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咨询304724_阿昌族服饰特点介绍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阿昌族服饰特点。 阿昌族的男子服饰 阿昌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未婚男子包白包头、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包头,青壮年在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男子穿的对襟上衣多为蓝、黑、白三色,不穿黑裤,斜挎一个“筒帕”。节日时,老少喜佩戴一银制纽扣,甚至花朵等饰物。此外,阿昌人刀不离身,小伙子身上会时时带着一只音色优美的三叶箫。 阿昌族的妇女服饰 梁河县地区阿昌族女性服饰,款式奇特,图纹别致,色彩斑斓。 阿昌族的头饰特征 当地俗称“包头”,染成黑色,因为它高,又叫高包头。阿昌族妇女在包头上,插戳头花棍、佩大圆银耳环。包头,是阿昌族已婚妇女的显著标志,一经包上“包头”,即使离了婚也不能打散改装。 阿昌族的衣饰特点 阿昌族女性,衣式为对襟,长袖,袖口加不同色块的袖边,小翻领,布疙瘩纽,钉银纽、银链。衣饰前后摆较大,阿昌族称“帚脚”。佩手镯(泡花镯、筷子镯)、戒指等银饰。 围裙的裙面为黑色,裙头宽约五寸,长度同裙长,双层,有女性装钱币、烟盒及小镜等物之裙兜。裙带为黑底,围腰系扎后,余部拖吊至膝间,飘逸、洒脱,故有“毡裙飘带”之称。筒裙分两种,无花纹者,俗称“素围腰”;有花纹者,是“白姆支”。筒裙,无论有无花,均为黑底,用彩线色勾勒出幅线,再用艳丽的彩色丝线织成各种花纹,其形状似狗牙状,多称狗牙花。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阿昌族的饮食民俗特点

阿昌族的饮食,以本民族自耕自产的农作物为主食,主要以大米为主,也习惯以玉米、荞麦、薯类等为季节性主食。阿昌族副食品范围较广,有肉类、瓜果、豆类、蔬菜和副食加工类等。阿昌族酿酒工艺的发达,促成了阿昌族全民嗜酒的饮食习俗。历史文献中多以“嗜酒成性”等词来记载阿昌族的饮酒习俗。 阿昌族的特色食品 过手米线。云南“过桥米线”在全国风味饮食中颇有名气,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传统的风味小吃——“过于米线”,虽然另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却鲜为人知,但凡是吃过德宏阿昌族“过手米线”的人都会赞不绝口。它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都很独特,将猪肉在火上烘烤熟,剁细,拌之花生粉、辣椒、姜、芫荽等佐料做成肉馅,把米线掐在手掌心,再放上肉馅,拌和一起吃,这就是“过手米线”。户撒“过手米线”独树一帜,关键是米线的独特。此米线柔软、光滑,肉馅拌下去,不沉底,也不浮头,均匀地散布在米线之中。 花粑粑。是新嫁娘回娘家坐满月时舂回来的,也称“满月粑粑”。而黄花粑粑,多在清明节祭献祖坟亡魂时才舂,故亦叫“清明粑粑”。 饮食礼仪与禁忌 粱河县地区盛行农历八月十五吃饭先喂狗的习俗。传说,是为感激狗给人从天上要来谷种。 在日常生活中,阿昌族尊老、好客。饮食中,长者坐餐桌上方位子,客人坐上座,晚辈和女人坐下方位子。 在阿昌族地区普遍盛行劝饭习俗。最隆重的多在红白喜事中,远方客人即将离寨返程的最后一席饭时,青年男女相互逐一劝饭,主人热情待客,客人谦虚避让,你一言我一句,动情之处则唱起“山歌”来,这就是著名的阿昌族“劝饭山歌”。劝饭的真正目的,是借此表达主人好客的心意,并借机交流男女间的感情。 阿昌族饭桌上,禁忌打人骂人,认为打和骂,会将谷魂气走。谷魂离开谷米,无饭食是严重的,故有“雷不打吃饭人”之说。

