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木是塔塔尔等民族民间游艺项目之一。这种游艺最早是由塔塔尔族于1851年从俄国引进中国的。这一游艺对场地和器具的要求比较简单,有助于增强臂力、培养目测力和判断能力。它早已是塔塔尔族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这一运动项目的器具都是木制的,分小木柱和击木棒。小木柱长18厘米,直径约5厘米,共10根,每队5根。击木棒长80厘米,一头直径约7厘米,另一头直径约5厘米。每两根击木棒编一个号,每个队员配备两根同号棒。场地长22米,宽约6米。场地正中画一中线连接两条边,中线两边隔1.5米各厕一条平线作起步线。场地两底线中心点上各画3米见方的区域作摆木区,摆木区平行于中线的一条边线叫初次进攻线。 比赛分甲乙两队进行,每队人数相等,可是单数,也可是双数。比赛开始,甲方队员依次从乙方摆木区初击线后面向本方摆木区内摆成圆形的小木柱掷击。掷击时,只要将任何一个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即可移至中线处继续掷击,直至将其余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然后,再另摆一个图形,再从初击线处开始掷击。先击完所商定的某一种图形的队或人,就算胜者,如果先击的一队首先掷击完小木柱,后击的一队在最后一轮中也紧接着击完小木柱,则判掷击棒多者为获胜者。
日期 : 2020 › 06 › 16 › 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新疆的锡伯族是18世纪中叶被清政府从祖国东北遣来屯垦驻防的,从那时起,英勇顽强的锡伯人民战胜重重艰难困苦,为建设祖国边疆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在西迁以前的漫长历史年代中,还是在西迁以后的艰苦岁月里,锡伯族人民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其中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长诗、民歌、谚语等。 《喜利妈妈的传说》是一则有关锡伯族族源的神话传说。它叙述了远古时候,在东北兴安岭的老林里,有一个以渔猎为主的部落。在一个夏天,大多数人都去围猎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候在山洞里,照看他们的是喜利姑娘。灾难发生了,火山爆发,旱魔到来,围猎的人们再没回来。喜利姑娘在老神仙的指点下,历尽艰难见到了玉帝,在玉帝小儿子海尔堪的帮助下,制服了火山和旱魔,救活了山洞里的人们。这些人的后代子孙就是现在的锡伯人。锡伯人一直把喜利妈妈和海尔堪敬奉为自己的祖先。 《鲜卑兽的传说》讲的是锡伯族先民在兴安岭的一次大迁徙中迷失了方向,在一头神兽的带领下,才渡过难关。这则神话传说反映了锡伯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 《鲜卑兽的传说》讲的是锡伯族先民在兴安岭的一次大迁徙中迷失了方向,在一头神兽的带领下,才渡过难关。这则神话传说反映了锡伯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 锡伯族民间故事非常丰富。劳动间隙,农闲时节,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听“故事奶奶”、“故事爷爷”讲故事。锡伯族民间有口头掸“故事、故事两庹长,南院的奶奶三庹长”,可见“故事奶奶”的肚子里有讲也讲不完的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涉及内容广泛,有机智人物故事,如《秃娃的故事》、《章京的故事》;有揭露“强”者依仗金钱权势欺压百姓的故事,如《巴音员外的故事》、《鹦鹉的故事》、《孔雀》等;有的故事颂扬无私、善良、朴实、勤劳等美德,抨击自私、贪婪、嫉妒、害人的卑劣行为,如《穷姑娘和富姑娘》、《秃鹰》、《三兄弟》、《经商奇遇》、《孤女和黑牛的故事》、《老妈妈和叭儿狗》等。《猎人和妹妹》、《莽古斯女妖》等故事反映的是纯洁善良的人们与恶势力所进行的斗争。 在锡伯族人民中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人参的故事,生长在东北山林中的人参,被锡伯族人民视为珍宝,称为“百草之王”。