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23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白苗” 一件衣服需要做一年

白苗是黔西北苗族众多支系之一, 因其族人都穿一身白衣而得名。以其尚白的传统,头顶巨大的牛角形木梳而在黔西北苗族各支系中独树一帜,在任何场合皆醒目突出,区别于苗族其他支系;如今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核桃乡木寨村,还生活着十几户的“白苗”。 “白苗”妇女们的服装看起来最简单,但又是最复杂和最讲究的,简单是指其色彩上,衣服主要是黑白两色,上衣肩膀上再配上两条挑花的带子,这种不张扬的色彩显示出“白苗”妇女的美丽大方。 同时,白苗的服饰又极为复杂和讲究,是因为制作衣服的工艺细致,一件“白苗”妇女的衣服,通常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在准备制作一件衣服之前,需要收集火麻和原麻这两种原料,将开花的火麻和原麻一片一片割下来晒干,再一片一片地接在一起。这样一个复杂的手工活,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 因此,“白苗”妇女们在走路时,手里也都会拿着麻匹不停地接。接好之后,就是纺成麻线,随后再煮软,煮完后再清洗,这个过程又需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这样洗、晒,反复进行三四次,布就变得软和了。 之后的工艺里,最讲究的要数挑花了,把数条麻线一根根排列整齐,用绣花针把五颜六色的丝线绣上去。如果期间数错了一根丝线的颜色,挑出来的花纹就会凌乱不堪,由于这种工艺是一针一针挑上去的,所以,这种工艺也叫作挑花,这是最麻烦的一道工序,同时也是所有工序中最费时的,可能花费三四个月,才能挑出一条花带。 由于现代工艺的发达,“白苗”妇女们如今已经不亲手制作这么复杂的衣服了,挑花这门技术也逐渐失传。

杏鑫测速代理_水族的服饰特点与相关民俗

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 水族崇尚黑色和藏青色。水族男子多穿对襟无领蓝布短衫,中青年男子多穿对襟便服,老年人多穿无领的布扣长衫,用青蓝头帕包头,大部分人裹绑腿。 水族妇女大多穿青黑色圆领右开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脚穿绣花青布鞋。遇佳节和喜事,胸前常佩带银饰。未婚女子喜用浅蓝色、绿色或灰色布做便服长衫,系半截小围腰,将长发梳成一束盘于头顶,有的从右侧插梳子加以固定并作装饰。已婚女子衣服的袖口、坎肩及裤脚,都镶一道蓝花边作装饰,胸佩绣花长围腰,头发挽成螺髻,用发套固定。现代年轻人的服饰常仿效相邻的其他民族。 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饰缀绣片,在梯形外轮郭内绣五彩缤纷的花草、蝴蝶等图案,有的钉银泡等装饰。穿时系银链,与围腰口衔接处的银饰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为内容的浮雕银花,既是挂勾又是装饰。水族女衣较长,围腰与衣长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护、美化服装作用。 水族无论男女,都常用头帕缠头,头帕是用自纺自织的市制作而成,长一丈二三尺,宽为一尺左右,男式的比女式的更长、更宽些。

杏鑫主管304724_独特的朝鲜族的饮食文化

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其实是比较独特的。他们的饮食文化不仅在中国显得独特,就是在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同时也为朝鲜族文化添了一笔色彩。就连普通的米饭,朝鲜人民也能一锅一次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这便可以看出它的独特之处,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朝鲜族独特的饮食习惯吧。 朝鲜族喜欢食米饭: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饭味纯正。一锅一次可以做出质地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 朝鲜族常见的菜: 辣白菜: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来后,他们就开始制作辣白菜了。此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家都要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因为要持续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欢迎,成了朝鲜族日常饮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冷面:朝鲜族传统食品之一。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 五谷饭:朝鲜族吃五谷饭由来已久。每逢正月十五,农民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还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表示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这种风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并称引绝饼已称为传统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 米酒:朝鲜族爱喝米酒。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这种米酒后劲十足。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杏鑫主管304724_哈尼族的婚俗 哈尼族有哪些婚恋习俗?

