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彝族的宗教信仰有什么特点

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多神信仰为一体的复杂的宗教体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的宗教信仰仍然处在原始宗教的发展阶段,万物有灵、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形式的宗教信仰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还吸收了道、佛、儒等诸家的一些元素,近代以来还有少数彝族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彝族的自然崇拜 彝族先民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巨石悬崖、飞禽走兽,乃至宅门畜厩等等皆有其神灵。人若求之,必有效应;人若犯之,必遭祸害。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多么渺小而无力,神的作用表现得很突出。这些“神”就是彝族原始宗教的雏形,成为支配日常生活、凝聚氏族部落的力量,这也就是万物有灵的“神灵”的来源。 在众多的神灵中,天神被认为是最大的。多数的彝族支系认为天神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类的生死福祸都掌握在他手中,因此特别重视祭祀天神。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的“天菩萨”是天神的代表,能够主宰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严禁他人触摸,否则会触犯天神。武定、禄劝等地的彝族在山林中建屋供奉天神。但有的彝族支系流传有人与天神大战、天神放出各种灾物试图毁灭人类,最后都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等一类的传说。 彝族的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认为本氏族与其有血缘关系或其能够保护本氏族。因此,他们以其作为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而加以敬仰、膜拜。云南各支系彝族的图腾众多,较为普遍的有龙、虎、竹、松树、葫芦、马缨花等六十多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过去,彝族的祭司、头人以披虎皮象征虎族。由于虎被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用虎的骨、头、尾、鼻、耳、眼、牙、内脏、皮毛等创造了世间万物。又有的地方传说在洪荒时期虎为救一对夫妇逃离洪水使人类得以繁衍而累死,因此以其作为图腾加以崇拜。在当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还大量存在着崇虎的习俗,彝族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中虎的图案随处可见,虎图腾崇拜的遗迹也比较多。 彝族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指人类对自己的血亲先辈的敬仰,崇拜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整个彝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先崇拜。 彝族笃信灵魂不死和人死为鬼的说教,认为人间的一切灾祸,如灾荒、疾病、冤家械斗等都是因凶鬼作祟引起的。因此,凡有不顺之事,就要请“毕摩”、“苏尼”驱鬼,即使是平时也要请“毕摩”作法术预防凶鬼作祟。彝族信仰中鬼的名目繁多,汉文典籍中称其为“鬼教”。主持祖先祭祀仪式的祭司称为鬼主,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鬼主既是部落宗教首领,又是政治首领,元、明以后渐渐从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成为专司祭祀仪式的“毕摩”。 祭祀祖灵是彝族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据说,祖灵在阴间也会受苦和可能变坏,为使他们免受痛苦和欺压,升迁成为保护和赐福子孙后代的神灵,就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安灵和送灵是彝族民间广泛流传的而且颇为重要的两大祭祖仪式。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白族的族源与主要分布地区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白族人口超过10万的省有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其中以云南的白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84%,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又是白族的主要聚集区,其人口约占全国白族总人口的65%。 白族自称“白子”、“白人”、“白伙”,他称有“白人”、“民家”、“勒墨”、“勒布”、“那马”等。1956年11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统一的族称。 白族的族源是多元的,是土著与外来民族经过长期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一般认为,白族与先秦至汉晋时期分布于滇川边境的“焚人”、洱海地区的昆明人和汉晋时期的“叟人”、“爨人”、“上方夷”、“下方夷”,以及唐代洱海地区的“乌蛮”、“白蛮”等古代族群均有族源关系。 南诏中后期,白族开始形成,公元10到13世纪,在大理国的统治下,洱海地区的各族群彼此融合,共同发展而形成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人”或“白子”,其文字称为“白文”,史书称“白书”,其统治者则称“白王”。 白族聚集的洱海地区很早就被纳人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范围。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置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县,属益州郡管辖。东汉王朝在今保山设西部都尉,管辖叶榆、云南、邪龙、比苏、不韦、嵩唐六县,即今大理、保山一带。 蜀汉时期,大理属云南郡管辖,郡治在云南县(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公元7世纪末,位于大理南部的乌蛮蒙舍诏在唐朝的扶持下,打败其他5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政权。自南诏开始,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至大理长达五百年之久,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地方性政权大理国。大理国基本上继承了南诏的疆界。 大理国时期,白族与中原在经济、文化上有着更广泛的交流,白族大量吸收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元朝在此设大理总管,由白族段氏担任总管职务。明代在大理设州县,进一步加强了对大理的统治。 清代大理属蒙化直隶厅管辖。民国时期,大理先后属迤西道、腾越道。1950年设大理专区,1956年改设大理白族自治州。目前,自治州辖1市、11县,即大理市、漾濞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县、巍山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白族讲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用汉字书写,但以白音拼读,即所谓“汉字白读”。

