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甘肃地区的裕固族人称妻子为“部斯给”(posicei),其意思是“没有系腰者”,表明将自己的系腰系给了男人。 这里需要注意,裕固族人用女人“没有系腰”这一特征,作为对妻子的称呼,最能形象地说明勒系腰婚的特点。裕固族的婚姻形式中,姑表、舅表兄弟婚姻的具有优先权,即女方必须要嫁给自已的表兄表弟,只有没有表兄表弟时,才能嫁给别人,实际是母系社会的一种遗存。这种婚姻形式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早期社会的女权特征。 早年,裕固族对于勒系腰婚俗普遍信守,勒系腰婚作为裕固族传统婚姻方式中的一种得到承认。然而,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步开化,许多地区的裕固族都出现了对姑舅表婚的“背叛”,女子可以与姑舅表兄弟以外的相好男子婚居。这样,姑舅表亲优先的婚配权利,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姑娘勒系腰后,一般有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姑娘长期在娘家,临时性地同不止一个男子在同居(当然,这要是在汉族人看来可是伤风败俗的)。男子在同居期间,必须帮女家干活,但不能“白头到老”,有孩子后仍然住在娘家。待孩子长大后,或与父母长期居住,共同生活,或女方向其父母提出要求,从父母处分得一部分财产,与她自己的儿女一起生活,当一辈子“老姑娘”。 其二,交往的男子中,有情投意合者可将其招赘上门,以招女婿名义同女方父母一起生活。若女方父母有人赡养,一起生活几年后以女方名义从娘家分得一些财产,分居另过。否则,则这对夫妻则有义务赡养女方的父母。 其三,如果姑娘与交往的男子感情相当亲密,男子又表示可以娶她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男子向被勒系腰家交一头牛或一匹马,“赎回”姑娘的系腰,男女方可正式结婚(此种婚俗主要流传在康乐草原),另成一个新的家庭。
第 517 页
满族称“姓”为“哈拉”。“哈拉”都是多音节的,如爱新觉罗、瓜尔佳、舒穆禄、纳兰、董鄂、伊尔根觉罗等。 不过,在习惯上,这些“哈拉”并不与名字一道在日常交往中使用。一般情况下,满族人相互之间只称名而不称姓。这种习俗历史非常久远,在满族的前身女真、勿吉、挹娄、肃慎时代就是如此。 《金史》中虽有不少姓、名连缀的记载,但那是修撰者所为,并非史实。“哈拉”的来源不一,或以地名、部落名为姓;或以动、植物等图腾名为姓;清中后期,受汉文化影响,又有以先辈名的第一音节为姓的。 “名”在满语里称作“格布”。依照习惯,长辈之名不可直呼。人们相互交往时,为表敬意,常在对方格布的第一音节后加上相应的称谓,如清光绪年间的礼部尚书怀塔布,人称怀尚书,这就十分类似今天常见的“张先生”、“王女士”的称呼。不过要记住,张先生之“张”是姓,而怀尚书之“怀”却是名的第一音节。 进入近、现代以后,满族的姓名加速与汉族同化,特别是原来不常用的、多音节的姓,大都演变成常用的、单音节的汉字姓。演变的方式,或是谐音,如“瓜尔佳”改姓“关”,“舒穆禄”改姓“舒”,“奇德哩”改姓“祁”;或是译意,如“阿克占”改姓“雷”,“巴颜”改姓“富”,“倭赫”改姓“石”,等等。这便是现在我们很难通过姓氏来辨认满族的原因。
