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贵州彝族大都居住在山区,故主食以包谷、洋芋为主,同时辅之以荞麦、大米及各种豆类、薯类等。 在彝族的饮食中,荞和燕麦是最早的主食之一。 荞食荞分甜荞和苦荞两种,其种植年代很早。荞的食用方法是将荞子磨成面,做成荞饭或蒸成荞粑食用,也可做成凉粉等。荞子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明代时,贵州彝族曾用其为原料做成荞酥,作为上贡朝廷的贡品。 燕麦是彝族早期种植的作物。燕麦面和荞粑是彝族自古相传祀奉祖灵的祭品。燕麦的食用大都是将其炒熟后磨制成面,制成炒面。燕麦面营养丰富,味道香美,是彝族群众走亲访友时相互馈赠的佳品。 包谷饭包谷传入彝区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因其是旱地高产作物,在彝区得到大量种植。其食用的方法,一种是将包谷磨成砂粒,掺大米煮成二合饭;一种是将包谷粒磨成糊状做成包谷粑食用;也有的彝族地区,用包谷煮酒、熬糖或制作粉线。 洋芋大部分彝族地区都用洋芋作为副食,威宁、赫章和六盘水部分彝区因地处高寒山区,洋芋既作主食也作副食。作主食时,以烧煮为常见,也有的同包谷饭同蒸后食用。做副食时,主要做菜用,或切片晒干制成洋芋片,威宁、赫章彝族地区的洋芋片是当地的特产。 副食品主要有各种蔬菜和豆类。黔西北一带的彝族,喜吃酸菜红豆汤。酸菜红豆汤开胃助消化,吃时加上木姜花作调料,风味独特。肉类以猪、牛、羊为主,特别喜欢吃砣砣肉和大块肉。大块肉,俗称“盖碗菜”,吃时将肉切成巴掌大小、三分厚的肉片,炒成回锅肉。常用此待客,体现彝族人豪爽的性格。 榨兜威宁、赫章一带的彝族,还喜欢吃榨兜。“榨兜”是彝语,意即冻肉,其做法是将猪脚、猪耳、猪尾煮熟后去掉浮油,冷冻而成。吃时分别切成条、块,加入适量的盐、辣椒、花椒、葱蒜等调料拌匀,其味清爽鲜美。 腊肉、血豆腐和火腿过年时,彝族群众都普遍熏制腊肉、血豆腐。赫章、威宁一带彝族有加工火腿的习惯。加工火腿常选用彝区优良猪种可乐猪,可乐猪体小肉厚,属瘦肉型高原猪。春秋季将预备作过年用的猪放于野外,夜间喂食,使之后腿肌肉发达,秋后才逐渐育肥。过年前夕杀猪,取其两只琵琶形后腿,趁热加盐和各种作料挤压,榨干水分后悬挂起来,最后用黄松叶烧熏,使之变色脱水,风干后即成火腿。威宁火腿味道鲜美,为其地方特产。

土家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兼以杂粮,在边远山区,稻田较少,则以大米、杂粮各半,或以杂粮为主。杂粮有玉米、红薯、小麦、马铃薯、大麦、黄豆、蚕豆、饭豆、绿豆、豌豆、荞麦等。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莲花白、菠菜、牛皮菜、芹菜、胡萝卜、地瓜、苦瓜、黄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蛋、鱼、兔等。 土家族对食品的加工主要是,肉类有腊制品,蔬菜有酸制品,粮食有磨制品。 腊肉选上好的猪块肉经盐腌再用松柏枝烟熏,其色黄红透明,有松柏枝香味,便于存放保管,有的可贮放一年乃至两年不变质,食用方便,是土家人待客之佳肴。 面面肉和扣肉每逢节日吉庆,都要制作面面肉和扣肉,是土家人摆席设宴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大菜。 麻饼将炒米、天星米、花生、芝麻等按比例配搭好放进已经热化好了的麻糖里搅匀,然后放进预先设计好的木箱里,再用厚木块压上去,放上石头,让其冷却到一定的时候,用菜刀切成薄片,即成麻饼。麻饼主要在春节期间用来招待客人,或用来做娶媳妇、嫁姑娘和修建新房的礼品,还用来做春耕大忙季节的午餐。 风肝多以猪肝为原料,其次为羊肝或牛肝。将新鲜的肝保持原状或切成约两寸宽的条状,放入酱钵之类的容器里,用盐腌6小时左右,待肝内血水出来之后,撒上五香面、花椒面和烧酒等,再盖上盖,让其浸泡四天,然后取出挂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风干即成。 酸菜蔬菜常制作成酸菜。炎热暑夏,酸菜是用来健胃开脾的菜肴。

