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交九的头一天是12月21日,也就是冬至日这一天。 每年冬至就开始数九,俗称为交九,然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一般来说,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端,至于这个依据究竟来源于何时,其实早已无从考据了,可以说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021年-2022年数九天时间表 2021年一九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2021年二九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7日; 2022年三九时间: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2022年四九时间: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25日; 2022年五九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3日; 2022年六九时间: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12日; 2022年七九时间:2022年2月13日-2022年2月21日; 2022年八九时间:2022年2月22日-2022年3月2日; 2022年九九时间:2022年3月3日-2022年3月11日; 交九是什么意思 交九,又称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数九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交九吃什么好 羊肉 羊肉“味甘,大热”,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之功效,对预防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贫血、腰膝酸软及诸多虚寒证也有益处。 大枣 大枣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常吃红枣可防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脾胃虚弱和保护肝脏,增强肌力和免疫力。 大葱 大葱能祛风解表,清肺健胃,软化血管。冬春季多吃些大葱,对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和动脉硬化均有益处。 蒜苗 蒜苗富含维生素C和杀菌素,常吃蒜苗可预防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对动脉硬化、贫血、冻疮及消化系统等疾病不无裨益。
日期 : 2022 › 02 › 11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1年末伏8月19日结束,具体末伏时间为: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一共10天。 末伏后还热吗? 部分地区还热,因为有“秋老虎”。 北方在快处暑的时候比南方容易处(出)暑,但是南方没那么容易,不过大概持续十天左右,直至“白露”节气到来。届时,将不再出现回温的“秋老虎”现象。 出伏后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通常低于30度。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 末伏的注意事项 1、切莫贪凉损阳气 末伏时天气的一大特点是,白天高温闷热,但早晚明显变凉,昼夜温差大。 所以末伏时节,取凉须有节制,以免伤及身体阳气。切忌勐吹空调、过吃冷饮,不宜直吹空调,也不要频繁地进出空调房。特别是早晚气温下降时,避免着凉感冒。 2、补水养肺防干燥 立秋至末伏这段时间,天气虽然还是很热,但这热跟夏天微微有些不同。比如除了热之外,还有些干燥的感觉,这个夏天的湿热不同。 由于夏季酷热出汗多,常损耗过多,使人体水分不足。加上秋季气候偏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常见有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烦躁不安等症状。 相较于夏天,此时补充水分也很重要。由于秋燥易伤肺,除了喝水补充水分外,喝些滋阴养润的汤水防燥又养肺,对身体极好。 3、养好脾胃贴秋膘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处于较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甚至发生秋季腹泻。 末伏天健好脾胃,可以改善胃口不佳情况,而且有利于“贴秋膘”。调理脾胃,可以经常点按以下两个穴位: 四缝穴: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四缝穴多用于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健脾助消化效果也较好。 方法:位于第2、3、4、5手指第1、2节横纹中点,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好。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也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 方法:该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4、一粥一汤过好末伏天 “秋老虎”发威,末伏天燥邪当令,身体易被秋燥所伤,引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所以饮食上要滋阴养润、健脾养胃,推荐以下“一粥一汤”,帮你健康美味过末伏天! 冬瓜薏米煲老鸭:鸭肉有滋阴、养胃、补虚作用,冬瓜、薏米可清热利湿,是末伏时节极佳的祛暑健脾利湿汤品。 方法:老鸭一只,冬瓜250克,生薏米30克,生姜及调料适量。先以清水3L煮生薏米30分钟,再加入鸭块、冬瓜、调料,文火炖1个小时以上即可。 银耳百合粳米粥:该粥有有清心润肺之效。粳米有较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银耳养胃生津;百合则润燥除烦,可滋阴养肺。 方法:银耳5-10克,先浸泡发涨;粳米100克,新鲜百合60克,加入适量冰糖同煮。 末伏这段时间气温变化大,所以如果不注意的话就很容易感冒。大家还是要做好防范工作,不要贪凉,多吃一些养生滋补的食物。
2021年末伏从8月10号开始到8月19号结束,共10天。 末伏时白天温度仍较高,但早晚气温则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进入末伏时,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不利于健康。此外,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 出伏后天气就凉快了吗 出伏之后会持续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秋老虎天气,天气依然炎热,平均气温在三十度以上,只有早晚会比三伏天气温稍低。 出伏了之后温度会有所降低,不那么热了,但是早晚温差比较大。一般来讲,出伏就代表着出了伏天,炎热渐消,而处暑节气更代表着暑气告一段落,天气应会越来越凉爽。不过在南方一些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末伏养生 1、末伏——防秋老虎 此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除仍需加强防暑降温之外,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要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此时人体消化功能较差,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2、末伏重清补食疗祛湿邪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要特别注意的是,吃扁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颜色不再翠绿为止,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3、末伏护脾胃循经按穴位 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在这个时节,如果脾伤于湿,不仅会出现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 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也是末伏养生的重要环节。末伏时节养护脾胃,可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三个穴位,每天各按100次,能够化湿、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4、莫贪寒凉物,免损脾胃阳 末伏时白天温度仍较高,但早晚气温则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进入末伏时,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不利于健康。 此外,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户外运动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才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5、吹空调要把握好“度” 立秋过后,天气依旧闷热难耐,这种前提下,大家可以选择空调、电扇、铺凉席等方式适当解暑降温,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夏季空调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仍需注意,切忌盲目贪凉,空调可设定在25℃至26℃为宜,更不可对着直吹,也不要频繁一进一出空调房,减少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差人群和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人士尤应注意。