阿昌族因居住地区的不同和相邻民族的交叉影响,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居住在梁河、潞西、云龙县(市)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居住在陇川县一带的阿昌族,则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兼信道教。在梁河、潞西、云龙县(市)的阿昌族宗教信仰中有汉文化影响的痕迹,而陇川县阿昌族的宗教活动中则反映出了受傣族影响的迹象。 阿昌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源于古老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 犬图腾 亦称犬崇拜,实际是一种原始的动物崇拜。在阿昌族谷种来源传说中,流传于陇川县阿昌族地区的《狗的故事》中说,洪水冲走了庄稼,是一只狗粘了几粒谷种,人类才获得了谷种。传说反映出了狗在阿昌族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表达了阿昌族人民对狗的特殊感情。 大石崇拜 即对石神的崇拜,是阿昌族的一种古老的原始信仰。在阿昌族的村寨中,在寨神面前,都要竖立一块石头,多为石柱、石板,高约三尺许,顶上横盖石条或石板。每年祭祀两次,一次在春耕,乞求丰收;一次在秋收,庆祝丰收。除此之外,适逢人畜疾病、瘟疫肆虐时也祭祀。现今陇川、梁河县地区的阿昌族还时兴拜大石头为“亲爹”(干爹)的习俗。 鬼魂神灵 地母神,是最大的善神。是阿昌族的始祖,传说大地是拔脸毛织成的,江河是她的血液变成的,人类是她和“天公”繁衍的。“地母”保护土壤肥力,保佑农作物生长,保持土地稳固,不发生山崩地裂。 火神 阿昌族火神崇拜主要集中在火塘神和灶神。阿昌族人家的火塘设在正堂,不能朝里吐唾沫、不能跨越、不能用脚凑燃烧的柴、不能随便搬移。否则,要以纸火香炷祭祀点燃,向火神说明原因,祈求谅解。火神,对阿昌族来说是善神。

民居民俗 基诺族的村寨大多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山坡或空地上,村子四周林木环绕,村寨之间通常有广阔的森林相隔,村界划分十分明确。 住房主要有: 一是“干栏式”竹楼“卓莫”。由6根直通屋顶的高柱和几十根质地坚硬的原木搭成,楼板和墙壁为木片或竹篱,屋顶为双斜面,用茅草扎的草排覆盖,貌似7l明帽,相传建房式样是孔明教的。 二是基诺族的大房子。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诺人主要是居住在一种被当地汉话称为“大房子”的大竹楼里。这种竹楼在20世纪30年代还很普遍,但到了50年代,只有亚诺寨还尚存11座。亚诺寨的这种“大房子”,有的人将它称作“长房”,它是以家族为中心来居住的。“大房子”中绝大部分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大房子的中间是一个大火塘,是一个大家庭的象征。两边隔成一间间的小屋,每个小家庭建立,便在“大房子”中设立一个火塘,隔出一间居室,供小户家庭居住。 一般说来,家长特定的住室是房子下方靠小门的第一间,也就是从黄牛柱旁分隔开的一间。对面是长子长媳的房间,紧接着是次子次媳的房间,依次下去。未婚子女的房间紧挨着父母的房间。这种典型的父系大家庭的“大房子”,按基诺人的习惯法只能由继承人(长子)建盖,其他儿子是无权盖这种竹楼的。而且,习惯法规定,长子每9年要翻盖一次竹楼,也叫“上新房”,届时要“打黄牛”祭祀祖先,次子们只能凑钱而不能主持这一仪式。 礼仪禁忌 在家庭中,基诺族进餐时,男女可以同桌,但一般来说,家长的位置是固定的,按规矩,要待家长动筷后其他人方可开始;给客人盛饭要少盛勤添,一般没有给客人夹菜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若给客人夹菜,就好像意味着吃完夹的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饭时甑子里的饭不能盛尽,哪怕肚子没有吃饱也要留一些;孩子过成年礼时,要剽牛,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寨子里的各家各户,以示庆贺。 生育方面,女人一生中不能将鸡蛋整个地咬着吃,要把它竖直切吃,否则会生双胞胎(基诺人惧生双胞胎);孕妇不能吃有花斑的动物和飞禽,否则生下孩子不好看;为了使孩子长得漂亮,产妇的第一餐要挑选最好看的动物或飞禽来吃,还要忌油腻的食物。 基诺族还有许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祭过寨神的食物,必须在村、社长门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进寨;在民间有食鸡肉可以治病之说;婴儿满月,其父要闭门烤一只小鸡独食,当天父亲不准讲话,认为这样可为小儿消灾免祸。