侗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大米加工的食品多种多样,有黄花饭、乌米饭、灰碱饭、扁米、糯米粑、包谷粑、红薯粑、稗子粑、黄草粑、粽粑、细粉、红薯粉等。肉制品有腌肉、腌雀、腌鸭、腌鹅、腊肉、香肠、板鸭、肥肠、干牛蹄、牛干巴,鱼制品有腌鱼、干鱼、鱼肠酱,豆制品有水豆腐、干豆腐、炸豆腐、豆腐丸、霉豆腐、血豆腐、腌豆腐,豆豉粑、豆豉颗、水豆豉,蛋有腌蛋、盐蛋,蔬菜制品有酸菜、盐菜、干板菜、干豇豆、萝卜丝、酸葱头、泡菜、腌菜等,糟制品有糟辣、腌糟、甜酒糟辣,野味制品有干笋、笋粑、干蕨、腌蕨、蕨粑、野魔芋、干鹑、于雀、干鼠、干虾、干泥鳅、虾酱,其他制品有酸汤、腌汤、油茶、侗果、米花、米豆腐、葵花粉、豆面粑、油炸粑等等。 在这些食品当中,有的制作特殊,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 黄米饭将三月开花的美思畜放在水中煮沸,用其浸泡糯米,蒸成的黄米饭。其色鲜味香,是清明节期间的糯食品。 乌米饭把采摘来的阳桐叶捣烂滤汁,渍人糯米,蒸出来的糯米饭乌黑光亮、气味鲜香,是四月八特制的糯食品。 灰碱饭用糯米草烧成灰烬,拌以糯米加上适量的猪油或肉以及食盐煮成的熟饭,是榕江等地订婚、结婚必不可少的糯食。 社饭用糯米、黏米各一半,煮至半熟,拌入蒿菜、葱蒜、腊肉、猪油、食盐,再以文火焖熟。其香软可口,油而不腻,冷热可食,是天柱、玉屏等地的社节食品。 扁米用将成熟的糯禾,加入少量的清水炒熟,舂去谷壳,呈现的绿色米粒,其味软硬适度,气味清香,是榕江、黎平、从江等县侗族众所喜爱的食品。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大量生产谚语。各民族谚语大多用汉语,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除有汉语谚语外,还有本民族语言谚语。这些谚语的内容主要有反映季节和气象变化的,反映丰产与勤劳、耕作、水、肥等关系的,以及总结生产经验的,等等。 气候谚语即反映季节和气候变化的谚语。这类谚语较多,农民根据这些谚语安排农事活动。如: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冷死猪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庄稼老二把衣单,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二把田犁。 (汉族、土家族、布依族等) 云朝南,鱼团团,云朝北,好晒麦, 云朝西,拨蓑衣,云朝东,一场空。 (汉族) 雷在西边发,快披蓑衣下田坝。 (汉族、土家族、仡佬族等)雾大兆晴天,雪大兆丰年。 (土家族、汉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睛。 (布依族、侗族等)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布依族)蚂蚁赶场,大雨将降。 (布依族)耕作谚语即反映丰产与勤劳、耕作、水、肥关系的谚语。如 勤俭勤俭,表饭把稳, 懒惰懒惰,挨冻受饿。 (汉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 冬天比粪堆,秋天比谷堆。 (布依族) 秧好一田,谷好一年。 (布依族) 选种如选宝,留种如留粮。 (布依族、汉族、侗族等) 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 (土家族、汉族、侗族等) (土家族、汉族、侗族等)四月不耕种,八月囤箩空。 (汉族、布依族等)勤劳土中生白玉,精耕地内出黄金。 (汉族、布依族、侗族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汉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水是庄稼命,肥是庄稼粮。 (汉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仫佬族等)一挑粪进,一挑谷出。 (布依族,原为布依语)白天下雨夜晚睛,十人种来养一人;夜晚下雨白天晴,一人种采养十人。 (汉族、布依族等)过了冬至节,种田种地不能歇。 (汉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修塘又筑坝,天旱不用怕。 (布依族)养牛没有巧,水足草料饱。 (汉族、土家族、仡佬族等)

