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1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测速登陆_仫佬族怎么读 仫佬族简介

仫佬族怎么读呢?如何发音?仫佬族 [mù lǎo zú],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仫佬族我国这个少数民族。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近代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内设有族长,通过推举产生,有的没有。但都有“冬”的组织,设“冬头”,冬下设“房”,这是血缘聚居的遗迹。由于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罗城仫佬族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济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据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描述,其古时的状况是“蒿草弥漫,无人行径”;“黄毛直抵城下”;“城内居民六家,茅屋数椽”。因此,其艰苦条件可见一斑。 仫佬族多住在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地炉旁常有一小水坛,内加满水,借助地炉起到加热作用,热水可供日常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中用砖砌好炉子,炉旁安放一个大水坛,坛口与地炉口都略高于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炉前砌一个煤坑,上面盖块活动的板子。炉子除掏灰的炉门外,以及坛子的周围,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还得打上三合土。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总有热水。除随时可架锅做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就围着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因为仫佬族地区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十分普遍。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黎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黎族也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它们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外形象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金字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房屋的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生活起居全部都容纳在这样的空间里。 (美孚黎族传统服饰) 黎族服饰风格也很独特,没有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黎族由于地处亚热带,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黎族传统美食有”竹筒饭”、”雷公根”、”祥”,而且”祥”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黎家人还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 黎族人在节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所有,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海南省黎族在招待客人还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详解我国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朝鲜族素以讲究礼仪著称,有“东方礼仪之邦”的美誉。与人交往特别注意用语。朝鲜族有三种阶称,即“尊敬称”、“对等称”、“谦卑称”。晚生对长辈须操“尊敬称”,妻子对丈夫也都用尊称,就是兄弟姐妹只要大一岁也必须用尊称,不能叫名字。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否则是一种失礼,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给老人过“花甲”(六十大寿)是朝鲜族人尊老习俗中的最庄重一项,届时要摆上丰盛的美味佳肴,把全村老人都请来,共享其乐,在席上频频敬酒,祝愿老人延年益寿。 朝鲜族不但尊老还爱幼,新的生命一降生,就要举家接连庆贺几天;子女满周岁时,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亲朋好友都要到场祝贺,以后每年给孩子过一次生日。 朝鲜族的房屋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以平房为主,分外部结构两部分和内部矛盾结构。外部结构也有许多特点。以前房屋多用木搭架,屋顶用稻草、谷草或瓦盖顶,墙壁是泥墙刷白色,房柱有圆的、方的,圆柱有鼓肚的也有直的,方柱有四角和八角的,尤其是鼓肚的圆柱将房子装饰得雄伟壮观,房柱的顶端有梁和檩,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壮斗拱托住屋顶房檐。房顶过去多苫草,现在都有屋脊、分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悬山式是两落水的屋面,庑殿式是四落水的屋面,歇山式是悬山式上半截和庑殿式下半截的混合体,四周形成飞檐,显得雄伟漂亮。外墙礕过去大多是土墙,现在以专代替,土墙是先用秫杆扎成帘子,然后里外抹泥和沙土。 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中间为灶间,一边是仓库没有炕,有门和灶间相通;一边是住屋,全部铺成炕。住屋分上屋和下屋,一般下屋是热炕头供老人居住;上屋隔成二间,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另一间作为儿子的卧室,各间用横推的门板隔开,随时能挪走隔板成为一个大间,便于聚众活动。每屋都有通向外边的门,门上的棂子有各种式样的格纹棂和雕花棂构成,糊窗纸现多改为玻璃门窗。客人进屋男女有别,男人进客房,女人通过灶间进大铺炕,否则为失礼。

杏鑫平台登录_瑶族的风俗习惯与民风民俗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也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传说瑶族是盘瓠和妻子三公主(汉族)的后裔,三公主为帝喾之女,故盘瓠是黄帝(汉族祖先)的孙女婿。考上古历史,瑶族实为“尧”帝在西南后裔。 深山里的荔波瑶山董蒙瑶族村寨 因不断迁徙,足迹越过国境,延伸到亚、欧、美、澳等各大洲。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瑶族,老挝的苗族和瑶族被合称为“老松族”,意即住在山上的老挝人。在欧美,美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瑞典也有移民瑶族,其次澳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非洲国家也有瑶族居住,已成为世界性的民族。 深山里帅气的“白裤瑶”少年 瑶族一般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里面。所以,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居民主要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食,日常菜肴有黄豆、眉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居住山区的瑶族还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杏鑫登录网站_满族的风俗禁忌

中国满族的渊源更是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满族人民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满族风俗文化,而这些在日常生活习惯中也充分展现了满族的与众不同。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介绍满族的风俗禁忌,以免去游玩的时候冒犯了满族的同胞。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人的院中通常有锁龙杆,但不许拴牲口。满族人还将西墙视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位置,是不准在此挂衣物或张贴年画的。满族人家中的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满族居民过去还忌讳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人在进餐和饮食习俗上也有很多礼仪。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在尊卑、等级关系上亦有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满族的一些长辈如大爷伯父辈等都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也不许在长辈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如果满族妇女怀孕便不能参加他人婚礼,更不允许侍奉祖先神。怀孕5个月时不能到马棚,不许牵马,不准听说某人难产,不能到产房去,说笑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产房不许设在西屋,产房中不能有玉器。临产期间,男人不准进产房。他们认为男人进产房很不吉利。 也许有许多人对乌鸦都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相传,满族始祖老罕王努尔哈赤在一次战斗中,眼看要被众多的敌兵包围,万般无奈,老罕王努尔哈赤只好让所有人都躺在地上装死,这时正好有一些乌鸦和喜鹊飞了过来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敌兵一看误认为这些人都死了,老罕王努尔哈赤死里逃生。 以后,满族人每到祭祀时不忘乌鸦喜鹊的恩情,总要拿一些猪肉、下水和米之类的食物来喂他们,如果谁要是哄打乌鸦和喜鹊,那就要遭到众人的谴责。 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杏鑫平台首页_满族的春节习俗,满族人怎么过年?

