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半坡村举办“天赦节”占偶粑(吃岩饭)文化活动。 相传半坡先祖欧盛华小时候体弱多病,其父欧兴明向半坡良滩神医婄欧寻求医治,婄欧让欧兴明带儿子欧盛华在天赦日那天去龙凤滩祭拜神灵,占偶粑(吃岩饭)。说来神奇,自从欧盛华占偶粑(吃岩饭)之后,身体慢慢康复了,长大后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 自那以后,半坡村就流传天赦节占偶粑(吃岩饭)的习俗,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天,村民将家里的刚蒸好热气腾腾的糯米饭、腌鱼腌肉、炒好的鸡鸭肉等挑到寨脚的小溪里举行祭祀活动。这节日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健康节”。 当天下午17点开始,欢快的侗族芦笙拉开了“天赦节”文化活动序幕,舞蹈、侗歌、三句半等节目纷纷出场把文化活动拉上高潮,经过两个多小时文艺表演,最后“天赦节”占偶粑文化活动在大型多耶舞节目中落下帷幕。”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302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日期 : 2020 › 04 › 25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中国糯米最好的产区,就在吊脚楼的故乡,西南少数民族山区。这里有高海拔的云贵高原,昼夜温差大,夏季有丰富的降水,阳光充足,是糯米生长的绝佳环境。而位于广西贵州交界地带的富禄苗族乡,这里所产的糯米色泽白、粒型大,蒸熟时晶莹呈半透明状,具有清香油亮、柔韧绵软、甘甜可口的独特风味,被誉为“谷中之王”,有“一家蒸饭百家香”的美誉,北宋开始被列为朝廷贡米,上世纪70年代曾获广州食品博览会金奖。 每年春天,人们翻新梯田,从山里引来泉水,依然沿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用人工和耕牛耙田。糯稻品质卓越,但单产只有杂交水稻的一半,在中国的栽培面积不足水稻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但大山里的人们,仍然播撒着祖传的种子,与糯稻相互依存。 农历四月是糯米插秧的季节,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香糯米饭油脂丰富,结实耐饿。被当地人看做最值得依赖的食物。 山上的梯田不适宜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收割后的糯稻被束成禾把晾晒在晒谷架上,晒干之后会被转移到木质吊脚楼的粮仓当中。粮仓都是用杉木板做成,这种木料吸水性极好,防潮功能优越,粮仓里的糯稻禾把可以存放两三年。人们需要糯米的时候,就会打开粮仓,用古老的石舂碾米脱壳,用来制作各种美食。这些古老的糯稻品种,包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今天以及未来的餐桌上,将愈加珍贵。 五色糯米饭的做法 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艰苦的民族对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护了食物天然的品质。其中最讲究制作技巧的是黑色糯米饭,主要材料是枫叶及其嫩茎。做得好,煮出来的糯米饭乌黑发亮,带有一股淡淡的枫叶味,非常可口;如不成功,做出来的颜色呈灰色,甚是难看。 其基本方法是:将枫叶及其嫩茎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加入一定量的水,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放入锅中文火煮至五、六十度后(有些地方还要加入适量米酒),将糯米浸入其中。 黄色染料一般用黄花汁,如用黄姜、密蒙花、黄栀子等。将黄花汁煮沸,得到黄澄色的染料液,之后与糯米浸泡12小时。 红色染料和紫色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也可以用紫薯粉染成紫色,以及用红玫瑰干花染成红色) 把相应糯米放入不同颜色树汁中浸泡,一是让其上色,二是浸泡后的糯米蒸出来会比较糯软合口。将浸泡染色后的糯米逐层铺到蒸笼中,隔水蒸,很快,五色糯米饭就做成了。 装饭时,将勺子垂直插入饭层中,断面上红、黑、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饭层立即显现出来,色泽鲜艳、五彩缤纷;用筷子夹起米饭,可以看到每一颗米粒都呈晶莹剔透,泛着油润的光泽;送入口中,糯米特有的香味,加上各种染料植物特有的淡淡清香,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洁白的糯米 黄饭花,又叫密蒙花。其水煮后得到黄色染料 被染成黄色的糯米 红兰草,需稍晾干后才能水煮,其汁呈红色 被染成红色的糯米 另一种红兰草(紫薯藤也可以),其汁呈紫色 被染成紫色的糯米 色彩斑斓的糯米饭(四色,缺枫叶。枫叶可以做成黑色糯米饭)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99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本文来自铃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10月5日上午侗乡多耶节之际,独峒乡将举办第七届“金秋相聚岜团桥”旅游节活动。活动共分五个环节:拜神烧香仪式、讲款、芦笙踩堂、牛王争霸赛、百家宴,其中讲款和牛王争霸赛为岜团村特有,是最具看点的节目。