贵州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主要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仫佬、满、羌等民族。根据贵州省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少数民族分布面广,居住分散,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及安顺市、贵阳市郊区、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松桃自治县。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及安顺市、贵阳郊区、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玉屏、万山等地。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 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遵义地区、安顺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 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等县。 回族主要分布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兴仁县、平坝县、普安县、六盘水市、贵阳市。 白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瑶族主要分布在荔波、榕江、从江、望谟、丹寨等县。 壮族主要分布在从江、黎平、独山、荔波等县(市)。 畲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凯里、都匀、福泉等县(市)。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平塘、独山、惠水等县。 蒙古族和满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麻江、凯里、黄平、福泉、都匀、瓮安等县(市)。 羌族主要分布在石阡县、江口县。 除了这些世居民族外,还有一些因工作、参军等原因迁居贵州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人数都比较少。 贵州汉族使用西南官话(属汉语北方方言)。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已改用汉语外,其余各民族均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均属汉藏语系。其中苗语、畲语和瑶语中的一部分属苗瑶语族苗语支,布依语、壮语属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侗语、水语、毛南语、仫佬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彝语、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仡佬语因其内部各支系语言差异较大,且深受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其语言系属至今未定,也有学者将其归为仡拉语族。 历史上,贵州少数民族中大多没有文字或通用的文字,只有部分少数民族有本民族中局部通行的文字,如彝文、水书、苗文以及布依族、侗族借汉字形义偏旁部首或汉字字音而造的方块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相继组织专家为布依族、苗族、侗族等创造了拼音文字,同时对彝族传统文字进行改革,在各地试验推行。

回族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生产是获得物质、供给社会的重要事业。《古兰经》里明确指出:真主说“拜功既毕,其分散与地,产安拉之恩惠”。穆罕默德也强调说:“务农是与主上交易,是—切事业最贵的。…谁开垦一垄无业主的荒地,谁便是最有营业权的。” 在一千多年前,伊斯兰教视农业与人的关系最密切,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利益是凭自己劳动而获得的洁净的利益。不仅提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而且反对游手好闲以致造成贫困。穆圣说:“谁给自己打开了一道乞讨之门,真主便给谁打开了七十道贫困之门。”这种鼓励人们生产、劳动的做法,对穆斯林从事物质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明朝回族人民继续进行农耕,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除了“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外,还实行军屯、民屯、商屯,使回族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清代前期,回族人民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一是土地经过多年耕种,投资质量越来越好。