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15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主管304724_大型专场民俗文化演出在崇阳天城剧院隆重举行

    2016年8月20号晚19点半,中华民俗文化才艺大赛组委会携100多人的专业演出团体及工作人员走进天城剧院,举行中华民俗文化才艺大赛媒体见面会暨大型专场民俗文化才艺演出,为即将开展的中华民俗文化才艺大赛咸宁分赛区赛事活动拉开序幕。此次大赛由东方文化(香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省演艺集团长江人艺联合发起,主题为“传承民俗才艺,复兴中华文明”。   (演出现场)   此次发布会及演出活动由中华民俗文化才艺大赛组委会、武汉内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湖北演艺集团长江人艺、武汉广播电视台、咸宁英才教育集团等单位协办。省市级部分领导,湖北地区约200位企业家,部分地区商会会长、行业领军人物、创业e家金融客、北大EMBA、浙大EMBA等企业家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活动还得到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咸宁电视台、腾讯大楚网、搜狐武汉站、凤凰湖北、新浪湖北、大楚咸宁站、咸宁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等众多媒体支持。   (活动海报)   活动开始,主办方武汉内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赛主席马智龙先生上台致辞,对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企业家、媒体朋友等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大赛武汉分赛区主席代表龙鹰女士、协办单位咸宁英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孟鹏先生,崇阳影视城总经理、咸宁分赛区主席代表韩振先先生分别上台致辞。   马智龙主席在发言中讲到:此次大赛是一场规模盛大的民俗才艺展示活动,更是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大赛于2016年5月份正式筹备成立,此次大赛将不同于以往,是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投资团体及电视媒体的鼎立支持下,以武汉内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主办单位,迅速成立了大赛组委会及多个分赛区,并计划在近期迅速完成全国部分分赛区的筹备工作,大赛分赛区主席均为当地大型企业负责人、优秀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等。欢迎有民族情怀、符合条件的企业家加入我们大赛的主席团,并以大赛为载体,打造一个文化产业的生态圈,一个企业家的高端的、深度交流和资源整合的平台,共同推进民俗文化才艺大赛的进行和民俗文化村的建设,为复兴中华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旅游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还提到,崇阳影视城作为大赛的咸宁地区分赛区,将作为咸宁地区大赛的总部机构,在大赛组委会及咸宁地区各分赛点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大赛的推进工作,并加速景区建设民俗文化村,为大赛的选手打造长期稳定的民俗才艺展示的大舞台。由此吸引全国的民间艺人和民间工艺,为全世界的游客展现崇阳之美、展示中华民俗文化的精髓!最后他讲到,大赛组委会将带领100多人的专业演出团队和工作人员走遍大江南北,并以大赛为载体进行电视栏目的打造,影视拍摄等。伴随着大赛的启动,各地区报名、海选活动将陆续展开,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赛。组委会还将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并呼吁更多的企业家共同参与。他相信,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广大民俗才艺选手的积极参与,中华民俗文化才艺大赛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马主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载体,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民间艺人的流失和民间文化形态逐渐消失等困境,优秀的民俗才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濒临灭绝。儿时记忆,家乡情怀,让我们恋恋不忘。挖掘出隐藏和散落于民间的优秀才艺作品和表演人才,让传统的民俗文化才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就是发起此次大赛的目的。   (武汉内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赛主席马智龙先生致辞)   大赛武汉分赛区主席代表龙鹰女士、协办单位咸宁英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孟鹏先生均在讲话中表达了对中华民俗文化才艺大赛的美好祝福。其中,龙鹰女士在发言中向现场的领导、嘉宾以及媒体朋友发出了武汉分赛区媒体发布会及演出活动的邀请。   (大赛武汉分赛区主席代表龙鹰女士致辞)   (咸宁英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孟鹏先生致辞)   咸宁分赛区主席代表韩振先先生在发言中介绍了崇阳影视城的投资规模、建设进程及中华民俗文化村的打造计划,承诺将全力以赴将大赛举办得更加精彩、更加成功,为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贡献力量。   (咸宁分赛区主席代表韩振先先生致辞)   随后,湖北省演艺集团长江人艺的演员们带来了精彩的大型专场民俗文化才艺演出。傣族的女儿,蒙古的歌,藏族的舞蹈,各种民族歌舞精彩上演,展现了中华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之称的民间祭祀舞蹈傩舞演出场面十分震撼,现场掌声轰鸣。而起源于夏代,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衍伸而来的《花鼓灯》表演,效果极富感染力。小品《演技派》《三个媳妇》幽默诙谐,发人深省的同时,引得现场观众开怀大笑,极尽语言类节目表演的魅力。整个活动时间持续两个小时,向现场的观众呈现了一台精彩的民俗文化盛宴,现场观众反应十分热烈,观演结束仍意犹未尽。     (开场舞蹈《花开盛世》)   (歌曲《鸿雁》)     (女子群舞《傣家的女儿傣家的雨》)     (男子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   (小品《演技派》)     (男子群舞《傩舞》)   (歌曲《芦花》、《欢天喜地》)   (歌舞《改变自己》)   (小品《三个媳妇》)   (舞蹈《花鼓灯》)     (大坪挽号儿《摘朵栀子花》)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歌舞《同一个梦》)   (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等候演出开始的观众)                                        (艺术熏陶从娃娃抓起)   (馅饼快来砸中我!)   (喜闻乐见)   本次演出,时间紧、任务重,两天两台不同的节目,卸台、装台、调试、合光、化妆、彩排、演出,20小时内完成,还要确保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正式演出中、保证演出效果。台前幕后全体演职人员,付出和牺牲有多大,成长就有多快、收获就有多重。  