哈尼族男子和女子一般长到十五六岁就开始改变衣饰,表示已经长大成人,接着进入恋爱和结婚的阶段。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是自由的,村寨中设有专供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公房,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在公房里尽情地娱乐游戏和谈情说爱,一旦情投意合,两厢情愿,就可以在公房订下终身。 唱情歌在哈尼青年男女中是很盛行的,它是一种社交活动,一般只在夜晚或没有自家长辈在场的时候进行。 滇南红河岸边的奕车姑娘喜欢编织艳丽的彩带“帕阿”,它不仅是姑娘心灵手巧、勤劳聪慧的标志,也是表达姑娘纯洁爱情的信物。卡多姑娘长到十六七岁,便开始编织刺绣一朵特别鲜艳醒目的山茶花、蔷薇花或者百合花,然后用丝线钉在围腰中间或者左上角,叫做“约花”,“约花”象征号多姑娘开始求偶和对爱情生活的追求。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爱情的信物来传递,男青年给自己中意的姑娘送上一束鲜花,姑娘又回送一束鲜花给男方。如果送回单数的花朵,表示大家可以互相了解,接触,若是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欢,就送回双数,表示谢绝。 “阿巴多”是奕车人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的一种求爱方式。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们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准备宴席邀请姑娘们赴宴。晚上10点钟左右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座,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男女青年在参加宴会的人中挑选意中人,如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哈尼族奉行“同姓不开亲”的原则,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严禁婚配,墨江等地实行姑舅表优先婚姻。在婚姻活动中也形成了一些禁忌,如男女双方属相碰巧为牛与虎、龙与羊、狗与虎者,因属相不合不能婚配。在属龙、猪、蛇的日子一般不嫁姑娘,母亲出嫁的属日也绝对不能嫁姑娘。此外,哈尼族还有“姑娘17岁不过门,伙子19岁不成婚”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支系较多,婚礼习俗丰富多彩,十分有趣。 哈尼族的支系卡多人接亲时,新娘家要用新鲜的橄榄抛击新郎,意味着新郎先吃点苦头,以后的日子才会更甜蜜;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在婚礼上要请老人唱调子祝福,村寨中的孩子还将牛粪、猪食、灶灰拌成的稀泥抹到新郎新娘的身上,以示对他们的祝福;墨江自称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薪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捶新郎”的习俗,只见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不还手,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哈尼族婚礼还保留有抢亲的习俗,男方组织迎亲队前往女方家“抢新娘”,女方护亲人员用糯米饭团、泥块、竹竿追打迎亲、抢亲人员。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在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嫁一个精制的背箩,把崭新的被褥、衣服和其他嫁妆装在背箩里面,由姑娘自己背着,一直背到婆家。 碓嘴是舂米的工具,在过去它曾是哈尼人的“离婚证”。离婚时,请来证人,找来一根碓嘴,由证人放在大门槛上,用斧刀均匀地剖成两半,交男女双方保存,作为离婚的证据。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哈尼族的民居特点简介

哈尼族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在建新房的过程中,哈尼族要举行占卜屋基、测定正房中心、破土开基、立中柱、上正梁、贺新房等仪式。 蘑菇房 “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蘑菇房”的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 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侄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他们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构。“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多是生活较困难的人家居住。“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哈尼族建立新寨有许多特殊的礼仪。首先,寨址一般选择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建立村寨,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址的选择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其次,由祭司通过立海贝、立寨桩、堆谷子或驱鬼的“丈克勒”仪式等测定寨心,划分人鬼分界线。最后,设置寨门(“龙巴门”)。各地寨门形式不同,如红河两岸的哈尼族有的借用后山的寨神林代替,有的以树枝或草绳作寨门;西双版纳勐海等地的哈尼族的寨门庄严肃穆,是哈尼族神奇的人文景观。