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哈萨克人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食品。哈萨克族的饮食特点与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据有关资料介绍,哈萨克人对肉的做法有煮、炒、烤多种,最普遍的是手抓肉,奶制品的花样更多了,有酥油茶、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马奶酒等。 哈萨克族很早就放牧牛、马、羊和骆驼,几千年的牧业生产活动,使他们掌握了各种制奶技术,今天常见的奶制品主要有以下三种: 酥油茶。哈萨克人每日都离不开酥油茶。它的制作工序是,先在酸奶(发酵后的鲜奶)中加入少量甜奶,煮沸,然后将其放凉再灌进特制的皮囊内,用捣奶杆上下搅动,使奶与脂肪分离,取掉在表层的脂肪,然后将茶(以砖茶为主)煮开,加入奶子及少量酥油和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酥油茶”。 奶疙瘩。将酸奶煮沸,倒进滤袋内挤去黄水,晒干成块,在两三年内不变质、变昧。在少奶的冬季,它就成为哈萨克人最好的食品。 奶皮子。把鲜奶煮沸再凉一个时辰,积于表层的奶叫“奶皮子”。另外还有奶酪,奶酪又叫“乳饼”。是将酸奶与甜奶混合,煮沸,奶子结成小块,挤去黄水,晒干食用。 马奶酒。自从哈萨克人懂得了发酵方法,便开始酿马奶酒。酿酒时先缝制一个很好的皮囊,经消毒后,把马奶倒进皮囊,放进一些陈马奶酒,每天搅动,数天后酒味自出。 哈萨克人一日三餐,除每天食用面食品、肉食品外,大量饮食的便是奶制品。在家待客,外出放牧都少不了这些奶食品。
裕固族饮食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特色饮食22种,兹摘录数种较有特色的饮食于下: 酥油炒面茶 顾名思义就是加入酥油炒面的茶点。在不产奶的季节,茶也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可不放奶,裕固族把不放奶的茶称为黑茶。裕固族人从小喝茶成瘾,如果一天断了茶,就会流鼻涕,淌眼泪,头痛困倦,浑身不适如患大病。喝完早茶,即赶羊出牧。裕固族牧民根据长期生活体验,认为砖茶性热,夏天可避暑解渴,冬天可驱寒暖胃,醒脑提神。 冻饺 裕固族做冻饺要事先挑选最肥的羊肉,把腿部的软肉剔下,掺上葱,放姜粉、花椒面、食盐,剁成馅,和好面,全家动手包饺子。包好的饺子均匀地摆好放在冷房子里冻,待全部冻住后装入干净的袋子里存放。到过年时,客人上门先喝酥油奶茶,再上手抓羊肉青稞酒,后上饺子招待。不管客人多少,都吃饺子。 全羊 按照裕固族的规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各部落由正副头目带领本部落三五个代表去给大头目拜年。拜年之前,部落要挑选一只大而肥的羯羊,宰杀得整爽干净,在羊肉未僵硬之前,把四条羊腿收拢成跪卧势,放在一长方形红漆木盘之中,羊头也要剥得千干净净。大头目一到,先由部落头目给大头目敬献一条哈达,后由四个人抬着木盘把全羊献给大头目,作为部落的拜年礼品。 是裕固族待客的上好食品。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从羊群里挑一只膘肥的羊宰掉。如果客人不多,就卸下四条腿做饭用,其余部分用刀按照关节部位一块块卸开,肋骨一根根分开,腰脊骨、后髅骨、羊胸、脖子都分成小块。肉下锅时,切忌热水中下肉。待锅开后用勺子撇掉血沫,下适量的姜片、花椒、食盐、辣皮。肉刚熟即可出锅,这种肉叫“开锅肉”。吃时肉脆嫩。如果过了火候肉变老,非得煮烂再吃。一般人家都备有大蒜,在吃肉时同食大蒜,肉味会更鲜美。在吃肉之前主人备盆净水让客人洗手,或送上一条湿毛巾让客人擦手。因为肉是大块的,只能用手抓着吃,故名“手抓肉”。 脂裹干 宰羊时用一净盆,内放一把食盐,接羊血。把羊肝、肺、心脏取出后,剁成肉末,加入姜粉、花椒面,放入羊血内,拌上葱、蒜、炒面。把羊护腹油,也叫蒙肚油整块取下,在面板上拉开铺平。把剁好的血肉浆用手抓在蒙肚油的上边,放成长条状用脂油卷住,多余的部分用刀切下,拿白线缠裹两头和全身,剩余的如法制做。全部卷完扎好后,摆放在笼屉上蒸,蒸熟即可。蒸熟的脂裹干变硬不会散开,再把缠裹的白线取掉,切成二三寸长的段,盛盘上桌,蘸上醋、蒜吃。脂裹干放冷后切成薄片,锅内放油煎热,味道更佳。