杏鑫登录_民族文化绽放异彩

图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弹吉他的拉祜族小朋友    “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这是对普洱少数民族的形象比喻。普洱民族众多,主要包括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文化精彩纷呈,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和“万花筒”,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相互交融,勾勒出了一幅天然而美丽的画卷。近年来,普洱民族文化不断“走出去”,在更加高端和广阔绽放异彩,不断擦亮“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城市品牌。

杏鑫咨询304724_《丝路长城》导演杨君:这是一首“秦汁秦味”的丝路史诗

唐太宗与李靖商讨针对北荒部落的对策。杨宏程摄   “这是一首‘秦汁秦味’的丝路史诗。”国家一级导演杨君表示。她希望借助陕西元素,将秦腔的地域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这部由陕西省代表团选送的《丝路长城》从京剧到秦腔的版本转变,给演员们的演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与京剧“以角取胜”不同的是,《丝路长城》重在展示整体阵容,张扬团队精神,充分彰显全体成员强劲的艺术力量。“他们是一帮非常年轻的演员,却都吃苦耐劳。”此时的杨君有些动容地表示,从最初的单独排练到最后的合成排练,刚好赶上最炎热的季节。每天150多个人挤在剧院排练,有的饰演的是胡人,还穿着棉袄,热得汗流浃背。   “我们遵循节俭的考虑,为了减少投资成本,秦腔版本的《丝路长城》在舞美、服装上借鉴了京剧版本。但在舞蹈、音乐和武戏上充分创新,表现了浓重的西北特色。”杨君说。她还发挥了年轻演员们英武靓丽的优势,在唱念做舞的编排上巧妙构思,舞台调度新意迭出,音乐于秦韵之中又融入了西域、波斯等异域风情。   为了吸引观众,更好地解释剧本,《丝路长城》剧本修改多次,并有所删减。杨君解释说:“我和编剧反复推敲,使舞台节奏更加紧凑了,更好地将秦腔剧种的苍劲豪迈、慷慨激昂贯穿于全剧之中,为其塑造了厚重深沉、大气磅礴的音乐叙事形象。”   说起自己对该剧的理解,杨君表示,“丝路”传承出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长城”则象征坚毅英武的民族气魄。《丝路长城》以唐代开辟丝绸之路,与边疆少数民族“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故事,弘扬了民族团结、携手共进的伟大梦想,为今天人们投身“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提供了启迪。   “该剧描绘了唐太宗为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邦邻和睦而重建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图景,框架宏大。”杨君说,因此她更注重表现细腻的情感,企图“以情动人”,用主人公柳娘一家的悲欢离合与报国立功的感人故事,表达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

