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514 页

朝鲜族是我国东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受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朝鲜族风俗文化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特殊的居住习惯。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朝鲜族民居建筑特点。 朝鲜族民居的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成“月”字结构,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壁,而没有纵向间壁。双排结构的称为双筒子,房间排列成“用”字结构,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影响,男女都各有单独房间,故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 朝鲜族民居建筑常为瓦房形式,大多是南向或东南、西南向。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主室盖为“人”字形,两翼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斜坡较小。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后面一般也设有门窗。也有的在正房旁盖厢房,作为客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片石铺成平炕。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你看有的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有的炕上妇女们在做活计,还有的炕上孩子们在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据说,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朝鲜族民居外形都很美观,屋顶坡度缓和,两头翘立如飞鹤,中间平行如舟。组成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为缓和的曲线和曲面。屋身平矮,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整座建筑稳坐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具有明显的民族风俗特色。

杏馫1980_傣家竹楼是怎样的,傣家竹楼简介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古代百越人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是以竹木为材料而搭建的独立式楼房,下部架空,随地势而自然错落。这一类的民居,远在浙江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所发现,至今在四川江河岸边的挂脚楼、湘西的吊脚楼都是这种干栏式建筑的代表形式,云南的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也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一般而言,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防止地面的潮气,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其房顶呈“人”字型,这是因为西双版纳地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 傣家竹楼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傣族竹楼的所有柱、梁、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中间较粗大的柱子代表男性,侧面的矮柱子代表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在等级、辈分都非常严格的傣家人心里,竹楼的建造也有一定的规格,比如长辈居住的楼室里柱子不能低于六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六尺,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九级以上。 近些年来,傣家的竹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竹楼已被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也改成了木板盖顶或瓦顶,但传统的竹楼特色仍然保存至今,其中蕴含着傣家特有的民族色彩和风情。

杏耀注册登录网_白族民居特点,白族的三房一照壁是怎么回事

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白族民居特点是就地取材。大理石头多,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格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就是房子建筑成一个四方形,进正门处树一类似屏风的墙,也就是照壁,正对照壁有一间正房做客厅用,客厅两边各有两间房子,照壁以及正房和正房两边的房子中间夹一个天井,这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多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挡住,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白族所有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拥有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在建筑物的格子门、板裾、耍头。吊柱等地方。卷草、飞龙、蝙蝠、玉兔等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丰富多样,运用自如。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善于做玲珑剔透的三层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灵活生动。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自,檐口彩画宽窄不同,绘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用各种几何图形、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调。 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是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体现。一般都使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各式各样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白族很讲究住宅环境的幽雅和整洁。大多人家的天井里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丹桂、石榴等乔木花果树。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优良传统。

杏鑫咨询304724_蒙古包的特点,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并不是蒙古族所独有,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民族都有这种“建筑”。现在,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可以这样说,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汉民族称称之为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在蒙语中,“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一般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余人休息。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杏鑫新闻304724_侗族鼓楼的特点,侗族鼓楼的建筑构造是怎样的

侗族是居住区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以及湖北恩施的少数民族。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侗族鼓楼文化的特点,了解一下侗族鼓楼的建筑构造是怎样的。 侗族鼓楼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和攒尖顶式,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屋顶极像一个大伞。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 与其他民居相比,鼓楼从高度、功能和造型来看都别具风格。鼓楼一般高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形似宝塔,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最早是为了方便人们有一个集会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递信息而建的。 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因此,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它不仅仅是集会议事的场所,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高高的鼓楼矗立在侗寨中央,民居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样的居住格局和建筑风格,本色地体现了侗族人民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民居形式,侗族鼓楼现在名气越来越大了,许多地方还开发出了关于侗族鼓楼的旅游项目。