牛王争霸赛 古代,侗族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午时许,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手舞书着牛王美称的“码牌”者在前开道,鸣锣鼓芦笙者随之;刀斧手举着金瓜斧头,寨老着古装持伞以护圣母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牛王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着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这种仪式俗称“踩堂”。踩堂完毕,斗牛便正式开始了。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威武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待约定的牛王都斗过,斗牛也就结束了。几天后姑娘们送还败者战旗,受到小伙子们盛情的款待,并陪着他们唱大歌,临别奏笙欢送,还赠赎旗彩礼。 相传,古时候人们种稻插秧,不会移栽。后来有两种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来,将秧田踩坏,主人没法,只有从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来插满,后来,这块田丰收了。人们从此学会了插秧。为纪念这一农活上的大事,人们牵来两牛相斗,从此相沿成习。众所周知的,西班牙有斗牛的风俗,但是斗牛并不是他西班牙所特有。在中国广西侗族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斗牛赛事,其精彩程度并不亚于西班牙的斗牛。 斗牛节”是侗族人的一项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寓意“收获丰收,寄托希望”。 岜团村风雨桥 牛王争霸赛评委席 观众已经人山人海 风雨桥上已经挤满了观众 雄赳赳气昂昂跨国岜团河,来到比赛场 试探性进攻,小样躲闪挺及时啊 我顶。。。。我挡。。。。。 再来一招:扭头摆尾。。。。我躲。。。。 我顶。。。。。。。我也顶。。。。。。 哎呦。。。被击中了。。。。 这么多人围观,我可不能输。。。 看我的一顶冲天。。。。 燃烧吧小宇宙。。。水花四溅 牛主人 也不甘示弱。。。为牛呐喊助威 看我的超级无敌大牛角、、、 我靠。。。。又中招了。。。 唉妈呀。。。。一个躲闪不及。。。 我来个鲤鱼打挺。。。。 我晃而就是不倒、、、> 打不过我就赶紧跑。。。。 主人:不许跑,给我回来。。。 小样让你跑,我追。。我追。。追追追。。。 哈哈,你追不上我。。。。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94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广西大山里的侗乡等你来。 大年初八的喜庆日子【初八、龙坪陂会】,侗族姑娘们盛装出席,踏着舞,等你来。 大山给你不一样的感觉,大山里漂亮的侗族姑娘给你新的视野。 等你来、等你来,侗乡等你来。 地址:【广西柳州市融水县怀宝镇河村村河村屯】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931.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本文来自侗族旅游摄影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聚居在黔东南的民众在榕江萨玛节上劲舞欢歌 村落中幽深静谧的萨玛祠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被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组织确定为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十大圣地之一,因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古朴的民俗文化至今得以保存。这里众多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形成了奇特的节日文化。黔东南州每年有民族节日135个,有“百节之州”的美誉。在众多的节日里,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萨玛节”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个。 以榕江三宝千户侗寨为中心的祭萨文化,气势恢弘,古老神奇。每年的“侗族萨玛节”生动地展示着榕江各族民众的精神风貌、浓郁别致的民族服饰和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静静的都柳江绕过三宝侗寨,停靠在江边的三两条小木船迎着波浪轻轻摇动。榕树有情,纷纷垂下枝条,就像伸出双手抚慰远行的一江碧水。高高的鼓楼下,侗家女儿齐声唱着多耶歌,感谢女神萨玛永世的庇佑…… “小小的祠堂总是被精心选址在村寨的最幽深处,与鼓楼相比,少了高调与张扬,内中供奉着侗族人民心中最大的神”萨玛”,侗家人将其膜拜于心,默默伺奉。”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贵州省侗学会常务副会长石开忠说,自己从小在侗寨长大,侗族民众祭拜萨玛的场景特别庄重肃穆,村子里只有妇女和德高望重的寨老,才可能参加那样的仪式。 “萨玛”侗语直译为大祖母,深意则为至高无上的女神。