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松学斗牛塘举行盛大的斗牛比赛活动。 来自周边村寨的52头斗牛展开激烈角逐,精彩的比赛引来数万观众前来观看,大家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 侗族同胞扛着彩旗、吹奏芦笙将斗牛牵进斗牛场。 看见两头大牛正在激烈对战。 人们正在簇拥着获胜的斗牛,欢庆着斗牛的胜利。 本文来自搜狐旅游:苗岭星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侗乡黎平绝不仅仅只是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简单,在这里吃穿住行无不丰富多彩。本期小编先给大家推荐一部分侗乡黎平的美食,如果您承认自己被这些侗家美食吸引了,那还在等什么,快找个时间去吃一吃呀! 侗乡腌肉:侗族人制作腌肉从明代便开始流传,相传侗族人的祖先原以狩猎为主,但要讲运气。于是村民想了一个办法,将吃不完的猎物切成小块,将米饭和辣椒装入木桶,用树叶等物盖上,再用石块紧压,便又狩猎去了。约一个多月时间返回,将存放在木桶的食物取出,那兽肉不但不腐烂,味道还鲜美可口。从此,大家效仿,并不断改进腌制方法,世代相传。于是,制作腌肉也就成为侗族人的绝活,腌肉也就成为侗民招待亲朋好友的美食品。 侗乡血红:血红又称红肉,是黎平侗族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它以血色而得名。红肉的的取料很讲究,必须是猪肝、猪心、猪肚或瘦肉。用温火在锅中焙熟,或在火上烤熟使其焦香。吴茱萸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将其与干辣椒、干花椒、烤桔皮、生姜、大蒜一起捣烂,与切成薄片的烤肉拌匀,再将杀猪时残存于胸腔的糟血倒入搅拌,直至每片肉都染红为止,加上食盐调味,便可捧上桌面。 侗乡米粉:黎平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2012 年“黎平米粉”在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倍受关注。黎平米粉做工考究,先将大米浸泡后磨成浆,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切成片状,称之切粉。其特点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容易入味,配以各种哨子和骨汤,一碗浓香四溢的黎平米粉就出来了。到黎平,定要去古城翘街尝尝正宗的传统米粉,不留遗憾哦…… 侗乡油茶:侗家人的一天,从一碗油茶开始。每天清晨 , 各家的主妇们老早就起来烧火 , 打起浓香扑鼻的油茶来。打油茶,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茶油、米花和茶汤。油茶的好坏,在于米花的酥脆、茶汤的浓淡及各种佐料的多少与搭配。一道好的油茶,茶香清新、味道浓郁,香脆可口,营养丰富,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侗乡油茶 , 不仅是侗家的家常食品,更是侗家待客的必备品,家来贵宾,必以油茶待客,代表着侗家人的热情与好客。在黎平古城翘街、肇兴侗寨及其他侗寨都能吃到上好的油茶。 黎平香禾糯:贵州省黎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黎平香禾糯具有米粒大、色泽洁白、糯性强、口感好、香味特浓等特点,素有“一亩稻花十里香”和“一家煮饭全寨香”之誉,香禾糯富含维生素B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厚,历来为侗家人所喜食。 本文来自搜狐旅游:苗岭星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贵州省黔东南黎平县龙额镇境内归养村的石姓侗族同胞,每年农历十月十二日,都要过“吊颈鱼”节,亦称“冻鱼节”(“冻鱼节”主要是庆云一带过)。此节之所以称“吊颈鱼”节,是归养石姓侗家每年十月十二日的前一天,从田里捉回鲤鱼,用清水泡鱼3—5天,鲜鱼将田泥全部吐出干净,然后用淘米酸汤将鱼煮熟,加入盐巴、味精、辣椒和其它香料拌匀后放入鱼肚,用禾草捆绑鱼颈再烘干蒸熟,这就是所谓的“吊颈鱼”。“吊颈鱼”节即因此而得名。“吊颈鱼”烹饪制作工序虽然简单,但吃起来却香味可口,是归养村的一道传统美味佳肴。 “吊颈鱼”节期间,主人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与,还请来客寨的侗戏班到寨上演出,男女青年也借机行歌坐夜谈情说爱,寻找伴侣。节日气息浓厚,热闹非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侗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4575.