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初伏,为十日,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是真正伏天的开始。 中伏,一般为十日到二十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末伏,为十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中伏的计算关键要看“三庚日”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恰好又有5个庚日,分别是:6月27日庚寅日、7月7日庚子日、7月17日的庚戌日、7月27日的庚申日、8月6日庚午日,然后8月7日立秋。所以,同去年一样,今年中伏又是20天。 中伏到了,高温潮湿,桑拿天频频,又到了夏天最难熬的时段,希望大家注意防暑降温,做好伏天养生功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利度过这段最闷热难熬的时光。
日期 : 2021 › 04 › 10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立秋在中伏还是未伏:中伏 2019年立秋时间是:8月8日,而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所以立秋在中伏。 立秋是一年之中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虽说日期上是这么算的,但在气象学上,人们将连续5天日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下作为秋天开始的标志。 早晚凉爽中午仍有余热“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此时天气通常依旧很炎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 气象学上指处暑节气后连续5天最高气温在35度以上,形成连日晴朗、日照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故称“秋老虎”。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中国其实很少有地区能在立秋这天真正进入秋季。像是江淮一带,可能要等到9月才行。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过后,夏天的燥热会慢慢褪去,昼夜温差逐步加大,凉风也吹了起来,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秋天正式到来。 有人说根据农村阴历来判断这立秋的早晚问题,因为从阳历来看的话,这立秋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是这农历可就不一样了,从阳历上来看的话,这每年的时间都是在八月的七八九这三天,而此时要是阳历时间已经立秋了。 并且进入七月份的话,那么说明现在是早立秋,反之就是晚秋了。若是晚立秋的话,正好是一年中的三伏天,也正是最热的时候。所以就有人说这种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闰中伏是不是闰年才有:不是 闰中伏的出现与庚日有关,其中庚日是指的夏至之后的庚日,而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闰中伏并非每年都有。 闰中伏的出现与夏至后的庚日有关,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所以中伏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两个。 中伏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仙草 为了应对中伏带来的暑热,南方地区家家户户会在中伏这天吃一些仙草避暑,仙草是凉草粉的加工产品,具有消暑解凉的作用,市面上常见的烧仙草就是仙草加工产品。 吃荔枝 中伏时正逢荔枝成熟,在炎热的天气里,吃上一颗清甜可口的荔枝也是相当的解暑,而且当地人认为荔枝具有极佳的滋补作用,和东北地区的人参是一样的,在中伏的时候吃些荔枝可以保健身体。 吃凉菜 中伏的时候气温很高,一整天都是恹恹的,胃口奇差,吃一些凉菜可以改善胃口。 喝老鸭汤 中伏期间苦夏难挨,经常是大汗淋漓,所以人们信奉中伏的时候要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老鸭无疑是最佳的补品。 老鸭长时间生活在水里,性质偏凉,有滋养五脏阳气的作用,可以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有句谚语是“中伏老鸭赛补药”,说的就是夏天喝老鸭汤的养生功效。 喝伏茶 中伏时气候非常炎热,很容易中暑,为了解暑,很多地区开始喝伏茶,伏茶的主要原料是当季的金银花、荷叶、夏枯草、甘草等食物,具有清凉消暑的作用。
三伏贴每次贴几贴最好:遵照医嘱 三伏贴并非贴的越久效果越好,时间不要自己延长。 三伏贴的每次的敷贴时间除医生特殊要求外,都是要讲究的。成人一般不超过6小时,12~18岁4~5小时,8~12岁3~4小时,3~8岁2~3小时。 每个人贴敷所用的药不同,具体时间长短应遵从医师的建议,需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三伏贴贴几次最好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通常是三年一个疗程,每一伏的第一天开始治疗,每10天一次。每伏贴1~3次,三伏共3~9次。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也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要开始入伏了。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则是“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但是因为有的年份会出现闰月,所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的年份是四个庚日,而有的年份则有五个庚日。所以中伏的天数是不确定的。有的年份是十天,而有的年份却有二十天。今年入伏是在7月12日,并且中伏时间比较长是20天。 相比于头伏和末伏,中伏确实是最热的,而且其特点是“湿热”,仿佛把人置身于一个大蒸笼中,热得让人难以呼吸。之所以中伏最热,那是因为自从入伏后,地面的湿度就变大了,这样每天吸收的热量也就增多了,但是散发出来的却很少。吸收的多,散发的少,随着热量一天天的累积,自然也就一天会比一天热了。 再加上,在三伏天的雨水也比较多,空气中的水分多,湿度大了,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就好比是一个蒸笼一样,里面在不断的添柴,而热气不断往上冒,这也是为什么三伏天比较闷热的原因。这种情况持续到末伏以后,逐渐就得到了缓解。所以相当于在二伏的时候,气温已经达到了高峰期。 进入三伏天以后,由于天气闷热潮湿,也很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病,古人在这方面也是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时,在饮食上面,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比如在北方就有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饮食习俗。