杏鑫测试路线_彝族的民风民俗知多少

彝族民风纯朴,很具特色,下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看看彝族的民风民俗有何特点。 彝族的尊老习俗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其余人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盛饭、夹菜、泡汤。 彝族的拜干亲风俗 石林、玉溪、富民等地彝族,有一种“拜干亲”(也称“撞名”)的习俗。家长择一吉日,带孩子等待在某条小路上,用树枝搭一座小桥,拜第一个经过这里的人为干爹或干妈,当场举行拜亲仪式,设酒菜招待。干爹、干妈给孩子再取一个名字和送礼物,干亲抱着孩子来回走过小桥3次,表示孩子从此摆脱病魔的缠扰。 彝族的丧葬习俗 云南各地彝族的丧葬习俗在历史上有野葬、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木棺土葬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火葬,至今大小凉山地区还存在,约在明代中叶后受汉族影响才逐渐改行木棺士葬,其方法与汉族大致相同,但仍然保存了本民族的一些葬俗。 楚雄市哨区彝族老人去世后,子孙要披麻戴孝,请会唱挽歌的“躲依”(祭司)代替孝子接待来吊唁的客人。 澄江等地的彝族,出葬时,由“毕摩”和两个涂着怪脸装的“魔鬼”领着几个扮演其他鬼怪的人在棺前击鼓引路,至半途停乐而返。当地称这套送灵仪式为“送阴灯”或“跳阴舞”。 此外,彝族还普遍在葬礼结束后进行供灵牌、送灵牌等的祭祀活动。 彝族的禁忌 彝族大都把火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家人的命运祸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屋内火塘里的火终年不熄,称为“万年火”。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家庭的中心,是会客、议事、室内宗教活动的场所。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是圣灵的象征,不能跨越,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彝族妇女生育时,多在自家门头插以松枝、小布旗或挂上笠帽、小瓶等物,以示谢绝外人入内。

杏鑫注册网站_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祭老人房、“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 祭老人房 布依族村寨的老人房是建在寨里最高处的寨神房。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兔日全寨要祭祀老人房,祈求全寨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杞时,由最先在本寨定居的两户人家的长者,或者推举寨中德高望重年岁最大的男人扮做寨神。节日期间要打扫老人房和寨子,每家派一名代表参加,在老人房内进行祭祀。祭祀时,有许多的禁忌,如女子不准进老人房;妻子怀孕的男子也不得参加祭祀;不准大声讲话;禁止外人进寨等等。违反者罚其买猪、买鸡重新祭祀。 有的地方在农历二月二日祭龙,即祭祀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由村寨中辈分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用猪、鸡和各种熟菜果品进行献祭。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扫墓、祭祖及举行社交活动的节日。各地的具体活动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除祭社神、山神外,有的地方侧重扫墓;有的地方侧重祭祖;有的地方侧重唱歌、摔跤等娱乐活动。罗平多依河两岸布依族过“三月三”时,最热闹的地方是三江口,节期3到5天。节日前,村村寨寨忙着杀猪、杀鸡、编蛋、装彩鸡蛋,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制作红、黄、蓝、紫、黑的五色花饭,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幸福美满。节日这天,全村到每年约定的河畔或龙树下进行祭祀。三江口人山人海,对歌、赛竹筏、打水枪、吹叶子、泼圣水,各种活动热闹非凡,是青年男女结交恋人、对歌定情的好机会。“三月三”这个节日,含有迎接新的耕种季节来临和祈求丰收的意味。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也称“牧童节”或“开秧节”,是与农耕活动有关的节日。此时正是农忙栽插季节的开始,首先要让耕牛吃好,休息好,节日这天要祭“牛王”和慰劳耕牛,把彩色糯米饭、酒肉等抬到耕牛面前去祭祀,并用青草包糯米饭喂牛,让牛休息一天。此外,有的地方还举行祭祖或娱乐活动。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有过“小年”之称。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农历六月初六过节,有的在六月十六日或六月二十六日过节。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打扫卫生,宴请亲朋。杀鸡宰猪后,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以示对田神的祭祀。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里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艺;村寨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要召开全寨大会,由寨中长老宣布村规民约。此外节日期间也少不了“丢花包”等各种娱乐活动。

