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6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平台登录_怒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仙女节

在怒族社会中,最受尊崇的是女性,于是便有了仙女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仙女节在怒族人民的心里占据很重要的位子,每逢节日都要进行祭拜,届时,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人们纷纷带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整个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怒族的仙女节吧。 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 相传人们凭吊的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丽姑娘。她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还在高黎贡山上为人们引出了甘甜的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且十分崇拜她。 阿茸的美貌让可恶的头人起了坏心,头人想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躲进深山,藏到高黎贡山的山洞里。头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来嫁给他。阿茸姑娘没有答应他。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头人放火将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 农历三月十五日时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聪明能干坚强的姑娘,便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在每年的这一天拜祭她,逐渐形成仙女节习俗。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且跨国境线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仙女节的传承曾一度中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恢复。怒族仙女节的社会基础相当广泛,体现出原始宗教尤其是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的意识及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对于怒族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价值。

土家族的傩戏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戏剧艺术之源”。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土家族傩戏的些艺术特色。 过去在土家村寨里,傩戏随处可见。土家傩戏源于土家族祭神时的“还傩愿”,所谓“还傩愿”,就是向傩公、傩娘许愿,还傩愿时,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唱傩愿戏。虽然傩戏在各地不尽相同,但必唱孟姜女的故事,而且还要表演傩技。 傩戏班以坛为单位,每坛有6-12名傩戏老师,1-2名掌坛师,掌坛师通常具有较好的表演才能以及惊人的记忆力。 傩事活动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进行。土家傩戏中的道具和服饰主要有法衣、牛角、司刀、裙子、牌带、卦、令牌、马鞭、令旗等,造型古朴,傩戏音乐有较为固定的节奏。土家傩戏在表演中以丑旦对场和生旦对场居多。 在土家傩戏中,面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具,分为全堂面具和半堂面具。同时每个面具有它固定的名称,如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甘生、秦童、开山莽将等。面具在雕刻绘制上,不仅构思异常诡谲,刀法粗犷刚劲,而且形态生动而传神,色调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土家傩戏舞蹈动作夸张,随意性强,且与气功相结合,有许多高难、神秘的动作。唱词通俗,道白风趣,唱腔朴实,配合面具、牛角等道具进行表演,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土家傩戏与土家梯玛跳神、茅古斯舞以及摆手舞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古老神奇的傩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如今的土家族傩戏已经成为宗教文化系统的一种类型。研究土家族傩戏的艺术对我国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和美学等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杏馫注册登录网_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

苗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俗。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靠近水源,野兽出没少且向阳,便能建寨。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住一个村寨,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每寨七八户、几十户不等,三四十户的大寨较少见。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颇具特色。 传统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多为木结构,以瓦或杉树皮、茅草等遮盖屋顶,也有用薄石板为屋顶的。各地房屋形式不大相同。住在山区的多住吊脚楼,在二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来支撑,铺上楼板,盖房屋;楼下不住人,用在堆放杂物或饲养家畜。木楼的窗户不大,室内阴暗,但能避风寒,房屋大都紧紧相靠,谷场则建在村边寨头,以免一旦失火,危及粮食。 苗族屋内的布局以火塘为中心,火塘用青石板砌成,再用椿木圈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塘周围以质地坚硬的木地板铺“地楼”。“地楼”离地面约30厘米,内设火塘。火塘边安设祭祀祖先的灵位,人们的起居、饮食、祭祖、敬神、打坐都在火塘旁。 因此,到苗家做客,如未得到主人邀请,不能在“地楼”火塘边的凳子上坐。当主人邀请就座时,必须到外边擦掉鞋子上的泥巴才可在火塘边坐下。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情感,有书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徙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坑烧火御寒。” 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其基本含义是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接近,更为亲密,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 苗家的吊脚楼因苗民居住地不同而略有差别,但不论哪种样式的吊脚楼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昼夜、季节,终年不熄,以象征苗家兴旺发达,这也是苗族吊脚楼的重要特点之一。

