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朝鲜族丧葬习俗比较繁琐,多实行土葬。人死后,把尸体放在屋内的墙边,用布帘或屏风挡住,并将写有死者姓名、职业的纸条贴在布帘上。在布帘下放小桌,烧香和供“使者饭”用。每当亲属和朋友来吊唁时,丧主(一般为死者长子)和主妇(死者长子的爱人)以及其子女陪同烧香哀哭,以示哀悼。 人死当天,丧主和主妇先为死者“招魂”,即手里拿着死者生前穿的上衣,在屋外朝北一边喊死者的名字,一边摆动衣服。以此向大自然表明有死者,并把死者的魂招回来。 办丧期间,子女们要穿白色衣服,男人戴孝巾,妇女们把盘上的头发披下来,发上系白色小布条,并把所有身上的首饰摘下来。 丧礼一般在人死后三五日进行,墓地一般请懂水文地理的风水先生或懂占卜的人来选择。 出殡当天,全家在死者前焚香鞠躬最后告别,然后尸体入棺,抬到屋外的灵架上。出殡时,铭旌(写有死者的姓名、职务的挽联)在前,灵架在后,由人抬。灵架后边是举挽联的队伍,再后是丧主和前去吊唁的亲属。送葬路上,抬灵架的人有时走几步退几步,并由领葬人在前边唱悲歌。入葬后,丧主由墓地回家,没去送葬的主妇出来迎接,并在屋里举行“反哭”(即回魂)祭仪,以后每晚举行一次小型祭仪,时间有长有短,一般十五天,长者三个月。此后每逢亡者生日、忌日及清明节都举行祭仪,以表示对前辈的怀念。 朝鲜族丧葬,长者和已婚人的葬礼比较隆重,而未婚者和小孩一般不举行葬礼。 建国后,朝鲜族葬俗有所简化,土葬减少,基本实行火化。
日期 : 2020 › 06 › 19 › 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皈依伊斯兰教之前就有的民族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按照传统习惯,节前,各家各户都洒扫庭院,油炸各种面制品,制作点心及其他食物。节日一到,人们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地拜年问好。宾主见面后一般都互祝牲畜平安,然后再问候全家安好。年轻人遇见长辈则要恭敬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节日愉快。 哈萨克族把七看做神圣的,象征丰收和吉祥的数字。因而节日这天,人们要吃一种由小麦、小米、大米、大麦、羊肉、牛奶、奶疙瘩等七种食品和调料做成的粥,称为“纳吾鲁孜饭”。哈萨克族人喜食马肉,各家还要准备马肉灌肠等特色食物供节日食用。 这一天人们结伴出行,从一个阿吾勒(村落)到另一个阿吾勒拜年,品尝各家的“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节日气氛十分欢快、热烈。亲人相见更是亲密无间,大家相互祝贺,拥抱,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吉祥,牲畜兴旺,万事如意。 过纳吾鲁孜节时,每家还有把冬天宰杀的羊头奉献给老人的习俗。老人接受羊头时,则口念祝词:愿你的牲畜满圈,奶食丰盈。除此之外,哈萨克人还举行阿肯弹唱、民歌对唱、猜谜语、绕口令等文娱活动,开展叼羊、摔跤、赛马等竞技活动。
维吾尔族在孩子出生几天以后给孩子命名。一般请阿訇主持命名仪式,婴儿父母的近亲长辈均来参加。一般在便宴之后,仪式开始。届时,婴儿的奶奶要抱出婴儿交给阿訇,阿訇双手接过婴儿,对着婴儿的右耳念祷告词,然后对着婴儿的左耳呼唤为婴儿选定的名字。阿訇重复三遍婴儿的名字后,把婴儿轻轻放下并顺势往前一滚,使婴儿惊哭起来,家中的年长者将婴儿抱起,哄逗婴儿,并呼唤婴儿的名字。而后在场的人按辈分依次抱一下婴儿并说祝福之语。最后婴儿的父亲将婴儿送回在卧室休息的母亲那里,命名仪式宣告结束。维吾尔人的名字一般是在本名的后面加父名拼成。 哈萨克族在孩子出生后第七天给孩子取名。给孩子取名可以以父亲第一次出门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为名,也可以以生孩子时正好来的客人的名字为名,还可以根据《古兰经》的经名或以祖先、英雄的名字命名。 回族婴儿出生后,要在三至七天内给婴儿取名,请阿訇举行命名仪式。阿訇怀抱婴儿,面向西站立,先是对婴儿低声念大宣礼词,再念小宣礼词。