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羌族的节日有四月八节、五月二日祭风神节、五月五日祭土地神节、六月十九祭观音妈妈节、过羌年、腊八会等传统节日。 四月八。石阡羌族祭牛王菩萨,认为这天是牛的生日,因此不役牛,并用精料喂牛。 五月二祭风神。江口羌族五月二日祭风神,由寨主或族主召集族人商量祭祀事宜,集资买祭品,在水井或古树旁杀猪、宰羊,烧香化纸,举行祭祀后聚餐,以求风调雨顺,保佑庄稼不遭风灾,房子不被风吹倒。 五月五祭土地神。亦即祭田神、土神或田公田婆。届时户主每块田土必走到,焚香化纸并用刀头酒礼祭祀。 六月十九祭观音妈妈。六月十九,江口羌族祭观音妈妈(石阡称“观音老母”),其祭法是:打好长钱,将碗筷用灰洗净(忌荤),带豆腐等素菜爬上香炉山祭祀。石阡聚凤姜氏是在深山老林中祭祀。 过羌年。过羌年是江口羌族人民尤为独特和隆重的节日。日期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临近,离家的人都要赶回。节日当天,全家人衣着一新,户户备好丰盛的食品,用面粉或米粉捏成小羊、小牛等祭品,上午把酒肉等祭品抬到院坝,焚香化纸,供奉天神(太阳神)。同时还要在大门、猪牛厩门两侧贴红联,下午把祭品移到堂屋,按同样祭法祭祖宗(家神)。节日里,还请外村外族至亲来家同欢共度,吃年饭,称“吃会心酒”。用竹筒盛酒,主人先饮,然后依次而饮,席间以歌劝酒,对歌为乐。饭后,在寨子草坪上或堂屋里举行“斗牛”、“斗羊”活动。即在小孩脸上画牛角或羊角,手脚爬地,佯装牛或羊相斗,众人围观,胜者为荣。节日里大家兴高采烈,充满着节日的气氛,直到天明,兴尽方休。石阡部分羌族十月初一也过羌年,有谚语“十月过羌年,谨防搞冬闲”,提醒大家不能因过节而忘了农活。 腊八会。江口羌族在腊月初八,集资买猪祭祀。家家用苦竹枝做扫帚打扫扬尘,装入撮箕。用三炷香和长钱送到路口或僻静之处。会餐时,主人(族主)重申家规族约,一年内若有违者受族人批评,好的表扬,使优良族风代代相传。

苗族节日较多,而且都有很大的地域性。较重大的节日有过苗年、跳花、吃姊妹饭、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等。 苗年。清代中叶以前各地都很普遍,但时间很不一致,如剑河、台江、榕江地区在十月,雷山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之间,松桃、铜仁、威宁地区在十一月。现在,大部分苗族都过春节,仅有剑河、台江、雷山、丹寨等地区还过苗年,时间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卯日。务川、道真等地过苗年,是在正月初二和初四。过苗年期间,酒肉饭菜十分丰富,要杀猪宰鸡,打糍粑,腊肉、香肠、血豆腐都要尽可能备办,还要隆重祭祖。家畜中的牛、狗,也要给它吃得比平常好,以示酬劳。过年后,要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如斗牛、赛马、跳芦笙等 。 吃姊妹饭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妇女独有的传统节日。有的在二月十五举行,有的在三月十五过,由当地未婚姑娘主办,内容主要是游方(苗语,指青年男女社交和谈情说爱活动),但又与平常的游方有所不同,事前全村全寨各家各户都要彻底打扫卫生,并备足节日所需的糯米和酒肉蔬菜。到时,外寨的男青年都要来走访,向姑娘们表示祝贺和敬慕,姑娘们则自带饭菜,三五成群地会餐。晚饭后,姑娘们各带着酒肉饭菜到游方坪上招待来访的男青年,表示欢迎和感谢,夜晚则与他们对歌传情,加深了解,合意者即可自订终身。 第二天,村寨还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性集会,欢歌跳舞。广场上人如云集,歌声四起,同时开展吹笙、斗牛、赛马、斗鸡、斗鸟等娱乐活动,欢乐的气氛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集会结束后姑娘们还要邀请来访者到家吃饭谈心。