故事中的人参被人格化为大姑娘或小娃娃,他们性格各异,神奇可爱,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人参故事反映的是锡伯族人民西迁以前的生活,它伴随着锡伯民族,千里跋涉,来到边疆,以它独特的魅力,不断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塔吉克族人民自古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丝绸之路的开辟使这里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因此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塔吉克民族文化。塔吉克族民间口承文学所反映的就是这种充满帕米尔高原气息的民族生活。 有一则关于慕士塔格冰峰的神话传说这样说道:在很久以前,巍峨的慕士塔格山峰上鲜花盛开,花香浓郁,风景绮丽,环境幽美,这里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据说山上的仙花生长在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幸福的乐园。一个勇敢的小伙子为了家乡人民的幸福,不畏艰险,攀登上山峰。仙女被他的勇气和真诚所感动,送给他一枝仙花。从此,慕士塔格山下花香飘逸,人们生括在美丽的百花园中。而仙女却因此受到天帝的惩处,被永远锁在山巅之上。仙女流下的泪水冻结成坚冰,形成慕士塔格山峰上高悬的冰川;仙女的黑发变成银丝,覆盖在巍峨险峻的峰巅之上,成了慕士塔格山上白皑皑的雪冠。 《公主堡的传说》是一篇关于塔吉克族族源的神话传说。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波利斯的国家,国王决定和中国联姻,娶美丽的汉族公主做皇后。汉族公主在嫁往波利斯的途中,因战乱被迫留在了塔什库尔干,住在一座高耸险峻的ljl巅之上。每天中午,都有一位英俊的男子从太阳上骑着一匹神马降到山顶与公主相会。于是,公主一行便决定留在这里,建立城邦。后来,公主生了一个仪表非凡的男孩,孩子长大后,建立了名叫竭盘陀的国家。他励精图治,使塔什库尔干繁荣起来。公主的后代就是塔吉克族的先民。这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塔吉克族人民和内地汉族人民友好往来、频繁交往的悠久历史。 塔吉克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幻想故事,如《鹰笛》、《牧民的女儿》、《玉枝金花》、《梧桐树》、《莎依甫加玛丽公主的故事》等。其中《鹰笛》的大意是:穷苦的猎手瓦法祖祖辈辈以打猎为生。万恶的奴隶主抢走丁他的猎物,害死了他的父亲和爷爷。孤苦伶仃的瓦法只有向陪伴着自己的兀鹰倾诉悲愤和哀怨。兀鹰让瓦法杀了自己,用翅膀上的空心骨做一支短笛,瓦法忍痛照办。结果,当残暴的奴隶主又来欺侮瓦法时,瓦法吹起鹰笛,引来成群的兀鹰,把奴隶主撕成了碎片。这个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表达了塔吉克族人民消灭剥削和压迫、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和愿望。 《闪光的大理石》、《忠贞的友谊》、《金姑娘》等则是以塔吉克族人民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故事。这类生活故事有的表现了劳动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好品德,有的则是对自私贪婪、愚昧无知等恶劣品质的无情鞭挞。还有一类生活故事是对人民大众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概括。
