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苗族饮食习俗受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地而异。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地区: 第一类是黔东地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宜于稻作,是贵州苗族稻作文化的代表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麦子、玉米、甘薯等杂粮。少数地区水田少,也以杂粮为主食。 第二类是毕节和六盘水地区。这里是贵州高原的屋脊,地处高寒,苗族人民多数分散居住在地势陡峭、水源缺乏的偏僻丛山之中,宜稻之地少,因而只能种玉米、麦类、荞子、甘薯、马铃薯等杂粮。 第三类是黔中南、黔西南和安顺等地,介于前两类地区的中间地带。这里苗族多散处偏僻山区,旱地多而水田少,故以种植杂粮为主,兼种稻谷,只有少数地区以稻谷为主食。 苗族菜肴以咸、辣、酸三味为主,尤其是对酸味有特别偏好。平常家家户户餐餐不离酸汤,用坛子腌的酸菜更是品名繁多,有酸干菜、酸泡菜、酸豇豆、酸汤菜等20余种。 在苗族食品中,著名的有腌鱼、腌肉、腊肉、香肠、香麦面等。腊肉制法是用肉抹上盐和香料,以火烟熏烘20余日即成,各地都有。香麦面是黔西北、安顺等地苗族的食品。 腌鱼腌肉又称“酸鱼酸肉”,是黔东一带苗族的名贵食品。其制法是将鱼(或肉)剖开除去内脏洗净,晾至半千后,用盐、辣椒、花椒、五香、米面、甜酒拌匀放入坛内密封一两月,即可取食。可以炒熟了吃,也可以生吃,其味香、甜、酸、辣、麻、成、软、嫩、脆,可口诱人,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过去有些富裕之家,贮存的腌鱼腌肉达数十坛、数百斤之多,可食用数年。 社饭此外,松桃地区清明节吃的社饭,也是别具风味的食品。做法是以糯米拌上切细了的蒿菜、香肠、腊肉,蒸而食之,芳香可口。

杏鑫平台登录_壮族节日有哪些

壮族节日活动多与文娱或原始宗教活动结合。主要节日如下: 壮年节。从江多数壮家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过壮年节。除夕午后,各村寨宰社猪(多轮流专人喂养)祭祀社王。除妇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参加祭祀仪式。摩公或寨老主持,念祭词咒语,众人肃静,集体叩拜。当场忌穿花衣白衣,不能喧哗说笑,否则不吉利。祭祀礼毕,将当场煮熟的猪肉分成串串,各带回家接魂敬祖。当日黄昏后,各家将所分得的敬社肉、酒并带粽巴、糯饭、禾把、香纸和一把火把等,集体到村边行接魂仪式,招请人魂、畜魂等回家过新年,放年三十晚又叫“接魂之夜”。从除夕到过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内和外人出进,初三以后至初十为节日娱乐活动期间。村村寨寨击鼓、吹笙、弹琴、唱歌,青年男女还成群结队到附近山坡上对歌,纵情娱乐。亲友互访拜年,也有邻近民族到壮家拜年敬贺,欢度佳节。 过社节。部分壮乡过春社节,以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是日不动刀,不放鸭,上半天不挑水。下午挑水时,按先到为主的常规,由最早迁到此地的人家先去挑水,众人随后去挑。是日各家蒸黄花饭或黑米饭供神加餐,并染各色熟鸡蛋给娃娃。 牛神节。也叫过“四月八”节。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饭并以米饭喂牛,表示慰劳和尊敬之意。传说,从前牛住山野,老祖先上山打猎,遇着野牛,其性温驯,便与牛交朋友,带回家中一同吃住,牛帮主人干活。因牛吃饭量大,粮不够吃,无奈,老祖先便设计谋,将米饭染成黑色,对牛说,米饭生霉发黑不能吃,牛性憨厚,信以为真,从此不再吃饭专以嫩草为生。牛仍帮人干活,任劳任怨,因劳累过度,终于在农历四月初八累死。后人便定四月初八为牛神节,表示纪念。 六月十四。凡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必过六月十四,这是除过年以外的第二大节日。若是只过春节,不过壮年,则以七月十四为中元节。是日,普遍杀鸭敬祖先,姑娘回娘家团聚,有的以赛马或打秋千为乐。 吃新节。入秋谷子将熟之时,选卯日或辰日吃新,各户到田间摘些(谷粒未饱满)禾穗回家炒熟,舂出扁米,大家尝新。并以此米待客送礼,视为稀物。是日,从江宰便河一带壮家还以鱼、肉、茶水和新禾穗等在走廊间敬供奶王。传说,奶王是管理花苗五谷之神,秋收前敬供她,乞求保佑。

