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15 页

杏鑫咨询304724_藏族人“有名无姓”吗?

关于藏族的姓名,历来有“有名无姓”的说法。其实藏族自古有姓,即所谓“原人六姓”: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柱氏。只是在以前,只有一些贵族会有姓,而大多数农奴没有姓氏,所以有让人有“有名无姓”的感觉。 藏人家族大多有房名,世代相传,实质上也带有姓的含义。只不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常只呼名而不道姓,再加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血缘姓氏更无实际意义,所以形成藏族有名无姓的错觉。 藏族的名字一般由4个音节(或者说4个字)组成,分成前后2个词,每个词都可以作为简称,也可以把1、3两个音节(字)连在一起作为简称。例如洛桑丹增,可以简称为洛桑、丹增或者洛丹。 不少藏族人名的佛教色彩很浓,例如释迦坚参(意为释迦幢,幢,音“床”,指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白玛扎西(莲花吉祥)、桑吉嘉措(佛海)、洛桑多吉(善慧金剐)、降秋多吉(菩萨金剐)。 此外,向往光明、追求幸福也是藏族同胞命名的重要意旨所在。这一类名字有:才仁尼玛(长寿太阳)、格桑达娃(好运月亮)、扎西诺布(吉祥宝贝)、德姬梅朵(幸福花)。 1959年西藏农奴制改革以后,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欢欣鼓舞,又出现了萨吉(革命)、金珠(解放)、达玛(红旗)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名字。

杏鑫平台登录_土家族摆手舞介绍,何为大摆手舞与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娱神娱人的一种宗教味浓厚的民族舞蹈,土家族摆手舞分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两种。 大摆手舞,传说是起源于对土家族远祖的纪念。被纪念的远祖称“八部大王”,为八位奇特的土家族的先祖。这8位先祖的母亲因喝下仙人赠的仙茶而怀孕,妊娠长达3年零六个月,一胎生下8个男孩,成为土家族8个部落的首领。他们死后,被土家族尊为“八部大王”。在土家族民族村寨,纷纷立“八部庙”祭祀。 跳大摆手舞时,土家族以姓氏族人组成规模宏大的队伍,每一氏族组成一“排”,每“排”设摆手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祭祀队。由祭祀队领头。 祭祀队由巫师“土老师”组成,身穿巫服,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笏等各种神器道具,率全“排”祭祀。炮仗队负责鸣炮:放鸟铳和三眼铳。披甲队扮“八部大王”的武将,披上兽皮,威风十足。乐队敲响直径为1米的大鼓和半米宽的大锣,还配以牛角土号。旗队舞动龙旗、凤旗、鸡冠花边旗、方旗、三角旗。各种旗五颜六色,甚为壮观。 摆手队就是舞蹈者,为大摆手舞的主要部分,由男女老幼组成。他们红装艳裹,斗妍争丽,边走边舞。浩浩荡荡的大摆手舞队伍,一路呼天喊地,鼓乐炮铣齐鸣,彩旗飘扬,在“土老师”的率领下进入“八部庙”的庙堂场坪。各“排”相互执旗斗武,称“闯驾进堂”。谁的旗被缠住,谁就得后入庙堂。 “闯驾”比试后,击鼓进堂。鼓手击起号称“踩水过三十六滩”的鼓点,象征着土家族先民迁徙进入黔地开辟疆土的艰难征程。各“排”都进入庙堂之后,由掌坊主祭巫师手持扫帚扫邪安神。各“排”在掌坛巫师率领下唱起《请神歌》进行祭祀。 祭祀毕,牛角号声吹响了,鼓乐齐鸣,炮声震天,各路队伍踏着锣鼓节拍,跳起摆手舞,场面宏伟壮阔。 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农把活动,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小摆手舞年年过,不象大摆手舞三年才举行一次。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日,土家族山寨内外,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贴对联,挂红灯笼,人们穿上民族服装。至夜里,跳小摆手舞的仪式就开始了。各村寨设有“摆手堂”。 “摆手堂”即神堂。神桌上摆满糍粑、猎头、鹿肉各种供品,并挂满野鸡毛、狐狸尾巴和兽皮。人们打着灯笼火把举着彩旗,并在摆手堂前的坪上用木架撑起一条 11~12米长的用竹竿捆成的蒿把,浇上火油,点燃后名之为“火龙”,人们在“火龙”周围,由男的围成外圈,女的围成内圈,内圈和外圈同时跳起摆手舞,舞蹈分双摆、单摆、回旋摆等多种形式的摆手动作,有所谓“走动顺拐,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的动人舞姿。舞蹈还表现挖土、摘包谷、赶猴子、捕鱼、打猎草等动作的。据说每年跳小摆手舞,可使风调雨顺,山寨吉祥,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杏馫1980_少数民族中“杀鸡看眼” 究竟是个什么仪式

