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3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水族民俗作为水族的—种传统文化,同水族的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其中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在水族民俗中,哪些是带有民主性、进步性的健康民俗,哪些是保守、落后甚至腐朽的陈规陋习明?衡量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根据这个标准,在水族民俗中,凡是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民俗是健康的民俗,反之就是陈规陋习。 水族民俗有三种情况: —是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健康民俗 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健康民俗。比如,水族“清明撤秧,重阳打米”等根据季节来安排农活的习俗就有利于农业生产。水稻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农作物。“清明撤秧,重阳打米”就适应了这种季节的变化。“清明”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宜阳”的气候适宜水稻的收割,如果在这两个季节中不失时机地安排好农活,就有利于农业生产,就会夺得农业丰收。 又如,水族在起房、丧葬、婚嫁等大事中互相帮助的习俗;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轨在水族地区,一家有事,全村寨的人都会来帮忙,从不索取任何报酬。有时主人缺少物资,有的人家还主动献出。这种团结互助的风气,与那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见利忘义的世俗之风有着天塌之别。这些民俗,无论对于每个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部是有益的,无疑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是不利于生活陈规陋习 陈规陋习有碍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损于人民身心健康的陈规陋习。比如水族在婚变习俗中大操大办,就不利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些不言而喻是水族民俗中的陈规陋习,它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无疑应该加以改革。 三是好坏并存、暇瑜互见的民俗 在水族这类民俗中,既有民主性、进步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比如在水族的端节、卯节中,既有祭把祖先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也有赛马、赛牛以及打扫卫生等一些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些节日民俗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于这类民俗,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继承好的东西,清除不好的东西。 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水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对于水族相沿积久的社会风俗习惯,既不能兼收并营,全盘继承;也不能一概否定,全面清除。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进行水族的民俗改革,继承和发扬那些带有民主性、进步性的健康民俗,清理和剔除那些保守、落后甚至腐朽的陈规陋习,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新习俗。

同其他民族的民俗一样,水族的民俗是复杂纷繁、千姿百态的。在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中,有些有利于水族人民生产生活,是应当保留和提倡的。但是,也有一些陈规陋习,不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是需要改变和革除的。 比如水族在婚恋习俗中大操大办,就不利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开控”特别是在“大控”和“特技”中铺张浪费惊人。“大控”杀猪宰牛有时达二、三十头,用马达三、五匹,芦控队、琐呐队十多起;还有舞龙队、耍狮队、花灯班,另外还有旗幅、伞益若干,帐篷多达五至七个,分设芦签堂、琐呐堂、歌手堂、祭客堂和花灯台,参加人数多达数千人。 “特控”更为隆重,不仅参加人数有数千甚至上万,而且杀猪宰牛不下几十头,花费粮食更是难计其数。大量的宰牛鼓马,毫无疑问会对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惊人的钱粮耗费,必然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又如,水族婚姻习俗中的早婚、包办也不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有时还会引起民族纠纷。过去,水族地区早婚现象比较严重,有儿子的人民怕儿子长大了找不到媳妇,有姑娘的人家,怕姑娘长大了找不到夫家,因此很早就给子女结了亲。 从调查资料中,我们就可见水族地区早婚现象之—严重,这个乡解放前早婚人数占同期结婚人数的2成,女的最小的只有九岁。解放初期,早婚人数占同期结婚人数的32%,女的最小的也才十六岁。这种早婚,不仅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了将来夫妻的感情。 再有,水族青年男女虽然有恋爱自由、但男结婚却必须依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这种包办婚姻不仅使得有情人难成眷属,结婚后双方无感情,互不相爱,时常吵打,而且还可能造成逃婚、“抢婚”等事件的发生,影响了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这些不言而喻是水族民俗中的陈规陋习,它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无疑应该加以改革。