杏鑫测试路线_布依族建筑的主要特点

布依族的建筑形式较完整地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风格,与傣家竹楼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用木头作为主结构,竹子仅做篱笆围墙或铺地板作晒台。 布依族的吊脚楼 居住在半山的村寨,房屋依山而建,形成半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使建在斜度较大的山坡地上的屋子能够保持较为宽敞的楼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石墙砖瓦为主的建筑形式日渐普遍,并改变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多改盖为穿栋式瓦房、片石墙瓦房或砖混平顶房。 布依族的片石墙瓦房 片石墙瓦房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布依族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布依族充分利用所居住地区丰富的石材资源打制20 – 30公分厚的石片,垒砌成一楼一底的片石墙瓦房,并由此形成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布依族“石头寨”。 布依族建造房屋的讲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起房造屋要选吉日,竖房架的吉日要祭祀鲁班师傅,上粱时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请,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云南布依族居住地区多为喀斯特丘陵地貌,山川起伏,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布依水乡”或“水乡布依”的美称。云南有名的“罗平多依河一鲁布革”风景区即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布依族风情融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房屋依山建筑,层叠而上,不论干栏、竹木、土石或砖瓦式结构,都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杏鑫注册开户_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杏鑫测速登陆_佤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佤族服饰以黑色为基调,以自制土布为衣裤的布料。如妇女下裙,多用黑、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不论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着差别不大,上衣多为无领长袖,左衽有纽或银扣。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常剃光头或留一束长发于脑后,成年男子多缠黑色包头,少数地区也有缠白色包头的。 最古老、最具佤族本色的是佤山中心区即西盟地区佤族的服饰,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来服饰的特点。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手戴银镯,青年男子颈带竹藤圈。穿耳,戴黑、红线穗。男女皆跣足。天冷时,男女皆披麻被单或棉毯,睡时当被,围火而寝;天热时,男女穿着皆十分简单。 过去,佤族男子喜文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反映佤族对自然的崇拜。佤族男子外出时常背个花挂袋,佩带长刀或枪,既可自卫,也作打猎和生产工具用,一副古代壮汉勇士的形象。 佤族衣物所用棉布、麻布等,均能自纺自织。这个地区的妇女,喜留披肩长发,头戴发箍,耳坠垂耳,胸前挂着数十串自制的天然果珠或料珠;上穿无领短小坎肩,腹部裸露在外,佩带有数个篾腰箍,手臂戴有银镯,下穿开口条纹花短裙,小腿常套很多个漆过的藤篾圈或裹一块护腿布。配搭得十分自然得体,它既适应了阿佤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又充分地利用自然物,弥补过去佤山纺织品的奇缺。美丽大方,个性突出,称得上是服饰艺术的杰作。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布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布朗族的传统节日较多,这与布朗族的历史传统与风俗习惯有关,下面我们列举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布朗族的传统节日,供大家参考。 年节 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左右,家家都要杀年猪,全寨要宰牛,妇女们做糯米粑粑。“年节”的当天,晚辈都必须向家族长拜年,并准备两份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好,每份上面放一对蜡烛、两朵鲜花,其中一份糯米耙粑供奉给祖宗,另一份献给家族长。有的布朗族在“年节”时,要到佛寺前的菩提树下堆沙、种花,向佛爷献米花、糯米糕、芭蕉等食品,所以布朗族又把“年节”称为“堆沙节”、“插花节”。 山抗节 在清明节后,男女青年都要向老人赠送食品,以感谢老人的养育之恩,所献的食品除粑粑、芭蕉外,还要有精心采集和制作的春茶。节日期间家家都要做一些拿手好菜,集中在一起,大家共同吃团圆饭,有凉粉、豆腐及各种山珍、野味,规模盛大的团圆饭,有时各种菜肴达三十余种。 洗牛脚 洗牛脚:每年五月,施甸的布朗族还要过洗牛脚。届时老人和头人头戴斗笠,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扎成的扫把,牵着羊,把支支红纸小幡插在各家门前,表示祝福。被祝福的户主,应把洁净的水泼在老人和头人的身上,表示洗去牛脚迹,最后把羊牵到寨子外宰杀煮熟共餐。 考瓦沙 考瓦沙:又称“关门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关门”时间,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在关门节期间,每户出一元半开、二筒米、一对蜡条、一条手帕交给村寨头人向佛寺奉献纳福,并杀猎请头人、佛爷、和尚宴饮。在这两天,村寨成员停止一切生产劳动,成年男女均到佛寺听佛爷念经祈福。关门节后,即禁止青年男子下寨串姑娘。 滥地节 滥地节:云南永德等地布朗族的传统农祀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滥地节隔365天过一次,时间一般在秋收割完稻谷时举行,滥地节有庆丰收的意思。 过节时,各家吃糯米饭、酒肉, 到佛寺供祭品,听佛爷诵经。 当天,青壮年多出外“撵山”(打猎)。 成丁节 成丁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成丁活动。布朗族青年男女到十四岁以后,就要组成社交集团并举行成丁礼。在夜幕降临时,达到成丁年龄的男女青年相邀到年轻人聚会的火塘边,由姑娘们用名叫“考阿盖”的树枝,在铁锅片上烧取黑烟,依次帮男青年们一个个染牙齿,染后的男女方可视作成人,从此也才获得恋爱和结婚的权利。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独特风格的西藏民居建筑