然后,轻声叫出为婴儿选定的名字,大多是从伊斯兰教所尊崇的“圣人”中选出一个圣名当婴儿的经名。待孩子长大读书时再起学名。 塔吉克族为婴儿命名,要举行仪式。当给婴儿取的名字商定好后,宗教人士就将婴孩抱在怀里,对着婴儿的耳朵大呼其名。这之后祈祷,然后用一个勺子在孩子嘴唇上碰一碰。最后,主人招待众位宾客。 乌孜别克族在婴儿出生第七天或第九天举行命名仪式。通常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同商定,为孩子取一个大家都认为好的名字,或是把阿訇请到家中,由阿訇从《古兰经》中给孩子取一名字。命名后主人设宴招待来宾。 塔塔尔族在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命名。名字包括本人的名字,后面再加上父亲的名字,然后再加上部落的名字。 俄罗斯族小孩生下来一个月左右,要到教堂洗礼和命名,由教父、教母代为进行,孩子的生父母不得参加。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撇班节又称“犁头节”,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塔城一带及阿勒泰地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人们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节期为两天。 节日到来时,塔塔尔族妇女人人施展高超的手艺,制作出各种风味食品招待客人。除了做抓饭以外,还有分别用大米加奶酪、杏干和用大米、南瓜等烤制“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糕饼,用蜂蜜发酵制成“克尔西麻”饮料,用野葡萄酿成“克赛勒”酒等。 节日里,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带上各种食品、饮料、乐器,汇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祝贺节日,欣赏春色美景,同时,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拔河等体育活动。最引入注目的是“赛跑”比赛。届时,参赛者口衔一勺,勺内放一鸡蛋,口令一下,即迅速前跑。赛跑时,鸡蛋不得落地,先到目的地者为赢家。 关于撒班节有两种说法。一说“撒班”意为一种草。据传,历史上每年的春天,塔塔尔族在田野上割完这种草后,休息时都会搞一些娱乐活动,以后就逐步演变成现在的节日盛会。另一说认为,早期塔塔尔人使用十字镐翻地,后来发明了一种叫“撒班”的农具犁地,“撒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塔塔尔族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此节是塔塔尔人为纪念这种先进农具“撒班”(即犁铧)的发明而沿袭下来的。
塔吉克族的“铁合木祖瓦提斯”节,意为“播种节”或“耕种节”。这一节日紧随着“引水节”,象征正式播种的第一天,约在农历四月中旬举行。 节日这天,各家先要烤馕,还要做一种叫做“代力亚”的饭(用碾碎煮熟的大麦和压碎的干奶酪混合在一起熬煮成的稀粥),作为节日食物:邻里出门相互拜节,互致问候并品尝各家的面食、奶酪和干果。当客人出门时,妇女提着水壶跟随其后出来洒水相送,以示祈求丰收。 这天,人们还相约牵上自家的耕牛来到各自的田头。女人们用面团(饲料)制成的各式各样的面耕牛、面犁具喂牛,男人们则下地试播。他们象征性地在口袋里装点种子,先请富有农作经验的老人往地里撒种。撒种时,其余人都将衣襟宽宽地撩起,让种子落进怀内,以示吉庆。与此同时,人们在田间地头燃烧柴火,以示驱灾避邪。然后,请一位有福气的老太太坐在地中央,找一个人象征性地围绕她转圈,并翻挖土地。 仪式完毕后,人们相互分发口袋里剩下的种子,并开渠把溪水引入农田。这时,大人孩子都互相用手往对方身上泼些水,预祝丰收。播种节一过,塔吉克人就进入春耕生产的劳作阶段。 