兄弟共妻是指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内一个妻子为兄弟几人所共有。1949年以前,裕固族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出现了兄弟共妻的婚姻现象。这种情况是:哥哥先娶了妻子,经过一段家庭生活之后,弟弟也慢慢加入婚姻关系,造成兄弟共妻的事实。 这种习俗与裕固族在1949年前生活习惯也有极大的关系。裕固族人以帐篷为家,一顶帐篷为一个家庭单位,由于生活贫困,全家男女老少同居一炕,全家共盖一条毡衫(用羊毛制成宽大而松软的被子),睡觉时一被铺一炕,全家人钻入睡觉。所以生活的客观条件造成了这种婚姻关系。 兄弟共妻的婚俗也是由经济贫困等原因所造成。由于家庭财力所限,没有经济力量各娶一妻,存在有祸同当、有福同享之观念,共同支撑着家,但凡此情况兄弟间便互相忍让或回避。也有兄亡故后,弟纳嫂为妻;也有弟亡后由兄纳弟媳为妻者。 总之,兄弟共妻在1949年前为数不少,不受社会非议。兄弟共妻所生子女,称先加入婚姻关系的男子为“阿甲”,称后加入婚姻关系的男子为“代阿甲”,也即“小父亲”之意。 兄弟共妻,兄弟共同承担家庭一切负担,为了一家生计,往往是兄弟中常有一人外出于活,或轮换外出。 由于兄弟共妻这种婚姻形态比较复杂,所以民俗惯制也不简单,兄弟共妻的婚姻所造成的称谓很有特点,家规尤其严格,家庭财产按同时态或不同时态的婚姻家庭分配。
裕固族婚俗更是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裕固族婚姻习俗由求婚、许亲、说亲、订婚、选人、戴头、送亲、打尖、踏房、让客、尧达曲珠尔、阿斯哈斯、献羊背、道谢、交新娘、入新房、生新火、回门、串亲、出牧、立娘家等程序组成。 “选人”是指男女双方在筹办婚礼之事中,请主事人,称“总东”,助手为“副总东”。一般是“总东”和“副总东”各一人。“让客”是指新郎家本家户族中的一男子跪在新郎家门外,双手敬客的仪式。“献羊背子”是指依客人的身份、辈分分取羊后髅骨、羊胸叉、羊脊梁骨等12份羊背。喇嘛、头人、男女方的舅舅,拿头背;客人中辈分大的老人、老亲及亲朋拿两背;总东及帮手拿三背。“串亲”是新娘回门后,领着新郎挨家串户,向亲戚邻里道谢;回门回来,新郎又领新娘到自己亲戚家串门致谢。 裕固族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是“戴头”、“打尖”、“踏房”仪式。 戴头面仪式是姑娘离娘家的仪式。把客人按身份年龄请进帐篷,依序坐定,主持人总东开始唱一段希望大家把婚事办好的心愿之辞。然后新娘的伴娘代表新娘唱一段离家的苦愁留恋之曲。接着大家对唱,歌词均与结婚相关。这时,伴娘就给新娘穿嫁衣、戴头面。 打尖仪式是指迎接送亲队伍的仪式。新郎家在半路上把毛毯铺在路上,送亲队伍一到,就请客人坐下。主持人先把酒向天、地捧洒,意思是先敬天地。然后开始对唱,亦多祝颂之辞。对唱过程中,客人们吃几块羊肉,喝几杯酒,一同向新郎家进发。 踏房仪式是指送亲队伍临近新郎家时,大队人马先停在近处,派双数骑马人前去看婆家准备的情况,往返3次。在新郎东南l方200米处有1帐篷,内藏3人,见踏房人来,用红柳条子抽打帐篷,发出“啪、啪、啪”的响声,并不停地晃动帐篷,用以惊吓前来踏房的乘骑,不让踏上帐篷。 第一次前来踏房的人,只转一周,如不能取胜(踏倒帐篷),需派8人进行第二次踏房。与此同时,新郎便把一个装有五谷杂粮的瓶子向东南方向扔去,意为避邪。 第二次踏房绕帐篷两周,如未能取胜,便开始第三次踏房,送亲人一哄而上。这时,新郎家方派出10多个精壮青年冲上去抓踏房坐骑,只要抓住主要亲戚的马头,其他人便得自动下马。如抓不住,送亲队伍便故意纵马乱跑,逼得新郎家苦苦告饶。 婚礼仪式中,宗教意味最浓的是“尧达曲珠尔”。客人到了新郎家以后,新娘家请一位骑白马的客人,敬上一条哈达,拴在马鬃上,以代表裕固族传说中的白象,驮上新娘的嫁妆,由一男子牵着,走到新郎家在东南方向点燃的两堆火旁,这时,新郎家请来的总东与副总东横拦一条哈达,两头结两个疙瘩,代表金、银,两人边走边唱。当新娘一行人穿过火堆时,新郎用红柳弓搭三支箭射向新娘。箭若射中新娘腰带以下部位,为吉;若射到腰带以上,新娘家很反感,若射不中就认为新郎没本事,且不吉利。 新郎射箭后,即折弓扔入火中。与此同时,新娘将面纱扔掉。伴娘便把尧达曲珠尔(羊于腿骨,表示千两金子、万两银子)递给新郎。新郎接住插入腰带,作为结婚的凭证。至此,尧达曲珠尔仪式结束。