杏鑫咨询304724_《丝路长城》中的两位“80后”演员:“自己热爱的东西,再苦也能承受”

魏艳妮在上场前做着最后的准备   8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长安大戏院探班即将上演的大型秦腔历史剧《丝路长城》。忙着装台的剧组工作人员为记者引荐了两位“80后”演员——陕西小梅花秦腔团演员魏艳妮和王航。   “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秦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之一柳娘的魏艳妮如是说。   虽然是个“80后”,魏艳妮却已有近20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了,曾先后在《杨门女将》《赵氏孤儿》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感真挚,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次在《丝路长城》中,魏艳妮的主要戏份有3场,虽然唱词不多,但每场都有亮点。   “小旦、女扮男装、青衣都有。”魏艳妮说,她本身主攻青衣,从小旦到青衣,难度相当大,为此她狠下功夫融入角色,演出了自己所理解的柳娘。魏艳妮的这股子认真劲儿,缘于当初的不认真。    “我刚参加工作时,我们下乡去平凉演出。当时天特别冷,我的戏服十分单薄,候场时我披了一件厚马甲,结果上台时忘了取下来……”魏艳妮说到这里,不好意思地笑了。从那之后,魏艳妮告诉自己要认认真真地演好每一场戏。   除了认真专业的态度,吃苦耐劳也是这些演员们必备的素质。剧中李世民的扮演者、“80后”演员王航,十几岁就开始“唱大戏”了。当记者听说剧团在今年西安罕见的41℃高温天气下仍旧坚持每天排练时,直呼太艰苦了。但是,两位主演却对视一笑,表示这都没什么,比这更苦的还有。   “当时我们去榆中县一个农村送戏下乡。”王航回忆说,“正是寒冬腊月,乡下的条件比较艰苦,戏一结束我们就跑去烤火。实在太冷了,脚都冻得没知觉了,结果一不小心把袜子都烧着了。”此时,坐在一旁的魏艳妮打趣地补充道:“我们送戏下乡的时候,住柴房打地铺,房顶都是大窟窿,晚上还能见到星星呢!”   一路走来,艰苦的磨练让魏艳妮、王航成为了优秀的秦腔传承者。回忆起近20年的演艺生涯,他们表示,这是自己热爱的东西,再多的辛苦也能承受。   在《丝路长城》中,无论是王航饰演的唐太宗,还是魏艳妮饰演的柳娘,这些主要角色都个性鲜明,需要把握得生动准确。   王航告诉记者,为了表现帝王威严的仪态,他特意观看了许多相关资料,然后自己揣摩,一有空闲就对着镜子苦练。“秦腔不同于京剧,小生需要用‘本嗓’唱戏,而唐太宗的年龄跨度较大,所以要特别注意从清脆洪亮到低沉的声音变化。”王航表示,戏剧中一招一式都必须把握到位,哪儿走快、哪儿走慢都是有讲究的。   对这次能够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两位都直言“感到十分荣幸”,并表示,他们会力争将最好的秦腔《丝路长城》展现给首都各界观众。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古老原始的民族文化遇上活力激情的自行车运动,夜郎千户仡寨