播种节虽然和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气候寒冷,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开春破冰引水、播种仅靠一两户人家是难以完成的,需动员和组织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团结互助。 播种节的形成和发展以塔吉克族人民互助淳朴的情感把大家连在一起,”助人为荣,损人为耻”的风尚对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引水节为塔吉克族的农事节日,也叫“祖吾尔”节,反映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塔吉克人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塔吉克人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气候寒冷,居民稀少,冬季河水封冻,所以春季来临时,需要砸开冰块,引水入渠,开耕播种。由于一户人家单独引水开耕是不可能的,必须全村人一齐出动,修渠引水节就在这种现实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此节节期不固定,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下旬举行。 每当春季来临,人们要在主要渠道的冰面上撒土加快溶冰速度,并准备好各种工具。每家烤制三个节日馕,一个留在家里,两个携往引水工地。引水这天,全村男人骑马来到引水点,参加破冰和修渠劳动。引水入渠后,人们聚集在一起,共食带来的节日烤馕,共同祈祷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孩子们则在一旁相互玩水嬉戏。劳作之后,人们举行隆重的叼羊、赛马等活动。届时,男女老少观者如潮,他们吹鹰笛,击手鼓,为骑手们助威,山村里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景象。节后,塔吉克人便开始耕种。 引水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塔吉克族位于帕米尔高原,气候寒冷,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开春破冰引水、播种仅靠一两户人家是难以完成的,需动员和组织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团结互助把水引来。水引来后,第二天便开犁播种。其间,人们还对缺少种子的人进行帮助,目的是把大家组织起来搞好春耕生产,举行仪式是为了祈求吉祥和丰收,使全村的人都有饭吃。 引水节的形成和发展以塔吉克族人民互助淳朴的情感把大家连在一起,“助人为荣,损人为耻”的风尚对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纳吾鲁孜节在塔吉克语里称作“肖公巴哈尔”,肖公巴哈尔意为“迎春”。它是塔吉克族最古老的农时节日。新疆塔吉克族也将这一节日称为“且得千德尔”,意思是“洒扫庭除”。 塔吉克族民间关于此节有一个传说,在伟大的王中之王加米西德大帝统治着由东到西的大片土地时,他创造了酒,创造了金碧辉煌的宝座,还创立了肖公巴哈尔节。也正是在肖公巴哈尔节这天,他登上了宝座,为此,他举办了盛大的宴会。从此,每年都要隆重庆祝这一节日,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肖公巴哈尔节的节庆习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宗教色彩。古往今来,新疆塔吉克人一直都把此节视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之日和新生活开始的标志,所以,每到农历春分日都要热烈庆祝这一节日。节期一般为三天。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将屋中的陈设搬到室外,彻底清扫住房。