妇女怀孕是一件喜事,会受到特别的保护,一般不让她干重活,并注意营养和休息,对孕妇的禁忌也较多。如:维吾尔族晚上不能将孕妇单独留在家里,以免受到惊吓;孕妇扫地时不能从门口向屋里扫,怕婴儿倒着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怀孕妇女不能吃骆驼肉,认为吃了孕期会延长;忌食驼奶,忌穿驼毛做的衣服;不能吃兔子肉,认为吃了孩子的嘴会像兔子嘴。哈萨克、蒙古族怀孕妇女忌骑骆驼;忌食狼咬过的牲畜肉。 哈萨克族妇女怀孕期间,禁止从绳子特别是花色的绳子上跨越;忌靠近屠宰牲畜的场地。蒙古族怀孕妇女还忌吃蒜和辣子,怕对孩子的眼睛不好;孕妇不准纺线或搓绳,怕绕脐带;妇女怀孕后,忌吃鸡蛋,怕婴儿的胎盘只有鸡蛋大。 柯尔克孜族妇女在孕期未满3个月以前,不能把怀孕之事告诉婆家和娘家的长辈;怀孕6个月的妇女,不能从长辈面前横穿而过;怀孕满7个月后,孕妇不能进入婆家长辈卧室;在孩子出生前,家中的人不能议论有关生男生女之事;夫妻双方不能把预产期告诉外人。 新疆锡伯族妇女在怀孕后,忌看死婴,忌去病人家,不准前去看望产妇和参加红、白喜事。他人忌说孕妇嘴馋,对孕妇的饮食要求不可拒绝。新疆满族妇女怀孕后,忌坐锅台、窗台和磨台,不许侍奉祖先和神。要过河坐船时,孕妇忌坐第一趟船。怀孕5个月后,不许去马棚,不许牵马;不参加他人结婚拜天地和坐帐。新疆达斡尔族妇女怀孕忌吃驴肉、坐驴车;忌铺熊皮。
抢朋友是新疆和田维吾尔族青少年男女非常喜欢玩的传统游戏,称作“阿克提热克”或“库克提热克”,可直译为“白杨、青杨”。在过去没有电影电视等文化生活的年代里,这是青少年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多在春、夏、秋季晚饭后的闲暇之时,在门前屋后较平坦的开阔地举行。 参加游戏的人首先要选出两名年龄、个头、力气基本相当的“巴西”(即“头人”),他们分别为两个组的“头领”。头领的作用只是以扔羊拐骨的方式分出先后(羊拐骨的凹面朝上者为先。现在也开始采用“手心手背”或“石头、剪子、布”等形式)。先者先挑一人,然后由后者挑一人,就这样你一个我一个,依次挑选,把在场的所有愿意参加游戏的人,不分年龄性别分成大体相等的两个组。两组队员在相距20-30米处按大小个儿各排成一队,并彼此挽着手臂,紧紧勾连,面对面站立。游戏开始前,两组“头领”再以扔羊拐骨等形式分出先后。先者名叫“白杨”,后者称为“青杨”。这一游戏由此得名。 白杨组集体唱道: 青杨、青杨,我问你, 你们需要哪一位? 青杨组也以韵语答道: 我们需要的小伙,勇敢无畏, 我们要的姑娘善良美丽。白杨组问: 哪勇敢的小伙儿是谁? 哪美丽的姑娘是谁?青杨组答: 我们说的是麻木提(男名)。 我们指的是菇鲜古丽(女名)。白杨组问: 那么,你们就试试自己的力气 看能否冲断我们队伍的联系!青杨组答: 我们会用柳条狠抽猛打, 还会用糖果诱骗欺诈! 白杨组问: 那样我们也不答应, 要看你们有无力气和本领! 于是,游戏进入主要阶段。青杨队排头的人走出队伍,向白杨队走去。这时,白杨队队员的手臂相互勾连得更紧,准备应付对方的各种攻击。从对方队伍中来的抢朋友者这时反复地抢位,想方设法,企图拉开他们的手臂,拆散他们的队伍。这个过程也是气力和智慧的角逐。若能把队列拆散,就赶快拉出一人将他拉到本组内,这算胜;若拆不散,自己就只好作对方的俘虏,留在那里成为对方组内的成员,算输。这一游戏中,胜者守,败者攻,以此循环往复,直至某一组队员越来越少,终于寡不敌众,认输为止。
塔吉克族定亲礼俗 塔吉克人的提亲由男女两方有威望的人商定有关事宜。男方“代表团”由若干名男子和一位年长的已婚妇女组成,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去求婚。所带礼物除衣物、首饰外,还必须有一只羊。女方“代表团”在自己家迎候,组成人员男女不限。这种场合,未来的新娘需要回避。男方“代表团”由一位年长有威望者作为代表,首先表达结亲的愿望,女方“代表团”商议后须郑重表态。事成后,男方“首席代表”吻女方“首席代表”的手,表示感谢。 俄罗斯族定亲礼俗 俄罗斯族男女的嫁娶和求婚风俗开放自由。当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首先挑选两名求婚人,拿着一个整面包和食盐去姑娘家。姑娘的父母如同意,就把面包分切成四份,并互换戒指表示同意订婚;如不同意,就将男方的面包退回。 柯尔克孜族定亲礼俗 从前,柯尔克孜族的定亲方式有指腹定亲、少年定亲和成年定亲三种。随着时代的变化,指腹定亲和少年定亲已消失。柯尔克孜人结婚前一定要举行定亲仪式,而且非常慎重。其定亲场面略小于婚礼,但很隆重。一般是由“相亲团”(由男方的母亲、介绍人和牧区中有威望的老者组成)带上礼物前去姑娘家“相面”。若姑娘被相中,则给她庄重地戴上已准备好的耳环,同时还给姑娘梳“定亲头”。此时,姑娘的嫂嫂和姐姐赶紧通知亲朋好友及邻里,并把“相亲团”带来的礼物——一只活羊杀掉,举办宴席款待客人。订婚宴之后,双方即商定迎娶日期。柯尔克孜族女青年在举行订婚仪式之后,即算是“待嫁闺中”。按照柯尔克孜族的习惯,“待嫁闺中”的女子从此不再抛头露面出外从事放牧、挤奶等劳动,而是在母亲的指导下,终日待在家中一心一意地赶制嫁妆。 塔吉克族定亲礼俗 在塔吉克族中,当女方答应男方的提亲之后,男方一位主要的女亲戚要进入姑娘房间,给姑娘戴上带来的耳坠、戒指、红头巾。然后,双方即商定聘礼的具体数目和结婚日期。一切商定就绪,为表示祝贺,女方将男方带来的羊宰杀后待客。提亲和定亲仪式是在众人面前公开进行的,不能有任何的隐瞒。 锡伯族婚俗-锡伯族的定亲礼俗 在锡伯族中,当女方家许亲后,男方家要抓紧进行订婚的各项准备。锡伯族的订婚仪式分两次举行,第一次为“磕空头礼”,即媒人同男方及其双亲,带两瓶贴红的喜酒去女方家,让未来女婿给女方父母及女方家的长辈磕头、敬双盅酒,表示答谢许亲之恩。