“杀鸡看眼”是少数民族婚姻事象中最具有典型性的“神意感应”的仪式,可以认为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婚姻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无论是婚前的“说亲”,或是婚后的“认亲”,都得先要杀鸡看眼睛,然后方能定夺。 “说亲”,指的是青年男女双方私下恋爱定情了,需要通过母亲找能说会道的媒人说合的方式成亲。这样,男方的媒人便带个大母鸡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一进门就笑逐颜开地对女主人(儿女婚事,皆系母亲出面,父亲处于幕后。这多少反映了母权的残余),但这门亲能说成吗?其关键的因素是“杀鸡看眼”的结果。 “认亲”就是青年男女在私定终身而结婚后,再回家认父母,取得父母的认可。而父母认不认这个女媚呢?这也要“杀鸡看眼”。 说了这么多,那“杀鸡看眼”究竟是个什么仪式呢? 贵州榕江的水族在成亲之前都要进行这一仪式。仪式一般在女方家进行,但必须是由男方派人带鸡(为红公鸡)去。男方家的三位代表在女方家将鸡杀死,然后煮熟看眼。鸡眼双睁之象为吉,可成亲;鸡眼一只闭为凶,表示不能成亲,左眼闭将毁坏女方,右眼闭将毁坏男方。 第一只鸡若不好,如果男方要求,可再杀一只公鸡,这时的鸡由女方出,但仍由男方杀。 若第二只鸡眼象仍不好,婚事告吹,双方都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神意不容。 以鸡卜择婚在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中多有此俗。除水族外,还有苗族、布依族、佤族等。

杏鑫测速代理_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不同形式的长老制度

在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对“老”的观念态度是十分尊重的。“老”和能力、权势成正比。因此,主持和操纵权与法的多为老者,凡遇重大事务均由老者处理,村寨的寨主都由年长者担任,即所谓的“长老制政治”。 云南东部的壮族长老制度,形式上很奇特,每个村寨的中央有一所房子,被称为“老人厅”,专为寨老议事之所。 苗族的“议榔”也大都由寨老主持,在黔东南台江、剑河地区叫做“娄方”(理老),广西融水地方则叫“头老”,贵州从江地方叫“榔头”。贵州榕江地方的苗族社会有一整套完备的长老制度,它由寨老、活路头、牯脏头、鬼师组成,他们一律是年长的老者,被称为“四老”。他们全权主持维护全寨社会、生产秩序、进行宗教活动和对外事务。 侗族对“理老”要求很高,他必须是寨里德高望重,精明能干,办事公正,熟悉“理词”的老人。年轻人是没有“能力”来胜任寨头的重任的。 盘县刘官区马场乡彝、苗族的长老制,其权限范围非常之大,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无所不包,并操有一定的生杀予夺权。据说在解放前,寨老的话具有绝对“法”的意义,任何人不得违抗。 为什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都广泛存在不同形式的长老制度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那里数千年的文化滋养着一个无法说明的心理暗示和现实存在:以“老”者为尊,“老”不仅包容了“能”,“老”还具有“法”的效力。 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单位是族,小可指家族,大可指氏族,再大者可以指民族。在一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家族中,数代同堂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天然的土壤孕育和发展了以“老”者为尊的传统,延续的传统促使了一个民族的心理认可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同理,氏族的“长老”们就是一个个的爷爷,公公,其本钱主要就是“老”,他们的能力大半是非现实的,而是历史世袭的,是历史文化观念所创造的价值:“老=能”,赖以维持整个氏族秩序的正是那些寨老们从祖宗(老辈)那里因袭下来的习俗,它构成了自然法的最终极意义。