同时,用面粉加水搅成白浆液,在室内墙壁上整齐地画上数行y型图案,并撒上面粉,以示祝福。各家所画的图案大小和多少不完全一样,但形状都相同,据说这是迎新春、迎接幸福的象征。此外,还要准备多种多样的节日食品,并且一定要烤制一个过年吃的大馕。 节日清晨,每家先让一名男孩牵一头牦牛进屋绕行一周,当主人给牦牛喂块馕,在它背上撒些面,预祝牲畜满盈,牛羊肥壮后,牦牛再被牵出去。然后,各家将放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一群人在“肖公”(由众人推举,率领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领,多为年长者或宗教人士)的带领下,去各家拜年。他们进门便道:“恭贺新年!”主人回答:“但愿如此。”妇女们则将面粉撒在“肖公”及来客的肩上,祝福吉祥。而后,主人拿出丰盛的食品热情地款待来客。按照习俗,先由“肖公”将馕分成块状,念一句“比斯米拉”(以真主的名义)并吃一口,然后众人一同进食。各家还用面团(饲料)捏成面牛、面羊和面犁具喂给牲畜吃。 塔吉克人在大年的岁首家家都要做“克缺”饭吃。届时,先将小麦、包谷、黄豆、豌豆等杂粮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烧煮七八成熟,然后把羊(牛)肉块、胡萝卜、酥油、奶皮或奶子放入锅中,用慢火熬煮成粥后,再食用。塔吉克人普遍认为大地回春之时吃“克缺“饭,预示着来年是牛羊肥壮、五谷丰登、民族兴旺的好年景。因此,这个源自于远古时期的古老习俗得以流传下来,并在现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如今的“克缺”饭中杂粮已成为辅料,人们依照各自的口味和经济条件加入精米、清油、各类干果等,使“克却”饭色、香、味样样俱佳。塔吉克人从中品到了生活的富足,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祈盼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拜年是肖公巴哈尔节不可或缺的一大习俗。节日期间,妇女们一般在家中招待来客,男人们带孩子一起外出拜年;姑娘媳妇们则携带节日油馕去看望父母及亲友。各村落还举行赛马、叼羊、歌舞表演等活动,节庆场面欢快而热闹。
朝鲜族传统的体育游艺项目有秋千、跳跳板、摔跤、拔河、象棋、尤茨等。 秋千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朝鲜族民俗运动项目,朝鲜族妇女常在端午节荡秋千。一般是搭个秋千架,所用的绳子必须是粗麻绳,再用彩色布条装饰,绳子中间搁块长方形的搭脚板,便于站稳。为确保安全,秋千绳上可系上一条安全绳。秋千比赛是单人项目,但也有双人荡的。在比赛中为测定高度,在秋千的前上方拴个铃铛,也可在搭脚板上系上米尺。根据高度或铃铛响的次数决定胜负。 跳跳板也是朝鲜族妇女非常喜爱的民俗运动项目之一。农历正月十五,朝鲜族妇女穿上民族服装,聚在一起跳板。跳板的设施简单,有一条弹力好的长木板和垫木即可。把垫木垫在长木板的中间,木板两端各站一人,一起一落。跳跳板的动作繁多,主要有八种,即直跳、腾空屈膝、腾空劈腿、腾空岔腿、弓步跳跃、直腿屈身、直腿旋转、团身空翻。 摔跤也是朝鲜族一种古老的娱乐运动项目,一般在端午、中秋节时盛行。摔跤大多是两个人较量。较量前,先束好胯带,左手抓住对方大腿上的胯带,然后站立进行较量。摔跤技巧有“里勾腿”、“外勾腿”、“抓劲”、“手技”、“顶腹”等多种。 拔河是朝鲜族传统的群众性运动项目。在古代,拔河运动从农历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先由临近村庄青年“拔小河”,再由多个村庄组队“拔大河”,各村还组织乐队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来助威。 朝鲜族象棋也称高丽象棋,相传由中国象棋演变而来。它与中国象棋近似,走法略有不同,如“士”的走法,在官营里八条线,不限方向即可行走。 尤茨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室内运动游戏,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到正月十五玩的最多。尤茨游戏器具简单,有四个小木块,一个棋盘,每组三至四个棋子,参加游戏的人按顺序把四个木块抛出去。假如四个木块中有一个正面朝上,三个正面朝下,就称“道尔”,得一分。以此类推,有两个朝上,称“盖”,得两分;有三个朝上,称“戈尔”,得三分;四个朝上称“尤茨”,得四分;四个都朝下,称“毛”,得五分。如果得四分以上,可再抛一次木块、再得一次分数。参加游戏者分两组。各组轮流每人按顺序抛出四个木块得分,按所得分数,在棋盘上走棋子,得几分走几步,在棋盘上先走完的组获胜。