杏鑫新闻304724_基诺族简介 基诺族的源流与分布

云南境内的基诺族主体大约有1万余人,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约600平方公里的基诺山。此外,在基诺山的四周勐养乡、勐旺乡、勐罕乡以及勐腊县的勐仑乡、象明乡也有部分基诺族居住。 “基诺”一词在本民族语言中,“基”就是舅舅,“诺”是后代,直译为“舅舅的后代”。所以他们往往自认为是尊敬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多是根据基诺山的部分口碑传说进行考察的。一种传说是,基诺族的创世神是始祖“阿嫫杳孛”。意译为“做大地的母亲”或“盖地的妈”。基诺族最早居住的地方叫“生杰卓米”,后逐步迁徙到基诺山的杰卓山。另外基诺人认为:人都是由裴嫫女神在“苔洛蒙莫”神界造好后再投入母胎的。从基诺族的调查资料来看,其祖先应当是先秦以前从北南迁至金沙江流域的氐羌族群的一部分。汉晋时期,又从云南北部往滇西南迁徙,后到了基诺山区的杰卓山。在历史文献中有“三撮毛”、“攸乐”、“卡诺”等零星记载。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基诺族,并于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基诺族由阿细、阿哈、乌尤三个胞族组成。 基诺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音结构接近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杏馫1980_基诺族的婚恋习俗有何特色?

在基诺族的婚恋还是有着一种非常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婚恋三部曲。想知道基诺族的婚恋是那三部曲吗?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基诺族的婚恋习俗。 “尼高卓”阶段 在基诺族那里,“尼高卓”不是人们所说的“公房”,只是一个供青年聚集玩耍的场所。在这里,规定不可公开地谈情说爱,男女青年只能用眼传情,或借助于口弦、三弦等乐器,悄悄传递信息。基诺人的初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时还处于秘密谈情幽会阶段。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就到了男女双方互送信物的阶段。初恋的情人间,往往是姑娘主动向小伙子赠送槟榔和鲜花。以花为媒是基诺男女青年恋爱时的一大特点,小伙子收到姑娘的鲜花后便还赠草烟或精心刻制的刀把等物。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男女双方往往就开始了以“树叶信”相会。 “巴里”阶段 情投意合者,就可进入爱情的更高一级的“巴里”阶段。当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和同居,决定组成家庭之时,父母们会大力支持。男方的父辈会带上酒到女方家替儿子求亲。求亲的人连去三天,如果酒都喝完了,就算女方的父母同意结这门亲。从此,男方就可公开地住在女方家,共同承担双方的家务、生产,待择定日子后,即可举行婚礼。结婚日必须避开男女双方的生日,双方父母的死口、葬日,还须避开逢七逢九的日子。 婚礼 婚礼这天,男方杀鸡宰猪,准备酒宴。姑娘则上山去劳动,其实是为了避开众人去独自伤心。酒席上,男方请的证婚人“沙其”要将男方送的礼物敬上。新娘到达新郎家时,新郎的母亲要在楼梯口迎接,将一个鸡蛋放在新娘手中,新郎的阿舅还要送给新娘一对鸡大腿,并为她拴上红线,意为把魂拴住。这时,女方的证婚人要把女方的嫁妆送上,并当着寨中长老的面盘点清楚。第二天清晨,新郎新娘须早早出工,否则会被认为是懒惰。