哈萨克族的“送彩礼”也可称登门仪式。“吉尔特斯”仪式之后,男方家即通知女方家将去送彩礼,让女方准备迎接。 所谓“吉尔特斯”,即把送给女方的各种结婚用品进行展示的仪式。举行仪式的那一天,男方家请来亲朋邻里聚集一堂,把给女方准备的所有彩礼全部挂起来展出,供来客观赏、评论,看彩礼是否齐全,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吉尔特斯”仪式之后,届时,男方在一位小伙子陪同下,骑着马驮着彩礼前往女方家。男方家的父母及姑、舅、姨等近亲也一同前往。到离女方家三五百米的地方,男方要下马回避,不能随父母亲戚进入女方家的大门。此时,女方家前来迎接的年轻人接过男方的乘骑,驮着彩礼向女方家飞奔而来。女方的父母及亲朋在毡房外热情地迎接来客,而女方姑娘的嫂子(亲嫂或堂嫂)则带领一位年轻妇女和姑娘一路嬉笑着去迎接男方。男方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要向男方身上撒“喜食”,即糖果、奶疙瘩等食物,在场观看的小孩和青年男女兴高采烈地前去抢拾抛撒在地上的食品。撒“喜食”是表示向男方祝贺,祝愿他生活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宰羊招待所有来客和未来的女婿。 宴席间,大家弹唱冬不拉,对歌、跳舞欢庆一番。次日早饭后,女方家选两三位有经验的妇女,将男方家送来的各种结婚用品一一展现在女方父母和亲友面前,由大家观赏、评论。如彩礼不够理想或不够齐全,这几位妇女就可代表女方家向男方家提出补充礼品的要求。哈萨克人把这一仪式叫做“吉尔提斯阿修”,即验收彩礼之意。 另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赠送衣服、衣料等礼品,同时要给女方的母亲支付一笔喂奶费,一般以牲畜计算,多少视经济情况而定,还要带来举行婚礼时女方家招待客人所需的羊只等。这一天,男方与女方彼此不能说话、接触,只能默默对视。晚上留宿时,男方单独在一顶毡房里就寝。当夜深人静,姑娘由嫂子陪伴着来到男方的毡房。这时,男方向女方的嫂子赠以厚礼,以答谢她的成全之情。此后,男方可随时前往岳父母家。
维吾尔族订婚习俗分两步走,即初步订婚与正式订婚两个阶段。初步订婚阶段,维语叫“克其克恰义”。在这段时间内,男方要准备2-3块衣料,一块茶和几包糖等礼物。男方母亲在3-4名妇女陪同下送往女方家,女方家热情招待来客。招待完毕后,男方呈上礼物,表示谢意,并共同商定订婚日期。正式订婚阶段,维语叫“群恰义”。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去第一次彩礼。 聘礼须分别放在若干个托盘中用餐巾包好。托盘数量主要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而定。但托盘中必须有下列物品:馕、肉、油、大米、茯茶、冰糖、水果糖、方块糖、饼干、糕点等食品以及2-3套衣料。有的家庭还将给姑娘的金银首饰,作为结婚时聘礼的一部分,结婚前一旦婚事告吹,金银首饰要如数退还。这次男方的父母都要前往,并有亲友邻居等人陪同。陪同去的人数,一般经双方协商而定。结婚时,女方家去男方家的陪同人数也同样要事先商定。 男方家客人到来时,姑娘的父母要在自己家门口热情迎接定亲的客人。客人们应邀进屋上炕就坐。女方家依照传统的程序开始招待客人,首先端来馕、糕点、瓜子、糖果,接着是烤包子、烤肉。客人们一边喝茶吃饭,一边相互攀谈,逐渐将话题引到子女婚姻的问题上。男方父母起身用双手将托盘一一送给女方指点,让在场人观赏,然后说:“虽然我们带的东西不多,但请你们收下,这是我们的心意。”女方父母接受聘礼后,躬身表示感谢。接着男方家人说:“我的孩子长大了,您的女儿也长大了,他们自由恋爱并希望成婚。我们今天为此而来,希望您能把女儿送给我们做孩子,以成全他们。”女方父母回答说:“是啊,孩子们长大了,既然他们彼此中意,我们也没有什么意见,只要他们能幸福生活就行了。”