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76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2年中伏时间是2022年7月26日0:00:00,“头伏饺子二伏面”,中伏到来,吃面成为很多人的首选;饮食应以消暑去火为原则,同时要防“空调病”,不要过度贪凉。夏日炎热,注意防暑哦。 中伏要防病 1.心血管疾病:一不小心要人命 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既往的统计数字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 2.中暑:死亡率高达60% 夏季高温,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儿。但是!在中暑里面,有一种最严重的中暑叫做“热射病”,死亡率高达60%,是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 3.面瘫:空调直吹容易面瘫 夏季,人们常呆在空调房,很容易导致一种夏季高发疾病——面瘫!天气炎热,部分人选择空调或者风扇直吹,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面瘫患者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嘴歪眼斜。 4.肠炎:不注意很遭罪 这段时间人体消化功能变弱,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适应性下降;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因而腹泻、肠炎成为“夏季”最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 中伏按三穴 1.百会穴:提神醒脑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按摩这里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即可。 2.内关穴:预防中暑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也就是位于手腕横纹处三指的距离。 高温环境待久了及时按揉这里可以防范暑邪,对保护心神是非常必要的。 方法:左右手交替用大拇指点按内关穴各50次,以中暑三大症(头痛、出汗、口干)有所缓解为佳。 3.劳宫穴:养心宁神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指尖处。中医讲“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因此,炎夏养生重在养心,而劳宫穴也被称为“护心穴”。 方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左右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次~3次。

公历:2021-01-31 生肖:鼠冲(鸡) 星座:摩羯座 农历:二零二零年腊月十九(2020年12月19日) 宜:启钻 修坟 藏宝 招赘 纳婿 栽种 词讼 求嗣 牧养 裁衣 经络 忌:斋醮 祈福 祭祀 上梁 竖柱 安门 求财 纳财 赴任 嫁娶 八字:庚子 己丑 己卯 甲子 纳音:壁上土 霹雳火 城头土 八字五行:金水 土土 土木 木水 彭祖百忌:己不破券二比并亡,卯不穿井水泉不香 上一节气:大寒日期:2021-01-20 04:39:42 下一节气:立春日期:2021-02-03 22:58:39 2021年1月31号是结婚的吉日么 今日老黄历不宜婚嫁,五行相契合的日子并不一定参考黄历。 结婚需要注意的事项 1.鼓洞房:山东日照等地一般都是在中午之后举行婚礼的,中午娶亲的人,他们会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对着新人的家门口吹上一阵,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于是就会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之后就是会进行一般性的奏乐,一般情况下就是越热闹越好。 2.黄道鞋:在山东的个别地区,新娘在绣花鞋的外边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的时候,是个吉祥的物品,有的人会抢去做孩子的衣服。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初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初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初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初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初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初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初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初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初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初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中伏第1天:2021年7月21日 中伏第2天:2021年7月22日 中伏第3天:2021年7月23日 中伏第4天:2021年7月24日 中伏第5天:2021年7月25日 中伏第6天:2021年7月26日 中伏第7天:2021年7月27日 中伏第8天:2021年7月28日 中伏第9天:2021年7月29日 中伏第10天:2021年7月30日 中伏第11天:2021年7月31日 中伏第12天:2021年8月1日 中伏第13天:2021年8月2日 中伏第14天:2021年8月3日 中伏第15天:2021年8月4日 中伏第16天:2021年8月5日 中伏第17天:2021年8月6日 中伏第18天:2021年8月7日 中伏第19天:2021年8月8日 中伏第20天:2021年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末伏第1天:2021年8月10日 末伏第2天:2021年8月11日 末伏第3天:2021年8月12日 末伏第4天:2021年8月13日 末伏第5天:2021年8月14日 末伏第6天:2021年8月15日 末伏第7天:2021年8月16日 末伏第8天:2021年8月17日 末伏第9天:2021年8月18日 末伏第10天:2021年8月19日

2021年入梅时间大概是在6月7日前后,出梅是7月10日前后,属于芒种和小暑两个节气。 梅雨期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所以入梅也可以看做的梅子成熟时间首到的第一场雨为入梅雨。出梅即为梅熟时期临结束时遇到的最后一场连阴雨,标志梅雨季节的结束。 不同地区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是什么节气 梅雨季节不属于节气,属于一种自然气候现象。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季节怎么防潮 1、适时关窗(适用空间:客厅、卧室) 天气过于潮湿时,家中窗户不宜多开,特别是朝南和东南的窗户,别给窗外湿气任何潜入的机会。防潮的最重要时段是每天早晨和晚上,这两段时间的空气湿度较午间更高,若不及时关上门窗,水汽将渗透至家中的每个角落。 2、偶用空调(适用空间:客厅、卧室) 室内防潮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不时使用除湿机或开启空调机,避免室内空气太潮湿,防治家居特别是木制品、木地板受潮。 3、石灰吸潮(适用空间:厨房、卧室) 石灰是简单易得的吸潮剂,1公斤生石灰能吸附空气中大约0.3公斤水分。把石灰装在木箱里,天不潮时,盖上盖;天潮湿时,打开盖,同时不要开大窗,就能使室内空气保持干爽。

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 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入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三伏天30天,有些年份三伏天40天的情况。 第二种算法 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D-[Y/4])MOD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1-[6/4])MOD10=0(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关于庚日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ǐ),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交叉配合60次,故称六十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这是因为夏至以后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伏,是避暑之意。 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了。