藏族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土、木、石结构,农牧区和城镇群众的住房造型皆为平顶长方形,农村多半在房外围以小墙以为小院,供放柴草和豢养牲口或家禽之用。下面将住房分几种作一简介。 1.平顶建筑 农区的住房一般都是平顶立体式的建筑,形式呈方形,墙壁多为土石结构,门窗狭窄,屋内一般有一至多根柱子,大约4平方米便有一柱,屋顶以细圆木为椽,橡上面平铺一层细树枝,然后抹打一层细石子和石灰或胶泥土。一般房屋的高度较低,平房平均2.5米高,数层的楼房每层也只有二米多高。普通的住房多为两层,作四方形,中有天并,以通阳光,上层住人,有卧室、厨房和客堂,清洁美观;下层饲养牲畜,放置柴草杂物;屋顶平面光滑,可用来晒粮食及其他物品。屋内摆设 简陋,一般在厨房中有一用土坯垒砌的炉灶,四周分别置碗筷等家具。卧室中,靠墙处摆有坐卧的垫子,另一侧靠墙处摆有一些木柜之类的家具,上放佛教的神像和供品。垫子旁摆有一长方形的矮桌,比垫子略高,上面放置各种用品,如茶碗、食具或文具等。藏族用的垫子,平时在上面盘腿而坐,夜晚可在上面睡觉。 2.堡垒式的碉房 此类楼房高三层至五层,过去贵族阶层及富豪商人之住所。整个房屋为土木石结构,石筑高墙,木制柱子,室内木柱密集,是藏式房子的特点之一,贵族家庭的柱子,约四平方米之面积便立一木柱,柱上架长梁,上用方木铺排以为椽子,楼层铺设木板,窗户宽大,每层楼房,凡在向阳处均设落地玻璃窗,阳光直射,屋内既明净,又暖和,一般都用来作卧室,即使寒冬也不用生炉子取暖。楼顶筑有阳台,可摆设盆景花、晒东西、漫步或观赏外景。此类碉房的大致布局是:楼房四周皆为高墙环绕,中间设庭院,围墙厚度约40-70厘米,石筑高墙坚实牢固,可作碉堡防御作战之用。正房的窗户多朝庭院内开放,为了避免寒风的袭击,在院外设小窗或窄门。正房的二、三楼为经堂、客厅、居室、厨房等,一楼一般作库房用。柱、梁、栋、门、窗、壁等的雕塑绘厕十分华美,每间住房都宽敞舒适,洁净明亮。 3.寺院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建筑形式,是藏式建筑的典型,其规模最庞大,布局宏伟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立。金瓦殿顶,灿烂金光,与日争辉。楼房重叠,俨如一座城池。殿堂楼宇,四面八方,五彩缤纷,金顶屋檐,精雕细刻,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真可谓庄严雄伟。 4.帐篷 在西藏的纯牧业地区,因逐水草而牧,无固定之住房。便以牛毛帐篷为住房,将牦牛绒纺成毛线织粗氆氇,缝制成为帐幕。在支撑帐篷时,中间顶一长木杆,由其支撑帐篷,然后拴在帐篷四角的毛绳拉开钉在四方地上,四周用草块叠成墙垣,墙垣一边设一小门。此类帐篷构造虽很简便,但牛绒捻纺质地坚实,具有冬天能挡风御雪、保暖防寒及夏天烈日当空或下雨季节,又能清爽防晒、防漏的作用。一般昼日将帐篷两边分开各撩一边,以为出入口,夜里放下用带系好。靠门的中央,支三石于三角,上架烧茶锅,此三石为灶,此乃藏族最简便之灶。此类帐篷,顶部留一长缝,沿缝缀有小钩,以便通风或启闭。此类帐篷之另一特点是结合逐水草而牧的习惯,牧民随时可以搬迁。 如今牧区陆续建立一些牧民定居点。以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儿童久居之所。此类住房多为土术结构,类似上述农区住房。