得到答复后,男女双方父母及亲友开始商量婚礼举行日期及有关事项。女方父母将已经准备好的礼单交给男方父母。礼单中一般有两项内容:一是姑娘需要的衣物,这一般是在征求姑娘意见后提出的;二是婚礼当天为招待客人所需的开销。这笔钱称为“阿西苏依”,其数量和质量姑娘无权过问。按旧风俗须给新娘准备9套衣服,一般的家庭要准备5-7套衣服(含一年四季穿用的衣物)。最少也要准备3套衣服,包括一顶花帽、一条头巾、一双靴子和一对金耳环或银耳环。一般经济殷实之家,男方都要置办冬、夏服装l0余套,包括两条头巾、两顶花帽以及水獭皮帽、高级皮靴等等。另外,还要置办一对金耳环、一对金戒指、两个金手镯、一顶金冠和一顶镶金的花帽。二是给女方父母及近亲好友的礼品,主要是送衣料和部分礼品,维吾尔语称“阔云木恰”。三是婚礼那天待客用的物品,维吾尔语称“阿西苏依”。主要包括:牛羊肉、食油、大米、白面、胡萝卜、洋葱、茶叶(砖茶或茯茶)、盐、糖果、柴火等。有的地方则折合成钱,直接交给对方,谓之“礼金”。有些家庭还可要求附带其他聘礼。对女方家提出的婚礼用品和数量,男方当时予以浏览,认为可以,立即就可表态同意;如有异意,便可将礼单带回家去商量后再派人到女方家答复。在婚礼开支和聘礼问题上,男女双方家庭一般都非常慎重,不当场公开讨价还价,以避免不愉快的情景出现。男方回去后,如果觉得女方要求过高,会请人再次赴女方家请求予以酌减;如果女方不答应,男方会请求延缓婚期,以便做进一步的准备。订婚时,青年男女双方都应回避。小伙子不随订婚队伍去女方家,姑娘不会出面招待客人。
按照习惯,柯尔克孜族婚礼首先在女方家举行。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朋好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用两匹大红马驮两只羊,一只是烤全羊,一只是煮全羊。另外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当男方家的迎亲客人到达女方家附近时,新郎的父母和部分客人先走进女方父母家里。女方全家都要出来迎接客人,并招待安顿客人。 稍后,新郎和伴郎才赶到,但不能直接进入新娘的父母家,而是到新娘的嫂子家中,嫂子则出来迎接客人。在女方主人把男方来客招待过之后,要举行“恰西洛恰西德”仪式,即把包尔沙克(用发面制作经过油炸的菱形饼)、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等食品用口袋装起来,袋口不系,然后用木杆顶到毡房的天窗上,使其自然散开,食品纷纷落地,小孩子一哄而上抢着吃。这种仪式表示婚礼正式开始。 此时,女方家要杀羊宰畜,款待来客。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来庆贺,热闹非凡。还要举行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游戏:赛马、叼羊、追姑娘、摔跤等。男女双方父母要交换赠送的礼品。 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同新郎见面,并于当晚住在嫂子家中。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同下,坐在帐帘内,宾客坐在外面,用库姆孜琴弹唱歌舞,直到深夜,方才离去。次日,新郎要把新娘带回自己的新房。此时新娘要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也陪同女儿一起来到新郎家住上两三天,有的甚至要住上一个月。 女方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除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外,还要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及马鞭一律用银铜装饰,十分考究。用骆驼驮上嫁妆,新娘骑着马到婆家,这匹马则作为嫁妆送给女儿。 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婚后两三天,有的则在一个月后才可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毕恭毕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公公说声“玉孜阔热西”(意为“彼此见面”)之后,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同儿媳才可以见面。