剪纸艺术在贵州各民族中均很流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宗教与民俗活动中,如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在祭祀仪式上,用纸剪成各种图案摆放在祭桌上,称“神马”、“纸马”或“纸符”,祭祀完毕即焚化,作为送神送鬼的祭品。图案有马、牛、羊、猪等各种动物和水稻、高粱各种植物计四十余种。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还流行一种门神剪纸。有福禄双喜、开门大吉、五谷丰登、宗祖流芳等文字,并配有尉迟恭、桃园三结义、招财童子、进宝郎君等人物图案。想象丰富,线条明快,刀法流畅,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宗教剪纸以布依族丧葬仪式上用来吊丧的花幡旗伞、钱龙引吊和灵房等最有特色。这些物品都是用剪纸加竹篾和糨糊做成的。做好后,染上各色颜料,色彩斑斓,显示出了布依族工匠高超的工艺技术。一些民族在婚礼上用红纸剪成喜字或花鸟图案,以烘托气氛。图案有喜、吉、天女散花、紫燕双飞等。另一种是与刺绣有关的剪纸,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在一般情况下,刺绣都要以剪纸图案作为蓝本,先用纸剪出图样,贴在布上,再用彩色丝线在图样上刺绣。因此,在流行刺绣的民族中,剪纸是女性须首先掌握的一门技艺。 贵州各民族中较有特色的工艺还有傩戏面具、玉屏箫笛、平塘的牙舟陶器、金沙砂陶、黄平泥哨、彝族漆器、各民族中的竹编以及木雕和石雕工艺等。

苗族饮食习俗受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地而异。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地区: 第一类是黔东地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宜于稻作,是贵州苗族稻作文化的代表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麦子、玉米、甘薯等杂粮。少数地区水田少,也以杂粮为主食。 第二类是毕节和六盘水地区。这里是贵州高原的屋脊,地处高寒,苗族人民多数分散居住在地势陡峭、水源缺乏的偏僻丛山之中,宜稻之地少,因而只能种玉米、麦类、荞子、甘薯、马铃薯等杂粮。 第三类是黔中南、黔西南和安顺等地,介于前两类地区的中间地带。这里苗族多散处偏僻山区,旱地多而水田少,故以种植杂粮为主,兼种稻谷,只有少数地区以稻谷为主食。 苗族菜肴以咸、辣、酸三味为主,尤其是对酸味有特别偏好。平常家家户户餐餐不离酸汤,用坛子腌的酸菜更是品名繁多,有酸干菜、酸泡菜、酸豇豆、酸汤菜等20余种。 在苗族食品中,著名的有腌鱼、腌肉、腊肉、香肠、香麦面等。腊肉制法是用肉抹上盐和香料,以火烟熏烘20余日即成,各地都有。香麦面是黔西北、安顺等地苗族的食品。 腌鱼腌肉又称“酸鱼酸肉”,是黔东一带苗族的名贵食品。其制法是将鱼(或肉)剖开除去内脏洗净,晾至半千后,用盐、辣椒、花椒、五香、米面、甜酒拌匀放入坛内密封一两月,即可取食。可以炒熟了吃,也可以生吃,其味香、甜、酸、辣、麻、成、软、嫩、脆,可口诱人,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过去有些富裕之家,贮存的腌鱼腌肉达数十坛、数百斤之多,可食用数年。 社饭此外,松桃地区清明节吃的社饭,也是别具风味的食品。做法是以糯米拌上切细了的蒿菜、香肠、腊肉,蒸而食之,芳香可口。

