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伏从7月21日开始,8月9日结束,共20天。 中伏,三伏之一,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中伏天气特点 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中伏为什么有10有20天 中伏时间长短由“庚日”和“立秋”出现的时间来定; 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始入“头伏”,而“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入“末伏”。如果“夏至”日后“庚日”较远,入“伏”后20天时,已过“立秋”,即开始入“末伏”,这样“中伏”仅10天。如果“庚日”离“夏至”日近,入“伏”后数到第20天时,还未到“立秋”,则“中伏”必须延长10日,这样,“中伏”就20天了。
日期 : 2022 › 03 › 12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1年二伏20天到8月9号中伏结束。 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到8月19日结束,总共40天。 2021年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2021年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2021年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在我国北方有“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的大饼卷鸡蛋”的说法,意思是在进入到初伏当天人们要吃饺子,到了二伏时要吃面条,到了三伏天时则要吃大饼卷鸡蛋。 头伏饺子 头伏要吃饺子的原因有三点:原因一,夏至是北方冬小麦的收获节,到了头伏时,新收获的冬小麦已经磨成面粉,所以人们就会用新收获的新面粉包一顿饺子来改善下生活;二是因为,三伏天后天气闷热潮湿,很多人会因此没有食欲,饺子中既有主食,也有蔬菜肉类,吃顿饺子能补充我们身体所需热量;三是因为伏和“福”字同音,古人认为头伏吃饺子能平安度过夏天。 二伏吃面 在刚过去的夏至节气也有吃面条的传统,夏至吃面和中伏吃面的意思很接近。中伏是整个三伏天中最热的时间段,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损失严重,所以在中伏多吃面条,可以有效补充身体中所缺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中伏后人们在吃面条时喜欢吃过水凉面,凉丝丝的面条加入适量的蒜泥,不仅能刺激人的味蕾,还能败“心火”。 三伏吃大饼卷鸡蛋 三伏是整个三伏天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三伏是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所以虽然中午天气依然炎热,但是在早晚时天气已经开始变得凉爽起来。因为到了三伏时天气已经开始变得凉爽,人的食欲也开始增加,此时吃一些刚烙好的大饼也不会觉得炎热。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初伏和中伏时人体内的蛋白质消耗较多,在末伏时及时补充蛋白质,可以让我们的身体用最佳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秋天。
2021年头伏是10天中伏是20天 2021年头伏时间:7月11日-7月20日 2021年中伏时间:7月21日-8月9日 三伏中以二伏(中伏)最热。俗话说热在中伏,2021年中伏从7月21日开始。在这个三伏的4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的20天是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怎么调理身体 1.饮食 要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以清淡为主,要多吃一些易消化蛋白质寒冷高的食物。 2.补水 三伏天气期间气温较为炎热,记得要多喝水。呆在空调房里面的小伙伴也要及时补水,不然皮肤会很干燥。 3.三伏贴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做三伏贴,进行艾灸还能达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倒春寒一般发生在3月-5月。根据天气预报显示,大部地区有倒春寒。3月21日至23日和4月4日至6日,将会出现明显降温。2022年倒春寒一般在5月上旬就会结束,不过具体还要各地的天气情况而定。 2022年倒春寒会持续多久 2022年倒春寒一般会持续一周左右的样子。而随着倒春寒褪去之后,全国各地气温又会逐渐上升,但不排除4月份也会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但根据往年倒春寒发生时间上来看,多在3月中下旬出现。虽然这两天,我国华南地区、华中地区阳光明媚,但从3月18日开始,会迎来大幅度的降温,大家记得增衣防寒。 2022年倒春寒什么时候结束 2022年倒春寒预计在3月底或4月初结束,但各地倒春寒带来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所以结束时间也会有所差别。像湖南此次倒春寒影响比较小,虽然会带来降雨的过程,但最高温还有七八度左右,不会再向冬天那样冷。不过,湖南的朋友,感觉一年四季只有两个季节,要么是夏季,要不就是冬季,春季和秋季比较少见。总得来说,2022年倒春寒要来了,而且影响范围非常的广,预计会持续一周时间左右,大概在3月底前后会结束。 各地倒春寒判定标准 1、北方地区倒春寒标准:意味着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骤降。据天气预报,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内蒙古东部偏南、辽宁中北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东南部以及新疆北部和西部山区等地有大雪,其中,辽宁东北部、吉林东南部、新疆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雪。 2、南方地区倒春寒标准:通常和低温阴雨相联系。而接下来,贵州北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3、广东倒春寒标准:一是日平均气温≤10-12℃,维持3~4天或以上;二是日平均气温≤15℃,每天日照≤2小时,维持7天或以上。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预计2022年1-2月,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降水正常或偏多,利于北方冬小麦安全越冬和南方小麦缓慢生长;但冬季中后期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天气的可能性大,北方部分长势偏弱冬小麦遭受冻害风险较大;预计2022年春季,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存在出现春季霜冻、干热风天气的可能性; 受拉尼娜影响,冷空气南下频繁,受倒春寒影响最深的黄河流域,冬季的气温偏低。从时间上来看,冷空气应该来得早,去得迟,意味着今冬时间偏长,有可能往后拖,导致立春节气的气温有可能较往年偏低,天气寒冷,这个概率是很高的。 什么是“倒春寒”? 一般是指初春气温回升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出现偏低的现象。从时间上来看,到了3月份春分之后,在个别年份气温急剧升高,突然有冷空气南下,或者有冷高压控制下的晴朗夜晚地面强烈辐射降温导致气温偏低的现象。 倒春寒是农业气象上使用的概念,因为到了后春4~5月份时,黄河流域小麦正处于返青期,气温降低会导致农作物受到冷害,如果这个阶段(一般指4月至5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度以上,则认为是严重的倒春寒天气。 今年春节就在立春附近,从时间上来看,倒春寒一般发生在3月底以后,而春节在2月,相差一个多月,时间上不吻合,所以春节倒春寒也就难说了。 当然满足春节倒春寒的条件,就要在立春前有气温强烈回升,之后到了2月1号春节时,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导致春节非常寒冷,这样的天气过程有可能实现吗?还是不太可能。虽然近几年天气反常的厉害,容易出现极端天气,但这种概率要建立在大气候背景下才有讨论的意义。