回族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之处。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不但绝对不食用,甚至连言谈中也不愿直称“猪”字,而称“海拉目”或“狠忌子”、“黑毛子”等。 饮食方面,禁食自死动物和动物血液,也不吃骡、马、驴等大牲畜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禁食牛羊的脑、胰子等。在食用可吃的动物和家禽时,都请阿訇或可信赖的本民族人宰。食用海产品也不自宰,对凶猛的海物或“是鱼不像鱼,像鱼不是鱼”的,也列为忌食之物。禁烟酒,更忌吸鸦片烟。虽有人吸烟、饮酒,但多数老年人不沾。遇有丧葬或纪念老人周年之际,也不动烟酒。 买牛羊肉时忌用绳扎,而用绳托着。卖肉时忌称砍、割,而称切。对肉部位的叫法也忌用猪肉部位的叫法,如肘子、膀蹄、爪等,分别称为腿、子盖、蹄等。 日常使用的饮食用具忌外人动用。饮食器皿忌用红色。清真糕点忌用红丝做馅或装饰。家中一般备有专供外族客人用的茶具,客人用过,走后刷洗。 回族其他方面的禁忌还有:忌星期二,搬家、订亲、结婚、做生意等重要事情都避开星期二;忌斋月结婚,订婚、结婚忌单日子,结婚忌放鞭炮和动用响器;忌男人进产房和女人带钥匙进产房;忌吊孝或送葬前串门;忌室内悬挂照片或人物画片等。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是具有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外来先民同中国土著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独特民族。今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回族的饮食文化。 回族日常饮食以米面为主,尤以面食为重,包括包子、饺子、烙饼、面条等,有名的招牌面食如林家包子、马家烧麦、王家饺子、金家馅饼、杨家大饼、米家油茶等饮誉关内外,深受欢迎。其他如抻面、蜜果、麻花、烧饼、黏食品等面食制品,以及制作糕点为主的“果香铺”在历史上长期为回族所经营。喜庆节日或给老人祝寿时,回族用面粉做“炸油香”,作为馈赠礼品或自用。春节除夕之日食米饭,不食饺子,初二吃饼子。 回族还喜欢以粮米为原料做一些独特风味的主食。如用肉汤煮饭称之为咸饭,用窝瓜、大米与小米合做成“二米饭”,用高粱米同大米合做称为“龙斗虎”饭,用荞麦和用苏叶包的高粱面制成“荷叶饼”。 回族喜吃炖菜,在婚、丧事的席面上,习惯于摆上四碗、六碗、八碗的各种炖菜。其中炖牛羊肉、炖黄花菜、鸡肉炖蘑菇以及用炖肉汤烧鸡蛋是席面上必备的,其他还有炖鱼和在炖菜中加白菜、胡萝卜、木耳的“四喜菜”等。在家庭生活中,多数人喜吃牛、羊骨头肉,在老年人中有“挨着骨头的肉最香,靠近真主的人更亲”的说法。 回族有饮茶的习惯,一般喜喝茉莉花茶,不喝红茶,更喜欢喝碗茶。客人来了,先沏上碗茶表示敬意。倒茶时将茶叶先放进碗中,当着客人的面倒水,让客人知道此茶碗别人没用,请客人专用。老人喜用盖碗茶,俗称“扣碗”,即一碟、一碗、一盖,称“小三件盖碗”。碗底小口大,碗盖绘有花纹,既是茶具,又是艺术品。回族老人有喝早茶的习惯,有时还在茶中放冰糖、核桃仁儿、红枣等,有消暑驱寒、消食化积:清热泄火、提神补虚、强身健胃之效。每逢年节,用盖碗茶招待客人和老人,被认为是最敬重的礼节。在逢年过节、订亲、结婚、追节或看望老人时,都以赠送茉莉花茶为最合适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