古老原始的民族文化遇上活力激情的自行车运动,夜郎千户仡寨蓄势待发!   ——2016“夜郎千户仡寨杯”中国·石阡首届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火热报名   贵州作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境内石阡县的夜郎千户仡寨可以算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绿意环绕的天然氧吧,夜郎千户仡寨向所有人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仡佬族部落的人民用他们最朴实的行动延续着他们宝贵的民族文化传统。   当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遇上激情的自行车运动,又将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就在9月11日,2016“夜郎千户仡杯”中国·石阡首届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将于夜郎千户仡寨火热开启!届时必将是一场视觉、文化和运动多元素交融的全民盛宴,夜郎千户仡寨狂欢的篝火将会再一次点燃以迎接四方来客。   在这里,你将享受最刺激的山地自行车比赛,与全国高手巅峰对决;在这里,你将欣赏最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跨越历史长河的文化魅力;在这里,你将体验最放松的心灵之旅,远离纷繁的城市喧嚣……夜郎千户仡寨将带你体验真正回归大自然的山地自行车运动,给你的身心带去一场完美的放松净化。   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赛事,这是一片让你流连忘返的自然美景,夜郎千户仡寨携手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邀您共度这场文化和体育的狂欢!

杏鑫测试路线_《阿里郎花》:永远盛开的民族之花

第二幕红色馨香之新婚   银发飘飘的朝鲜族舞蹈家顺姬沉醉在鲜花的馨香中,脑海中浮现出一组组画面:少女时对舞蹈艺术的痴迷、青年时与爱人的生离死别、晚年时为民族舞蹈传承付出的艰辛……在回忆中,顺姬翩翩起舞。   8月30日,由吉林省代表团选送、延边歌舞团创排演出的中国朝鲜族原创舞剧《阿里郎花》在北京民族剧院激情上演。伴随着特色鲜明的朝鲜族音乐,观众在舞者的带领下走近了盛开的《阿里郎花》。在运用4D技术、灯光形象呈现的多维舞台空间里,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假面舞等多项被列入“非遗”项目的舞蹈,随着剧情的展开轮番上演,朝鲜族舞蹈艺术在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从《序幕·花儿飘香》《第一幕·蓝色馨香》《第二幕·红色馨香》《第三幕·白色馨香》《第四幕·金色馨香》到《尾声·千年馨香》,舞剧《阿里郎花》以蓝、红、白、黄4个色调,将一个艺术家、一个民族的梦想进行了艺术再现,并以情为线贯穿全剧。   该剧以中国朝鲜族舞蹈家为原型,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女舞蹈家顺姬一生所经历的磨难坎坷与精神洗礼,弘扬了中国朝鲜族艺术家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而默默奉献、坚守信念的执著精神和民族情感。   “女主人公顺姬的人生,也是许许多多中国朝鲜族艺术家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舞蹈人生和艺术追求就是一朵永远盛开的民族之花——阿里郎花。”《阿里郎花》文学编剧金荣健表示。   《阿里郎花》自2013年开始编排到此次进京会演,历时近3年时间,起用180多人的演职人员阵容,先后经过3个阶段的修改提升和5轮排练,组织了20多场热身演出。创作团队先后赴北京、上海、云南红河、湖北恩施等地以及韩国、朝鲜等国家进行采风,从剧目的主题、剧情到音乐、舞美等,都进行了反复酝酿、精心构思。   “该剧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以中国朝鲜族原汁原味的文化艺术资源为背景,从结构到铺排、串联方式,都渗透着朝鲜族独有的民俗、民风、民情。 ”《阿里郎花》剧目策划、总导演金姬说。   在音乐表达上,整个剧目将朝鲜族民乐与现代管弦乐相结合,并配以民俗说唱形式,弥漫着浓浓的“阿里郎”情结;在舞美设计上,运用4D技术构建立体空间,巧妙地把时间与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观众、剧场、演员之间形成共鸣。   首演当晚,民族剧院座无虚席,特别是当振奋人心的长鼓舞登台表演的时候,全场观众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掌声、喝彩声持续不断。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观舞后表示,该剧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了本民族的传统,从舞剧表达的情感以及对动作、音乐的处理上,都能感觉到民族艺术的力量。在结构上,该剧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舞剧,而是以人的情感为线索来展开的。   白族文艺工作者董丽馨认为:“这部剧非常好、非常新颖。从舞台布局到灯光都很出奇。希望能多演几场,满足普通观众的需求。”   “特别美!”在京工作的朝鲜族法律工作者严文激动地说,“朝鲜族人民能献给全国人民这样一台精彩的演出,我感到非常自豪。”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专业研一学生金笑雪也是朝鲜族,她说剧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勾起了她的思乡之情。“这虽然是一场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剧,但舞台现代手段运用得很好、很时尚,我们年轻人也爱看。”