杏鑫登录网站_白族“背婚”风俗是怎样的

作为聚居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白族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新娘到了男方家门,要“退喜神”,即由两人持火把在新娘周身晃过,也称“退马车”。新郎新娘在堂前拜礼,新娘要依次敬苦茶、甜茶、泡酒,蕴含着人生苦尽甘来的意味。次日新婚夫妇回门,女方父母送以家畜家禽,女方当天要返回男方家。 白族的家庭组织基本上是小家庭制,儿子婚后多与父母分居,但白族社会内部依旧存在大家法制度,家族和各小家庭成员间的辈分很严,平辈兄弟姐妹间,也以“长支为大”,家族内部有族长,族内一切事务和纠纷必由族长仲裁方为有效。 背新娘绕“8”字的“背婚”风俗源于白族的传统婚姻制度,白族维系一夫一妻婚姻制,同姓同族不通婚,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媒人说合。订婚要测算生辰八字,彩礼较厚重。剑川与大理海东地区的男女订婚后,凡逢年过节(主要在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男方必须向女方按时送礼,直至结婚为止。中间若男方停止送礼,或女方拒而不受,就表示解除婚约。

杏鑫主管304724_壮族干栏式木楼简介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他们建造村落多选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河溪的地方,以向阳为佳,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壮族的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几棵大榕树,用来象征人畜两旺。 壮族称居住的房屋为“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干”是上面之意,“栏”是房屋。“干栏”,即房屋有上层下层的意思。这种住房样式,适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以粗壮的原木为柱,下垫长约1米的石柱,以防立柱腐朽。赢柱上凿榫连以纵横木条,中层铺垫木板;屋顶做悬山式,过去多以瓦、草或树皮覆盖,现多用瓦,左右及后墙壁以小木条为骨,以稻草和泥糊其上。房屋分为上层、下层和阁楼3部分。上层有3开间、5开间或7开间,下层用作牛栏、猪圈、鸡舍、厕所和贮藏室。火塘多在中间。同时,在上层往往另建有望楼、挑楼、抱厦等。 住房以神龛为中心,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结构的最大特征,是夫妻异室,沿袭了旧俗。 壮族人相信世间万事皆有灵性,对居所非常在意,避免大门对开,引邪物人室,有些甚至不安后门,以防财物丢失,中间的隔层多为木板。与广西这一干栏式建筑融为一体的是民居外的晒排,主要是用大树的大枝丫撑起的像阳台一样的平台,专门用于晾衣物及晒谷物,晒台通风良好。壮族的民居体现了壮族先民生活在多雨的、亚热带地区的那种防潮、防霉等意识,是壮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前进,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稍有变化,但基本结构不变。 壮族的整个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敛,工艺颇高。壮族的这种房屋建筑,建于村寨的山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特别壮观。

裕固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举行成年礼时,常常举行“勒系腰”仪式。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成年礼俗。姑娘长到15或17岁时,如果没有男子来提亲,那就要在举行成人礼的同时,还要举行勒系腰婚礼。 具体仪式是:在自家帐篷旁边另外扎起一顶小白布帐篷,选择好吉日,请来亲戚、头人、喇嘛,待客人就座喝茶之后,由两个已婚妇女给姑娘梳头,戴上刺绣缀制好的“头面”,头面是用珊瑚珠、玛瑙珠、珍珠、银牌、铜环装饰穿缀而成的头饰。 先将姑娘头上的12根小辫子梳辫为3根大辫子,头面分为三长条,前面两条齐耳根辫人发辫,分左右垂在胸前,背后一条编人后脑的发辫上,垂在后背。待头面戴好,再戴上宽沿高顶有红缨穗的帽子,这时标志着姑娘已长大成人,同时也标志着从此有了社交的权利。 头面戴好之后,勒系腰仪式开始。将戴了头面姑娘的绸、缎或纱质腰带(裕固族把腰带称为系腰)系在姑姑或舅舅尚未婚娶的儿子腰间,同时将男方的腰带解下来,系在姑娘腰上。 勒系腰婚不管其姑姑家和舅舅家的男孩子年龄大小,是僧是俗,都是可以的。如果舅舅、姑姑家没有尚未婚娶的男子,则将系腰勒在已经婚娶的姑表兄弟或舅表兄弟腰上。如果姑姑、舅舅都没儿子,才可将系腰勒于第三家。 勒系腰仪式举行的当天晚上,戴了头面的姑娘,就住到小白帐篷里过夜,第二天又从白帐篷内搬回与父母同居。从此,姑娘就可与相好的男子自由交往,不受社会非议。但生下孩子,必须姓勒系腰者的家姓。