水族由于居住的地区不同,因而在水族民俗中,无论哪—类民俗事象,都要受到该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不同程度地染上地方色彩形成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殊习俗。 比如,三都牛场、普安等地与苗族杂居的水族妇女的服饰,三都都江和镕江、雷山等地与侗族杂居的水族妇女的服饰与三都九吁与荔波水族地区妇女的服饰就截然不同。三都九吁和荔被水族聚后区妇女的服饰是:衣裤均喜纱质纤细、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纹布料。未婚女子戴不绣花的素净围腰,喜长方形的育紫色腰巾。 而三都牛场、普安等地与苗族杂居的水族由于受到苗族的影响,妇女的服饰除以长帕包头还保留着水族传统的特点外,大襟衣服已缩短至臀部,与苗族妇女服饰基本相同。 三都都江和榴江、雷山等地与侗族杂居的水族,由于受侗族的影响,妇女服饰与侗族妇女服饰就十分相似。再如,三都、荔波水族聚居区的婚俗与广西岂宁、大新、百色、南宁、环江、宜山、来宾、南丹、河池等地与壮族、汉族杂居的水族婚俗就不相同。 三都、荔波水族聚居区的水族婚俗是:接亲之日,新娘穿着婚礼盛装,一手持新帕子,一手撑油纸雨伞,在迎亲和送亲客人的簇拥下步行到新郎家。而广西巴宁、大新、百色、南宁、环江、宜山、来宾、南丹、河池等地与壮族、汉族杂居的水族,由于受到壮族、汉族的影响,除与本族男子结婚时新娘要身穿盛装,手撑雨伞步行到新郎家外,与壮族、汉族男子结婚时就常常是坐轿到新郎家。 总的来说,同其他民族的民俗一样,水族的民俗是复杂纷繁、千姿百态的。正由于这样,要想说出水族民俗的全部特点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能从水族的各类民俗中,找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来。

水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由于改朝换代、民族交往、生产发展等政治、经济因宏的影响,水族民俗也有所不同,在时间上有着那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比如水族的服饰民俗,水族男子在明代以前,是留满长发,结盘于顶,穿和尚领无扣长衫。 清兵入关统治中国后,强迫全国人民一律易服改装,水族男子的服饰也有变化,年长者剃发留辫,多数额瓜皮帽,身穿大襟无领阔袖的布长衫,内衬白布短捞,下身着蓝布宽简便榜,足登尖头勾鼻布鞋,里套带底布袜,冬天加长衫。青壮年亦剁发,结辫盘于顶,用青、白布包头,一般都留尺余长的头发披于脑后,上身穿大滋无领青蓝色短上衣,少数也穿长衫,下身着青蓝色宜简便裤。 1911年后,绝大多数水族人剃掉发辫,衣服改用布纽扣。中青年多穿有领对襟便服,仍用青、白布包头,节日或走亲访友仍穿布扣长衫,夏天头戴马层捐或包头巾,冬天包长头巾。解放后,除老年人变化不大外,中青年多改穿中山服和西装裤,夏天穿汗衫和衬衣,布料逐渐被机制布积合成纤维布取代。鞋袜变化更大,普遍穿布面塑料鞋、塑科凉鞋、胶统轻、皮鞋和尼龙袜。总之,水族每个历史时期的服饰都打上有那个时期的印记。 再如水族游艺民俗中的乐器,在各个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早先水族的乐器,是铜鼓。史籍上有许多包括水族先民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把铜鼓作为乐器的记载。《广州记》写道:“埋僚铸铜为鼓,唯高大为庚,面阑文余。初成,悬于庭,勉展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富家子女,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邓竞,留退主人也。”《唐书.甫蛮列传》也说:东谢蛮宴聚时“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 水族把铜鼓用作乐器,在祭招、婚姻、丧葬、喜庆节日等仪式中广泛使用,或单独奏,或击之以伴舞。后来,随着水族与苗族、布依族、汉族文化的交流,在水族的乐器中,又增加了芦坚、莽筒、唤呐、胡琴等。 解放后,水族地区打开了大门,水族人民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关系更亲密了,随着文化的交流,水族乐器中又增加钢琴、风琴、黑管、大小号等,由此可见,水族民俗有着历史性的特点。在考察水族民俗的时候,绝不可以不顾其若干历史阶段的差异,把上下几千年混为—谈。