基诺族是稻作民族,以旱稻为主要粮食来源,副食较为单调,肉食主要靠狩猎,无论多少,常在家庭、氏族和村寨中瓦赠吃食。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他们的歌中就有“打到大的(猎物)大家吃肉,打到小的大家喝汤”,由此可见,汤在基诺族的食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嚼槟榔也是基诺族的一种习惯,老年男女至今仍保留有此嗜好。 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汉炒、傣蘸、基诺舂”,意思就是说汉族的菜喜欢炒着吃,傣族的菜喜欢蘸着调料吃,而基诺族的菜则以舂凉拌为主。 特色饮食 剁生 是将鲜肉剁成碎末,拌上盐、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反复搅拌、捏匀,直至肉呈白色便可食用。 蝌蚪拌臭菜 是将幼小的蝌蚪捞起,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拌上调料后食用。其味闻起来臭似北京的臭豆腐,吃起来却细嫩软滑、清凉爽口,余味无穷。 酸烩蚂蚁蛋 基诺族地区多蚂蚁,蚁蛋也非常大,如同绿豆粒般。每年农历三、四、五月间,是蚂蚁产蛋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基诺人便要外出寻找蚁蛋,用带有酸味的佐料调拌即可食用。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将其放人口中用牙一咬,还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 包烧山蜘蛛 是基诺族颇具风味的一道菜。山蜘蛛体呈长圆形,色黑灰,以食小昆虫为生,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基诺人将其捕来,去掉丝和脚,放在臼里与盐、姜、辣椒、野八角、蒜等佐料一起舂成肉浆,再用芭蕉叶包好放在火炭上烤,待芭蕉叶烤黄后即可食用。其味香辣可口。 苦子果汤 也是待客必备的汤菜。苦予果形如珍珠,色绿味苦。基诺人将其与臭菜、酸芥菜、苦凉菜一起放在臼里,放上姜、盐、香茅草、野八角等佐料舂细,再放入煮沸的水中煮熟。其味清凉爽口,苦中有甜。

杏鑫新闻304724_基诺族服饰特点简介

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基诺族服饰特点。 基诺族的男子服饰 基诺族成年男子的上衣,对开无领,用砍刀布制成,砍刀布边上有具装饰性的彩色条纹。再用黑红条纹布在袖口、衣角镶边,后背中央绣上一朵月亮花,衣服就缝好了。男子的裤子是一种白色砍刀布缝成的长腿腰裤,裤子腰部左右开两口,两边开口处各缝1小块方形黑布,象征箭打中处,称为“朴勒斯”,做好的男裤长仅到膝盖下一点。裤脚、膝部和腰部都有红黑色条纹,裤腰上用一彩线织成的圆形两端有缨穗的裤带扎腰,打结后的缨穗坠于腹下。基诺男子头上包黑色包头,称“乌托”。在包头布的一端,均绣有花纹,有的是缀上一束情人送给的金龟子壳。 基诺族的女性服饰 基诺族成年妇女的服装,上衣为无领圆口,上半部用黑布或白色砍刀布制成,正面的下半部用红、白、黑、黄、青、蓝等颜色布条拼成横条花纹,臂、肘、袖是对称的彩色条纹,内载胸兜,称为“撒拍”,意为“遮羞”。基诺族妇女下穿筒裙,长过膝,下半截用汉族织的黑布做成,腰部是白砍刀布,下摆的边用红布做成,整条裙子实际上就是用两种布拼缀而成的一块整布,穿时两头在前交叉,基诺族妇女头上均戴有一顶用带彩条花纹的白色砍刀布制成的三角形帽子,帽檐朝外翻卷,以布边上的黑条纹为限。帽披不长,仅至脖子处。 基诺族的筒帕 是基诺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对刚成年的人来说,它是成年的标志,对青年人来说既是爱情的信物又是装载物品的袋子。这种筒帕制作得很精细,一般说来,男子的筒帕较女子的大,而且有9个图案花,象征男人的9魂;女人的筒帕只有7个图案花,表示女人有7魂。 基诺族的漆牙习俗 基诺族尚保存着漆牙的习俗,“唇红齿黑”是基诺族心目中美的象征。在基诺族中,常见的漆牙染唇的方式就是嚼槟榔,长期嚼食槟榔,牙齿就会变黑,嘴唇就会变红。 基诺族的耳饰 基诺族的耳饰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个基诺人都以戴耳环为美,所以他们不仅妇女戴,男人也戴。基诺族还以耳环孔的大小作为勤劳勇敢的象征,耳环孔越大,就象征着这个人很勤劳、很勇敢。反之,耳环孔小,则被认为是懒惰、懦弱。因此,基诺儿童从小就扎耳环孔,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用小竹器使其扩大,最简单的是在耳孔中塞一根木棍或纸,更有甚者是以鲜花、香草为耳饰,这可以说是基诺族的一大特色。

