坚持适度锻炼身体,瑜伽,慢跑均可,促进身体气血循环,通过适度排汗来排身体寒湿。 3、坚持服用丸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温补肾水。 4、坚持艾灸。根据不同的情况艾灸相关穴位,每天坚持。 5、坚持服用四逆汤,四逆者,四肢厥逆即手脚冰凉之意。干姜60g炙甘草30g生地60g黄附子15g一剂,每天坚持饮用,直到立秋。 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有哪些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腹泻肾虚者。 骨科类系统疾病: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类风湿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者。 其他系统疾病:亚健康状态、失眠、浮肿。
一、挑选合适的衣物 夏季最合适衣物的颜色是什么?很多人都会选择浅色的衣服,显得更清爽凉快。浅色衣服虽然吸热性差,但反射性强。此类衣服常含有荧光增白剂,很可能将紫外线反射至脸部,使皮肤晒伤、老化。因此,夏季户外活动时,不宜选择浅色的服装。 反而,红色衣物防晒效果最好。虽然看起来燥热,但红色可见光的波长最长,对于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非常有效,可以保护自身皮肤,可以有效防止皮肤老化及癌变。 另外,夏季要特别注意内衣材质的挑选。不宜选用化纤内衣,或过紧的内裤。如果内衣过紧,不利于身体湿气蒸发,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感染。 夏季还需要及时清洗佩戴的首饰,减少皮肤过敏。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汗液和皮脂分泌增多,佩戴首饰的部位容易因潮湿而滋生大量细菌。在夏季经常擦洗首饰及周围皮肤,可以预防皮肤感染。 二、合理用空调 三伏天,人们都不想离开空调房。李竞、李歆提醒,空调吹久了,也可能会患上“空调病”,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下降、感冒、关节酸痛等症状。因此,吹空调要注意4个点: 1.由于空调房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流动性差,导致氧气含量下降。所以夏季空调房室温应维持在26℃左右,且应该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室内卫生,空调密闭环境尤其要严禁室内抽烟,且应定期清洗空调,避免微生物滋生。 2.空调低温环境可使人体的汗腺与皮脂腺收缩,皮肤黏膜极易干燥,会对人体眼、鼻、咽喉等处的黏膜产生刺激,导致目涩、咽干、鼻痒等症状。此时需要多喝水,且室内应注意加强保湿,维持相对湿度在50%左右。 3.室内外温差较大,会造成人体的生物节律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故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8度为宜。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时,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在身上,可使用挡风板遮挡冷风。且大汗淋漓时也不要直接吹冷风,避免因感受风寒邪气而出现感冒、肌肉酸痛等疾病。年老体弱者、儿童及高血压患者不宜长时间在空调房久留,避免诱发“空调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4.不要在静止的车内开空调,以防汽车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回流车内,而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三、夏季出行 “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此时应“少动多静”。故此时应尽量在高温暴晒的时候减少外出,以避暑气。 这一时期出游,建议外出活动选择海滨、山泉、瀑布、森林等地,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避免因天气炎热而中暑。 小暑时节常见雷雨天气,出行前注意天气变化,准备好雨伞、雨衣等物品,避免淋雨涉水,受寒感冒。 小暑时节阳光强烈,外出可佩戴太阳镜、遮阳帽、遮阳伞等抵挡紫外线,保护眼睛和皮肤。需要注意的是,6岁以下儿童不适宜长时间佩戴太阳镜。因为儿童的视觉功能还未发育成熟,长时间佩戴太阳镜会引发弱视,损伤眼睛。如果怕夏天太阳光太刺眼,不妨戴一顶凉帽遮阳。 四、夏不坐木 俗语讲:“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质凳椅,雨天容易受潮,经太阳照晒后,潮气则易散发给人体,久而久之,会诱发痔疮、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同时,潮气入体也会损伤脾胃,诱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 此外,夏天也不宜坐在太硬的地方。因为夏季着装薄,坐在质地较硬的石凳或板凳上,坐骨结节直接与凳子接触,可能会导致坐骨结节性滑囊炎,对身体造成损伤。尤其是老年人及形体偏瘦的人群,更应该注意。但这时最好准备一个薄垫子,既能隔绝椅凳上的潮气,又能保护坐骨结节。 五、夏季运动 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也不宜在烈日下运动,不仅损耗体力,还易引起中暑。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要注意劳逸结合,尤其是老人、儿童及体虚人群,注意顾护阳气,以运动过后不感到疲乏为宜。 六、冬病夏治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等作用。 三伏天做“节气灸”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条,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令阳气渗入穴位及经络,使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对虚寒性疾病起到“冬病夏治”良好作用。