杏鑫登录_凉山彝族家支制度简介

家支制度是彝族的一种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盛行于凉山彝族地区。 家支是父系血缘集团,由家、支和个体家庭组成,每一家支都有世代相传的父子连名制的谱牒等,一般以共同的男性祖先名字或某一地名命名。每个家支有共同的较固定的聚居范围,有共同的森林、牧场、荒山和池沼,家支内所有成员有互相支援和实行血族复仇的义务。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家支内外事务由家支头人和家支议事会研究处理,家支内部严禁通婚。 由于凉山彝族社会没有形成过统一的、稳定的政权组织,因此,家支便成为彝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地方性政权组织的作用。1956年至1958年间,凉山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运动,彻底消灭了奴隶制度,家支制度也随之废除。但至今,人们的家支意识尚未完全消失。 彝族的父子连名制与家支制度密切相关,是构成和记忆家支世系的口传谱牒、明确家族世系血缘纽带、保障财产的父系继承原则的重要方式。 彝族在历史上没有姓氏,实行父子连名制,由父名和子名顺推正连,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后,父名的一个或两个音节冠于子名之前,子名的最后一个或两个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依此环环相扣,世代相连,可诵记数十甚至上百代以前的祖先和谱系。如南诏王族世系中的盛罗皮一皮逻阁一阁逻凤一凤迦异一异牟寻一寻阁劝一劝龙晟……至今宁蒗小凉山还能找到四五十代至七八十代不等的父子连名的谱牒。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彝族的传统节日多姿多彩,既有农事生产性节日(“羊年”、“颂牛节”、“黑井灯会”等)、社交游乐性节日(“赛歌会”、“姑娘节”、“赛装节”等),也有纪念性节日(“插花节”等)、庆祝性节日(“十月年”、“二月八”等),还有宗教祭祀性节日(“火把节”、“密枝节”、“祭倮节”等),各种节日种类齐全,数量繁多。 彝族的“彝族年” 又称“冬月年”、“十月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彝族历法每年只有10个月,所以每年的过年节期不定,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期间举行,节期3-5天。节日期间,人们停止劳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祭祖欢宴,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共庆新年。红河彝族“冬月年”是太阳历的新年,是去旧岁、迎新春的节日,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已改为过春节,只有绿春县和红河县的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节期从农历冬月二十四日杀猪开始,一直延续到腊月初一止。 彝族的“密枝节” 是石林、弥勒、丘北、巍山等地彝族撒尼人、阿细人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一月鼠日,节期3天。当地每个村寨都有一片茂密的“密枝林”,届时各村男子杀羊前往林中祭祀并诵祭神经,祈祷庄稼丰收,然后把羊肉分给各户,回村再祭祀,祭祀后全村上山赶山雀一天。 彝族的“插花节” 二月八节是云南西部地区彝族传统节日,一般欢度3天,即农历二月初八至初十日。楚雄、大姚一带的彝族摘采来各色鲜花,编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象征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间和牛羊头上插花,祈愿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人们也互相插花,寄托和顺安康、情长意远的祝福。林下花间,男女老少和着芦笙围成圆圈“打歌”,青年情侣则相偎而歌,欢声笑语。 彝族的“花脸节” 云南丘北普者黑的“抹花脸节”是当地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彝族先民为了与妖魔抗争,用锅烟灰抹在脸上与妖魔周旋,最终战胜了妖魔。从此,生活在普者黑地区的彝族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抹花脸节”也成了当地彝族人民传统的喜庆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被抹得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彝族的“赛装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集聚在一起欢度“赛装节”。这是一个服装、服饰大比赛的日子,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比美的节日。 节日一大早,人们都纷纷来到赶会的场地。中午时分,赛装活动开始了。先是各村寨的刺绣能手组成的赛装队,在唢呐、芦笙的伴奏中翩翩起舞,展示自己漂亮的服饰和优美的舞姿,然后就分散开来自由活动。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彝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特点

彝族的风俗习惯很有特色,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彝族的礼仪习惯 彝族热情好客,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这是云南彝族的传统习俗。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彝族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待客的肉食以膘肥、肉厚为体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称“坨坨肉”。吃饭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烧羊肝、牛肝给客人吃,表示敬重。鸡头送给最尊贵或最年长的人吃。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彝族的尊老习俗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其余人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盛饭、夹菜、泡汤。 彝族的拜干亲风俗 石林、玉溪、富民等地彝族,有一种“拜干亲”(也称“撞名”)的习俗。家长择一吉日,带孩子等待在某条小路上,用树枝搭一座小桥,拜第一个经过这里的人为干爹或干妈,当场举行拜亲仪式,设酒菜招待。干爹、干妈给孩子再取一个名字和送礼物,干亲抱着孩子来回走过小桥3次,表示孩子从此摆脱病魔的缠扰。 彝族的头饰特点 彝族的头饰千姿百态,大致可分为包帕、缠头、戴帽三大类。大姚、姚安等地的部分妇女喜包绣花或挑花头帕;昭通、红河、楚雄、思茅、临沧等地的妇女喜以青布缠头,缠法各异,变化复杂,美观大方;石林、石屏、元阳、禄丰等地的部分妇女喜戴各种绣花帽。 云南石林彝族支系撒尼姑娘的花包头至今仍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 云南红河等地区的彝族姑娘,从三岁开始戴鸡冠帽,直到出嫁后改换头帕为止。鸡冠帽镶绣有大小1 200多颗银泡,十分精美,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用彩色丝线绣制而不用银泡,帽顶上还用彩色毛线装饰,戴在头上,就像一只“喔喔”啼叫的雄鸡。据说,鸡冠帽卜的银泡代表着星星和月亮,也象征着永恒的光明和幸福。 彝族的换裙仪式 彝族的成年礼主要是为女性举行的,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换裙,凉山彝语称“沙拉尔”意即换去童裙,一般是在女孩十五岁、十七岁,或女孩月经初潮的逢单年岁举行仪式。届时,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了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三截相连的百褶裙,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际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耳珠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