二是耕作技术、田间管理越来越细。三是随着回族入口的增长,不断开垦荒地,如青海西宁,新疆昌吉、乌鲁木齐、伊犁,内蒙古等地都有回民新开垦的大片荒地。 《宁夏纪要》云:“乱平之后,尽驰宁夏回民于灵武、吴忠堡一带,该处本为荒地,经回民垦殖,始成沃土。”四是兴修和整修各种渠道,充分发展灌溉农业,如宁夏回族与汉族人民一道整修了唐徕、汉延等渠道,兴修了惠农、七星等主干渠道。甘肃肃州的回回渠、回回河等经过不断整修,继续发挥效益。 但回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则发展较快,自然条件差的地方发展则很慢。有的地方山地和河滩地多,群众生活比较贫困,如宁夏西海固地区,河北的沧州,山东、河南的一些地方等。 清朝末年,回族经济特别是西北地区回族农业经济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一是左宗棠借口“图百十年之安”,强迫回民大迁徙,将他们从城郊和一些土地肥沃的地方分散驱赶到荒凉的不毛之地山区、沙区、河滩边地;二是回族军阀、回族地主用银元将大量的土地买下,如西北的三马及其亲属等,都拥有大量物资和良田。

在节日方面,毛南族除与周边各民族共有的端节、春节、重阳节等节日外,还有其独特的民族节日。 火把节。每年农历的除夕之夜,由一村一寨各自举行。举行时一般由几位长者主持,于晚饭后敲锣打鼓,牛角号响,各户即自持火把,集于寨中。然后以锣鼓为奏,高举火把,成群结队挨户上门祝福,户主均以爆竹相迎。祝福完毕,除留少数人在办理夜宵外,各村队伍都往村旁游去,在会合点处由一人带领相互对骂,如骂喂牛牛要死、喂猪猪发瘟、种庄稼无收成等等。据说骂得越凶,六畜越兴旺、五谷越丰登。在对骂中各方还暗派一人潜入对方队伍抓“俘虏”,“俘虏”被押送回队后,要强行喝酒吃肉,直至醉倒为乐。 迎春节。迎春节于每年立春之日下午举行,参加者均为老年妇女。届时,她们穿着古老的盛装,三三两两,成群结队,拿着酒、肉、糯米等供品,带着炊具,到预定地方,焚香秉烛祭天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祭毕,即开怀畅饮,评说聊天,抑或对歌作乐,兴尽方归。更有趣的是老妇们活动时,可以请男人们为她们烧锅煮饭,还不准他们插嘴和妨碍她们的活动。 桥节。农历三月前后,在桃花盛开的某一天,凡进人中年的夫妇,届时都要做桥,意为修桥补命,即无子求子,有子保子。做了桥的,每年在这段时间也要“暖”一次桥,故为“桥节”。做桥时,用术棒做一小桥模型,竖立在溪旁路边,用彩色纱线将其与自己的祖坟牵在一起。做桥时唱桥歌,近亲中老年者均来祝贺,主家宰鸡、宰鸭款待一天。 过小年。毛南族以冬月为岁末,腊月为岁首。每年冬月三十即过小年,亦称“冬年”。过小年时,要杀猪设宴祭祀祖先,宴请宾客,走亲串戚。冬月三十晚,全村青少年集中在一起,进行赶老鼠、烧蚤子等活动,以示辞旧迎新。

杏鑫测速登陆_侗族农事节日与祭祀主要有哪些

侗族的农事节日较多,主要有: 做社。做社要花相当多的财物,款项由全寨各户集资,捐次最多的头三户被指定为社主和社副,第一户为社主,第二、三户为社副,由他们坐社主持祭龙神活动。开社期间,每天不能断香火,一天三次上供品,香火点几百盏,燃料是茶油和蜡,供晶是米饭、荤素之类菜肴。到了最后三天,全寨斋戒,不得私下吃荤,只能拿茶油炒豆腐蔬菜之类进食,社主派人立幡于各道路口,示意外人:本寨正在做社,别进入。社主带大家向龙神下跪祈祷,求它保乡护民,五谷丰登。最后由社主带队到各家,祝户主全家平安吉利。 敬土地神。三月三,因即将动土种庄稼,求土地神保佑庄稼茁壮成长,无灾无害,秋后获得丰收。 敬秧抻。四月,在开秧门那天,要拿酒肉香纸祭秧神,然后才能下田扯秧去栽。其他一些农事活动,一般都要敬神。如动新土,要先敬土地神;打猎,要祭山神;砍树拉木头,要敬山神、河神、溪神。一般拉木头是先从山上放入溪沟,再沿溪铺设木道拉往河边,最后编成木排放入河内运走,故拜神求他们保佑,别在山上出事,溪上伤人,河中翻排。 祭牛节。农历四月八或六月六过祭牛节,当天让牛休息,喂以精料,并把牛牵到河边洗澡,除净牛身上的污泥。还以鸡、鸭、肉等食品摆在牛栏门前,焚纸化香,祝牛平安。 尝新节。各地时间不一,有的在农历六月六、十二或卯、辛、寅日;有的在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有的在七月初一和寅、卯、戊、十三、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到田间采来带禾皮的包谷,掺老米煮熟后,与鸡、鸭、鱼、肉等一齐祭敬祖先,其中鱼不可少。