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节,是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有的也在八月十五举行,为期二、三天。节日期间,男子穿着襟或有大襟的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唢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戴着闪闪发亮的银质首饰,边说边笑地跟随而来。 芦笙,是苗、侗民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教苗族人民做的。因此,他们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芦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个长形木斗或葫芦内。因此,有人亦称芦笙为葫芦笙。芦笙的大小不一,小芦笙管仅有几寸,大芦笙管长一、二丈,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吹奏时,人们伴随着芦笙起舞,称为”芦笙舞”。芦笙舞也叫”踩芦笙”。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者围成圆圈,至少有两人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则手拉手,随之翩翩起舞。也有的分为男女两队,男的边吹芦笙边舞,女的与吹芦笙者对舞;另一种是由群众围成圆圈,以顿足在旁助兴,主要由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跨步、跳跃等动作。开始只有中小芦笙加入,随后一、二丈长的大芦笙也参加,最后发展到一二百支芦笙,圈数越来越多,有时有成千上万人参加。 除跳芦笙舞外,还有芦笙拳。表演时,运动员在芦笙的伴奏下,半舞半拳,时而摆手跳跃,时而跨步挥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套动作,动静分明,刚柔相兼,造型优美,巧妙地把芦笙舞和武术中的拳术合为一体。 由于苗族分布的地区很广,节日日期不统一。贵州省凯里舟溪的芦笙会于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举行。贵州省黄县的芦笙会于农历九月举行。自治州也不定期举办大型的国际芦笙节。 芦笙和踩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樊绰写的《云南志》一书中说:”南诏少男子弟,暮夜游行阆巷,吹葫芦笙。”《宋史·西南夷传》也说,公元995年西南少数民族遣使到中央王朝受宋太宗的接见,他们就地演奏舞乐,”一人吹瓢笙……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顿足为划。”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92.html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