杏鑫登录网站_总导演金姬:用舞蹈传递民族文化馨香

第四幕金色馨香之鹤舞。 第三幕白色馨香之扇子舞。 第一幕蓝色馨香之农乐舞。   由吉林省代表团选送、延边歌舞团创排演出的中国朝鲜族大型原创舞剧《阿里郎花》于8月30日、31日在北京民族剧院亮相,并成功打响“叫好又叫座”的招牌。截至8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网络投票中,该剧所获票数已近60万,目前排在43台剧(节)目的第一位。   “观众和网友的期待与认可,对我们既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动力和压力。”《阿里郎花》剧目策划、总导演金姬的话语中充满了欣喜,但也掩不住感慨之情。身为一名中国朝鲜族舞蹈人,在30多年的舞蹈生涯中,金姬辛勤耕耘、成绩斐然,创作并演出了许多优秀节目,十余次获得国内外奖项。   “回首我们舞蹈人的昨天,我们的老师、前辈们在民族艺术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社会和后辈留下了丰富的财富。作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舞蹈人,我们该如何为现在、未来的社会和后辈们留下没有愧疚的记忆?”金姬时常在思考。   “面对当今加快挖掘、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通过艺术舞台广泛地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舞蹈共享我们民族文化的浓厚馨香,是我们这一代舞蹈人所应发挥的作用。”金姬说。   满怀着一腔抱负和激情,2013年底,金姬毫不犹豫地接过了中国朝鲜族原创舞剧《阿里郎花》剧目总导演的重任。“这个舞剧可以帮我圆梦。”金姬说。   从一开始就抱着打造精品的信念,金姬和编剧共同探讨,完成了文学剧本和导演台本的创作。力求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再认知中,寻觅和挖掘民族文化基因,使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朝鲜族舞蹈在《阿里郎花》中得到形、情、意、韵的全方位展现。   “我们希望在《阿里郎花》中,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形体语言描绘一幅美丽的民俗图画,让观众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中国朝鲜族舞蹈,了解朝鲜族民族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也期待中国朝鲜族的舞蹈历史从《阿里郎花》开启新的篇章。”金姬表示。   为了达到理想的舞台艺术效果,金姬的字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她对自己的要求极度严苛,而对演员们也有着“魔鬼般的严厉”。   从2013年底开始编排,直至在舞台上演出的最后一刻,金姬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创排、修改、再创排,“满脑子想的只有这台剧目”,就是她3年的全部生活。在这3年间,《阿里郎花》的180名演职人员,特别是舞蹈演员,也都每天在排练场上挥汗如雨。   为了一个长鼓舞的高难度动作,演员们每天都要练习几个小时,每个人的背上、肩上都磨出了血泡。一些演员的腰部、腿部、颈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他们依然忍着伤痛坚守在排练场上。   “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把最优秀、最精美的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舞蹈艺术展现给广大观众,能够代表延边歌舞团的艺术水准。”金姬说。   “就像舞剧《阿里郎花》讲述的昨天的舞蹈家人生一样,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主人公。我们都会以主人公的使命感,不辜负观众的支持和期待。”金姬说。