2021年头伏第一天是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星期日。“初伏”也称“头伏”或“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总共十天。这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2021年头伏具体时间表 头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头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头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头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头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头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头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头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头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头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入伏的依据。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从近期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预测来看,2022年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会商预测,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明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并存,春季(2022年3月至5月,下同)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部可能发生春旱。 明年年景总体偏差,那么春季发生倒春寒也是极有可能的,倒春寒的危害就不多说了,它对小麦、果树的生长会造成严重影响,冻害严重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严重。因此,农民朋友切不可大意,要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如果遇到“倒春寒”天气,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什么是“倒春寒”? 倒春寒,指初春(北半球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它主要是由长期阴雨天气或冷空气频繁侵入,或常在冷性反气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等原因所造成的。 如果后春的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则认为是严重的倒春寒天气,可以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特别是前期气温比常年偏高而后期气温偏低的倒春寒,其危害更加严重。简单来说意思就是:在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因而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 农业气象试验指出,日平均气温≤12℃,维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长。如果降温伴随着阴雨,危害就更大,这是比较公认的指标。南方各地春播时间有先有后,倒春寒的时段与强度指标也稍有不同。 如广东把粤中、粤南出现于3月中下旬的如下低温称为倒春寒: ①日平均气温≤10~12℃,维持3~4天或以上; ②日平均气温≤15℃,每天日照≤2小时,维持7天或以上。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条件有差异,受害对象也不同,所以气象灾害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要预防“倒春寒”的袭击,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适时、适度增减衣物,可遵循“春捂”的规律。“春捂”要看气象指数,根据天气而定。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气温达10℃以上时,便可适当减少衣物;当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时,要多到参加体育活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可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也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讲究科学的饮食和起居,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区域逗留;安全度过气候多变的春天。

数九是从每年冬至当天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 2021年-2022年数九天时间表 2021年一九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1年12月29日 2021年二九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2年1月7日 2022年三九时间:2022年1月8日-2022年1月16日 2022年四九时间:2022年1月17日-2022年1月25日 2022年五九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3日 2022年六九时间:2022年2月4日-2022年2月12日 2022年七九时间:2022年2月13日-2022年2月21日 2022年八九时间:2022年2月22日-2022年3月2日 2022年九九时间:2022年3月3日-2022年3月11日 2022-2023年数九时间表 2022年一九时间: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0日 2022年二九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2023年三九时间: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2023年四九时间:2023年1月18日-2023年1月26日 2023年五九时间:2023年1月27日-2023年2月4日 2023年六九时间:2023年2月5日-2023年2月13日 2023年七九时间:2023年2月14日-2023年2月22日 2023年八九时间:2023年2月23日-2023年3月3日 2023年九九时间:2023年3月4日-2023年3月12日 2024-2025年数九时间表 2024年一九时间:2024年12月21日-2024年12月29日 2024年二九时间:2024年12月30日-2025年1月7日 2025年三九时间:2025年1月8日-2025年1月16日 2025年四九时间:2025年1月17日-2025年1月25日 2025年五九时间:2025年1月26日-2025年2月3日 2025年六九时间:2025年2月4日-2025年2月12日 2025年七九时间:2025年2月13日-2025年2月21日 2025年八九时间:2025年2月22日-2025年3月2日 2025年九九时间:2025年3月3日-2025年3月11日 2025-2026年数九时间表 2025年一九时间:2025年12月21日-2025年12月29日 2025年二九时间:2025年12月30日-2026年1月7日 2026年三九时间:2026年1月8日-2026年1月16日 2026年四九时间:2026年1月17日-2026年1月25日 2026年五九时间:2026年1月26日-2026年2月3日 2026年六九时间:2026年2月4日-2026年2月12日 2026年七九时间:2026年2月13日-2026年2月21日 2026年八九时间:2026年2月22日-2026年3月2日 2026年九九时间:2026年3月3日-2026年3月11日 2026-2027年数九时间表 2026年一九时间:2026年12月22日-2026年12月30日 2026年二九时间:2026年12月31日-2027年1月8日 2027年三九时间:2027年1月9日-2027年1月17日 2027年四九时间:2027年1月18日-2027年1月26日 2027年五九时间:2027年1月27日-2027年2月4日 2027年六九时间:2027年2月5日-2027年2月13日 2027年七九时间:2027年2月14日-2027年2月22日 2027年八九时间:2027年2月23日-2027年3月3日 2027年九九时间:2027年3月4日-2027年3月12日

2022年,三伏天是从7月16日开始,进入初伏,历时40天后,到8月24日结束。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2初伏时间 2022年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2022二伏时间 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2022末伏时间 2021年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伏名字的由来 “伏”字本意是趴伏的姿势,引申为屈服、降伏。根据汉代的说法是,夏至以后阴气不得出头只能伏藏地下,故而称这段时间的天气为伏天。 三伏的计算时间 “夏至三庚数头伏”。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初伏,过10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为中伏总体叫“三伏”。 三伏的长短确定 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之间共有几个庚日:有四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2022年6月21日是夏至节气,往后数三个庚日是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八,星期六),即入伏时间。8月7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即8月15日(农历七月十八,星期一)。头伏和末伏固定10天,中伏20~30天不等。 初伏第1天:2022年7月16日 初伏第2天:2022年7月17日 初伏第3天:2022年7月18日 初伏第4天:2022年7月19日 初伏第5天:2022年7月20日 初伏第6天:2022年7月21日 初伏第7天:2022年7月22日 初伏第8天:2022年7月23日 初伏第9天:2022年7月24日 初伏第10天:2022年7月25日 2022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