这是因为,面食有促进食欲的作用,而且这个时候新小麦刚刚采收完,用新的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不但营养很丰富,而且还有发汗的功效,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初伏,为十日,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是真正伏天的开始。 中伏,一般为十日到二十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末伏,为十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中伏的计算关键要看“三庚日”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恰好又有5个庚日,分别是:6月27日庚寅日、7月7日庚子日、7月17日的庚戌日、7月27日的庚申日、8月6日庚午日,然后8月7日立秋。所以,同去年一样,今年中伏又是20天。 中伏到了,高温潮湿,桑拿天频频,又到了夏天最难熬的时段,希望大家注意防暑降温,做好伏天养生功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顺利度过这段最闷热难熬的时光。
每年都有两个中伏吗:不是 中伏的时间是在每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前结束。也就是说,中伏是根据节气和干支纪日确定的,并不是按照农历时间计算的。 三伏的日期是按干支纪日来确定的。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合起来叫“三伏”。“庚”就是10天干中的庚,庚与庚相隔10天,而阳历一年是365天(闰年多一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每年庚日的日期都不相同,因而初伏的日期也就不固定。但初伏日期一定在7月初,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规律:相连两年的初伏日期,当两年都是平年或第一年是闰年而第二年是平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或推后5天;当第一年是平年而第二年是闰年时,则下年的初伏日期比上年提前6天或推后4天。如1990年的初伏日期是7月14日,1991年为7月19日,1992年为7月13日,1993年为7月18日。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相隔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4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5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20天。 近统计年中伏天数 2011年中伏共20天。 2012年中伏共10天。 2013年中伏共20天。 2014年中伏共10天。 2015年中伏共20天。 2016年中伏共20天。 2017年中伏共20天。 2018年中伏共20天。
中伏天可以吃一些清淡爽口的食物利于身体的消化吸收,不要过多的吃冰冷食物,多吃些止渴利尿的水果,比如西瓜,梨等,另外不要空调直吹,要将空调的扇叶朝上使冷空气自然散开等。在中伏天我们还可以喝绿豆汤解暑,平时多吃苦性食物,比如苦瓜,苦菜等。 1、不要在车内长时间开空调 我们都知道,夏季开车的时候,直接照射到太阳,所以车内的温度是非常高的,一般人都会选择打开空调设备来降温。其实在开车的过程中开着空调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要在车内午休,最好不要开空调。 这是因为开空调的时候,汽车内部是一个密闭的空间,而氧气是有限的,总有被呼吸完的时候,如果进入到深度睡眠状态,可能会导致窒息或者有潜移默化伤害大脑的隐患。 2、吃完饭后不要立即洗澡 夏季温度高,在吃完饭后会出大量的汗,所以很多人在用餐后直接就洗澡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 这是因为我们在吃完饭后,心脏需要分配足够的血液进入胃部,帮助胃部消化食物,而如果我们这个时候立即洗澡的话,血液会集中流向四肢,如此一来就会造成胃部血液供应不足,将会直接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另外,饭后立即洗澡还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感。 所以,大家夏季吃完晚饭后,最好不要立即洗澡,可以去户外适当的散散步,帮助胃消化后,再进行洗澡。 3、不要用凉水洗澡 夏季气温高,所以很多人喜欢贪凉用凉水洗脚。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脚是我们身体的血管末梢部位,不仅会留至脚底还会循环回心脏,所以千万不能受凉。另外,脚部的穴位非常多,与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有紧密的联系,稍有不慎,对损伤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 4、尽量不要在大树下乘凉 傍晚的时候太阳下山,温度会有所降低,所以很多人都有吃完晚饭在大树下乘凉的习惯。这本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但是对我们的健康并无益。 这是因为,在太阳下山之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停止,不仅不会释放氧气,而且还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傍晚的时候大树下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升高。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出现头晕、全身无力等。 虽然这些都是一些微小的细节,但是对于我们保证我们的健康将大有裨益。不良生活习惯的弊端可能短时间内并不会在我们的身上表现出来,但是当我们一旦年纪大了,就会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所以,大家一定要乘着年轻的时候,多注意保重自己的身体。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夏至(6月21日或22日)到立秋(8月7-9日之间),出现极限情况才会达到50天,所以出现5个庚日的可能性小于出现4个庚日,那么中伏10天的年份比较多。 2012年中伏共10天 中伏第1天:2012年7月28日 中伏第2天:2012年7月29日 中伏第3天:2012年7月30日 中伏第4天:2012年7月31日 中伏第5天:2012年8月1日 中伏第6天:2012年8月2日 中伏第7天:2012年8月3日 中伏第8天:2012年8月4日 中伏第9天:2012年8月5日 中伏第10天:2012年8月6日 2014年中伏共10天 中伏第1天:2014年7月28日 中伏第2天:2014年7月29日 中伏第3天:2014年7月30日 中伏第4天:2014年7月31日 中伏第5天:2014年8月1日 中伏第6天:2014年8月2日 中伏第7天:2014年8月3日 中伏第8天:2014年8月4日 中伏第9天:2014年8月5日 中伏第10天:2014年8月6日
初伏热还是中伏热:中伏 民间一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为什么在三伏里是中伏最热 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