杏鑫测速代理_水族民俗形成过程中的生产力水平因素

水族社会发展以及生产水平、经济特点、经济条件的原因。也就是说,水族民俗的形成,与水族各个时期的经济有关。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相适应,并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水族民俗当然也不例外。比如,水族地区残存的“抢婚”的习俗,就是原始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作为象征母权制的传统习惯反对新出现的父权制的婚姻的一种有趣的方式。这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就有密切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出现,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父权制就逐渐代替了母权制。母权制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制度当然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千方百计地进行反抗,这样,在婚姻关系中就出现了“抢婚”的习俗。 又如,《米史•度夷传》在谈到包括水族先民在内的“抚水蛮”时,说他们“亦种水田、采鱼。共保聚山险者,虽有番田,收谷甚少。”“番田”是什么呢?就是“砍火筋”,刀耕火种。用刀把山上的树木砍了,放火一烧,灰就是肥料,老天下雨,就点上种子,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这种生产习俗,就与当时“抚水蛮”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水平、经济特点和经济条件有关。 再如,水族之所以喜欢住“干栏”式房屋,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水族本身的经济条件、经济特点也有关系。这除了水族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水族人民有材料来修建这种“干栏”式的木质结构的房屋外,还因为水族早已定居农耕,不再象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那样,需要不断搬迁,正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人们才兴建这种房屋。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从水族的风俗习惯上看民族的历史遭遇

历史上每个民族都遭受过自然灾害,都遭受过战争的灾难和民族压迫的苦难。在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承文化中,有不少是反映对战争的痛恨,对推翻压迫的信念,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对人寿年丰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族灾难、民族耻辱的回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对丑恶事物的鄙弃。 水族同样是这样。比如,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在端节那夫,每家都要举行仪式,用好酒好菜来祭祝祖先。在席而上,除鱼虾、豆腐、瓜果、糯米饭、甜酒等食品外,还存一道最珍贵的菜,叫“鱼包韭菜”。这“鱼包韭菜”是怎么来的? 据说造就与水族的历史遭遇有关。相传水族祖先从南向北迁时,当地名人送给水族祖先一包礼品,嘱咐道:“这里面是一包菜。这包菜就作为你们到新居后招待贵宾的佳肴。”半路,水族祖先粮食吃光了,肚中十分饥饿,于是便想到那包菜。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包香喷喷的鱼肉。 由于饥饿,他就把鱼肉吃了。吃完后,只觉得浑身是劲。当水族祖先在都柳江畔住下来后,为了纪念送菜的南方老人,就用九种不同的蔬菜和鱼肉配制在一起,成为一道增强体质、医治疾病的好菜。天长日久,九种蔬菜的配方逐渐失传,民间就用韭菜来代替,成了“鱼包韭菜”。 又如,三杯九肝及荔波等地的水族妇女过去上身穿的是镶边压花的长衫和短襟上衣;下身穿的是百格裙和斜拼宽脚扁、镶栏杆花边的下装,头发是从左向右盘结、包青、白布头。但后来变了。为什么会变呢? 这也和这一地区水族的历史遭遇和社会斗争有关。据说清代咸同年间,水族英雄潘新简对填不饱肚子、拿不出钱买花边和丝线的人们十分同情。他心想:既要改朝换代,就先从衣服改起。他和吴邦吉等人商量,决定改变妇女装束,以青色长衫取代镶边压花的长衫和短襟上相以青色便袄取代百徊摄和斜拼宽脚扁、镶栏杆花边的下装,把妇女盘结的长发,由原来从左向右盘结改为从右向左盘纺,以青色纱巾取代青、白布头帕。 潘新简的号召得到了妇女们的响应,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九吁和荔波县的水族妇女,都换成了涪一色的新装束。据说,当时人们商定,只要起义胜利了就恢发原装,可是后来起义失败了。妇女们怀念自己的领袖,信守等到起义胜利了再恢复原装的诺言,一直到现在。