舟曲藏族婚事,一般由男方主动提亲,男方看准合意的姑娘,便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前去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先拿一瓶自己烧的青稞洒,若女方家接受了这瓶酒,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否则,就意味着拒绝。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便同媒人商量定亲事宜。 按舟曲藏族的旧俗,商量定亲事宜不拿任何彩礼给女方家,只拿一满铜罐青稞酒前往女方家。女方家召集父母、叔伯、哥哥以及亲房等人,男女两方家人围着矮几坐在炕上,男方家人要向女方家人一一敬酒。这样两方家人围着炕桌,饮酒举杯,就算这门婚事成了。 再过一段时间后,男方主人在媒人的陪同下拿着一满铜罐订婚酒,第三次到女方家,双方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这一天,女方家准备好9坛美酒,肥膘腊肉,邀请村中长者开筵庆贺。 订婚时,女方不向男方索要任何财札,女方的嫁妆,从头到足全由女方家自己提前准备好。喝了订婚酒之后,等候半年或一年左右就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期一般定于正月初一至十八以内的美辰良宵。具体在什么时间,由男方请来神汉求神、卜卦或高僧喇嘛根据男女的属相生辰来择算,然后通知女方进行准备工作。 择定婚期之后,双方便加紧做婚礼的准备。同时女方要将送亲的人数及参加的主要人员报知男方,使男方心中有数,以便作接待的准备。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男方必须从自己的叔伯、堂兄或亲房中,遴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精明能干的人出任“席组”(婚礼总负责人)。姑娘临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请村中与姑娘年龄相仿并要好的几个姑娘作陪,直到出嫁为止。 娶亲的人员,一般是男方家的姑姑、姨姨、堂姐、表姐或亲戚二人拿着一铜罐酒前往女方家接亲。娶亲人进女方家后,女家先向她们每人敬三杯青稞酒,并让她们坐在炕上饮茶吃饭。送亲的人数一般是4人或8人,人选多是新娘的姑、嫂和堂姐妹。 送迎女队开始起程,新娘就出门哭着向家人告别。同时还有女方家的亲房牵引着一两头驮着娘家和族人为新娘陪赠的被褥毛毯、枕巾衣物等嫁妆的骡马行于送亲人之后。这时,如果男方是本村人,全村的青年男子都站立在从女家家门口到男方家的道路两旁,或屋顶和塄坎上,将事先准备好的冷藏,倾盆倒撒在她们身上。 如果男方是外村人,在女方村庄行施撒灰仪式之后,到男方村庄又补做这种仪式,从村头撒到男方家门口为止。在途中,如果遇到有人背水、背粪、背柴火,就认为吉利,要是碰到抬病人、背空桶、背空背戽的,则认为不吉利。 婚礼结束后要请高僧喇嘛念经消灾。迎送新娘的女队到男方大门口时,一方面燃炮迎接,一方面席组派人先将迎送女队和新娘身上的蒙衣揭开扫除身上的灰尘,洗脸擦手,然后进屋围桌坐席,端馍斟酒进行招待。新娘由两位娶亲伴娘左右相随,由男方的姑姑或嫂嫂引进为新娘准备好的新房,进行招待。不拜父母,不拜天地,也不向姑丈磕头。送亲人和新娘简单地吃喝上一阵,由男方家的亲房和主要亲朋好友轮着把她们请到家里,殷勤款待。