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你以为,过了迴龙桥,喝了拦门酒,听了小伙儿的芦笙,对上了妹子的眼神,就算入了侗家吗? 笑话。 穿越黔桂湘交界的崇山峻岭,颠簸于漫长的狭窄国道和短暂的高速公路,看着窗外的层峦叠嶂变化无常,在并不是充满神秘传说的湘西州的湘西地区,是从宋朝起便成为往返西南大通道的通道县。而距离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芋头侗寨历史,即便相比“通道”的得名久远而言显得微不足道,也已经承受了至少600年的风雨。如今,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寨,代表着现代化通道县的传统留存。 27岁的杨友欢和30岁的杨团花并不是姐妹,却因为生活的机缘亲如姐妹——她们都是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人。对于今天的侗族年轻人来说,手机和外面的世界同样诱惑深重——就像侗寨传统的男女交往之道对于游客的诱惑。很少有人下得了决心,花费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拜师求艺,每天怀抱琵琶或牛腿琴进行千百遍的练习。如果心存成业出徒的直接目的,这个练习的过程将更加枯燥无味。 团花的父亲是侗歌传承人,她没有继承,而是选择了自己更加热爱的琵琶歌。如今的诸多侗乐如侗族大歌、琵琶歌、牛腿琴、芦笙、箫笛、侗戏,传承人并不依赖家族延续。必要的勤学苦练和百里挑一才是唯一标准,而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是侗语歌曲的新创力。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的侗歌记录,大多借助汉语拼音,用侗语写歌唱歌,是侗乐传承最有意义和体现原生价值之处。 初入侗寨的游客,常常沉浸在声色味的多重刺激中。即使你对好听到瞬间洗脑的“欢迎你到侗寨来”不感兴趣,也绝逃不过侗妹多彩的衣裙吸引。侗族姑娘常穿主体为发紫的黑色亮布衣,领襟和袖口多是鲜艳的几何图案或红绿花朵,腰前一块带流苏的绣工精细华美无比的围兜。这样的服饰在苗壮土等西南诸多少数民族中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只穿超短裙,因为我(们)腿长。”侗妹友欢对我说。 我曾反复提及过,“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原始文明积累阶段,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出口都单纯匮乏,人所关注的脱不开食色性也”。食的表象是分享,性的表象是调情(说是情调也可以),但不约而同的,这二者在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以颇具仪式感的群体活动形态呈现。食和性被歌颂被延存,进而被加进规则化的“条款”,成为种族共守的文化传统。在“解放人性”和“脱去虚伪”这件事上,“化外之地”和“国之中心”到底哪个更先进一些则不言而喻 侗族人常说“歌养心,饭养身”。糯米是寨子里最有魅力的食物,在大山之中的生活里,这张既能增强饱腹感,又香甜可口的原料被制成孩子最爱的糍粑。蒸好的糯米放入木舂中,用长槌反复击打,直到米筋弹黏成为整体。这个过程常在寨子里的鼓楼里进行,那里是侗寨里自古重要的公共议事场所。 打好的巨大糯米团捏成小圆块,裹上豆面或糖粉,就是可以直接食用的糍粑了。对于离家在外的侗族人来说,糍粑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 另一种糯米的变体是油茶,制成的工序更为复杂。同样蒸熟的糯米,需要经过晾干的过程。干燥的熟糯米下油锅炸成香脆的米花(实际上这样就已经很好吃了),盛入碗中后同时加入豆沙馅,浇入预先煮好的茶汤便可以吃了。如果是待客,主人家会只奉上一根筷子,取意一心一意——还好,即使不用筷子,油茶这种东西也是可以一饮而尽的。 在物质缺乏的岁月里,侗人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创造了合拢宴这种待客法。一家来客,全寨招待,粗犷不羁的侗人,由此保持了餐桌上鸡鸭鱼肉的丰富性。当然少不了酒。在侗族人的餐桌上,千万不要催牛逼说自己是个能喝的客人。 无论是“游方”、“走婚”,还是“坐妹”、“走妹”,(西南)少数民族的男女之道虽然名称不同,但都透露着自由选择的婚恋观。在通道县的诸多侗寨中,尽管“一见钟情”依然浪漫地被青年男女期待着,但对男性力量的崇拜与挑选却是婚姻更重要的考核指标,这似乎借由了传说中的”侗人尚武“的文化传统。