杏鑫登录_藏族的服装特点有哪些

藏族的服装特点是藏民族的生活起居、外出旅行和生产劳动的方式和审美观点所决定的。藏装具有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等特点。西藏农村和游牧地区的服装,在用料及制作上各不相同。 1.西藏农村的藏装 农村的服装大体有藏袍、上衣、衬衫三种。藏袍的主要原料是氆氇,也有用毛哗叽等为原料者。男式藏袍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也有从红、蓝、紫、绿等色的布绸料中,任选一色做两条宽约四厘米、长二十厘米许的飘带,穿时系好,就不用纽扣了,藏袍不分男女都是大襟衣服。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彩绸。藏袍一般比人的身高长得多,穿时把腰部提起来,腰间的绸带(一般以红、蓝色为多)要系好,既是腰带,又是装饰物。 身穿藏袍,不论男女里面都穿上一件白、红或绿色衬衫,男子穿白色者多,外面再套藏袍。一般夏天或做活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藏袍的袖比人的胳膊长得多,平时把袖卷起来,跳舞时放下两袖,用袖而舞,充分显示出藏袍本身所具有的古朴典雅的特色。也可脱下两袖,把二袖束在腰间。但寒冬腊月必须穿好两袖。 女式藏袍多半以氆氇、毛料、呢子为料。女子除了穿长袖藏袍外,还穿无袖藏袍。夏秋两季是穿无袖藏袍的季节,上穿花色或红、蓝、雪青等色彩鲜艳的缎绸衬衣,再套无袖女式藏袍,显得十分美丽。冬天女式藏袍都有长袖,腰间都要柬各种色彩的绸缎腰带,也有布腰带。藏族妇女在腰部围一块彩色围裙,藏语称“帮典”。多半是彩色条纹氆氇织成的。也有彩条布的,但未婚少女不带围裙。 衬衫男女有区别,藏族妇女多穿印花布或印花绸缎衬衣,男子多穿白布或白绸缎衬衫。男式衬衫一般都是高领,女式皆为翻领,不分男女,衬衫的袖子都很长,以突出藏民族独特的姿色。另外,各地的服饰也有不同的式样,比较明显的如西藏东南工布一带农民穿的“古绣”,一种圆领无袖长坎肩,山南一带的男装夹袍,工布地区的男、女式圆帽等等。 2.牧民的藏装 牧区地势高,气候寒冷,风涉大。牧民的藏装都以皮袍为主,穿不加面料的板皮藏袍。牧区男式藏袍的襟、袖口、底边都镶有黑色平绒、灯心绒或毛呢为原料的边,边宽为十五厘米许。女式牧民袍在板皮外边镶上彩色条纹(帮典)料,襟、袖、领口同样镶嵌彩条氆氇,表现出牧区妇女的独特服饰。 牧民穿的藏袍由于袍肥大,袍袖宽敞,便具有臂膀伸缩自如,夜间可以解带宽农就睡,当被褥用,白天可以作衣穿,想脱一袖或两袖均可,将二袖束在腰间等不少优点,同时也显出牧民豪放的性格和豁达的风度。牧民的服装也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部,腰带一束,怀中及腰间自然形成一个大行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 藏族人不论农村牧场,都在藏袍的腰间佩带小刀、火镰、鼻烟壶、银元等饰物。 3.藏族的鞋帽 藏族男女常戴“长寿金丝缎帽”,此帽多流行于拉萨、日喀则一带。以皮毛或氆氇为原料。饰以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缎。男女式样有所区别,戴起来金光闪闪,阳光下显得更好看。“长寿金丝缎帽”是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的一种民族帽。另外还有狐皮帽,是整张狐皮所制;“博多”帽,原西藏地方政府俗官所戴黄色平顶碗形帽、红缨帽等等。帽子的外形不同,戴法上也有所不同。 藏鞋也有好几种,西藏流行的藏鞋主要有两种,即松巴鞋和嘎洛鞋。这两种鞋,一般从外观看都是长筒靴,鞋面是红绿相间的呢子,鞋腰以褐色氆氇为料,缝有各式花纹。 “松巴”藏靴,也有多种,比较出名的有松巴梯呢玛,是一种彩色丝绣花长统靴,做工很精致,鞋底较厚,用双层底缝制而成,以牛皮为料。鞋面绣有花朵,鞋帮饰以真丝线的八色绣花,鞋帮的料是黑氆氇,靴帮和靴面间,接有红绿呢,鞋帮上部靠小腿处竖开一条长十厘米左右的口子,是为便于穿用而拉开的,此鞋既美观又暖和舒适,很适合西藏地方穿。 另有冬季穿的“松巴布日”靴,此靴靴底为牛皮,靴帮是三层氆氇缝制的,此靴的靴尖向上弯曲,形如木船前方。“嘎洛”藏靴主要流行在西藏林芝、山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