有些地方在这天先用饭菜喂狗,传说狗从千里海外要来谷种,让它先尝新,表示感谢。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布依族农事节日主要有哪些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比较多,与农事有关的节习主要有: 蚂螂节。水城、威宁等地的布依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及正月十五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将事先用彩丝编成的“蚂螂”互相对打。相传,古时有一年稻谷正在抽穗,蚂螂布满田间地头,吞食庄稼,人们用石头打,赶不走蚂螂,反而坏了庄稼。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球对打,吓跑了蚂螂。人们为了纪念丰收,防止虫灾,在这几天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相沿成俗。 开秧门节。四月八,称“牛王节”或“开秧门节”。相传这天是牛王的生日,让牛休息一天,并用嫩草包糯米饭喂牛,表示慰劳。 龙晒骨。布依族有“六月六,龙晒骨,打湿龙袍晒四十天”的气候谚语,意为六月六是大晴天就好,若是下雨打湿了龙袍,就会连续40天不下雨,造成旱灾。故这一天人们就要像龙一样,洗澡晒太阳,表示节日求晴,以后求雨,粮食才能丰收。同时,这一天也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田神的节日。祭山神的仪式同三月三大致相同。祭田神时,用竹片扎成大鸟状,或用纸剪成三角形插在田中,或用草灰包插在田中,并杀鸡或猪敬田神,祈求风调雨顺。 吃新节。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此时稻谷出穗灌浆,丰收来临,家家户户用口袋到田中背新稻,其实只取几穗回家,用热水烫过后挂在神龛上,并与糯米蒸熟,连酒肉一同敬供祖先。 十月初一称“小年”,亦称“牛王节”,敬供牛王,祈求牛王保佑耕牛力大无穷,取得粮食丰收。同时让牛休息一天,要用米饭喂牛。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布依族的祭社神是怎么回事

《贵州通志》记载:“仲家三月三杀牛祭山神,男妇饮酒,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社神是怎样的神,人们已经弄不清,只有人说他是男性的,人们认为敬社神庄稼才长得好,可保秧苗不生虫,或说它能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还说它管鸟兽虫,不危害庄稼,其作用如土地菩萨。 所谓的社神,即在寨边或寨后的古树下,搭一个社棚(多系茅草棚),棚内一个石砌小台上供有一颗石头,代表社神。在棚内和棚外四周一定范围内,禁忌很多,人们经过这里不能说下流话,不能吐口水,不能大小便,不能拣走棚内外掉下的树叶树枝,不准妇女进入,妻子怀孕的丈夫不能进入,包白帕子的人也不能进去,敬社神时禁止说汉话,不准外人进寨。祭社神的祭品有猪、牛、狗等。用牛祭的有一年祭一次,有几年祭一次的;用猪做祭品,有一年一祭的,有一年几祭的;用狗作祭品,几乎是布依族所独有,反映了布依族的饮食习惯。 祭社神的时间,有的地方是“三月三”,有的地方是“六月六”。有的地方一年三祭,第一次是正月初三,由各家凑一点肉来祭,据说是过年了,求社神保佑全村一年庆吉平安;第二次是“三月三”,要杀猪祭,主要是乞求庄稼长得好;第三次是“六月六”,也要杀猪祭,主要是谢社神保佑庄稼长得好,风调雨顺。祭品如猪、狗、牛等,如系买来,则由全寨各户分摊款价,有些地方,专门留社神田由人耕种,收入作为祭祀费开支。 敬社神。这天早上,每户一个男人齐集社神棚前,准备祭祀活动。每人各带三炷香,一叠纸。祭祀多由老人(寨老)、把事(布摩)主持,准备好锅、桶、柴、刀等用具,猪、狗、牛等杀好后,即将头、骨、脚、内脏等放入锅内煮熟,以这些东西为祭品,烧香、纸祭祀。主持人念道:“众人得猪(狗、牛)来祭给老祖,希望你保佑庄稼好,寨子平安。” 祭完社神,煮熟的肉,则一人(或一桌)平均分配、聚餐,生肉则平分每户带回家。用猪、牛祭的,分食后有把下颚骨挂在棚内梁上的,也有就地土埋的,原因不明。三月初四,忌做农活,农具不能拿,禁止洗澡,据说这天做农活,雀鸟爱糟踏庄稼;这天洗了澡,牛爱到田里打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