三伏天里,该怎么游泳 1、多喝白开水 在水里运动并不等于不会出汗,只是你看不到而已,等到口渴才喝水就晚了。运动的人通常喜欢喝果汁、尤其是碳酸饮料。这些饮品里面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尤其是在夏天,很容易让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凉的就更别想啦。 2、不要马上下水 天气炎热,很多人看见水就迫不及待地往里跳。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发生头晕。 先消消汗,用比体温稍微低一点的水冲洗一下身体,然后缓慢下池。 3、不要恋水 泳池当然清凉又舒服,但是长时间游泳或者浸泡,会带走你身体的大量热量,凉气进入毛孔,抵抗力差会引起感冒等症状。我相信全力地游40分钟左右,运动量是足够的。 4、出水后马上擦干,不要吹空调 虽然在夏天里提“保暖”有点奇怪,但绝对有必要。自然蒸发+吹空调的做法会让你爽一时,但随后而来的感冒发烧、腹痛会让你在夏天里犹如咸鱼。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在炎热的夏季,人实际上是体虚的,这会使我们易外感湿邪,内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肠胃功能失调,再加上夏天人们喜欢吃冷的食物,喜欢待在阴凉的环境中,这样更容易损伤脾胃,引发腹痛、腹泻等疾病(对我们日常的饮食、工作、睡眠和心情都会造成影响),而且经过冬季和春季,在我们身体里面积攒了大量的寒气和湿毒。因此趁三伏天去调养身体是重头戏,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知道,三伏天又是人体阳气最盛之时,此时阳气外发,伏阴在内,身体的新陈代谢、气血运行也会相应旺盛起来。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食物或茶汤,天人合击,最容易把病气、病根祛除。 1、清热消暑:白茶 强烈的日照直射,往往带来持续的高温炎热,对于经常外出工作和出去游玩的人来说,防暑降温是特别要做的功课。除了随身常备降暑药物,滋味鲜醇的白茶,是你不可错过的好选择。 白茶富含氨基酸,具有明显的降火、降燥作用,它通常被用作减少公众火灾的良药。自古以来,白茶的冷却和解毒已有许多记载。从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来看,白茶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这对炎症和抗炎症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白茶酿造后,水凉爽,香气清爽爽口,口感清新爽口,小杯品啜、大杯豪饮,热饮、冷饮皆适宜。尤其是老白茶陈化后,茶叶逐渐变平,但口感更醇厚,香气更诱人,保健效果更为明显。 2、祛湿杀菌:红茶 雨热同季的夏日,也是蚊子的繁殖的季节。繁茂的细菌繁殖,经常带来流感,使人们更容易感冒。 红茶中的茶黄素是杀菌的,所以每天都用红茶漱口,它能有效预防红茶等流感物质和茶多酚等物质,它还具有抑制和杀灭细菌、消炎止痛的作用。 在夏天,人们会吃更多的冷饮,凉爽的水果和蔬菜,冷却和吹风空调会导致人体寒冷,它会伤脾胃。这时一杯温醇的红茶,它可以帮助你温暖肠胃。红茶发酵,多酚类物质有更多的转化,茶多酚、茶黄素和茶黄素的氧化产物也能促进人体的消化。 3、防晒提神:绿茶 若提到夏季的烦恼,爱美的人一定会想到晒伤。强烈的紫外线在阳光下,经常晒伤和烧伤人类的皮肤。除了防晒霜、遮阳伞、防晒霜、浅色衣服和多种维生素C水果外,喝绿茶也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绿茶中富含儿茶素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抵抗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此外,绿茶的抗辐射作用也非常突出,如今,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随处可见,这一点无疑非常重要。 夏日人体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绿茶能有效地止渴。闷热的天气常常导致精神上的昏睡和困倦,当你工作和学习时,你不能振作精神。清爽苦涩的绿茶可以刺激你的中枢神经系统,振作精神,抗疲倦。但要记住,老年人和胃不好的人不应该喝烈性绿茶,也不要空腹饮茶。 4、消食去腻:普洱 除了中暑、流感,夏季疾病也容易胃肠炎,而不是食欲,消化不良。这是因为夏季人体的消化机能较弱,抵抗力很差,食物更容易滋生细菌,它常引起肠道疾病。因此,饮食要注意健脾养胃,增加食欲,普洱可通过调节肠道有益菌群改善胃肠功能。 夏季普洱生茶适量饮用,可消暑、燥热、解暑、解渴、清肠、降血压,基本上没有涩味,温和的茶,在适当的浓度下,它不会对肠胃产生刺激,反而起到暖胃的作用。