杏馫1980_水族民俗形成的地理因素

水族民俗的形成原因很多,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心理的、地球的、语言的等等,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水族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今天我人探讨一下水族民俗形成的地理因素。 水族居住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甫的都柳江和龙江上游一带,位置近亚热带。年平均温度为18℃,年平均降雨量为1384毫米。由于水族居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中,田此水族民俗,无论是经济民俗,还是社会民俗,都具有适应这种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特点。 比如,在水族的民俗事象中,糯米几乎达到了不可缺的程度。水族人民不但平时离不开,而且在祭把、过节、招待客人和婚丧活动中,都离不开粮食。水族人民之所以喜欢粘食,是因为水族地区盛产糯米,有着出产糯米的自然环境和白然条件。 又如,水族人民过去之所以喜欢住“干栏”式房屋,即房屋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其原因就是因为水族地区高温、多雨、潮湿,而“干栏”式房屋具有空气流通快的特点。人居楼上,既可避免风湿,又可防彻毒蛇、猛兽的伤害。 再如,水族妇女过去之所以喜欢穿对襟无领闹袖银匆的短上农和百招铝,这也和水族地区处在亚热带有关。上穿短上衣,下着百格裙,不仅凉爽,而且美观。 总之,水族民俗的形成,与水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由于水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才形成了水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传承文化。

杏馫1980_水族民俗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形成,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水族民俗,存在于水旅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中期氏族的出现。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形成。水族的民俗,最早就产生在水族先民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 水族的氏旅社会产生在什么时期?由于时代久远,加之缺乏文字记载,已无可稽考。不过,根据社会发展史,加上考古学、社会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断定水族经历过氏族社会这一阶段。 水族的远古民俗,就是在水族经历过的氏旅社会这块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桂西南出土的有肩石斧、有段石磅,就是包括水族祖先在内的“骆越”先民在氏族社会中经历过采集、渔猎经济民俗的佐证。 水族史诗《开天地,造人烟》中描述的“古父老,没啥遮掩,人挤人,岩坎避露。住岩洞,度日藏身,钻泥穴,当作住房”。 “没衣服,拴块兽皮,串木叶,也当衣裳。摘蕉叶,遮挡身上,扯把草,就当呸床。吃野菜,吃得最香”,以及“女没夫,也不去找,男无妻,也不悲伤.男和女,不借恋爱,哥和姐,不知称呼。男有蜜,不强私爱,女有夫,不会亲想。无宗族,随地成亲,有娃儿,打伙育养”,就是水族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社会民俗的写照,现在还在水族地区流传的神话、原始宗教以及巫术、占卜等,就是水族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信仰民俗的遗存。 然而水族民俗的真正形成,是在水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形成以后。水族形成的时候,对过去的风俗习惯及其传承文化进行了筛选,舍弃了那些不适用的,保留了那些适用的,这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水族民俗原始性特点