杏鑫4注册登录网_舟曲藏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舟曲前后山藏族妇女胸前还佩戴一直径20-26厘米的圆形大银盘,藏语叫“欧斗子”。正面有珐琅瓷图案,中嵌红珊瑚珠,缘周又嵌八个白球,再外为八宝、八吉祥图案。这一银盘原由布制的“护身符”演变而来,如今不但有护身驱邪之意,而且还是精致华贵的装饰品。 舟曲博峪乡有以河坝为代表的服饰款式。即头顶瓦片状的首帕,当地叫做“勒西”,具体说是将3米长、70厘米宽的一幅黑平布,折叠成35×26厘米大小的约九层的方形布块,用自织花丝线带子从头顶缠压,状若一片板瓦,看上去别具一格。 头饰为“碎辫子”型,即将头发从头顶向后梳编成几十根细碎辫子,然后接400余根黑丝线,长达4米。辫梢拧在一起呈纺锤形,再折而向上,以尖头插入腰带里,使腰际高高隆起,整个发辫无一饰物。 这里的服饰基本特点为:内着衬衣,胸前系一边长为63厘米的正方形裹兜,上角齐颈处是黑色布底,缀22厘米宽的排珠;下角是大红色布料;两边角为深蓝色布料。裹兜外穿着一件无领、对襟、宽袖长袍,名叫“边日”,旁无接缝,在下摆折叠成三层的样子,其实里面只挂一层里子。 从摆下向上依次镶嵌黑白相间的两道细布条,次为25厘米宽的白布条或浅色花布,再为红绿黄三条细仅一指宽的布条。袖口宽30厘米,缘边镶嵌各色布条,氆氇、浅色花布条,中间印有牡丹、芍药等花卉的大红底色布料宽约20厘米,其他布条宽窄相间,直达肘部。 前襟的腰际横拦一道接缝,胸部左右各缀一条宽约5厘米的竖直白布条,上面用黑线缉一周针脚,最外层罩一件花边绫缎坎肩.水红底色上印金黄花卉。摆下边缀金黄细丝线穗子,腰系红毛腰带和白布衬底的花格织带,两面胯下各垂吊一束30-40厘米长的红色散穗头。

洛大、腊子一带,藏族盘巾,即用1.2-1.5米长的黑或蓝布,顺叠成9厘米宽的布条,层层裹于头顶,呈盘形。身着大襟短袄,腰系6厘米宽,2 7米长的黑白二色相间的毛纺腰带。腿上裹着绑腿,用蓝或黑布条自脚踝至膝下逐层缠裹,足蹬靿高15厘米的千层底鞋,鞋帮用硬布或褐子制作,中间锁梁,尖头上翘。衣裳、腰带及鞋面均是蓝、黑、白三色,甚为庄重。 这一带藏族未婚姑娘梳两条辫子,头上包黑布帕,其辫在帕外缠一条,后面拖一条,已婚妇女梳三条辫子,一条盘在头上,另两条垂吊身后,每条辫子尾端都要坠一银制小圆盘,当地叫“乃多子”,银盘上有黄金镶嵌的凸纹图案,镶五个珊瑚珠。 妇女身着三层上衣,最里层是衬衣,名叫“哈吐”,颜色多浅淡,中间一层是用花、红、绿色绸缎缝制的短袄,名叫“几挨”。短袄为低领,领口缝缀银制板纽,即两长方形银板,面有蓝底色,银线勾勒的图案,子母扣分别缝在领的两边,子扣乃一红珊瑚珠,套进母扣,就起到纽扣作用了,美观实用。开襟上饰以阔边花纹两道,袖口镶包21厘米宽的深浅色相间的宽阔花边,通长70厘米,胸前佩挂小件饰物。腰系18厘米宽,2.4米长的毛纺红、蓝腰带,这种毛纺腰带叫做“戈让”。戴孝时则系白、黑腰带。最外一层套一坎肩名叫“卡加”,腰身肥大,挂里夹层,无纽扣(有扣也不系)。 下身着称“果洛”的裤子,裤口宽大达到50厘米,穿着时在脚踝处用花色缎带扎起,呈灯笼状。用料多为黑色平绒或棉布、化纤以及绸缎等。插岗、武坪一带男子过去留一根长辫,额头顶一块布帕,用2尺左右的布料叠成巴掌大小的方块,用发辫系束。舟曲整个前后山的妇女发式都是“碎辫子”型,只是不留“满头”,耳朵以下的头发都被剃光,其余梳编成百余根细碎辫子,下接黑丝线,披在身后,腰际用一红布条拢位。小姑娘梳十几条短小的辫子,辫梢上坠一块红色小排珠,再吊三块白色小石坠,顶在头上或坠于额前。 这里男子身着大襟长袍,外罩及腹对襟坎肩,不制纽扣,也有穿白麻布长衫的,过去男子有的在腰带上佩挂长达脚面的机织花带,围腰一周,呈裙状。妇女着长不过膝的红或白色对襟长衫,年龄稍大则着黑蓝色长衫,前角撩起。插岗、武坪妇女有的从肩膀至肘部左右各缀一块用花色相间的布条拼联的软胎布片,长40厘米,宽20厘米,下端缀三枚“麻钱”或海贝并接有丝线穗子,当地称作“补子”。长衫外面套一件绣花织边的小坎肩(八楞、三角坪人的坎肩颜色为天蓝色),腰系红毛纺或花格腰带,也有仅系天蓝色布料腰带的,胸前都罩有用黑蓝布制作的大块“裹兜”,上端绣有几何图案,各乡图案迥异,色彩鲜艳。拱巴、铁坝一带妇女在裹兜上面缝缀“排珠”,当地藏语称“斯日”,横向排列二三十排,上窄下宽,呈梯形,珠子上小下大,都是朱红色,小者如豌豆,大者如蚕豆,间有银球点缀。外着无领,短袖(袖口宽大),正开襟的长袍和短小、宽边的花坎肩,下身穿一件大红或紫红色的裤子,裤管肥硕宽大,但不扎裤脚。