三伏天怎么去寒气 吃羊肉 中医认为,大暑天气虽热,但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营养学家也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不过,“吃伏羊”并非人人适合。热性体质、容易上火、身体容易发“痈疽疔疖”的人,并不适合包括“三伏补”在内的“冬病夏治”,别随意尝试。 三伏贴 “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体关节疾病、宫寒痛经等,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虑此法。 三伏灸 所谓灸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的外治疗法,就是用艾绒等药物在人的体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虽然天灸疗法简单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也有禁忌。一是病情禁忌:灸能益阳,也能伤阴,所以对阴虚阳亢及邪热内炽的病人,一般不宜用灸或慎用,如咯血吐血、肝阳头痛、中风闭证、高热神昏、抽风,或极度衰竭呈恶病质状态之人,均应慎用灸法;二是部位禁忌:面部穴位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重要脏器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在疾病的治疗上,刮痧有着活血化瘀、调整内脏阴阳平衡、疏通人体筋络、排除体内毒素、行气活血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刮痧后最好能喝一大杯温开水以帮助排毒,对刮痧部位要进行适当的保护,不要受凉。 刮痧一般只针对于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后期的感冒刮痧的效果要差得多。如果不是发高烧可以尝试刮痧治愈,但刮痧是不能退烧的,一旦发烧,就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迷信刮痧是不行的。 三伏天寒气都存在什么部位 1、膀胱经寒气堆积 人体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长期的堆积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有一部分即是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经过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 2、后背 膀胱经是排毒的重要通道,很多膀胱经拥堵的人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人体的湿寒自然也无法从体内排出!人体后背的寒气,更多的出存在后背上,形成一层层厚厚的脂肪,而这些你感觉是所谓脂肪的物质,往往是湿寒入侵体内形成的体液经过长年累月的累计形成的! 3、头部 头部的寒气表现比较特别,一般人的头皮是薄薄的一层,自己按揉起来的时候感觉是硬邦邦的感觉,如果体内的湿寒集聚在头部的话,曾更多的表现在前额的左右两侧,会逐渐形成一种硬硬的脓包,医院诊断多认定为骨质增生,这一半都是体内在头部的寒气容易停滞于此处,然后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的物质! 4、正面 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别(经络的分支)中,这两组经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严重的胃经寒气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 这种疾病很少医生能够诊断出和胃有关联,经常都成为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跛了数十年无论如何均难以想象是由于胃经的寒气所造成的,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的胖。 5、侧面经络 侧面的寒气则积存在胆经中,只要寒气侵入人体,这个部位都无法幸免。这个部位的寒气有时会在大腿外侧形成一条条的横纹。 由于寒气的物质会阻碍经络的流通,使寒气堆积的部位附近,细胞所产生的垃圾无法排出,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的胖。如果这个人喜欢运动,大腿部位寒气和组织废物所形成的垃圾会往下流动,转而堆积到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 6、鼻腔 如果人体的正气比较充足,寒气入侵以后,人气的气血便会将寒气通过皮肤毛孔排出去,对于已经到达经络的则可以通过气血运行到排出的通道里从而达到目的!古时说病在腠理,现在的寒气在腠理!同时鼻腔也是最为主要的通道之一,一般打喷嚏是一个比较好的排湿气方式,不过如果这两种方式都没有排出去的则会和体内的物质结合成为变质的体液,通过体内循环滞留在体内! 鼻腔是寒气最常见的出口,当少量的寒气到达鼻腔时,立即造成鼻塞;分量增多时,即出现打喷嚏的症状;分量再增加时,则出现流鼻水的症状,这时的鼻水多数是略低于体温,感觉凉凉的。通常开始流鼻水就是排除寒气的尾声,鼻水流完感冒也就好了。 7、皮下经络 中医古书里说,寒气先堆积在皮下的经络理,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腠理”,时间久了会转移到相应的“腑”中,例如常见的“胃寒”即是这样形成的,当这种现象产生时,用手摸胃部,可以直接感觉其温度特别低,有时会和肚脐的温差大到6~7℃。 8、肺脏 寒气在身体中更久,或更大量的寒气侵入时,会逐渐转移到肺脏,形成中医所说的肺虚现象,所谓肺虚就是肺的寒气太多导致肺功能逐渐减低。 当寒气侵入肺脏时,肺脏的能力即随之下降,身体吸收及处理水分的能力也就跟着下降。由于水分吸收的障碍,使得人体组织里的水分比例愈来愈少,外表愈来愈瘦,同时皮肤上的光泽也日渐减少,并且愈来愈黑。