满族春节最早的记载是在《渤海国记》里 “民岁时聚会作乐,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清代以后,满族人虽与汉族人在春节的礼仪上进了交流,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历经三百多年,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在东北满族人春节时,看到鲜明的民族风格。即使是在春节的仪式简化为纯粹的吃喝一场的今天,在东北满族人的家庭里,春节仍然过得讲究。 满族人一般年节将近时,家家都要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在节前还要做满族的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除了萨琪玛,满族人的节日食品还有粘豆包、粘火勺、萨其玛、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过年满族人喜饮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糊的大黄米、高梁米冲的“糊米茶”。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这个时候全家都要换上新装,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除夕之夜,满族人就要开始祭祖了。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厅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盏,自制奶油点心13碟,板上贴新挂签。在院内东南角“索罗杆”前,也供着同室内相同的供品。挂在西墙上的祖宗龛,平时是不能动的,这天中午要请下来,并且打开。接着,由家中长辈主祭,带领全家叩拜,全家人深情凝视祖先的画像及历代祖先的讳名,良久之后,放回原处。 正月初一早上,吃过饺子,老年人正襟危坐在椅子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年好。”晚辈们在面前恭顺的拜年,老人们拿出红包押岁,这个细节,在旧时满族的传统中一律是磕头。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 到了初五,满族人要举行破五的仪式,这一天早上还是吃饺子,饺子不可水煮,要蒸的才好,取蒸蒸日上之意。包饺子的时候,要把饺子皮捏破。因为老规矩是从初一到初五,是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但从初六开始,可以不守这个规矩而自如地生活了。 满族人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都要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而且是彻夜不息,以示红灯高照。若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点到二月初二。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满族人的灯节也就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各式各样的彩灯,办灯会。 如今,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景颇族的民风民俗 景颇族的资料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青藏高原的氐、羌等族群发展而来。缅甸境内也有景颇族,只是名字不同,缅甸称为克钦族。下面是我们搜集到的一些关于景颇族的资料,供参考。 在过去的婚烟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 景颇族的住房为竹木结构的茅屋,只有个别地方少数山官头人住瓦房。茅屋呈长方形,屋顶为双斜面。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圈养家畜家禽。门从两头开,前门供客人进出,埋鬼桩、拴牛马,后门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许穿室而过。屋内每间设一火糖,四周铺篾席,晚间即席地而寝。房屋通常七、八年重建一次,建房时全寨换工互助,数日即成,并举行隆重的新房落成仪式。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多数地区的景颇人以大米为主食,少数地区的以食玉米为主。过去仅以芭蕉叶包饭,平均分配,以手抓食。主要饮料是山泉和水酒。杀牛祭鬼时,牛肉全寨人分食。猎物见者有份。对客人均热情招待饭食。景颇人喜嚼沙枝(一种用草烟、芦子、熟石灰等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的礼节之一。景颇人也重视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以酒肉、饵块粑粑、鸡蛋、糖果或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如蜂蜜、草烟赠送主人,客人走时也往往是满载而归。 景颇族热情好客,凡是来的客人,主人会热情招待。他们还保留着一种”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及相关图片

哈尼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方言之间差别较大。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奕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奕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一般选择半山居住。哈尼族人家庭都建有耳房,或是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耳房一般都做为未婚儿女的住房。哈尼族社会盛行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凡成年的男女青年其自由社交父母均不干涉。有的地方,在儿女成年未婚时,在住宅的旁边建盖小房(扭然)供儿女住。耳房则做为碓房,或作为客房,或堆放农具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哈尼族住的则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 哈尼族家庭是父权制家庭,男子主管生产、出售牲畜等大事,妇女负责家庭琐事,如饲养家畜,烧火做饭等。妇女如能多生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丈夫基本平等。子嗣婚后分住于子房或另盖房子。父亲去世后,长子迁入母房行使家长职责,瞻养老人,次子幼子成婚后即分家自立门户。过去,无子也不可招婿上门,现在可以招婿上门,也可与其他民族通婚。 古代哈尼族有名无姓,采用父子连名制,即父名的尾字为儿名首字。如父名是松山,子名为山达,孙名为达飘,以此类推,形成一代一代的家族连名谱系,认宗族、亲戚,就靠背诵家谱,女儿也行父子连名,但不能列入谱系,若某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和生理缺陷的人,不连父名,须逃过一代,重新取名列代。

杏耀注册登录网_为您详解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约有80%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此外,云南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区。湖南省张家界、湘西,贵州毕节、安顺,四川凉山等地也都有白族。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各地有着差异。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大理一带的女子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布依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主要的聚居地在贵州省,其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在贵州省内黔南和黔西南有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 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除檩条和椽子外,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在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 而且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 青年女性喜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