过去,裕固族长期存在重女轻男的思想观念,这也许是母系社会的遗风。家中大部分生产事务及全家生活的操持,都由女子承担。女子以终身守家为习惯,继承父母家业,多不愿出嫁离开父母。又因女子身价甚高,索要彩礼较重,正式结婚费用较大,家底不丰裕的牧民之家,一般无力娶妻。 在男子无力迎娶,女子以守家为荣的情况下,产生出了招赘女婿婚。招赘女婿婚,一般是家里只有一女而无男,如果女儿出嫁,父母无人赡养,父母过世之后,这一家就绝了户,家业无人继承,只好招赘女婿上门,支撑门户,继承祖业。 招赘之前,待女方的舅舅等主要亲属商讨同意,物色好女婿,并且征得女婿的舅舅、父母的同意,然后,女婿可提前一两年到女方家,在女方家生活、劳动,了解女方家的情况,在朝夕相处中和女方建立感情。经过一两年的共同生活,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姑娘又到了结婚年龄,选择良辰吉日,请来姑娘的舅舅和主要亲戚,给姑娘举行成人礼的戴头面仪式。 女方家事先请来一或两个有儿有女有丈夫(意为福寿双全)且动作利索的妇女,在仪式上给姑娘梳头戴头面。请来戴头面的妇女给姑娘送一份礼品,即一把崭新未用的梳子,一块海螺骨磨成有眼的白色圆骨块和绑扎头面的头绳。梳洗穿戴整齐,姑娘给每位客人倒一碗酥油茶之后,使用“扎拉帽子”(即顶部有红缨穗、高顶宽沿、后部卷起的白色毡帽)遮住脸不再讲话,由戴头面的妇女将其扶到小帐篷就座。这天家里要招待宾客。 在姑娘举行戴头面仪式之前,女婿回到父母家,由其舅舅或父亲、叔叔一两人陪同,把女婿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事先为新姑爷准备一套新衣服,一根系腰(即红色绸、缎腰带),一截煮得半熟的羊干腿骨(裕固语称“尧达曲珠尔”)。新女婿进门之后,由两男子相帮给女婿换上新衣,勒上系腰,把羊干腿别在腰带上;一名男子“冠戴新郎”时,高声叙说“阿斯哈拉”、“尧达曲珠尔”。冠戴叙说完毕,招待客人。 在当天下午,为客人做一顿羊肉面条饭,上饭之前,姑娘的父亲给来的每位客人回敬一条哈达,并说招待不周等客气之词。吃饭之后,客人纷纷离去。 裕固族有“大事小事,一顿饭食”之说,吃饭之后等于宣布这桩喜事操办结束。当晚女婿姑娘同居,开始夫妻生活。来的客人都要带一份礼品,大多是一包茶砖,两瓶白酒,一块二尺见方白布的哈达。姑娘家还要答谢请来戴头面的妇女,给每人一疋白布、一疋蓝布(原来一疋布约一丈五六尺长)。 招赘女婿婚,除上述情况外,也有事先物色好女婿,女婿不提前到女方家,到了女方举行戴头面仪式那天才招赘上门的。还有事先没物色好合适人选,姑娘又到了举行成人礼戴头面的时候,就先给姑娘戴头面,之后有合适者再招赘进门。这种后来者,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进门后就一起生活、劳动。 招赘进门的女婿,有财产继承权,在家庭中以主人身份自居,这种生活一般比较稳固,女子也有终身依托之感。如果生活几年,感情破裂,男方离去之时,还可带走部分家产。 这种情况一般不多,招赘的男子多属家中兄弟多,家中无力为其娶妻或家庭不和睦者。而在今天,裕固族已很少见此等婚俗。除他们的结婚程序中保留了一些传统仪式外,其他方面已和汉族相差无几。