杏鑫4注册登录网_白族节日有哪些 白族岁时节日民俗

白族既有本民族特有的节日,也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大多伴有祭祖活动。 七月初五祖先遇困节。农历七月初五,上山采野果,放在神龛上,配以酒肉饭菜供奉祖先。相传,明洪武年间,白族先民在云南麓川绝粮受困,到七月初五日,突然发现满山的糯米果、红草莓,摘其充饥而获救。后来这些野果被命名为“救军粮”,七月初五被列为“祖先遇困节”。 七月初六祖先受难节。每年此日,都要进行祭扫祖先活动,以表孝思。据传,明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六,受密令执燕王朱棣的谢贵等被杀,导致燕王举兵,朱允文失败,其部属臣民被迫离乡远避,流落滇黔。后来,将七月初六作为祖先受难的纪念日。 七月七赛神节。原为青年男女上山扯火草、谈情说爱的日子,后逐渐演变成弹拉唱跳及订立规章的日子。清(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龙家”(白族别称之一)逢七月初七“赛神”。由此可见,此节起源较早。 七月半。又称“中元节”,各家于晚备些好菜食用,供祖先、烧纸等,别无其他活动。 八月十五。又称“中秋节”、“团圆节”,被白族人民视为重要节日,常备丰盛的饭菜庆贺。威宁白族中有早上过节和晚上过节的区别,即张家早上过,其余六姓晚上过。传说,白族七姓初来乌撤时,张家早上到,苏李赵许钱杨六姓晚上到,是日正是八月十五,于是张家早上过节,其他姓氏晚上过节,后世不忘祖宗历尽千辛,世代沿袭了这个节日。 十月过大年。即农历十月初一过年。据传,1949年前的威宁白族将此节日当做大年,非常隆重。