    新华网贵阳11月2日电(记者郏亦真)当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断绽放其光彩的同时,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也正在城镇化浪潮中濒临灭绝的风险。中国政府将着力构建国家“语言资源库”,让民族语言资源“有声博物馆”守护多样的民族文化。     记者从近日在贵州雷山县召开的中国民族语文工作现场会上获悉,为了保护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中国将加大语言数据库建设和开发力度。此项工作由中国国家民委、教育部组织,科技部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正在全国多个省份有序推进当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教育部语信司司长张浩明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的国家,这些语言和方言都承载着自己民族或地区的发展历史,积淀着丰富多彩、不可再生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基因和宝贵财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增加,中国一些语言和方言的使用人口正在日益减少,传承面临威胁。张浩明说,一种语言的消亡也就意味着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遗产的消失,这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人类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为此,中国政府着力开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语言文字保护工作。中国语言数据库项目2008年在江苏省启动,涵盖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语言文字资源、规范标准资源、不同语种人才和文化资源等多项内容,初步构成了语言资源的基本框架。其中,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是整个语言数据库建设中的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目前,江苏省已经完成全省的语言调查、采集和存储工作,开通了江苏语言资源库展示网;少数民族资源大省云南已试点采集傣语、景颇语、卡卓语等10多种语言词汇,拟定了资源库建设的框架;上海、北京、辽宁、广西、山东等地,已相继启动这一项目。     中国各地高校也加入语言数据库的建设队伍。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已经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试点工作。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则是贵州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存储点。利用中国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为语言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和备份,无疑能够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建成的效率。     除了全国各地的充分配合以外,语言数据库的建设还得到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民委正在组织专家,开展有声数据库国家库的顶层设计和相关技术研发工作。     张浩明表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语料最丰富、技术水平最先进、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各民族语言资源“有声博物馆”。     除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语言数据库,中国还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其研究结果,每年都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形式向社会发布。其中的少数民族语语料库,已经实现每年不同语种2亿字的采集量。

  本报讯4月1日,贵阳市政府与民族文化宫签署协议,标志着中国首个民族文化资源库项目落户贵阳。该项目包括建设一个数据库、修建一个标志性建筑、开展十大活动及网上商城运营四大内容,计划于2017年6月试运行,同年底验收。 据介绍,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是国家民委批准予以立项的全国首个民族文化资源库。该项目由民族文化宫组织实施。资源库一方面对我国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收集,另一方面对民族文化宫现有馆藏历史档案、文物、影像、图片、书籍、服饰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迁移、复制、翻拍、修复、确认和存储。 该项目具体包括一个数据资源库、一个标志性建筑(即中国民族文化博览馆)以及100集专题纪录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形象大使评选、中国民族文化人物评选活动、中国少数民族摄影作品大赛、100个人生必去的民族旅游景点、少数民族婚恋电视栏目及网站、民族电影节、民族音乐节、民族舞蹈大赛、500家民族旅游酒店活动十大活动和民族文化产品网上商城运营后实现10万人在线等内容。该项目落户后,将为贵阳大数据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对带动全市文化、民族、旅游、出版等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副市长王玉祥参加签约仪式。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56个民族花开黄姚“秀”出民族文化情感