2021年8月10号进入末伏天,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 2021年三伏天有多少天 初伏:2020年7月11日-2020年7月20日 中伏:2020年7月21日-2020年8月9日 末伏:2020年8月10日-2020年8月19日 末伏后还热吗 部分地区还热,因为有“秋老虎”。 北方在快处暑的时候比南方容易处(出)暑,但是南方没那么容易,不过大概持续十天左右,直至“白露”节气到来。届时,将不再出现回温的“秋老虎”现象。 出伏后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通常低于30度。 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 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
2022年7月16日入伏,8月24日出伏,共40天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吃什么好 饺子 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鸡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萝卜 “头伏萝卜二伏菜”,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一般来讲南方的回南天多在3-4月。 回南天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常见的天气,之所以这样主要是与南方靠海,空气湿润有关。“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而浓雾则是“回南天”的最具特色的表象。 南方的回南天到什么时间结束 南方的回南天到什么时间结束并没具体答案,毕竟各地区出现回南天的时间都不一样,不过一般回南天出现3天左右就结束了,最多不超过半个月。 南方的回南天虽与梅雨季节很是类似,但是时间上去大不相同,回南天虽令人讨厌,但是持续的时间却很短,“回南天”一般可以持续3~5天,一般有冷空气回补的话,回南天会马上消失,如果一直温暖的话,持续3-5天的时间,长的话可超过半月。 南方哪个城市没有回南天 除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剩下的区域就没有回南天,但由于气候变幻莫测,具体的还要依照实时情况来看。 众所周知南方地区的回南天常出现在2、3月份的交替季节,一般在4月份就结束了。如果要完全摆脱这样的天气,每年都是清明过后,因为每年的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节后春耕都是这样的天气,一般在4月15号,后可以摆脱这样的持续天气了。
2021年数九开始时间:2021年12月21日 2021年数九结束时间:2022年3月11日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万物生机盎然,是春耕的时候了。 2021-2022年数九时间表 2021年一九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2021年二九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7日 2022年三九时间: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2022年四九时间: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25日 2022年五九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3日 2022年六九时间: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12日 2022年七九时间:2022年2月13日-2022年2月21日 2022年八九时间:2022年2月22日-2022年3月2日 2022年九九时间:2022年3月3日-2022年3月11日 数九是哪个节气开始的:冬至 中国民间的“冬九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数九一共有多少天:81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2022年1月8日进入三九天。三九天从冬至后的第19天开始算起。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后逢第一个壬日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第三个九天叫“三九”,第四个九天九天叫“四九”,第五个九天九天叫“五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就会“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了。 2022年三九天时间表 三九:2022年1月8日-1月16日 第一天:2022年1月8日 第二天:2022年1月9日 第三天:2022年1月10日 第四天:2022年1月11日 第五天:2022年1月12日 第六天:2022年1月13日 第七天:2022年1月14日 第八天:2022年1月15日 第九天:2022年1月16日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它和三伏天恰恰相反,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比较大,并非全国各地都有三九天。像我国南方地区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在三九天天气不会很寒冷。而北方地区的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三九天天气就会比较寒冷。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2022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入伏第1天:2022年7月16日 入伏第2天:2022年7月17日 入伏第3天:2022年7月18日 入伏第4天:2022年7月19日 入伏第5天:2022年7月20日 入伏第6天:2022年7月21日 入伏第7天:2022年7月22日 入伏第8天:2022年7月23日 入伏第9天:2022年7月24日 入伏第10天:2022年7月25日 入伏的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三伏的意思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三庚、三伏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入伏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2022年入伏从7月16日开始到7月25日结束 入伏第1天:2022年7月16日 入伏第2天:2022年7月17日 入伏第3天:2022年7月18日 入伏第4天:2022年7月19日 入伏第5天:2022年7月20日 入伏第6天:2022年7月21日 入伏第7天:2022年7月22日 入伏第8天:2022年7月23日 入伏第9天:2022年7月24日 入伏第10天:2022年7月25日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天介绍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 三伏天应该如何科学养生 1、补充水分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较快,自然而然流汗较多。需要及时的为身体补充水分,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尤其是像一些工人、农民、清洁工、运动健儿等人群,身体消耗大、排汗多,需要及时的喝水(人体每天的喝水量尽量控制在3000毫升),才能更好的维持身体正常的运转,保持体内水分的充足。否则会很容易中暑哦! 2、饮食清淡 三伏天时节,饮食多以清淡为主。同时,可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忌过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像苦瓜、西瓜、莲子、冬瓜、薏仁等食物,对解热祛暑、健脾开胃都有很好的帮助。闲暇时间,也可以多多熬制一些绿豆汤、冬瓜汤等,来温脾滋阴、生津止渴、祛火泻火。 3、穴位灸敷 进入三伏天之后,可以适当的灸敷,促进血液循环,祛除体内的寒气,调理宫寒痛经、扶正祛邪,行气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贴敷的灸贴和穴位也大不相同。具体选择的灸贴和操作方法,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哦~ 4、补充益生菌 夏季是滋生细菌的高发时节,尤其是在炎热的三伏天,更是多病爆发。尤其是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稍不注意就很容易遭受病菌入侵,导致腹泻、便秘等肠胃不适问题。除了日常饮食摄入之外,还可以通过适量补充益生菌,来增强人体免疫力。蜜拓蜜旗下的衡欣牌益生菌冲剂,它不仅能调节肠道健康,缓解便秘、腹泻等肠胃不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