杏鑫平台登录_壮族节日有哪些

壮族节日活动多与文娱或原始宗教活动结合。主要节日如下: 壮年节。从江多数壮家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过壮年节。除夕午后,各村寨宰社猪(多轮流专人喂养)祭祀社王。除妇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参加祭祀仪式。摩公或寨老主持,念祭词咒语,众人肃静,集体叩拜。当场忌穿花衣白衣,不能喧哗说笑,否则不吉利。祭祀礼毕,将当场煮熟的猪肉分成串串,各带回家接魂敬祖。当日黄昏后,各家将所分得的敬社肉、酒并带粽巴、糯饭、禾把、香纸和一把火把等,集体到村边行接魂仪式,招请人魂、畜魂等回家过新年,放年三十晚又叫“接魂之夜”。从除夕到过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内和外人出进,初三以后至初十为节日娱乐活动期间。村村寨寨击鼓、吹笙、弹琴、唱歌,青年男女还成群结队到附近山坡上对歌,纵情娱乐。亲友互访拜年,也有邻近民族到壮家拜年敬贺,欢度佳节。 过社节。部分壮乡过春社节,以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是日不动刀,不放鸭,上半天不挑水。下午挑水时,按先到为主的常规,由最早迁到此地的人家先去挑水,众人随后去挑。是日各家蒸黄花饭或黑米饭供神加餐,并染各色熟鸡蛋给娃娃。 牛神节。也叫过“四月八”节。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饭并以米饭喂牛,表示慰劳和尊敬之意。传说,从前牛住山野,老祖先上山打猎,遇着野牛,其性温驯,便与牛交朋友,带回家中一同吃住,牛帮主人干活。因牛吃饭量大,粮不够吃,无奈,老祖先便设计谋,将米饭染成黑色,对牛说,米饭生霉发黑不能吃,牛性憨厚,信以为真,从此不再吃饭专以嫩草为生。牛仍帮人干活,任劳任怨,因劳累过度,终于在农历四月初八累死。后人便定四月初八为牛神节,表示纪念。 六月十四。凡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必过六月十四,这是除过年以外的第二大节日。若是只过春节,不过壮年,则以七月十四为中元节。是日,普遍杀鸭敬祖先,姑娘回娘家团聚,有的以赛马或打秋千为乐。 吃新节。入秋谷子将熟之时,选卯日或辰日吃新,各户到田间摘些(谷粒未饱满)禾穗回家炒熟,舂出扁米,大家尝新。并以此米待客送礼,视为稀物。是日,从江宰便河一带壮家还以鱼、肉、茶水和新禾穗等在走廊间敬供奶王。传说,奶王是管理花苗五谷之神,秋收前敬供她,乞求保佑。

杏鑫4注册登录网_白族节日有哪些 白族岁时节日民俗

白族既有本民族特有的节日,也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大多伴有祭祖活动。 七月初五祖先遇困节。农历七月初五,上山采野果,放在神龛上,配以酒肉饭菜供奉祖先。相传,明洪武年间,白族先民在云南麓川绝粮受困,到七月初五日,突然发现满山的糯米果、红草莓,摘其充饥而获救。后来这些野果被命名为“救军粮”,七月初五被列为“祖先遇困节”。 七月初六祖先受难节。每年此日,都要进行祭扫祖先活动,以表孝思。据传,明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六,受密令执燕王朱棣的谢贵等被杀,导致燕王举兵,朱允文失败,其部属臣民被迫离乡远避,流落滇黔。后来,将七月初六作为祖先受难的纪念日。 七月七赛神节。原为青年男女上山扯火草、谈情说爱的日子,后逐渐演变成弹拉唱跳及订立规章的日子。清(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龙家”(白族别称之一)逢七月初七“赛神”。由此可见,此节起源较早。 七月半。又称“中元节”,各家于晚备些好菜食用,供祖先、烧纸等,别无其他活动。 八月十五。又称“中秋节”、“团圆节”,被白族人民视为重要节日,常备丰盛的饭菜庆贺。威宁白族中有早上过节和晚上过节的区别,即张家早上过,其余六姓晚上过。传说,白族七姓初来乌撤时,张家早上到,苏李赵许钱杨六姓晚上到,是日正是八月十五,于是张家早上过节,其他姓氏晚上过节,后世不忘祖宗历尽千辛,世代沿袭了这个节日。 十月过大年。即农历十月初一过年。据传,1949年前的威宁白族将此节日当做大年,非常隆重。