2021年二伏第一天是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二,星期三。 中伏又叫做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是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10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最热是什么时候:二伏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2021年中伏是从7月21日开始,到8月9日结束,共20天。 中伏又叫做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是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 中伏一般为10天或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果在立秋之前出现第五个庚日,那中伏为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则为10天。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中伏是什么意思 中伏又称二伏:通常指的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20天,今年是2021年,中伏大约就为20天。 中伏天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太阳日晒足,热量比较集中,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所以说夏季就是有些闷热的,大家还是要注意防晒防暑为好。 中伏吃什么 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段时间应该多吃一些降暑开胃的食物,比如薏米、黄瓜等,都能帮助养胃,补充身体水分。 1、西瓜 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 2、薏米 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3、黄瓜 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4、鲤鱼 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
中伏为三伏天最热的时间阶段!三伏天,呈现出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风速小等特点,高温高湿堪比“桑拿”,是我国中原地区一年的天气中闷热到异常难挨的一个连续时间段! 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按照我国的农历节气,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按照阳历则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村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冬天造成的老寒腿、风湿骨痛、腰腿疼,可以在三伏天调理,尤其伏里的30或40天最关键。别说不能贪凉,还要防风,老寒腿的三伏天穿棉裤,让积在骨缝间的寒病随汗水排出。 为什么三伏天这么热 三伏天正值七八月,我国许多地区的天气形势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在高压内部下沉气流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云,导致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急剧上升,气温也随之上升。同时,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边缘地区,一些偏南方向的气流把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吹到我国大陆,为降雨提供水汽,地表湿度增大后,散发的热量会减少。这样,在吸热增多、散热减少的情况下,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出现一天比一天热的情况。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伏天具有高温高湿明显、累计日数多、持续性强等特点。 三伏天到底有多热 据统计,近30年来(1991-2020年)的气象数据,三伏天里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极端高温在40℃以上,高温持续日数达5-7天;而南方大部虽因湿度大,极端高温没有北方强,但极具耐力,高温日数均在20天以上,局地甚至达35天。而不得不提的“高温霸王”吐鲁番,极端高温曾达47.8℃(2008年8月5日),高温日数曾持续达39天,几乎是高温全满贯。
中伏最热,其次是末伏,虽然常说“三伏天”,但是其中,最热还是要数“中伏”。在民间有着“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在三九时,而最热的时候就是三伏中的“中伏”。进入到三伏天以后,温度就真的像是在一个蒸笼里一样,会让人热得透不过气来。其中尤其是在中伏的时候最热。在三伏天的时候,副热带的高压会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所以天气就会更加的闷热。 中伏为什么最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慢慢到了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加之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中伏如何防暑降温 1、“中伏”时高温闷热,且雷阵雨最多,暑湿之气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 2、这个时段的养生关键是除湿。日常要充分补水,别等渴了才想到喝水。呆在室内,空调别开得过低,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中暑。民间“二伏天吃面”,吃热汤面可让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3、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外,其他人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中伏最热,又有秋老虎所以其次是末伏,最后初伏。俗话说“热在三伏”,而且人们还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来形容刻苦。而三伏里之所以这么热也是有原因的。 按理来说,夏至那天日照最长,应该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但是人们说“夏至三庚数头伏”,而头伏就是三伏的开始,也是中原地区最热时节的开端。那么为什么人们不从夏至开始数伏,而是要从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数伏呢? 其实,老祖宗的这个说法是经验使然,也是智慧所在。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中午十二点虽然日照当头,但却不是最热的时候,而是过了十二点之后的两三点才是最热的时候。这个原因和数伏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的原因是一样的。 在夏季的一天当中,白天的日照时长,远比夜晚要长,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往往要大于地表散发的热量,所以这个时候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一些热量被地表吸收了。然而,到了三伏期间,地表所散发的热量开始增多,几乎和地表所吸收的热量相持平,所以这个时期也是最热的时候! 当然,三伏天之所以这么热,其科学成因还是比较复杂,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初伏的时间,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而中伏则是在第四个庚日,末伏则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过了三伏之后,天气便开始转凉。但有些时候也会有“秋老虎”的说法,意思就是在出伏之后,还会有一段十分炎热的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 我们经常在冬天的数九,还有“九九歌诀”,各地的气候不同,所以九九歌诀也有点差异,比如有些地方就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冬季有冬九九的说法,而夏天也有夏九九的说法。 夏九九的说法也很多,但差不多都大同小异,“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但三伏的时候,天气恰好就在二九、三九、四九这段时间内。大概初伏在二九,中伏在三九,末伏在四九。而按照歌诀的说法,三九、四九要远比一九热,所以中伏、末伏往往要更热一点。而末伏因为到了立秋之后,所以平均气温往往要比中伏低一点。总的来说,三伏里中伏应该是最热的。 但即使老祖宗说“热在三伏”,也不见得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都在三伏,而中伏也不见得是三伏中比较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