蒙古族人举行婚礼时,新郎身穿蒙古袍,背弓带箭,同伴郎、媒人等10余人骑骏马疾驰新娘家。此时,女方家蒙古包紧闭,周围由女方亲友围成人墙,水泄不通,拒绝迎亲队伍靠近。 此时,男方队伍中策马跑出一人恭恭敬敬地向女方家表白一番祝颂之词,然后说明天色不早了,希望接上新娘即刻上路。话音一落,女方家也走出一人用唱歌的方式考问男方。这当儿,男方必须用对歌来回答,就这样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直到女方意尽词穷,围帐的人群闪开,让男方走进帐篷。 新郎一进去,先向佛像跪拜,然后拜火、拜岳父岳母,向女方亲人献哈达、烟酒。女方家端出饼,设宴招待。吃完酒席,女方家青年男女又端出煮熟的羊脖子让新郎从中掰开,以此来刁难新郎官,如新郎掰不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都摆出来,直到新郎顺利解决为止。 至此,迎亲队伍离席,新娘及陪伴女郎翻身上马,接着绕蒙古包跑马三圈,然后与父母唱道别歌。迎亲路上,新郎和新娘都想抢先讨吉利,但新郎常被送亲的人故意刁难阻挡。聪明的新郎下马常假意摆上酒席向送亲人“赔罪”。 送亲人信以为真,便坐下来大吃大喝。新郎趁机策马扬鞭,风驰电掣般地跑回家,带上大队人马半路相迎。 到了男方家,新娘和新郎跨过两堆火,双双拿起羊肩胛骨拜天地。接着喇嘛颂传祝福,新人拜佛、拜父母、拜亲友,并开始入座吃席。每席一只全羊,外加几样炒菜和风味小吃。酒席一般要举行3-4天,期间送亲队伍要留宿数日。临走前,新郎家还要拿出鼻烟壶致谢送亲的人。
藏族的婚俗因居住地区不同而异。迭部藏族婚俗由求婚、提亲、定亲、结婚、开门、大酒、回门组成:当男方看准女方的人品、长相、针线活等,便主动找机会接近,如两厢情愿,男方先告诉自己的父母,去寺院算属相是否相合,然后便找一位与女方家相好的老人或女方的舅舅作媒人准备提亲。 提亲时,媒人带着男方家的父母或其他直系亲戚,拿上一壶(铜壶为佳)青棵酒,壶柄上系一条哈达或红线绳,在酒壶的盖沿上抹三点酥油,前往女方家提亲。提亲人数以单数为好,女方家事先请来本村相好的邻居和直系亲戚迎候,姑娘这天一般不让男方提亲的任何人见到。提亲的进了女方家后,由媒人给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中的一切情况,并把拿的酒放在堂屋家神前的柜子上面。媒人一边讲,一边劝说女方父母和其他亲戚快把壶里的酒喝完,女方家为了慎重起见,一般不马上答应男方提出的任何条件,待3-5天后答复。女方家同意后,才将此壶酒喝完,装上青稞等粮食,将酒壶送到男方家,这时男方家已明白,女方家已同意了此门亲事。 紧接的程序是定亲,在男女双方算好的吉日里,男方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拿上必需的青稞酒、牛羊猪肉,炸上油饼,蒸上花卷或馒头,带一些新鲜水果、糖茶、蔬菜等礼物,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一般不做大的准备,主要吃喝是由男方家送来的。 定亲的主要成员是双方的直系亲属和关系较好的左邻右舍,人数一般在5-8人之间。男方一行由一位懂仪式的人将酒倒入小龙碗或酒杯里,先敬家神一杯,然后敬给女方父母和其他客人,再由男方父母按同样的顺序依次敬酒,然后双方父母和媒人开始商议给姑娘的嫁妆。上迭部女方家同意姑娘的终身大事后,让其到男方家住几天,然后再商订何时结婚。 在结婚的前三天,男方家派人将穿戴的首饰送到女方家,姑娘即刻穿戴好所送之物,并由母亲在村庄里找一位儿女双全的老阿婆梳头,然后等待过门。女方家提前做好了送亲的一切准备,并请来和尚(阿姑)念经。男方家选好属相符合的娶亲队伍3-5人(包括新郎),骑上马前往女方家娶亲,到了女方家门口,门被杠子顶着(这是刁难娶亲队伍的一种讲究),里边的人问,外边的人答。问答一阵后,女方家才将大门打开,娶亲的人们被请进堂屋,吃一顿丰盛的饭之后,将姑娘娶走。 姑娘出门前,女方家先派几个年轻人,拿着开路酒沿途撒土、洒水。护送新娘的5-7人和娶亲队伍一走出门,在路途中行走较快,一般要赶在中午12时前赶到男方家。上迭部是将姑娘由送亲队伍送到途中,娶亲队伍与其相遇后,便找一草坪坐下,拿出双方的酒肉,互献哈达,这样热闹一阵后,双方长者决定将新娘交给娶亲的队伍,各自撤回。而下迭部藏族群众在新娘到婆家大门口时男方家提前在门口放一木柄,装满水,新娘将水背进家门,意味着背财进门,送亲队伍到门口先叫门,经一番问答,才将大门打开。