甘肃藏族服饰特别复杂,它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以及性别化特点。总之是各地的风俗不同,服饰也不太相同。 玛曲、碌曲、夏河藏族服饰 玛曲、碌曲、夏河等地,男女牧民的帽子随季节更换,春秋两季喜欢戴礼帽,冬天喜欢戴狐皮帽。夏天,大家穿单藏袍,根据个人的爱好,颜色呈多种色调;春秋两季,天气较凉,一般都要穿二毛皮袍;冬天都穿大羊皮袄。这些不同的藏袍均带装饰,特别是妇女的皮袍,领、袖、襟处的装饰更加令人注目。藏袍里面,一般要穿贴身夹袄。藏袍穿法:右臂外露,左臂套袖,腰扎绸带,右袖束于身后腰带下。这些地方的藏族妇女,特别注重发饰,留小辫,辫数多以年龄为限。小女孩一般梳3条辫子,成年女子梳9条辫子,结婚妇女的辫子更多。发辫上常见的装饰品主要有珠及金银制品。 卓尼藏族男子服饰 与玛曲、碌曲男式服饰大体相同,但妇女服饰较特殊。帽子多为圆顶石榴帽或犹如烟筒的细毡礼帽,其上有各种装饰品。穿紧身藏袍。年轻妇女常在藏袍上套一件粉红色马甲,系一条红色腰带,下穿直筒裤子,足登长勒布鞋。旧时,卓尼男子留长辫绕顶,妇女多梳三根辫,以银品和海贝为饰。 迭部藏族服饰 生活在迭部的藏族,男子不喜欢戴帽,多以毛巾绕头。身着长衫,多以麻织品为主,腰扎红腰带,右臂外露。足穿牛皮底长靴,黑色长裤,裤筒较窄。但也有例外,在腊子口一带的藏族男子穿大裤,短袄,缠腿。妇女戴圆筒平顶高帽,身穿大襟长袍,里穿贴身衬衣,有时长袍外套一件肥大坎肩,扎一条漂亮腰带。未婚女子梳2条辫,已婚妇女梳3条辫,盘头、垂吊均可。有时并不严格,盘梳小辫、多辫,任其喜好。 舟曲藏族服饰 舟曲藏族无论男女均穿普通藏袍,头戴帕巾。妇女留细辫,数量不等。妇女戴胸佩,装饰图案精美,以银盘为主。衣服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刺绣,花色鲜艳。 卓尼藏族服饰 卓尼藏族女子服饰的特点是半高领,右开襟,紧身窄袖,直线裁制,两边开衩,下长至足,颜色多为天蓝、湖蓝、翠绿,年长者颜色较深沉灰暗。穿着时,在藏服上面罩一大襟式绸缎马甲,当地藏语叫“库多”,开襟处镶滚宽6厘米,窄2厘米的两道花边。年轻女子普遍喜欢上着蓝绿色的藏服,外罩粉红、大红或紫红镶边绸缎马甲,腰系一自织黑白几何形图案的机织花带,也有系毛织大红腰带的,下着深红窄筒裤子。足穿红靿满绑锁梁布靴,俗称“连巴勒子鞋”,上施五彩斑斓的花草、珍禽刺绣,整个色彩鲜艳明丽,对比强烈。 卓尼县卡车乡过去男子留有长辫并盘绕于头顶,在鬓角处于发辫梢上扎结一葫芦形银饰,也有用红布条系于发辫梢并垂吊一截的。车巴沟半农半牧区藏族妇女的两根长辫子上缀满黄铜纽扣,俗称“纽子头”。