杏鑫测试路线_水族节日有哪些,有何特点

水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借额和苏宁喜节(娘娘节);也有人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和七月半等。 端节。端节多以戌日为大年除夕,也有以酉、巳、午日为除夕的。届时,水寨的妇女们,打扫房屋卫生;青年男子杀猪或买肉,开塘捕鱼。三都、独山一带将鱼沿背剖开,将作料和广菜、韭菜放于鱼腹中,绑扎后清炖,做成祭奠的鱼包韭菜。套头地区多将整条鱼和豆腐煮食。晚饭要忌荤吃素食(鱼虾和植物油不禁),在屋内中堂设一供席,席上放置清蒸鲜鱼,米酒、豆腐、糯米饭及瓜果等。娘娘神席也行供祭食品,以示怀念祖先。同时在门外楼脚下另设一简便供席,以接待古老的先祖神灵。 除夕晚上,一般已出嫁的女儿及外亲们都要来祝贺,大家围坐供桌前,共饮交杯酒以示祝贺。孩童则群聚随着大人去分享糖果、炕鱼。青年男女则敲铜鼓、皮鼓,通宵达旦。早饭后,人们又邀约到端坡上赛马。正式赛马之前,须举行祭奠仪式,即在坡上设一供桌,放置鱼和酒饭,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礼,端着酒杯,敬祭祖宗。祭毕,率先骑马开道,众骑手便尾随开始比赛。在赛马活动中,骑手们跃马扬鞭,纵横驰骋。在端坡赛马场上,青年男女借机进行社交活动。 赛马结束后,农户们正式迎客,远近亲友们带来的人均以贵客招待。按传统习俗初一中午开荤,在酒席上主客对饮交杯酒,行酒令和唱歌、对歌,人们沉浸于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第二天,客人们才纷纷离去。 卯节。以寅日为除夕,农户们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杀猪、杀鸡和开塘捉鱼,青年男女着节日盛装,敲铜鼓、皮鼓为乐。卯日早用猪肉、鱼、豆腐、米酒和糯米饭等,在屋内祭天敬祖,祈祷来年吉祥如意。有的地区,当天需用鱼肉酒饭到田间去祭祀稻符神。祭毕,盛宴招待前来祝贺的远近亲友。待到中午,整村上卯坡对歌。对歌开始之前,先由族中的长老致词,然后按先主们到该地的先后顺序象征性地举行人场式,擂台赛才能开始。 在卯坡的歌场上,人们叙古道今,比知识、比智慧、比才华。在卯坡场上,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习俗,男青年均有权利邀青年女子唱歌对歌,任何人不得干涉。因此,卯坡是青年男女进行自由恋爱的场所之一。人们通过对歌,寻找配偶,在歌声中互表倾慕,相互馈赠礼物,有的青年男女或许在这一天就许配终身,当日成婚,过后再补办礼品认亲,社会也无可非议。因此人们说:“卯节是青年人的节日,卯坡是青年人的媒娘,歌声是青年人的访探。” 苏宁喜(娘娘节)。水历四月丑日(即农历十二月第一个丑日),是山都水族自治县和勇地区吴姓和邻近的独山县部分水族的年节。他们不过端节和卯节,特选定水族生育女神“牙花散、牙花隆、牙花梨、牙花术”给人间送子嗣的日子为年节。这是水族地道的妇幼节。节日期间,农户杀猪、捉鱼、杀鸡、制豆腐等祭祀娘娘神和待客。敬供物品,除酒肉饭菜外,食具以五放置,即五个酒杯、五个碗、五双筷子等,特用红纸剪成童孩群供于娘娘神坛,并制作一竹条拱门,桌上放上一些儿童喜食的红糯米饭、红蛋、棕粑等祭品,乞求娘娘神保佑儿童健康成长。节日期间,儿童每人提着特制的小竹箩,结队挨家挨户去讨象征长寿幸福的红糯米饭、红蛋、豆腐干等食品,主妇们热情接待和赠给食品。 额节。是荔波县拉交、水庆一带水族人民的年节,节日的时间多选择在水历正月首个亥日,祭祀内容及活动方式均与端节相同,祭祖吃素,以鱼类为主祭品,糯饭、甜酒、南瓜为必需品,在半夜设席祭祖。

杏鑫咨询304724_水族的饮食特点

米饭是水族的主要食物,水族稻米的加工方法曾经历过以木碓石、水碾到现代部分地区用电力机械加工的历程。主食大米饭的加工,通常以铸铁鼎罐、铁锅煮焖为多,这种炊具焖煮的大米饭可保持大米的鲜香味。在主食中除大米外,尚有包谷、小麦、红稗、荞子、饭豆、红薯等杂粮为辅助食物。 蔬菜以青菜、韭菜、广菜、萝卜、南瓜及豆类最为普遍,还有自然生长的蕨菜、春菜、竹笋等。 肉食以猪、牛肉为主,鸡、鸭、鹅肉次之,鱼为水族的传统食品,特别是鲤鱼、草鱼是丧葬祭奠必不可少的供品。水族农户招待贵客常以小猪、鸡、鱼为佳肴。作料主要以辣椒、辣酸、番茄、花椒、生姜、葱、蒜为最普遍。 腌肉是将猪、牛肉煮熟后,装入坛内,注入酸水加盖密封贮藏数旬后,即可取食。腌莱是将青菜、笋子、蕨菜晒至半干掺入切成菜丝的野葱,拌上烧酒和半生半熟的糯米饭,拌匀后,装坛密封,半月后即可取用。