水族民俗,产生很早,后世又不断演变,但古老的遗风却大量存在,有许多风俗虽然被后世发展改造,但仍然有着原始风俗的影子。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民俗的传承性所致,一个民族的民俗一经形成,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科学文化比较镕后造成的。 水族民俗的原始性,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水族的经济民俗中,还残存着原始的积作习惯。比如,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放火涝”的习惯。“砍火涝”就是刀耕火种,就是史籍上说的“台图”。 水族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事原始农业的时期。水族史诗《造五谷》就生动地记载了水族先民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从事原始农业的情景:“咱远祖,烧荒开坡,从那时,才种粮食。冬腊月,天干少雨,撤小米,正该准备。咱远祖,磨快柴刀,个挨个,定进山里。护松树,只砍杂木,留果树,除去荆辣。大棵树,抬回家用,小根木,留在地里。春三月,枝叶干透,放把火,烧成肥犯。”这种刀耕火种的方法,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采用。 再有,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使用翻锹这种农具。翻揪这种农具比较原始。它可能是由古代的赖变化而来。末代《岭外代答》记载,岭南有用此五尺长的木铲,于铲处嵌入铁锚。用双手握住把端的横柄,踏铲子入约半尺翻土,一人日可犁田数分。 水族之所以现在还在使用翻锹这种原始的农具,是因为水族许多地区位于山区,这种农具功效虽然不高,但灵巧轻便,适宜于土薄石多的梯田;加之目前还缺乏适用于土薄石多梯田的新式农具,因此使用翻锹这种习倪还保留在生活在山区的一些水族群众中。 水族民俗的原始性,还大量地表现在信仰习俗上。在水族地区,原始宗教还在流行,不少人还认为巨石、巨树和古井有种灵,常常设祭希冀神灵消灾降福。比如,三都县周军区扳引村的水族群众,还认为巨石是“福将”、福星”,逢年过节都要用两条色、两点豆腐、一只鸡和鸭以及香烛纸钱去敬供。 在他们看来,只要经常放供,巨石便会保佑孩子不生病,大人出门做事容易生财。扳引村村口有棵“保泰树”,凡是寨里人买得猪、鸡等牲畜回家饲养,都必须把装猪和较鸡的竹笼劈开,拿来绑在大树腰上。他们认为这样做了,就能讨得大树神灵的喜欢,从而求得它的保护,让牲畜长得又肥又大。这些都是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遗迹。

宗教、迷信都是在有神论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歪曲的虔幻的反映,都是相信和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鬼怪、神灵、上帝。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人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受到宗教、迷信的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遗留下来的某些仪式,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了各民族一些独特的民俗事象。 水族地区除鸦片战争后法国传教士曾在独山、荔波、三都等地传过天主教外,其他现代宗教不在水族地区流行。水族地区盛行的是原始宗教。因此,水族的一些民俗事象就和原始宗教、迷信有关。 比如,水族地区一些群众把巨石当作神灵加以崇拜,每年都有人在一些巨石前烧香叩头,并把带来的鸡宰了,将鸡毛粘上鸡血粘在大石头上,祈求巨石给人们消灾降福。水族地区一些群众之所以有崇拜巨石习俗,追根溯源,乃是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遗存。这种习俗的形成,就与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又如,每年农历五、六月间,三都、荔波接壤的水族群众要过卯节。卯节前夕家家户户要清扫屋内灰尘,并把它撤到田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相传远古时期,水族祖先率领大家开辟荒山,垦植田园,谁知有一年稻田遭虫灾,蝗虫十分猖狂,庄稼眼看就要被毁坏。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陆锌公托梦给水族祖先说只要把屋内的尘埃扫来,撤放在稻田中,蝗虫就会被灭掉。大家照着办,果然灭了娘虫,夺得了粮食丰收。 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出,水族卯节中的某些民俗事象,也与宗教、迷信有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已把民俗事象中那些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的东西淡志了,卯节完全成了水族群众欢乐的一个节日。 再如,三都、荔波有一些水族群众在农事亡有“忌雷”的习俗。所谓“忌雷”,就是立春后如响雷,二天内要忌田间耕种。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这样,当年庄稼就长不好。这种习俗,也和宗教、迷信有关。它来源于原始社会水族先民对雷的崇拜。 原姑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能作出科供的解释,天上为什么打雷就是其中之—。他们看到刚贸之前,闪电呈现种种奇异形状;呐雷之时,天地间隆隆作响,霹贸闪耀天际,森林顿时起火,人畜顷刻丧命…… 对于这些,人们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心中十分畏惧,久而久之,就把雷当作神灵加以娱拜,而从形成了立春后响雷,三天内忌田间耕作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