杏鑫咨询304724_蒙古族的姓氏与名字有何特点

蒙古族的姓氏比较复杂。有的以部族名为姓,如:博尔济吉特部,取首字之音,成“包”姓。与此同理,永谢部以“云”为姓,喀尔喀部以“韩”为姓。有的以父祖之名的首字为姓,如:父名莫德,儿子便姓莫;父名巴达玛宁布,儿子便姓巴。还有的受汉族文化影响,根据蒙古语的意思,但采用对应的汉字或谐音的汉字为姓,如“察干”(白色)取“白”姓;“努忽奇”(窑)取“姚”姓;“乌古纳”(羊)取“杨”姓。 另外,也有一些蒙古族人有名而无姓。蒙古族的名字,男子洋溢刚健之气,如铁木尔巴根(铁柱),巴特尔(英雄),铁术真(力量充沛);女子充满柔美之情,如乌云琪琪格(美丽的花朵),塔娜(明珠),萨仁娃(美丽的月亮)等等。 蒙古族自古以狩猎和畜牧为生,动物的矫健、敏捷、机智、勇猛给他们以深刻、美好的印象,所以,蒙族常常用动物的名称来命名。 《蒙古秘史》说,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色的狼”)和豁埃马兰勒(“白色的鹿”)的后代。 蒙古男子崇尚勇猛,常以虎命名。不仅有巴尔思(虎),而且有哈剌巴尔思(黑虎)、普剌巴尔思(黄虎)、额白巴尔思(雄虎)、茂巴尔思(恶虎)等。 牛为牧民提供乳、酪、肉、皮,在蒙古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草原上,以不花(犍牛)为名的人很多,有帖木儿不花(铁犍牛)、按难不花(金犍牛)、阔阔不花(青犍牛)、察罕不花(白犍牛)等。 此外,阿思兰(狮)、脱里(鹰)、那海(狗)、昂吉尔(黄野鸭)等名字,也很常见。

杏鑫登录网站_傣族的名字有何特点

傣族的名字,男女分别非常清晰。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以前,上层贵族的男孩一律叫“召某”,女孩一律叫“喃某”。傣语里“召”是主人、长官之意,“喃”是公主、小姐之意。平民家的男孩一律叫“岩某”(“岩”音“挨”,表示男性),女孩一律叫“玉某”(“玉”音“衣”,表示女眭)。 例如:召孟兴(像狮子一样威武的男孩)、喃永(像孔雀一样高贵的公主)、岩奢(像老虎一样勇猛的男孩)、玉哈姆(像金子一样闪光的女孩)、岩相(像白玉一样纯洁的男子)、岩叫(像玻璃一样透明的男子)。玉沾(像缅桂花一样的姑娘)、玉波(像莲花一样的姑娘)、 傣族名字的另一个特点是长幼排行分明。傣文字母共41个,分为7组。第一组字母拼写的用作长子、长女之名,如应、温、旺、翁、俄、卫、燕;第二组字母拼写的用作次子、次女之名,如娇、光、金、康、罕、恩、卡;依此类推。由于有以上两条规则限制,所以傣族人同名的很多。 为了区别同名者,便又在各自的名字前后加上一个特殊的词汇,例如依香达弄(大眼睛依香)、依香比(胖依香);岩坦龙(大岩坦)、岩坦刚(中岩坦)、岩坦囡(小岩坦);寨头玉罕(住在村口的玉罕)、寨心玉罕(住在村中的玉罕)。 傣族男孩八九岁时,必须送进寺庙当和尚,并取一个僧名。僧名与原名有语音上的联系,即取原名中的一个辅音字母,与某一元音相拼,形成一个新的字音,其字意又须与佛教相关。如叫“岩相”的男孩,佛名就叫“帕西利”。“帕”是和尚,“西利”是菩提树之名。和尚还俗以后,又要取一个还俗名,依其当和尚的级别不同,还俗名也有等次区分。 如仅当过“帕囡”、“帕龙”等低级和尚,只能在名字前加“迈”字;当过“督囡”、“督刚”级别的和尚,就在名字前加上“康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傣族的名字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贵族特有的“刀”的封号(系由明朝中央政府赐予)被普通群众拿来用作自己的姓。随着与汉族文化交融的加深,不少傣人又取了一个汉名,例如著名的舞蹈家刀美兰。