杏鑫测试路线_水族节日有哪些,有何特点

水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借额和苏宁喜节(娘娘节);也有人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和七月半等。 端节。端节多以戌日为大年除夕,也有以酉、巳、午日为除夕的。届时,水寨的妇女们,打扫房屋卫生;青年男子杀猪或买肉,开塘捕鱼。三都、独山一带将鱼沿背剖开,将作料和广菜、韭菜放于鱼腹中,绑扎后清炖,做成祭奠的鱼包韭菜。套头地区多将整条鱼和豆腐煮食。晚饭要忌荤吃素食(鱼虾和植物油不禁),在屋内中堂设一供席,席上放置清蒸鲜鱼,米酒、豆腐、糯米饭及瓜果等。娘娘神席也行供祭食品,以示怀念祖先。同时在门外楼脚下另设一简便供席,以接待古老的先祖神灵。 除夕晚上,一般已出嫁的女儿及外亲们都要来祝贺,大家围坐供桌前,共饮交杯酒以示祝贺。孩童则群聚随着大人去分享糖果、炕鱼。青年男女则敲铜鼓、皮鼓,通宵达旦。早饭后,人们又邀约到端坡上赛马。正式赛马之前,须举行祭奠仪式,即在坡上设一供桌,放置鱼和酒饭,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礼,端着酒杯,敬祭祖宗。祭毕,率先骑马开道,众骑手便尾随开始比赛。在赛马活动中,骑手们跃马扬鞭,纵横驰骋。在端坡赛马场上,青年男女借机进行社交活动。 赛马结束后,农户们正式迎客,远近亲友们带来的人均以贵客招待。按传统习俗初一中午开荤,在酒席上主客对饮交杯酒,行酒令和唱歌、对歌,人们沉浸于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第二天,客人们才纷纷离去。 卯节。以寅日为除夕,农户们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杀猪、杀鸡和开塘捉鱼,青年男女着节日盛装,敲铜鼓、皮鼓为乐。卯日早用猪肉、鱼、豆腐、米酒和糯米饭等,在屋内祭天敬祖,祈祷来年吉祥如意。有的地区,当天需用鱼肉酒饭到田间去祭祀稻符神。祭毕,盛宴招待前来祝贺的远近亲友。待到中午,整村上卯坡对歌。对歌开始之前,先由族中的长老致词,然后按先主们到该地的先后顺序象征性地举行人场式,擂台赛才能开始。 在卯坡的歌场上,人们叙古道今,比知识、比智慧、比才华。在卯坡场上,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习俗,男青年均有权利邀青年女子唱歌对歌,任何人不得干涉。因此,卯坡是青年男女进行自由恋爱的场所之一。人们通过对歌,寻找配偶,在歌声中互表倾慕,相互馈赠礼物,有的青年男女或许在这一天就许配终身,当日成婚,过后再补办礼品认亲,社会也无可非议。因此人们说:“卯节是青年人的节日,卯坡是青年人的媒娘,歌声是青年人的访探。” 苏宁喜(娘娘节)。水历四月丑日(即农历十二月第一个丑日),是山都水族自治县和勇地区吴姓和邻近的独山县部分水族的年节。他们不过端节和卯节,特选定水族生育女神“牙花散、牙花隆、牙花梨、牙花术”给人间送子嗣的日子为年节。这是水族地道的妇幼节。节日期间,农户杀猪、捉鱼、杀鸡、制豆腐等祭祀娘娘神和待客。敬供物品,除酒肉饭菜外,食具以五放置,即五个酒杯、五个碗、五双筷子等,特用红纸剪成童孩群供于娘娘神坛,并制作一竹条拱门,桌上放上一些儿童喜食的红糯米饭、红蛋、棕粑等祭品,乞求娘娘神保佑儿童健康成长。节日期间,儿童每人提着特制的小竹箩,结队挨家挨户去讨象征长寿幸福的红糯米饭、红蛋、豆腐干等食品,主妇们热情接待和赠给食品。 额节。是荔波县拉交、水庆一带水族人民的年节,节日的时间多选择在水历正月首个亥日,祭祀内容及活动方式均与端节相同,祭祖吃素,以鱼类为主祭品,糯饭、甜酒、南瓜为必需品,在半夜设席祭祖。