虽然历史上彝族婚姻多有严格的礼俗,但不同的彝族支系仍然有许多自由恋爱的习俗。男女青年通过公房、夜会、“爬草楼”、对歌、“跳乐”等方式结识相恋。 公房是一个村寨或几个村寨联合捐资在村外修建的公共交际场所,专供青年男女聚会和娱乐之用。在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地区,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一般都在公房中进行,十五六岁后的男女青年都到“闲房”(公房)里去住(男、女“闲房”自有区别),男子也可到外村的“闲房”里去访问。 红河两岸的彝家青年,用花腰带传情。姑娘精心绣制花腰带送给相爱的小伙子,小伙子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每逢欢乐的“火把节”或热闹的赶街天,彝族小伙子都要系上美丽的花腰带,表示自己已有了合心意的情人。花腰带要绣着的花朵、蝴蝶和鸟儿是彝族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 对歌,是彝族花腰支系的男女约会、倾吐爱情的一种社交活动,一般由男方主动邀请邻近村寨的姑娘到男方寨子进行。通过对歌,双方尽吐肺腑之言,在歌场上结成的姻缘是相当牢靠的。所以他们把这称为“比蜂蜜还甜”的爱情。 在红河两岸的彝族村寨,男女青年用口弦传情达意,双双对对轻轻拨弹倾吐知心的话语,不用语言,双方都能会意。

杏鑫登录网站_侗族饮食习俗知多少

侗族,重糯食,轻面食,男子嗜酒,好吸烟叶。大部分居民日进三餐,也有的地方为四餐,早餐油茶,中餐米饭,晚餐油茶,夜餐米饭。 进餐时,通常是两菜一汤,使用碗筷,摆高桌矮凳,合家围桌而坐。富有家庭,迎宾设宴,菜肴丰富多味,鸡、鸭、鱼、肉无一不有,有的还备有山珍海味,水果美酒。边远山区居民,生活较为贫困,家中老小,坐以术凳,围着火塘就食,日常吃酸菜、酸汤、螺蚌、鱼虾,偶有腌鱼、腌肉。 食糯食,先洗手而后入坐将糯饭边掬边食。宴请宾客,杀猪宰牛,按人均分,每人给熟肉一串,客人可自由结合,围成一席,主人供以酒饭,肉食则各吃各的,颇有浓厚的原始分食之风。 吃聚宴(又称为“合拢饭”)是侗族好客的集中表现。一个家族来了客人,客人又不可能每家都去吃饭时,大家就办聚宴招待。聚宴一般以宽敞、干净的一家为集中点,家族内的每家每户派一个成年男子为代表(若是女客则由妇女们操办),献出自家最好的菜肴、美酒和糯米板聚在一起陪客。 聚宴开始,首先由长辈端起酒杯致欢迎词。宴席上,一般要喝转转酒和换杯酒,即每人都喝邻座酒杯里的酒,左右各一次。酒至半酣,为首的主人斟上两杯酒,和客人换杯对饮,然后再按长幼秩序或辈分大小和客人喝换杯酒。 吃菜也要吃转转菜,每家的菜,一人接一人地往下传,使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席散,以自家带去的菜被吃完为荣。侗族吃聚宴,小到一家几个兄弟,大到一个家族,甚至整个寨子的人。 如果客人曾在这个寨子为大家做过好事,继后又回到了这里,那么他就成了整个寨子共同的客人,聚宴则以整个寨子为单位举行。届时,全寨子每户人家派一个成年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