杏鑫注册开户_基诺族的传统节日简介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较多,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基诺族节日中较具民族特色的节日。 基诺族的特懋克节 是基诺族春耕之前的一次全寨性的祭祀活动。从1987年开始,已将基诺族的“特懋克”固定在每年的_月六日,节期3天。“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是基诺语,它的本意是“打大铁”,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及使用而举行的节庆。届时多数村寨都要凑钱买牛,举行一次剽牛活动和给铁匠送竹鼠,在“卓巴”家跳“大鼓舞”等集体活动。 基诺族的过大年 每年7月间,也就是基诺历一月间,基诺人就要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来祭祀“阿嫫杳孛”。届时,各村寨的人都要将自己寨子通往各寨的道路疏通、铺平,插制界标。第二日,杀水牛,各家的男性家长都要参加。杀死的水牛平均分给全寨人家,并将牛尾巴割下一小截别在树上,象征敬给树神。第三日,各家的弟兄前往自家老大(男性长子)处拜年。去时带上一点米和干巴,送给大哥祭祖用。第四日,各家的长子前往村寨长老“卓巴”、“卓色”家拜年。拜年须赶早,以示其勤劳诚心。第五日,村寨的长老在一起议论下一年的生产、生活、祭祀等事项的安排。第六日,各家舂米。第七日,也就是“伊搓”日,主要活动是杀猪做祭祀。“伊搓”日后一天,寨中长老看卦占卜,预测一年的吉凶。以后几天,各家可以劳动,但仍不许唱歌、吵闹。一直要到下一轮的“西”日,也就是第十三天,这一仪式才算结束。 基诺族的火把节 基诺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节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高大火把。这天全寨人停止征税,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家庭主妇忙于准备节日会餐,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塞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老人们开怀饮酒。青年男女则合着锣、象脚鼓和三弦,尽情鼓舞,直至通宵达旦。 基诺族的新米节 是基诺族的“尝新祭”。这一祭祀由各家自己择日举行,但主要是祭祀自家的祖先、祈求丰收。到了各家择定的祭日的当天早晨,由家长到自己的地里把谷穗摘3支回来,再将地里所种的植物各取一点回来,献给去世的父母亲。念完祈祷后,将新采来的谷穗蒸熟后插在屋顶的草排上,整个仪式就告结束。

杏鑫平台首页_独龙族纹面女是怎么回事,独龙族的纹面习俗

文面是独龙族的古老习俗,唐代以来的典籍多提及此俗。文面主要是为了美化面部,只有女人才文面,男人是不文面的,图案也只限于脸部。据说,独龙族的文面习俗与该民族的图腾崇拜物有关。 独龙妇女文面从少女时就开始了,一般十二三岁就要文面,此时文面有表示成年之意。文刺时,要将脸洗干净,仰躺于地,由会文面的妇女用一根削细的竹签或树枝蘸锅烟水在脸上画出将要文刺的图案,之后一手拿一根长硬刺的老荆棘,对准脸七描好的图案,另一只手用小木棍不断敲击荆棘,依图案刺戳脸庞。刺完后,用锅烟灰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让草汁渗进皮下。一周左右所刺脸面红肿结痂,待愈合去痂后,所文图案呈青蓝色。 至于纹面原因,纹面女们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是为了不被人抢去为奴,有的说是为分辨男女。有的为了死后能带走生前的东西。纹面是一件极痛苦的事,一般是用一根荆棘刺出图案,用西南桦制成的染料着色。脸上血管、神经丰富,要红肿、剧痛3-5天,所纹图案终生不退。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我除了见过海南岛五指山下的黎族妇女纹面外,这是第二个,至今尚未听说还有哪个民族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