杏鑫咨询304724_水族的饮食特点

米饭是水族的主要食物,水族稻米的加工方法曾经历过以木碓石、水碾到现代部分地区用电力机械加工的历程。主食大米饭的加工,通常以铸铁鼎罐、铁锅煮焖为多,这种炊具焖煮的大米饭可保持大米的鲜香味。在主食中除大米外,尚有包谷、小麦、红稗、荞子、饭豆、红薯等杂粮为辅助食物。 蔬菜以青菜、韭菜、广菜、萝卜、南瓜及豆类最为普遍,还有自然生长的蕨菜、春菜、竹笋等。 肉食以猪、牛肉为主,鸡、鸭、鹅肉次之,鱼为水族的传统食品,特别是鲤鱼、草鱼是丧葬祭奠必不可少的供品。水族农户招待贵客常以小猪、鸡、鱼为佳肴。作料主要以辣椒、辣酸、番茄、花椒、生姜、葱、蒜为最普遍。 腌肉是将猪、牛肉煮熟后,装入坛内,注入酸水加盖密封贮藏数旬后,即可取食。腌莱是将青菜、笋子、蕨菜晒至半干掺入切成菜丝的野葱,拌上烧酒和半生半熟的糯米饭,拌匀后,装坛密封,半月后即可取用。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侗族民俗文化与民俗特点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侗年、二月二、社节、祭牛节、尝新节等等,大都和生产、祭祖相关。 侗年。又叫“小年”或“禾蔸年”。盛行于榕江县的七十二寨,锦屏县的彦洞、瑶白,剑河县的小广,在农历十月底到十二月初,各择吉日,欢度侗年。届时人们打粑酿酒、宰猪杀牛,敬祭祖先,携带礼品往岳父家拜年;备酒设宴,接待宾客,举行多耶或跳芦笙和斗牛。在剑河县小广,还趁此良辰,为儿女举办婚事。 二月二。各地时间相同,内容不一。三穗县坦洞等地,聚众抬圣婆神位及斋粑、豆腐、豆渣、水酒和一头肥猪,到河坝举行敬祭仪式。榕江县车江一带,有孩儿拜寄古树、桥梁、巨石、水井和指路碑的,备红白间色糯米饭、红蛋、鸡、肉等品,前往祭敬,祈求保佑。 社节。天柱、玉屏、锦屏、黎平、从江等县,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过社节。家家各备佳肴,用糯米、蒿菜、葱蒜、腊肉等品,煮成社饭,敬祭社神。有的男女青年互相宴请,通宵达旦唱歌;或合村老小,汇集社地,观赏男女赛歌。 祭牛节。农历四月初八或八月初六,榕江、黎平、从江、天柱等县过祭牛节。当天让牛休息,喂以精料,牵到水里洗澡,除净身上污泥,以鸡、鸭、肉等品,摆在牛栏门前,焚香烧纸,举行敬祭,对牛常年辛劳表示谢意,祝牛清吉平安,为人造福。 尝新节。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十二或卯、辛、寅日,有的在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或七月初一、十三四和寅、卯、戌日。这天家家采摘禾苞,掺老米煮成熟饭,用鸡或鸭、鱼、肉为供品祭敬祖先,其中鱼不可少。天柱县高酿、石洞等地,有的姓氏,按一年十二个月,把禾苞、糯饭、肉、鱼、粽子、黄瓜、蒿苣、于蕨、干笋等炒食品,分成十二份,新筷十二双(闰年增添一份),摆在神龛上祭祖。三穗县在这天先用菜饭喂狗,说狗从千里海外要来谷种,让它先尝新,表示答谢。从江县高增等地,家家把炊具洗净,用枫树炊薪,凌晨祭祖。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姓氏节日,如从江县皮林、庆云等寨的石家节,锦屏县启蒙等地的林王节,天柱县黄桥等地杨姓,在农历九月初一过九月节等。