杏鑫测试路线_甘肃牧区藏族人的服饰特点

甘肃牧区男女喜戴圆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则是狐皮帽。夏河一带的藏族妇女戴四片瓦形的翻毛边的绣花呢帽和以白羔毛围边的皮帽。皮帽圆锥形的顶端坠一束红缨,还有将羔皮或其他兽皮围成筒状的皮帽。用红布或氆氇施面。两头只用绸条系扎,方便适用。 牧区的妇女喜欢戴耳环、耳坠子,藏语叫“那龙”、“那多合”,大都是金银制品,有浮雕、掐丝、镂空镶嵌等形式。耳环上再挂耳坠子。耳坠子层层叠垒,长达六七十厘米,垂及前胸。牧区妇女还讲究项链、排珠、银盘(长方形)等饰物。 项链藏语叫“戈尖”,它是由一颗颗大小相同、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珊瑚、琥珀、密腊、松耳石、奇楠香料珠串联而成的。也有用红、蓝、绿、紫色玛瑙和淡黄色象牙制成的。玛曲妇女的颈项上多佩戴由20-40颗珠子串起的,少则两三串,多则十几串的项链。 牧区藏族夏穿“日拉”,即用布料衬里,以各种料子为面的藏袍。颜色有黑、墨绿、咖啡、青莲等。右腋下用红、绿布条做两条宽4厘米、长12厘米的带子,穿时两带相结即可。春秋之际穿着用羊羔皮作里子,外罩毛料或布质面子的,叫做“插日”的二毛皮袍,有的“插日”之上罩以“日拉”。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十样景”氆氇和水獭皮镶两道边。冬天大都穿着一种叫做“子化”的大羊皮袄,领面多镶包豹皮,男式袖口、襟、摆饰有15厘米的黑布,也有紧挨黑布镶嵌金黄色锦缎或朱红色布条的。 女式皮袄装饰华美,领面除豹皮镶包之外,还在领脚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摆、襟边处有的用三种纹样的氆氇迭缀;有的在“十字”氆氇之上级以三四指宽的水獭皮和锦缎花边;也有的在“十样景”氆氇之上镶30厘米红布和绿黄色布条。袖筒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挂在身后腰带下。 藏袍穿着时,无论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颜色多以红、绿、蓝(男多咖啡色)色绸缎缝制,领缘及襟边镶包金黄丝缎,外罩布袍或皮袍。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茧绸,身后打结(戴孝时才在身前打结),吊下30多厘米长。在茧绸腰带上又系一革带,名叫“恰玛”,上扣一节银制或铜制灯泡,两头有接扣,前面还有一银制长方形饰物,镶嵌红绿宝石和琥珀、珊瑚,镂刻精致花纹。腰带的侧旁佩挂银或铜制的各式奶钩,藏语叫“姚将”,上嵌红珊瑚珠、绿松石。 除了佩奶钩以外,还佩挂一种叫“龙高”的银制饰器。夏河一带的由半圆形(上嵌三颗红珠)和方形物(中嵌一颗红珠)联结在一起的,而玛曲的“龙高”则由微微鼓起的桃形和月牙形连缀在一起,其下端均开一孔,系两根带节的银棒或一束红珊瑚绿绸带。