杏鑫咨询304724_哈尼族人的父子连名制

哈尼人的父子连名谱系,最长的延续了70代之久,时间跨度在2000年左右,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的专家们可以从中研究哈尼人社会变迁的完整过程。 哈尼族的父子连名方法,是用父亲名字的尾字与子女名字的首字相连接,把同父系的家族成员的名字顺理成章地一代接一代串接,形成父子连名制,如展围、围姐、姐耶、耶觉、觉帮。 从背诵谱系中可以看出,哈尼族的谱系是由成千上万支家庭谱系相互连接的整体构成的。在父子连名的胞族谱系血缘集团链中,先辈名字,在谱系中既是个体成员,又是后辈的姓氏,所有哈尼族都通过逐个追踪父系家族成员名字,最终找到共同祖先,同时准确无误的推断谱系成员分支的位数和谱系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及相隔的代数。 在长达几十代的连名中,也有断裂的现象,哈尼语称之为“执错”。“执”是谱系,“错”是跳跃。产生跳跃的原因: 一是哈尼人没有文字,家谱全靠口头相传,难免发生混乱、错误; 二是为了防止外人冒充家族成员而故意改名; 三是对非正常死亡者,不列人谱系,这也导致连名的空当。 哈尼男子一般都能熟练背诵本家族的谱系。某次,一缅甸边民来我境内赶集,不慎摔折了腿,只得来到勐海县一个哈尼族村寨投宿,并称自己也是哈尼人。村民询问他的家世,根据缅甸边民熟练背出的家谱,确认他是黄宣东谱系中第37代“者伟”的后裔,立即给予热情接待,为他治伤,直至康复。 回国时,同胞相泣而别,互道“阿卡车卡奇卡”(意为“哈尼都是一家人”)。 高山族的阿眉斯族群里,盛行母子连名。母子连名的形式是,一个人的名字包括两部分,一是本名,一是母名。本名在前,母名在后。例如:芭奈•利欣。芭奈(稻子)是本名,利欣(收割祭)是母名。其连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女连母名,子也连母名,不管是否有继承权;狭义的是专限于有继承权的女儿继承母名。阿眉斯属母权社会,母女连名的形式,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直接表征。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历史上土家族有名无姓吗?

现代的土家族有姓有名,但其先祖却只有名而无姓。土家传说中的远古英雄人物翁可涅铁(“金子般的老祖宗”)、热其八(“大老鼠”),都是可用土家语译出完整意思的无姓的人名。 现在土家的姓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其时间大约开始于两汉时期,其具体演化途径是由不规范的、同音不同字这样的姓,逐渐形成同音也同字的地道的汉姓。例如: 现土家王姓的先祖名“默着王”,依汉族姓名的形式,应该是姓“墨”,但汉族极少有此姓,于是默着王的后裔便取其名的最后一个字,以“王”为姓,而“王”正是汉族极常见的大姓之一。 又如:“相”姓是“巴郡南郡蛮”的五姓之一,但今天的土家人姓“相”的很少,而姓“向”的很多。其原因在于,土家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开始有姓时,用汉字记音,“相”与“向”都是可以的。 但是,后来随着土家与汉文化交流的加深,他们发现与“相”相比,“向”是更为常见的汉姓,所以便多采用“向”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标记,而将“相”摈弃不用了。 使用汉姓,同时保留本族的名,是土家人常见的姓名形式,如向谋古赏、王墨塔宠、彭楠木答、黄答谷踵等等。

杏馫注册登录网_鄂伦春族姓氏的由来

鄂伦春族的姓也称“哈拉”,其意或表山冈、河流,或表居住之地,或与氏族图腾相关。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鄂伦春族原始的姓现在都简化为汉字单姓了,主要的有吴、葛、莫、杜、孟、关、魏、白、何、阿等十姓。 关于鄂伦春人的姓氏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鄂伦春家庭有五个儿子,长得一模一样。母亲突然去世,而粗心的父亲居然分不清他们谁是谁,必须取名字来区分。父亲对儿子们说:你们都是男子汉,不能叫花、草一类的名字。从今天开始,你们分头去办好一件事,三天后回来见我。那时我再给你们每人取一个好名字。 三天后,大儿子拿回来五张弓,均为红木制成,父亲很满意,给他取名“魏拉依嫩”(“红木头”之意),于是,老大就姓了魏。 二儿子打回一只又肥又大的狍子,父亲高兴地给他取名“古兰”(“公狍子”之意),于是,老二就姓了古。 三儿子拿出一顶狍头皮制作的帽子,两只狍耳朵支起,和真正的狍子头非常相像。父亲称赞他“真聪明”,给他取名“葛钦”(“聪明”之意),老三就姓了葛。 四儿子把打来的狍子切成六块,狍头献给父亲,四条腿送给四个兄弟,而将没肉的身子留给自己。父亲高兴地夸奖他“你没私心”,给他取名“吴恰它堪”(“大公无私”之意),老四就姓了吴。 最小的儿子不声不响地将打来的各种野兽统统堆在地上。没等父亲开口,四个哥哥一齐称赞弟弟是“莫日根”(“打猎能手”之意),于是,小儿子就姓了莫。鄂伦春人从此就有了姓。 鄂伦春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有的以体形特征取名,如浓突汗(小矮子)、绰布绰克(尖嘴巴)、帮地仁(白皮肤);有的以性格特点取名,如彦扎布(活泼)、钦巴(泼辣)、吉若(古怪);有的以动、植物或用具为名,如期那赫(喜鹊)、查拉帮莫(白桦树)、绰恩楚毛(酒杯)、卡皮兰(骨坠);还有的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如艾玛(美好)、霍查布(富裕)、额根提(长寿);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