杏鑫平台首页_藏族人的名字有何特点

藏族人的名字多取于佛经上的吉祥词语,一般用4个字组成如用简称,可用第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 很早以前,藏族人都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例如,母亲名叫“达拉嘎姆”,儿子名便叫“达赤”。 自从有了阶级之后,有的人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如:昆•贡却杰布。 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后,有的人又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如:聂•赤桑羊顿、多仁•丹增班觉。 佛教在西藏盛行后,人们的名字也有了佛教的色彩,他们喜欢请活佛给起名字。有的活佛、堪布,将自己名字的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便给小僧起名为“江白多吉”。多吉——金刚;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拉姆一一仙女. 有的在名字前加上僧职或封号,如:班禘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确吉坚赞”是名字,“禅额尔德尼”是封号,。 活佛的名字, 一般在名字前面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热振•多吉才仁”。 有用自然界的物体做名字的,如:达娃——月亮。有用小孩子出生的日子做名字的,如:次吉一一初一。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巴桑——星期五。 藏族人同名的很多,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些说明,如加大、中、小,或加上地名,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职业,或在名字后面加上人的生理特征。或者用性别和老幼来加以区别。 1951年以后,人们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加进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 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 藏族人认为,直呼名字是不礼貌的。因此,总要在名字前后加点什么,表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要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但在家中,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可以直呼其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汉族外,还有55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互相学习,互相影口向,有一些风俗习惯已互相同化或接近,饮酒习俗也是如比,但各民族仍然保留有带民族特点的酒俗。 敬神和祭祖是中准各民旋普遍通行的礼俗,祭祀必用酒。南北各少数民族每年都有定期的祭神节日,如契丹旗,每年冬至日用白马、白羊、白雁祭告山神;满族每年春秋祭堂子;壮族每年农事告竣后大祭工地神;蒙古族祭租时,请祖先之神像安放在正室炕上,面前摆上酒杯、筷子、牛乳等。 少数民族的婚嫁与酒也有不解之缘。汉族只是婚宴用酒,少数民族的婚姻较自由,饮酒歌舞男女求偶的最佳机会。藏族男青年求婚要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长献哈达和酒,结婚时,新娘到达夫家前,男方必须在离家不远处设迎路席,对送新娘的人大碗敬酒。苗族人则由新娘捧着酒坛轮番给客人敬酒,客人不管酒量大小都必须满饮一碗。 少数民族在丧葬中也用酒。云南一带的彝族为减轻死者的痛苦,临终前“举家强灌以为别,名曰永决酒”。傣族人遇丧事,“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百数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景颇族的成年人死去,附近青年男女要跳一种祭奠舞,名“布滚戈”,主人则以酒相待。哈尼族除了各带酒食祭亡人外,还敲锣、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忽泣忽饮,名曰“洗鬼”。 少数民族大多好客,遇客必饮。蒙古族同胞在敬酒时,主人往往手捧酒碗,唱着祝酒歌,客人喝醉倒下了,主人会更高兴,认为这样主客之间同心一条了。在少数民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劝酒方法。如苗族人,一家有客,家家纷纷以酒菜前来相劝,必须各尽一杯。客人不于杯不走。并且用牛角杯劝酒,牛角底尖,不能放下,只有饮干了才能放下,客人只有一饮而尽。 酒在少数民族中还有一大妙用,那就是民族间结好,常常歃血为盟,一般都杀鸡、羊,甚至刺双方的血滴入酒中互饮。饮这种歃血酒在少数民族中被视为最神圣的盟誓。

杏鑫登录_雪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是什么时间?

雪顿节是藏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历的每年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雪顿节具体日期各地有所相同。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的意思,因此,雪顿节起初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 17世纪以前,“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喇嘛们夏天有好几十天在寺内,禁止出门,要行三事,即长净、夏安居和解制。开禁后,喇嘛们除了喝酸奶子外,还可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 后来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开始演出藏戏,把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结合起来。 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卡。按传统习俗,在雪顿节期间,西藏地方政府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