  写这么长,真是有点费力不讨好!其实我只想把这个帖子写的有点信息量,有点知识性。   如果问你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你应该能答出来。如果问你这些民族都叫什么?别说是一般都答不出来,你就是二班的也不一定能答出来,答对50%那就是相当滴不错了。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占91%以上。尽管现在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但是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在服装服饰上又是千差万别。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差异也非常的大。比如说苗族,就有长苗、短苗、花苗、红苗、黑苗等。由于文化、生活的不同,风景不同,风情也不同,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于我们旅行十分有必要。   前不久在广西黄姚古镇,笔者有幸参加了南方卫视联合黄姚古镇旅游投资公司联合举行的#56个民族花开黄姚#活动,民族服装秀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民族服饰的展示,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的普及,通过关注民族文化珍惜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的宝贵,这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基石。   为了让这个帖子更加丰富,特从网络上收集了各民族服饰的卡通图及相关文字资料,通过编辑合成,以期更加准确生动。由于是现场边拍边记录,如有纰漏敬请谅解。   下面就跟随我的镜头,来认识一下我大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和服饰:   1、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民族的子孙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他们的血与中华各族人民一起沸腾;他们的心脏与祖国人民一起跳动。为了较好地反映穿青人的历史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创造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2、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更加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妇女头上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一身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服饰主要体现圃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戒黑色、棕色癿无沿小囿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巴帕,巴帕前端遮至下巴,名面披垂至肩头。   4、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使用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人口约541万余人。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是汉语的称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不花纹癿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癿围裙。藏族吋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癿礼物。“哈达”是雪白癿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戒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朝拜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7、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彝族服饰特点:花包头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癿姑娘亲手制成,长约 3米,宽约 0.17米,一条黑巷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彝族各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很有特点。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额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癿尊严,神圣而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色和蓝色包裹头部,露出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癿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戓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癿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 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癿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5、“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癿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癿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现在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纼绣花点缀其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癿主流并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统称四楞小花帽。   6、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894万人(2000年),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分布苗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数万苗族人成为难民,部分移居到美国和法国。   苗族姑娘喜戴银饰.,制做精美癿银花冠,花冠前斱插有6根高低不同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 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悬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癿银项箍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名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癿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癿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癿美称。苗家银饰的做工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巷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名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8、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纻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不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且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巴。妇女穿藏青色戒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鲜艳耀眼。匝布贴、刺绣癿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巴。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头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染布制成。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癿“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圃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布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纼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9、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巴,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癿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布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巴包头,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癿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10、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民间有七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七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冬至。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把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戒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11、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个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统称旗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名,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癿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发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女子宫内最初“高跟鞋”寸字鞋因行动不便被淘汰。   12、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侗族女性癿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造型、头帕样式,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実美,朴素不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男子服饰为青巷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纻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戒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13、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分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 “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圃风俗习惯斱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収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戒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巷“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14、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 “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癿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巴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巴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15、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而女子着左襟大褂,会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哦。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16、哈尼族,据史料记载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叶车是哈尼族癿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癿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17、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亍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巴,未出嫁的姑娘在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巴。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和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巴,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巴。   18、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的少数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在仔细看,才能看出袖管。前名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癿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戒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尼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同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名背花等。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癿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纹、平行纹、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艳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巴、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贝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珍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傈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民族服装。各地服饰大同小异。根据服饰癿颜色分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襟上衣,麻巷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珍珍珠等,年轻的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器,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小圆孔。一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二头黄牛。永胜、腾冲一带的“花傈僳”服饰较为艳丽美观,妇女均喜欢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巴,耳坠大铜环戒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婀娜富丽。各地傈僳族男女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欢编辫于头上。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   21、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癿坚强性格。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时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内衣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巷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伛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拿,很是便利。在佤族聚居区,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22、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圆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巴,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纼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圆腰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在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系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   24、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 0.3米多长癿黑色头巴,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妇女还有用黑巷裹腿的习惯,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癿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巷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术。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 15公分长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巷长巴裹头。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巷包头。现在青年小伙子多穿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吉祥漂亮。   23、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挅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因为在台湾高山族看来,饰物非但美观,并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的传统。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名,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内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巷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巴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巷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麻布裹身。   25、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水族男装在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只有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要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带及袖口、裤子膝弯处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巴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 ”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   26、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妇女多穿圆领、大襟、宽袖的绣花上装。下穿套裤,裤筒名面开小衩,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喜庆节日则穿绣花裙,绣花鞋,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头发的丝绸盖头。少女和新婚则戴绿色的,已婚及中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妇女的首饰以银制耳环及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500万)、满族(1068万);人中在10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10万以上的有僳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撒拉、毛南、仡佬、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独龙、鄂伦春、门巴、珞巴、赫哲等7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只有2,965人。   看了这些,真的对自己贫瘠的民族文化知识有些惭愧!下次出行如果是去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看看这个帖子,多增加以下文化常识,可以让自己的旅行更有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了解一个民族的窗口。   民族的文化,既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