杏鑫登录_布依族节日风俗简介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相同外,其他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三月三。三月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和祖先以及稻米魂,做五色花米饭供奉。清《南笼府志》上说:“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在贵阳乌当区,这天举行地蚕会,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吃春播的种子,然后集体赛歌。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 四月八。是纪念耕牛的节日,在罗甸等地叫“牛王节”,安龙、兴义地区叫“开秧节”。这天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并以之喂牛,再让牛休息一天,以示爱护。黔西南兴仁巴铃陈家沟一带,此日云集云盘山上,男女青年玩山对歌,有的还集体进行武术表演。 六月六。在布依族中,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有“过小年”之称。多数地区于农历六月初六过节,黔西南一带也有的于寅日过节。六月六的主要内容是祭田神,也有些地方祭土地神和山神等。大清早,每户男性做好三角形纸旗,然后,带上活鸡一只,到田边祭祀田神和水口神。祭毕,杀鸡,用鸡血沾在纸旗上,将旗插进田中,据信可以驱逐蝗虫(俗称“天马”)。有的地区将纸旗做成大鸟形状,分别插在每块田中。黔西南一带,节日饮食最有特色的是五色花糯米饭。 除祭祀而外,很多地区要在这天召开议榔会议,宣布各种榔规榔约,且由榔首监督执行,保护地方社会秩序及财产安全,许多地区还举行规模宏大的玩山活动。 七月半。杀鸡、杀猪或杀牛祭祖,晚上烧纸钱或金银纸锭。红水河沿岸要连过三天。十四日做褡裢粑供祖:十五日晚到河边放冥船,任其随水漂流;十五、十六日年轻人和孩童聚集大榕树下,或荡秋千,或打陀螺,或去游泳。惠水断杉一带,集中于古桥堡对歌,跳粑棒舞和铜鼓舞,同时进行唢呐比赛。主家杀狗招待客人。晚上,各村道路沿途插香。长顺县猛秋一带则举行玩山活动,俗称“赶秋坡”,参加者达万人以上。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侗族民俗文化与民俗特点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侗年、二月二、社节、祭牛节、尝新节等等,大都和生产、祭祖相关。 侗年。又叫“小年”或“禾蔸年”。盛行于榕江县的七十二寨,锦屏县的彦洞、瑶白,剑河县的小广,在农历十月底到十二月初,各择吉日,欢度侗年。届时人们打粑酿酒、宰猪杀牛,敬祭祖先,携带礼品往岳父家拜年;备酒设宴,接待宾客,举行多耶或跳芦笙和斗牛。在剑河县小广,还趁此良辰,为儿女举办婚事。 二月二。各地时间相同,内容不一。三穗县坦洞等地,聚众抬圣婆神位及斋粑、豆腐、豆渣、水酒和一头肥猪,到河坝举行敬祭仪式。榕江县车江一带,有孩儿拜寄古树、桥梁、巨石、水井和指路碑的,备红白间色糯米饭、红蛋、鸡、肉等品,前往祭敬,祈求保佑。 社节。天柱、玉屏、锦屏、黎平、从江等县,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过社节。家家各备佳肴,用糯米、蒿菜、葱蒜、腊肉等品,煮成社饭,敬祭社神。有的男女青年互相宴请,通宵达旦唱歌;或合村老小,汇集社地,观赏男女赛歌。 祭牛节。农历四月初八或八月初六,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县过祭牛节。当天让牛休息,喂以精料,牵到水里洗澡,除净身上污泥,以鸡、鸭、肉等品,摆在牛栏门前,焚香烧纸,举行敬祭,对牛常年辛劳表示谢意,祝牛清吉平安,为人造福。 尝新节。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十二或卯、辛、寅日,有的在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或七月初一、十三四和寅、卯、戌日。这天家家采摘禾苞,掺老米煮成熟饭,用鸡或鸭、鱼、肉为供品祭敬祖先,其中鱼不可少。天柱县高酿、石洞等地,有的姓氏,按一年十二个月,把禾苞、糯饭、肉、鱼、粽子、黄瓜、蒿苣、于蕨、干笋等炒食品,分成十二份,新筷十二双(闰年增添一份),摆在神龛上祭祖。三穗县在这天先用菜饭喂狗,说狗从千里海外要来谷种,让它先尝新,表示答谢。从江县高增等地,家家把炊具洗净,用枫树炊薪,凌晨祭祖。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姓氏节日,如从江县皮林、庆云等寨的石家节,锦屏县启蒙等地的林王节,天柱县黄桥等地杨姓,在农历九月初一过九月节等。