杏鑫注册开户_水族服饰特点介绍

从文献记载看,清代以前水族男子留长发绾髻于头顶,穿和尚领无扣长衫。清代,由于受官府强制而改装,男性年长者剃发留辫,多数戴瓜皮帽,身着大襟无领阔袖青蓝色长衫,内衬白布短褂,下装为青蓝色宽简便裤,脚穿帽头鞋或翘尖布鞋。青壮年剃发绾辫盘结于头顶,用青白布帕包头。上身穿大襟无领短上衣,少数穿长衫,下身穿直筒便裤。脚穿布袜和圆宝盖布鞋。 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男人剃去发辫,衣服大多数改用布纽扣。中青年大多穿对襟便服,年长者则多穿无领的布扣长衫,用青蓝色布帕包头。妇女服饰,唐宋时,为“束发椎髻”。到了清代,年长妇女多绾发于头顶,用青布方巾包头。中青年妇女则把长发梳成一把,盘绕于头上,包青白布长条头巾,着盛装时,插上各种银饰品。上装为对襟无领阔袖饰银扣短衣,下装多为百褶裙,有的还扎裹腿,并在腰部前后系两块长条腰巾。后来逐渐流行长衫上装和便裤下装。 现今的水族服饰,大多以浅蓝色、蓝绿色为主,部分地区的水族妇女亦使用青黑色的布料。主要有六种款式类型,即a型水龙式、b型九阡式、c型坎街式、d型甲雄式、e型套头式、f型牛场式。这些服饰的特点分别为: a型水龙式。妇女着的是右衽长衫、靛青色长裤,胸佩乡花长围腰,围腰上端至颈部挂银链。未婚姑娘着有领长衫,衣裤的边缘均不作任何装饰,头包白色长帕,左额发间斜插一把长梳作头饰;已婚妇女则在衣服饰袖口、坎肩、衣襟、裤脚等处均镶有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还镶上两根绲条,绲条外缘加镶有栏干花边;在头饰的外型装扮上,6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习惯上只挽髻,不包头。 b型九阡式。妇女的上衣右衽圆领长及膝,头包青色头巾。未婚姑娘胸佩不绣花青布围腰,围腰上首着银链,中部并拴系有提花飘带,所戴头巾带须;已婚妇女习惯上不挂围腰,仅系长方形青紫色腰巾、不挂银链,所戴头巾为无须青布帕。 c型坝街式。妇女穿无领青蓝色长衫、着长裤,衣袖、裤脚较窄小,裤脚栏干花饰近膝,衣袖栏干近肘,头包白色带须头巾。 d型甲雄式。妇女包方格尖顶形头帕,戴银耳环,佩三至五个银项钏、戴银手镯和银戒指。e型套头式。妇女头包青布帕或白毛巾,成船形状,上衣以浅蓝色或绿色布料为主,盛装亦在边衽及衣袖上镶接有青色布,连接处多镶有挑绣花边;裤子多以青色布料为主,着长裤;腰缠由剪纸花纹图案绣成的花饰围腰。 f型牛场式。部分水族妇女除继续包白头帕作为保留本民族的传统特点和水族女性习惯上不戴耳环外,其衣着式样已与当地苗族妇女的着装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