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按伊斯兰教教规由阿訇主持。除了要按惯例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成婚外,还要由新郎和新娘同时吃蘸满盐水的馕,象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较多,下面我们分别作简单介绍。 圣诞节 俄罗斯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俄罗斯族多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派,圣诞节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不过,由于俄历与公历不同,俄罗斯的圣诞节不在公历12月25日举行,而在每年公历1月7日举行。 节日前夕,教徒和非教徒按传统习俗都要吃圣诞鹅。青年人化装成牛、羊、熊等各种动物,挨家挨户去唱圣诞祝福歌。东正教徒要选松、柏等常青树做成塔形圣诞树,上挂彩灯彩带及各种玩具、礼品。 节日当天,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晚间,家庭成员团聚时,家家都享用丰盛的食品。饭后,孩子们都能得到大人们分发的礼物,然后去睡觉,大人们则继续欢度圣诞之夜。节日期间,人们还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伊利亚节 俄罗斯族宗教节日,每年公历8月1日举行。8月份雷雨多,在俄罗斯族接受基督教以前,据说这一天是祭祀多神教的雷神比伦的节日,故在过去民间把此节日视为“雷神节”。后来基督教会曾企图废止这个节日,未果,只得找了耶稣的一位门徒伊利亚来代替雷神比伦的职位,故称“伊利亚节”。俄罗斯族认为8月1日是秋天之始,在此之前禁忌摘苹果。节日这天,姑娘们身穿节日盛装去摘苹果,小伙子们只能在一旁助兴而不能动手。 谢肉节 又称“送冬节”,俄罗斯族传统节日。时间由原来每年公历的2月底或3月初改定为大斋前的一周内举行,节期7天。 按照俄罗斯民间习俗,节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娱乐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婿回门日;星期六是姑娘拜访未来嫂子日;星期日是送冬日和宽恕日,人们互相串门,请求对方宽恕自己的言行。旧时,每逢节日,家家都大摆酒宴,因为“谢肉节”过后便是斋戒期。届时,将不能吃荤和饮酒。如今,节日期间祭祀仪式和放纵的酗酒狂欢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举行游园、唱歌、跳舞、体育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 春耕节 俄罗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底或三月初举行。当冰雪消融,大地返青时,农民们要用黑麦烤制巨型面包,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庆祝春耕开始。春耕的第一天,人们换上干净衣衫,装一口袋面包,带着盐和鸡蛋下地。当耕牛犁出三条垄沟时,主人便取出面包和盐,自己吃一部分,其余的喂牛,然后将鸡蛋埋人土中,以示祭祀大地母亲,祈求风调雨顺,祝愿作物生长茂盛,获得丰收。 报喜节 俄罗斯族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上旬举行。三月,预示着春天这个美好季节的来临,人们为此要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三月四日,孩子们把烤好的百灵鸟形的饼干带到田地里,抛向空中,然后再接住,以示迎春。妇女们于三月九日,将一块亚麻布铺在村外的平地上,上面摆上一个大大的圆面包,请春天母亲享用。姑娘们则用彩纸或花布扎糊成各种小鸟,登上山坡、屋顶、柴垛等较高的地方,用绳子将小鸟拴在折下的树枝上,一边摇曳树枝,一边喜唱迎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