杏鑫注册开户_仡佬族吃新节图片及其习俗简介

贵州仡佬族均过吃新节,其时间不一,内容却大同小异。平坝大狗场七月逢辰日吃新。 清晨,全寨男女盛装集于寨中古树下,听取寨老作节日安排。青年男女集于寨口,在土炮和歌声中以酒迎接宾客。几个男子去宰祭猪,一批青年男女去田间地里采摘谷穗、包谷、瓜菜。各家以新熟作物祭祖。燃点纸烛,请祖宗尝新,保佑全家平安,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然后聚集于古树下将新摘谷物与去毛祭猪和九串肉、二十四碗酒饭集体按辈分排列拜祖。祭毕,土炮、鞭炮齐鸣,演地戏、耍武术,男女对歌庆丰收。寨老将肉串和酒、碗收于筛内,宰鸡一只,至村路口,将系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中,以鸡、肉、酒送祖。 镇宁仡佬族是在七月或闰八月巳(蛇)日吃新。全寨买一头猪供祭天地后,分给各户祭祖。各家一人集于村外摘谷物,炒干舂米,煮新米饭,连同酒肉摆在桌上,用马匙舀少许丢地表示祭献。 六枝仡佬族吃新在七月寅日,或闰八月的巳(蛇)日开始,共进行三天。第一天,各家摘取自家田里谷物回家祭祖。第二天,男女盛装到寨附近地里摘取够两天食用的稻谷、小麦和红稗、黄豆做饭或磨豆腐,并宰牛一头,寨老主持用新米祭祖。第三天,各自祭祖毕,各家摆开长桌,用丰盛宴席款待来宾,宾主痛饮.唱酒歌庆丰收。 仡佬族吃新节供祖用的各种谷物瓜果可在村寨附近任何民族、任何人的田地里摘取,不受阻拦、斥责。如镇宁县比拱仡佬族吃新摘取新熟谷物的范围是,上起水粉山,下至麻园,东达四棱碑,西抵猫屯头,方圆二十里内畅行无阻。 原因是各族都知道仡佬族的祖先是贵州土地最早的开辟者,其子孙摘取新熟之物祭祖是完全应该的,甚至认为仡佬族来摘新祭祖后来年庄稼才会长得好。

杏鑫注册开户_水族服饰特点介绍

从文献记载看,清代以前水族男子留长发绾髻于头顶,穿和尚领无扣长衫。清代,由于受官府强制而改装,男性年长者剃发留辫,多数戴瓜皮帽,身着大襟无领阔袖青蓝色长衫,内衬白布短褂,下装为青蓝色宽简便裤,脚穿帽头鞋或翘尖布鞋。青壮年剃发绾辫盘结于头顶,用青白布帕包头。上身穿大襟无领短上衣,少数穿长衫,下身穿直筒便裤。脚穿布袜和圆宝盖布鞋。 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男人剃去发辫,衣服大多数改用布纽扣。中青年大多穿对襟便服,年长者则多穿无领的布扣长衫,用青蓝色布帕包头。妇女服饰,唐宋时,为“束发椎髻”。到了清代,年长妇女多绾发于头顶,用青布方巾包头。中青年妇女则把长发梳成一把,盘绕于头上,包青白布长条头巾,着盛装时,插上各种银饰品。上装为对襟无领阔袖饰银扣短衣,下装多为百褶裙,有的还扎裹腿,并在腰部前后系两块长条腰巾。后来逐渐流行长衫上装和便裤下装。 现今的水族服饰,大多以浅蓝色、蓝绿色为主,部分地区的水族妇女亦使用青黑色的布料。主要有六种款式类型,即a型水龙式、b型九阡式、c型坎街式、d型甲雄式、e型套头式、f型牛场式。这些服饰的特点分别为: a型水龙式。妇女着的是右衽长衫、靛青色长裤,胸佩乡花长围腰,围腰上端至颈部挂银链。未婚姑娘着有领长衫,衣裤的边缘均不作任何装饰,头包白色长帕,左额发间斜插一把长梳作头饰;已婚妇女则在衣服饰袖口、坎肩、衣襟、裤脚等处均镶有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还镶上两根绲条,绲条外缘加镶有栏干花边;在头饰的外型装扮上,6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习惯上只挽髻,不包头。 b型九阡式。妇女的上衣右衽圆领长及膝,头包青色头巾。未婚姑娘胸佩不绣花青布围腰,围腰上首着银链,中部并拴系有提花飘带,所戴头巾带须;已婚妇女习惯上不挂围腰,仅系长方形青紫色腰巾、不挂银链,所戴头巾为无须青布帕。 c型坝街式。妇女穿无领青蓝色长衫、着长裤,衣袖、裤脚较窄小,裤脚栏干花饰近膝,衣袖栏干近肘,头包白色带须头巾。 d型甲雄式。妇女包方格尖顶形头帕,戴银耳环,佩三至五个银项钏、戴银手镯和银戒指。e型套头式。妇女头包青布帕或白毛巾,成船形状,上衣以浅蓝色或绿色布料为主,盛装亦在边衽及衣袖上镶接有青色布,连接处多镶有挑绣花边;裤子多以青色布料为主,着长裤;腰缠由剪纸花纹图案绣成的花饰围腰。 f型牛场式。部分水族妇女除继续包白头帕作为保留本民族的传统特点和水族女性习惯上不戴耳环外,其衣着式样已与当地苗族妇女的着装无异。