在侗族的“夜生活”里,类似的男女相处(相亲、约会、搞对象)情节被称为“坐夜”,这显然听起来比“游方”更能检测男方体力的优劣。而与其它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是,侗族小伙子要想完成坐夜,第一要务是背着乐器攀爬心仪姑娘家的寨楼——很难想象巨大的芦笙会成为谈情做爱的配套工具,于是琵琶或牛腿琴便脱颖而出了,这也是琵琶歌所涉及内容十之八九都与爱情有关的原因——寨楼都上不去,就只能回家做做农活了。是的,耕地拉犁做得好的话,在侗族男女相亲之时无疑也是可以加分的。 当然没人会允许奇怪的陌生人随便爬到自己的家里来。行歌坐夜的男女双方通常都是已经相识的,或由家人朋友推荐上门。虽然坐夜当天男女双方各有三五好友相伴,又有女方家长迎客进门,却也都会给主角安静独处的空间。据说如果坐夜三次还没有发生什么让人害羞的事情,也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了。如果发生了什么,则皆大欢喜,姑娘穿上最华丽的盛装(依然是超短裙),佩戴图案繁复的银制饰品,将头发的斜髻束成正直,宣告终身大事已经完成。 作为通道芋头侗寨最才华横溢的演员,团花和友欢每天都至少一次地,在弹奏她们热爱的琵琶歌之后,扮演待嫁闺中的新娘,为猎奇的游客带来坐夜演出。享受快乐的代价是被灌入一大碗米酒,缠上沉重的头巾后,“勇敢的”游客被杨家姐妹的“兄弟们”上下抛动,伴随着芦笙的彻响,抬入木楼上的闺房——这同样需要体力,对于抬人者和被抬者都是如此。然后音乐戛然而止,整座木楼的灯光熄灭,仅剩“怯懦的”游客隔空的无尽遐想,无处疏解来自人之初的原始欲望(愚妄)。 “如今的寨子里,还有真正的,真正的,坐夜吗?”我像一个庸俗的游客般(我就是)问友欢和团花。 在芋头侗寨千古的神秘空气中,她们笑而不语。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喻添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每年的阴历十月初十,通道万佛山侗寨都要邀请琵琶歌王、以芦笙舞、美食丰收宴的形式“侗听芦笙,庆丰收”。吸引了数百名侗族文艺爱好者、侗族美食爱好者的参与和观看,场面十分热闹与壮观。侗族原生态的舞蹈、乐器与大自然对话,使芦笙、琵琶、侗笛三大乐器碰撞在一起,让你聆听到了来自万佛圣山的一场天籁之音。 图文/朱文鑫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芦笙是侗族人喜闻乐吹的一种民间器乐,每一个侗寨都组建有芦笙队,而芦笙队水平的高低和精神风貌往往代表这个寨子的实力和荣誉。通道侗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风古雅淳朴,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芦笙在民间广为流传,芦笙文化艺术一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寄托着侗族人情感的文化精髓。 图文/朱文鑫 唱出心中的歌,芦笙女子身穿奇异的芦笙服,翩翩起舞、笙歌阵阵,争奇斗艳,侗族民间的能工巧匠,利用竹、木和铜片等三种材料即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芦笙,吹出的声音清脆、响亮、浑厚、悦耳,如一顿丰盛的侗族艺术大餐。 图文/朱文鑫 侗族民间以吹芦笙为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都少不了吹芦笙。有时当地民间还举办吹芦笙比赛活动,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图文/朱文鑫 梳妆,打扮,期待着一场歌舞的交汇与交流。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文/朱文鑫 跳起来,舞起来。一曲曲动听的侗族芦笙曲醉了侗寨醉了万佛山。侗族芦笙是侗族民间工匠用竹、木、铜片自制而成的传统竹管乐器,侗语叫“伦”。芦笙音乐是侗族生活中的一部分,被人们视为“喜”和“乐”的象征,在不同的场合,以各种形式表演不同的芦笙音乐和舞蹈,来表达民族情感,深受侗族同胞喜爱。 图文/朱文鑫 芦笙吹奏的形式和表演手法的不同,有地筒、特大芦笙、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最小芦笙6种。听当地老人说,侗族芦笙传统曲牌共有十二首,按农历12个月来定。经不断发展改进,芦笙曲目已达到了九十多首。由于侗族没有文字,芦笙的记谱方式是汉文译音记谱。 图文/朱文鑫 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芦笙不单是一种民族乐器,演奏时边吹边跳又是舞蹈。吹芦笙时可站可坐可跳,特别是舞蹈时,边吹边跳。 图文/朱文鑫 吹者自吹、舞者自舞。