舟曲藏族婚事,一般由男方主动提亲,男方看准合意的姑娘,便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前去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先拿一瓶自己烧的青稞洒,若女方家接受了这瓶酒,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否则,就意味着拒绝。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便同媒人商量定亲事宜。 按舟曲藏族的旧俗,商量定亲事宜不拿任何彩礼给女方家,只拿一满铜罐青稞酒前往女方家。女方家召集父母、叔伯、哥哥以及亲房等人,男女两方家人围着矮几坐在炕上,男方家人要向女方家人一一敬酒。这样两方家人围着炕桌,饮酒举杯,就算这门婚事成了。 再过一段时间后,男方主人在媒人的陪同下拿着一满铜罐订婚酒,第三次到女方家,双方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这一天,女方家准备好9坛美酒,肥膘腊肉,邀请村中长者开筵庆贺。 订婚时,女方不向男方索要任何财札,女方的嫁妆,从头到足全由女方家自己提前准备好。喝了订婚酒之后,等候半年或一年左右就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期一般定于正月初一至十八以内的美辰良宵。具体在什么时间,由男方请来神汉求神、卜卦或高僧喇嘛根据男女的属相生辰来择算,然后通知女方进行准备工作。 择定婚期之后,双方便加紧做婚礼的准备。同时女方要将送亲的人数及参加的主要人员报知男方,使男方心中有数,以便作接待的准备。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男方必须从自己的叔伯、堂兄或亲房中,遴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精明能干的人出任“席组”(婚礼总负责人)。姑娘临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请村中与姑娘年龄相仿并要好的几个姑娘作陪,直到出嫁为止。 娶亲的人员,一般是男方家的姑姑、姨姨、堂姐、表姐或亲戚二人拿着一铜罐酒前往女方家接亲。娶亲人进女方家后,女家先向她们每人敬三杯青稞酒,并让她们坐在炕上饮茶吃饭。送亲的人数一般是4人或8人,人选多是新娘的姑、嫂和堂姐妹。 送迎女队开始起程,新娘就出门哭着向家人告别。同时还有女方家的亲房牵引着一两头驮着娘家和族人为新娘陪赠的被褥毛毯、枕巾衣物等嫁妆的骡马行于送亲人之后。这时,如果男方是本村人,全村的青年男子都站立在从女家家门口到男方家的道路两旁,或屋顶和塄坎上,将事先准备好的冷藏,倾盆倒撒在她们身上。 如果男方是外村人,在女方村庄行施撒灰仪式之后,到男方村庄又补做这种仪式,从村头撒到男方家门口为止。在途中,如果遇到有人背水、背粪、背柴火,就认为吉利,要是碰到抬病人、背空桶、背空背戽的,则认为不吉利。 婚礼结束后要请高僧喇嘛念经消灾。迎送新娘的女队到男方大门口时,一方面燃炮迎接,一方面席组派人先将迎送女队和新娘身上的蒙衣揭开扫除身上的灰尘,洗脸擦手,然后进屋围桌坐席,端馍斟酒进行招待。新娘由两位娶亲伴娘左右相随,由男方的姑姑或嫂嫂引进为新娘准备好的新房,进行招待。不拜父母,不拜天地,也不向姑丈磕头。送亲人和新娘简单地吃喝上一阵,由男方家的亲房和主要亲朋好友轮着把她们请到家里,殷勤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