1.呼吸系统疾病 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2.消化系统疾病 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3.骨关节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4.妇产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 5.小儿疾病 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6.调理(治未病) 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体虚易感冒、神疲乏力等亚健康人群及手足冰冷、怕风怕冷等虚寒性病症。 三伏贴适应人群 年龄:3周岁至75周岁之间 贴敷时间: 1、儿童首次0.5小时——1小时,二次根据皮肤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多不能超过2小时。 2、成人首次1——2小时,二次根据皮肤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 三伏贴的作用机理 夏季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此时,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经络气血流注旺盛。这个时候利用人体体表阳气旺盛,气血充沛,毛孔开泄,在治疗某些疾病的相应穴位上给予药物贴敷,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 简而言之,三伏贴可补阳气促循环,加强抵抗力。 2019年三伏贴时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择时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制定的,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夏季是自然界生气发动,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人体也与之相应,为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 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在中国旧历“夏至”“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内,采用中药穴贴进行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冬病夏治的重要方法。而“三伏”是阳气隆盛的最好时令,利用这个时令进行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作用原理 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驱风散寒,祛除体内沉疴,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病、防病或减轻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使以往在冬季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减少复发。此外,夏天阳气最为亢盛,有利于调动阳气,并且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涌盛,有利于药物的局部吸收。 冬病夏治三伏贴 1、何为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夏季三伏天,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的穴位(所谓“天灸”)用于防治疾病、强壮体质的一种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方法。“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的阳气在“三伏”也达到最高峰,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最为敏感,是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对防治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三伏贴的机理 “三伏贴”通过每年3次外用给药而治疗内脏疾病,不但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经皮给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而进入人体血液系统,减少了消化道及肝脏对其分解破坏,使其药效发挥更加充分,同时也减少了药物对于消化道的刺激作用。 3、三伏贴治未病的功效 穴位敷贴能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机制,使其产生抗体,并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性,使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恢复平衡,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的过敏状态,改变不良体质,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019年“三伏贴”敷贴时间 头伏:2019.07.12-2019.07.21 中伏:2019.07.22-2019.07.31 中伏加强贴:2019.08.01-2019.08.10 末伏:2019.08.11-201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