跳时以大号芦笙居中,年青姑娘以大号芦笙为中心,围成一圈,摆手帕或打花伞、提油灯,或进或退,腿部一曲一变,踩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在姑娘的外围又有一圈手握小号芦笙的男子边吹边舞。这两圈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舞步,不时交换位置,从而使之气势雄浑,场面壮观。 图文/朱文鑫 图文/朱文鑫 芦笙演奏时,演奏者常做左右大幅度摇摆,独舞和对奏时,又会时而旋转,时而蹲跳。以芦笙为伴奏乐器并围绕着芦笙而跳的舞蹈是自吹自舞、边吹边舞。主要模仿人们的各种劳动动作或动物动作。 图文/朱文鑫 图文/朱文鑫 娱乐性芦笙舞是一种群体性舞蹈,表演性芦舞主要用于表演和演出,根据舞者形体动作的不同表现进行舞蹈,舞蹈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文/朱文鑫 聊起芦笙舞的起源,一位芦笙舞的老艺术家告诉我,侗族最初是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如今,每年阴历十月,通道地区的侗族寨子的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喜庆丰收。 图文/朱文鑫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芦笙舞既有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还有风俗性芦笙舞。 图文/朱文鑫 侗族人热爱生活,喜爱歌舞,当芦笙、琵琶、侗笛三大乐器碰撞在一起,在万佛山下,让你聆听到了来自万佛圣山的一场天籁之音。 ———————— 图文:朱文鑫 微博:新_照不宣 微信公众号:新照不宣 微信:wenxin_47325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朱文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什么是再生人?我百度了一下资料: “再生人,首先指灵魂转世现象。再生人现象有个例,也有群体现象,全球最大规模的再生人群体现象,出现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阳乡”。 其实说白了,再生人就是记得自己的前生,知道自己上辈子是谁?又做了什么? 这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超现实、超乎想象的是情况真的存在吗?人真的有灵魂,真的可以转世再投生,人真的有前世和来生吗? “每个人都有前世,只是你弄丢了记忆”,这是一个再生人对我说的。 百度上说全球最大的再生人群体出现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坪阳乡”,2016年11月中旬我恰好通同几个朋友到达那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采访到再生人,听听他们怎么说,知道他们的前世和今生是如何转化的,如何衔接的,如何面对的。 但要采访再生人并不容易,很多人不愿意面对我们的访问,特别是陌生人询问。 每次都是伤感的回顾,痛苦的回忆,生与死不是一个欢快的话题。所以冥冥中的老天让我们失忆,让我们忘记,让我们努力面对新的未来。 但石爽人很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她不仅愿意说她个人事,也愿意宣传她认为的价值观,她认为天地之间还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她说自己一直在研究和追寻这种存在,她说还有好多人拜访她,再生人不孤单。 石爽人,1963年出生,现居住在通道县平阳乡,侗族。 但她说自己的前世是汉族,是不远的另一个村寨人。她的前世是1936年出生,二十三岁那年生病发高烧,烧了三天后去世了。 她的前世叫姚家安,当时已经结婚,并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她于1960年5月11日去世,最小的儿子当时只有10个月大。 石爽人说她两岁的时候逐渐恢复记忆,逐渐把自己的前世说给别人听。最神奇的是她读小学时,在学校点名,有两个大孩子一下子让她惊叫起来,正是她前世的一双儿女啊。 后来石爽人不仅儿女相认,她还找到了前世母亲和县溪老家,也一直走动,她给我们看了一些她同原来家人的照片。 石爽人对她的前世过世一直耿耿于怀,她说自己烧了三天昏迷不醒,其实并没有真死,是“假死”,如果不急忙埋了,或许还能活过来。她这辈子依然经常发高烧,有过23次高烧昏死的经历,但最后都活了过来。 她今世的父亲是位著名的木工匠人,为了怕她再出现意外,就给她打制了一副银手镯,要牢牢的拴住她,结果起到了作用,她顽强的活了下来,这手镯也一直不敢取下来… 同石爽人不同,我们在通道县芋头古寨采访到的一位再生人不愿意我们说出她的名字和公布照片。