杏鑫4注册登录网_保安族几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保安族服饰发生过多次变化。据保安族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马少青、高占福、马克勋、马祖传等在他们的著述中介绍,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主要有以下数种: “一连鹰”与“柔纳” 保安族青年男子特别讲究头戴所谓“一连鹰”的狐皮帽。帽顶一般用红色、黄色或蓝色的布料做成。帽前额缝有毛色鲜艳的狐皮。它戴在头上,看上去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显得十分威武。平时,男子也有戴毡帽的。年轻男子的服装叫“柔纳”,形式类似藏袍,大斜领,大斜襟。老年人都穿青、蓝、灰三色盘袄,外套青色团花缎子褂。褂子为对襟,后面有开岔。他们的服装有夏单、秋夹、冬棉之分;尤其是夏天,多是白汗褡套青坎肩,裤子皆为大裆裤,到秋天再穿上套裤。 “西瓜皮”与花帽 年轻妇女头部多用六尺青纱或青绢包头,后面挽一个髻,髻上别一个形似柳叶的钗子。大姑娘多留一根长辫子,头戴一种俗称“西瓜皮”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形式是圆顶、大边、小口。详细说,这种帽子还有红顶、绿边,绿顶、红边及半红顶半绿边的区分。其边都打皱折向上卷起。帽子左边通常吊一根穗子,穗子上面拴一只荷包。青壮年妇女也有喜欢戴一种用棉线勾成的花帽,这种花帽样式有统一的格调,一般是红底、黄格,格内绣黄花;有红底、白格.格内绣白花;有红底、绿格,格内绣绿花;个别的也有绿底红格,格内绣红花的。 “麻吾鞋”与“索巴鞋” 保安族青年妇女穿的鞋就有麻吾鞋、刀子鞋、福字鞋、黄尕鞋、三跨邦、尕耳朵、尖尖鞋等等。其中最讲究的是麻吾鞋,鞋头做成一只怒目圆睁、鼻翼高悬、开口呼啸、钢茬胡须的布老虎,在直直耸立的耳朵上还吊着两串丝穗。男子的鞋袜,夏天多是圆口青色单鞋,白丝布袜子。冬天则穿“木端”,又名“索巴鞋”。这种索巴鞋,底厚一寸,鞋头上卷突出,鞋尖到鞋面上端夹一条黑色羊皮梁,鞋筒内贴缝十字花氆氇,类似汉族的朝鞋。 现在的保安族,无论男女老少,因受时代的影响,大多穿时装便服,青年男子主要穿中山装和西装;年长男子主要穿中山装。女子的穿戴,五花八门。少女常梳长辫,穿鲜艳的上衣,戴绿色绸纱制成的盖头,或同汉族女子一样,穿流行时装,牛仔服、健美暇、各式裙子、西服等等。

杏鑫主管304724_裕固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裕固族服饰质料多以皮毛织品为主。裕固族夏秋两季都用褐子做衣料,做成的衣服不但结实耐穿,还可防雨防寒。毛线织成的褐子,有的是白羊毛织的,有的是黑羊毛织的,有的用黑白两种天然色毛线织出人字形、波浪形图案,也有的用染毛颜料染成各色毛线,织成彩褐,给小孩做衣服,用彩色毛线做成线穗装饰衣物用具,紫红色的褐子又是成年男女的衣料。用羊毛织成的氆氇更是较褐子高级的衣料和装饰品。 裕固族用牛皮自制的“皮窝子”,是用两块熟制的牛皮,一块长圆形从中卷起,另一块半圆形作为鞋脸,缝到另一块上,缝住后跟即成了皮窝子。 裕固族男子衣服以紫红、蓝、青色为主,扎红色腰带;女子衣服,以红、绿、紫、蓝、黑为主,枣红、紫、绿色腰带;除和尚、喇嘛外,男女一般不穿米黄或橘黄色衣服。裕固族服饰工艺多由编织、刺绣、裁缝、擀制、穿缀等构成。包括:平纹、斜纹、三角纹、人字纹、波浪纹,条纹的纺织工艺;马缰绳、毛绳、捎裢、东部女帽的编织工艺;男女服饰上的各种动物、花草鱼鸟的图案以及刺绣、攀绣、贴绣等;各种图案缝边和嵌镶;鼻烟壶、火镰、针扎、腰刀、子弹袋、各种荷包。 上述随身携带的用具都用绣花袋(或荷包)装包、缀饰等,裕固族刺绣一般都用红色、黑色、黄色作为衬底色,色彩对比强烈,具有一种阳刚之美,造型活泼可爱,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