杏鑫测速登陆_苗族银饰的特点及传统加工方法

各民族银饰基本上是本民族工匠自己制作生产,做工精细,造型精美。其中,苗族银饰无论从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上,在中国民族服饰中都十分突出。 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样式最多,如其中的一种样式——革一式,头部有簪子、银角、银冠、耳柱、耳环,胸部颈部有麻花项圈两只、戒子项圈一只、压丝项圈(戈泡)一只、扁平雕龙坠银铃围坡(勋泡)一只、银链一条、雕花压领一个、衣饰银片六十片,手部银饰有六方手镯、扭丝手镯、竹节手镯、扁手镯、四方戒指、空心雕花手镯、马鞍戒指等。苗装银饰不仅体现苗族的审美观念,还体现佩带者的富有身价。 银饰的制作。贵州各民族中均有银饰,只不过各民族银饰的花样和品种多少不同。其中以苗、侗等民族银饰最为丰富多彩。 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有关少数民族银饰的汉文典籍是明代翟九思的《万历武攻录》,其中有“苗女喜戴银圈”的记载。明代的《贵州通志》、《贵州图经新志》等文献也有类似记载。但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起源绝不是从明代才开始的。贵州苗、布依等民族的古歌及宗教经典中,都可看到有关使用金银的记载,如苗族古歌中就有“运金运银”的记述。各民族中大量有关银饰来历的传说,也充分说明了贵州少数民族银饰历史悠久。 对银饰的加工铸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专门工匠,有的地区一个村子有若干银匠,甚至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会这种工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大沟乡的马高、麻料和控拜三个村,家家户户都有能工巧匠,连妇女都会制作,被称为“银匠村”。每个民族的银匠主要是根据本民族传统银饰的特点和本民族的审美观来制作各种本民族需要的银饰。加工银饰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风箱、炼炉、酒精灯以及各种锤、钻子以及各种各样的花纹模型等。各民族加工的工艺大同小异。 苗族银匠的加工工艺是,先将白银高温熔炼,用模型压成雏形或锤打成薄片,或拉成粗细不同的银丝,或加工成银珠,再用手工钻出各种精美的纹样或编织成各种形状的银饰,涂上硼酸水,再加温烧红,通过用紫铜锅煮沸的明矾水浸一至二遍,用清水洗净,最后用铜刷刷光,即成闪光熠熠的银饰品。布依族银匠加工时,先将银锭溶化成液体,然后根据需要倒人相应的花纹模型中,冷却后取出,再用小锤子等工具修整,即成为所需的银饰。 过去,各民族的银饰加工都是个体手工业,全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仅供应给各民族银质原料,还把各地著名工匠组织起来,成立国营或集体性质的银饰加工厂,从事各民族银饰的加工制作,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工艺也更先进,品种更加丰富,大大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的需要。与此同时,各民族中仍有一些个体从业者也在继续从事银饰加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