如今,在贵州境内的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县,一些侗族村寨信仰萨神,每一个村寨都修建有萨玛圣母祠,每年在特定的时候全村妇女共同祭萨祈福。 这是一种早期社会女性崇拜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根植于侗族人民的心中。有关萨玛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女英雄说流传最广。那是一个没有时代背景的悲壮故事,一个名叫杏妮的侗族女性先祖,为了保护族人,征战中倒在了今天黎平和榕江交界的一个叫弄堂概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先祖,人们修建村寨前就要在她亡故的地方,取来一捧泥土修建萨坛,才开始修建房屋。侗族古寨规有“未建房屋,先建鼓楼,未建寨门,先设萨坛”的说法。 古朴的祠堂内,萨玛的化身是一把半开半合的黑色雨伞,立在小屋正中的萨坛上,萨坛由泥土和石块组成,建坛之初还要埋下捶布的木棰、火钳、三角架等等生活用品。在石开忠的记忆里,小孩子是不能参与萨玛祠内的仪式的,但是孩子们却可以和大人在随后的庆祝活动中,都有分享相同份量食物的权利。“无论是八十岁高龄,还是身在襁褓,都会在活动中分得数量完全一样的食物,这是一种原始的平均主义。” 在几十年前,萨玛祠由专人看管,平常的日子里,大门紧闭,外人更是绝对不能进入其中。如果寨子里出现鸡瘟、猪瘟等特殊事件之后,老人们就会认为,寨子里的萨神已经不在位置上,所以没能及时保护寨子,需要重新请神归位。于是,立即会封寨三天,进行扫寨,隆重地祭祀萨玛,以祈求保佑。“由于外界人员不能参观,所以很少有这方面的文献记录。” 在2012中国榕江萨玛节开幕式上,每个村寨的代表在看台上观看演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身盛装打扮、手举黑伞、头戴红花的阿婆们,67岁的胜珠就是其中一位。在侗族社会中,她们被称作“登萨”,是守护萨玛祠的妇人。胜珠22岁嫁进了榕江古州镇车江一村,她的婆婆就是一位登萨,岁月流逝,婆婆渐渐老去,她依着旧俗让媳妇胜珠熟悉并接任这个职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 车江一村的萨玛祠距胜珠家不远,祠堂外部并没有特殊装饰,隐藏在村寨一隅,幽深静谧,如果不是祠前院门上题着字,路过的外人无从知道祠堂的存在。年迈的胜珠弯着腰,整理着萨坛上的黑伞,伞柄处用侗布包裹着一个人形木偶,那代表着她心中无比崇敬的萨神。 村子里的侗歌队要去三宝侗寨参加唱歌比赛,胜珠提前来到祠堂内,烧茶敬供,并把供过萨玛的茶水准备好。不多时,侗歌队的妇女们装扮一新,走进祠堂内向胜珠讨要茶水喝。据说,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胜珠开朗健谈,她说,守萨玛祠的人一生都会得到萨玛的保佑,身体健康。“萨玛有七姊妹,都是天上放下来的女神,是下来管天下的”。村子里,建鼓楼、买斗牛、架设村前寨后的桥梁……总之与全寨活动有关的重要事件,都要事先去萨坛拜祭,然后才能开展活动,并期待获得成功。 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胜珠都要打开祠门,烧纸供香敬供,这一切所产生的费用,都由她自己来承担。平常如果村子里有人来还愿、许愿,就会请她开祠门。几十年来,她把这个静静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手里紧攥着的那把祠堂大门钥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家族责任。 胜珠的丈夫杨光景年近八旬,因为有病一直瘫坐在家里的椅子上,但他亲笔在纸上写了“萨玛简介”的文章,给不了解萨玛的过客看传说很久以前,萨玛带着子女来到三宝侗寨开荒造田,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所以每个村子都修建有萨玛祠。“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这个村子的萨玛祠还有一亩田产,一年的收成归寨老管理,作为供奉物品的支出。”歪歪斜斜的字,是这位病重老人在病床上,费了很大的劲才完成的工作。 在榕江县旧州镇的车江大坝,十个村寨紧紧毗邻,数十株高大的古榕树依次耸立在都柳江畔,风景怡人。在车江八村,年近八旬的寨老李长英坐在祠堂外,默默地看着妇女们提着装有香烛的竹篮前来祭拜。祭萨仪式上,李长英和寨上的几个老人手握着芭茅草,走在转寨队伍前列,芭茅草顶端挽着一个活结。李长英说,那是早年迁徙到贵州,在荆棘迷雾间穿行时,族人用以识别的路标。 如今,祭祀活动还保留着最传统、最独特的宰杀祭牲的方式,神秘原始。人们对萨玛的敬仰,每一处细节都尽可能彰显出来。除此之外,全寨妇女列队转寨则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项活动,她们不分年长年幼,在祠堂的庭院内,各自采摘一枝四季常青的千年艾,细心戴在发髻一侧,然后,所有人紧跟撑着伞的登萨,沿着寨子外围走上整整一圈。据说,所到之处来年就会得到萨玛神的庇佑。 长长的队伍沿着寨边的小路,在鞭炮声中缓缓行进,银佩叮当,祝福声声。李长英说,车江八村的萨玛祠在文革期间被毁,有一户人家,在原址上喂马,萨玛祠被毁几天后,那户人家发现那匹马的眼无缘无故就瞎了。在他们的心目中,要对萨玛时刻怀着最虔诚的心,而供奉她的祠堂丝毫不能受到亵渎。“即便是破”四旧”的年月,人们也是悄悄来祭萨,从未间断。”祭萨是侗族先祖遗留下来的一段历史印迹,流传至今,代代相承。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90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芦笙节,是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有的也在八月十五举行,为期二、三天。