她说不想让人认出她来,给她工作造成麻烦,给她的家人带来不必要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图片同采访的再生人没有直接关系,只是“芋头古寨”的一些随意拍摄。 这个受采访的姑娘也隐去真名,姑且叫她“A姑娘”。 A姑娘前世生于1969年,1982过世,死于白血病。再生于1983年,转世相隔9个月。 A姑娘现在的父母是她原来堂伯的儿子,两家住在一个村,只是原来的父母住在村边上,她现在管原父母叫“爷爷”。 A姑娘两岁多会说话就同别人讲她前世的事,而且特别喜欢讲。一次父母带她去“爷爷”家里玩,结果她进门就开始翻东西,并清楚的知道吃的在哪里,她原来的东西放在那里,对这个家的环境特别的熟悉,她说自己就是这家的人。 她不仅熟悉“爷爷”家,管爷爷叫“爸爸”,还追逐一些比她大很多的孩子玩,说是她的同学。她去世时读了小学五年级,她认识她的那些同学,叫得出她们的名字。但这些“同学”觉得她很可怕,见她就会跑掉。 她还认识一些比她大几岁的孩子,她说前世曾经看护过她们,但这些孩子也是对她躲闪,怕怕… A姑娘小时候非常愿意同别人讲她的前世,也记忆清晰,但她五岁的时候家里不断地给她吃红鲤鱼。当地的习俗吃红鲤鱼会失去记忆,她也逐渐开始忘掉过去。 在她上小学时学习非常好,所有的课程都很轻松,但到了初中就不行了,开始吃力,她的前世读过五年小学。 她说她“爷爷”一家对她特别好。也把她当成女儿看待,给她留着房间,让她“回家”去睡,但“爷爷”看她的目光总有一种忧伤,一种惆怅,一种未了的情节… 关于再生人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似乎也不能断然认为就是封建迷信,宇宙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事情是我们所不了解,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与破解。 石爽人说:“每个人都有前世,只是你把记忆弄丢了”。这记忆不就是灵魂吗? 其实再生人并不是个别现象,据说仅通道县就有100多人,而世界各地也多有报道。再生人证实了灵魂的存在,那么,你相信人有灵魂吗?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书影,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湖南发现100多“再生人”记者现场采访当事人轮回转世是真实的-01 本文来自优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揭秘古老山村“再生人”灵魂转世(上) 本文来自优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你我的前世,又是谁?你我的来生,又会在哪里?因为前世尘缘未了,所以今生再续前缘?在湘贵桂三省交界处的湖南怀化通道古侗寨内,诡异神秘的“再生人”转世,无法解释的灵魂转生故事,颠覆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著名旅行家七色地图带你探访湖南通道,听“再生人”亲口讲述前世经历。 本文来自优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在湖南、贵州、广西交界处的侗族聚集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称是死后转世,能够清楚地记得前世的事情,有的甚至与前世亲人再续前缘。这些人被称为“再生人”。其间多数“再生人”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打搅,拒绝接受采访。从而使得这一群体愈加神秘。 不久前,小鱼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的湖南省通道县的芋头古侗寨,偶遇神秘的“再生人”,有幸对她进行采访并相处了48小时,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神奇故事。 或许是多年的习惯,或许是职业病,每到一个古村落,我都会住进村民家,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与生活。这回,我来到位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通道县的芋头古侗寨(玉都古侗寨)。在古色古香的芦笙鼓楼,我发扬了双子座善于沟通的特长,与当地淳朴的村民们聊天。我很是好奇通道神秘的“再生人”这一现象,问了又问。 侗寨里的杨大叔笑着说,姑娘你到我家来玩吧!我有个“再生人”外甥女,今天恰好来走亲戚,年龄也和你差不多,你可以和她聊聊。 我只是比你们多了一份前世的记忆而已 于是,在杨大叔家,我见到了这位神奇的“再生人”美眉。这个面目清秀的“再生人”美眉叫姚露(化名),今年24岁,性格开朗活泼,有着甜美的笑容。如果不是杨大叔告诉我,我根本看不出她是“再生人”。姚露见我目不转睛地打量着她,莞尔一笑,道:你别老盯着我看嘛,我们“再生人”长得和你们一样,只是比你们多了一份前世的记忆而已!” 我舍不得我的孙女,所以这辈子我成了她的女儿 或者是因为年龄相近的缘故,我和姚露一见如故,聊得很是开心。姚露告诉我,她家就在芋头古侗寨附近,她是土生土长的通道侗族姑娘。她记得上辈子是自己的太外婆,也就是外公的母亲,叫石培树(音译),生于1899年。上辈子就住在芋头古侗寨,以唱侗歌为生。因此这辈子的姚露特喜欢芋头古寨,经常来芋头古侗寨的舅舅家走亲戚。 姚露说,石培树对自己的孙女(姚露的母亲)疼爱有佳,经常带在身边。1973年,74岁的石培树因病去世,当时才刚满10岁的孙女(姚露的母亲)哭得象个泪人。石培树割舍不下对孙女的深情。时隔19年之后,石培树转世出生,成了她最疼爱的孙女的女儿——姚露。 姚露说,她和母亲有着非同寻常的亲情,母亲格外地疼爱她,她也很能理解心疼母亲。二十多岁的她还经常陪母亲一起睡,冬天为母亲暖脚,夏天为母亲趋赶蚊虫。姚露有一个刚满20岁的妹妹,但妹妹并没有前世的记忆。 我刚学会说话,我就会流利地唱侗歌 姚露说,关于前世的记忆,是从她刚满三岁时开始恢复的。当年刚满三岁的她,在没人教的情况下,突然有一天无师自通地流利地唱侗歌,会唱很多首,见人就唱,并拉着邻居们听她唱。还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自己前世的名字-石培树。杨大叔告诉我们,幼年时姚露最喜欢唱的那几首侗歌,正是自己的外婆-石培树以前最喜欢唱的。姚露还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对音乐特别喜爱。无论多么复杂的曲子,姚露只要听过一两遍,就能准确无误地唱出来。姚露还笑着给我们唱了好几首侗歌。虽然歌词我听不懂,但音律感觉特别地舒服好听。 红鲤鱼汤抹去了她上辈子的记忆 虽说在通道“再生人”的例子很多很多,通道人早已见之不怪,但姚露的家人还是颇为担心。姚露的外公是当地的一名教师,平素非常严厉。当老人家得知自己年幼的外孙女,开口闭口就说是石培树,并管自己叫儿子,将一家人的辈份弄乱了,顿时火冒三丈。姚露的外公叮嘱姚露不能对外乱说。可当时年幼的姚露哪能控制得住呢。外公更是离奇地愤怒。一直到现在,姚露都特惧怕外公。 家人们聚在一起开会商量,决定抹去姚露上辈子的记忆,让她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汉族有个传说,人死后,过奈何桥、喝孟婆汤,转世可以忘掉前世的事情。而在通道,侗族人也有着相传的古方,让“再生人”小的时候吃侗族的“孟婆汤”——红鲤鱼,据说能够忘掉前世的记忆。于是就找来了当地的红鲤鱼,熬成浓汤让姚露喝下。或许是因为吃了多条红鲤鱼,姚露前世的记忆被慢慢淡忘了。 自己前世不重要,这辈子生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杨大叔家里恰好有着多余的客房,姚露邀请我一起住下。据说侗族的女孩子,从小就非常能干。姚露说,她读小学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学会了织侗锦、打糍粑、做油茶以及做酸鱼和酸肉。姚露非常热情,带着我在芋头古寨里参观,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哪条石板路是她上辈子走得最多的,哪座鼓楼是她上辈子经常在那儿唱歌的。姚露还带着我参加“行歌坐夜”(侗族古老的婚恋习俗),并告诉我,石培树就是在参加“行歌坐夜”时与丈夫一见钟情许下终身的。 姚露还说,曾对自己是“再生人”有过困惑,后来得知自己身边的例子很多,便把心态放平和了。离别的时候,爱笑的姚露告诉我,自己前世不重要,这辈子生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她希望自己今后的生活快乐幸福! 用科学暂时还无法解释 “再生人”现象 在通道探访的多个日子里,我仔细观察了当地的水、植物、空气、动物等等,没有发现异常,查阅了很多资料,但都没能查询到值得寻找的规律与线索。根调查统计,通道县在世的“再生人”超过110人,是目前所知的世界范围内爆出的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再生人”群体。“再生人”年龄大部分为五六十岁,最小的是个男孩子,才六岁,刚上小学。早在2011年,通道县官方联合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对通道县“再生人”现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肯定再生人现象的存在,但没有找到科学依据。”真相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