节日期间,男子穿着襟或有大襟的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唢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戴着闪闪发亮的银质首饰,边说边笑地跟随而来。 芦笙,是苗、侗民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教苗族人民做的。因此,他们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芦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个长形木斗或葫芦内。因此,有人亦称芦笙为葫芦笙。芦笙的大小不一,小芦笙管仅有几寸,大芦笙管长一、二丈,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吹奏时,人们伴随着芦笙起舞,称为”芦笙舞”。芦笙舞也叫”踩芦笙”。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者围成圆圈,至少有两人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则手拉手,随之翩翩起舞。也有的分为男女两队,男的边吹芦笙边舞,女的与吹芦笙者对舞;另一种是由群众围成圆圈,以顿足在旁助兴,主要由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跨步、跳跃等动作。开始只有中小芦笙加入,随后一、二丈长的大芦笙也参加,最后发展到一二百支芦笙,圈数越来越多,有时有成千上万人参加。 除跳芦笙舞外,还有芦笙拳。表演时,运动员在芦笙的伴奏下,半舞半拳,时而摆手跳跃,时而跨步挥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套动作,动静分明,刚柔相兼,造型优美,巧妙地把芦笙舞和武术中的拳术合为一体。 由于苗族分布的地区很广,节日日期不统一。贵州省凯里舟溪的芦笙会于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举行。贵州省黄县的芦笙会于农历九月举行。自治州也不定期举办大型的国际芦笙节。 芦笙和踩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樊绰写的《云南志》一书中说:”南诏少男子弟,暮夜游行阆巷,吹葫芦笙。”《宋史·西南夷传》也说,公元995年西南少数民族遣使到中央王朝受宋太宗的接见,他们就地演奏舞乐,”一人吹瓢笙……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顿足为划。”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9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参加活动的侗族少女 农历正月初二,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举办了侗族习俗“店宁蒙”――抬官人活动。“抬官人”,侗语又叫“店宁蒙”,是侗家祈求天公地道的愿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8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在堂安侗寨进行踩歌堂仪式的侗族女孩,她们身穿盛装、头戴银饰,非常的美丽。踩歌堂是侗族为了纪念古代女英雄念莎岁而举行的祭奠仪式。仪式上盛装的侗族姑娘载歌载舞,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希望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堂安侗寨在中国第一侗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几公里外的山坡上,这里的吊脚楼、鼓楼、民居等非常具有特色而且历史悠久。堂安侗寨是研究侗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号称活着的侗寨博物馆,是中国和挪威合建的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更被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杰斯特龙赞誉为“人类反璞归真”典型。 在“古瓢井”边合影的盛装侗族女孩,这个古井是村里的饮水井,渊源流淌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堂安人。古井的旁边就是堂安的鼓楼,古井的水流入下方的一个池子。 参加踩堂歌仪式的堂安侗寨的美女和小伙,穿的都是传统的侗族衣服。这些衣服都是堂安人自己用植物颜料染色然后晾晒、千锤白砸做出来的。 仪式结束后,在鼓楼前合影的盛装侗族女孩,她们的绑腿很有特点。 正在交谈的侗族女孩,看到那双鞋了吗,纯手工制作的。 场边休息的侗族女孩,她们的头饰都是银子做的,是不是很漂亮。 参加仪式的侗族女孩,胸前的银饰挂件和头花是不是很美。 堂安离肇兴不远,游玩肇兴的时候可以顺带游览一下。虽然堂安不大,但是这里的梯田很有特点,而且整个寨子非常的娴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侗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4520.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