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初伏第1天:2023年7月11日 初伏第2天:2023年7月12日 初伏第3天:2023年7月13日 初伏第4天:2023年7月14日 初伏第5天:2023年7月15日 初伏第6天:2023年7月16日 初伏第7天:2023年7月17日 初伏第8天:2023年7月18日 初伏第9天:2023年7月19日 初伏第10天:2023年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中伏第1天:2023年7月21日 中伏第2天:2023年7月22日 中伏第3天:2023年7月23日 中伏第4天:2023年7月24日 中伏第5天:2023年7月25日 中伏第6天:2023年7月26日 中伏第7天:2023年7月27日 中伏第8天:2023年7月28日 中伏第9天:2023年7月29日 中伏第10天:2023年7月30日 中伏第11天:2023年7月31日 中伏第12天:2023年8月1日 中伏第13天:2023年8月2日 中伏第14天:2023年8月3日 中伏第15天:2023年8月4日 中伏第16天:2023年8月5日 中伏第17天:2023年8月6日 中伏第18天:2023年8月7日 中伏第19天:2023年8月8日 中伏第20天:2023年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末伏第1天:2023年8月10日 末伏第2天:2023年8月11日 末伏第3天:2023年8月12日 末伏第4天:2023年8月13日 末伏第5天:2023年8月14日 末伏第6天:2023年8月15日 末伏第7天:2023年8月16日 末伏第8天:2023年8月17日 末伏第9天:2023年8月18日 末伏第10天:2023年8月19日

2023年今年三伏天最后一天是8月19号,也就是三伏天的最后一天。末伏结束意味着这三伏天的结束。 2023年末伏是哪些天 末伏第1天:2023年8月10日 末伏第2天:2023年8月11日 末伏第3天:2023年8月12日 末伏第4天:2023年8月13日 末伏第5天:2023年8月14日 末伏第6天:2023年8月15日 末伏第7天:2023年8月16日 末伏第8天:2023年8月17日 末伏第9天:2023年8月18日 末伏第10天:2023年8月19日 三伏天注意事项 1、颈椎最怕吹 天气热自然很多家庭都长时间开着空调,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5摄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如果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洗个热水澡。 2、喝水最怕快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3、眼睛最怕晒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专家提醒,眼睛喜凉怕热,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发各类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帽子或打遮阳伞,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淡绿色防紫外线效果最佳;可以多吃点养眼的食物,比如桂圆、山药、胡萝卜、红枣等;夏天细菌繁殖快,尽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脸,可减少眼睛疾病。 4、晨练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园去晨练。清晨,植物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吸收氧气,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树木花草多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研究表明,夏季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烧煤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产生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各种有害物质在空气中聚集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呼吸了这些污浊的空气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另外,日出之前,因为没有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过多新鲜氧气,相反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健康不利。因此,夏季晨练时间不宜早于6点。 5、家里最怕灰 夏天闷热、湿度大,使得灰尘更容易附着在空气里,进入人的皮肤和体内。由于肉眼很难发现,人们常常疏于清理,它们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并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为空气中尘螨及霉菌孢子的栖身地。这些脏东西会趁机进入呼吸系统,进而引发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建议夏天应增加清洁的次数,两三天打扫一次。 6、肠胃最怕凉 夏天冰淇淋、冷饮、冰冻水果,吃起来那叫个爽!但夏季也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专家建议,这个季节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

2023年梅雨季节的时间大概是在2023年6月7日左右开始2023年7月10日左右结束。 梅雨期一般在两个节气,即谷物播种和淡季。古人对梅雨期的计算方法是谷种节气后的第一个“第三天”是进入梅花的时间,夏节气后的第一个“非日”是离开梅花的时间。因此,2023年梅雨季节将从2023年6月7日左右至2021年7月10日左右。 不同地区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季节要持续多久 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2023年黄梅天气从什么时候开始:6月7日左右 梅雨期一般是在芒种和小暑这两个节气期间,古人对于梅雨期的推算方法是,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是进梅的时间,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未日”是出梅的时间。所以2023年梅雨季节的时间大概是在2023年6月7日~2023年7月10日之间。 不同地区的入梅和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梅雨季节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就是说,从夏至节这一天算起出现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2022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6日,于是7月16日就成了入伏之日。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 今年是母伏还是公伏 老一辈的人又把三伏天分为“母三伏天”,简称“母伏”,“公三伏天”,简称“公伏”。 古时候人们判断公伏、母伏,也和人们传统的思想“阴阳”相关,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而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阳为男,阴为女。 如果初伏当日的农历为单数,则为公伏,如果是双数则为“母伏”,而今年的初伏当日是农历六月十六,所以人们认为今年的伏天就是“母伏”。 母伏和公伏有什么区别 公伏便是指三伏天的天气会以干热为主,而母伏的三伏天的话,天气就会是湿热为主。俗话说,“雨淋公伏头,晒破狗舌头”。意思是说公伏的天气睛热少雨,空气中的湿度较低,潮湿闷热的感觉不会那么强烈。而母伏则不同了,民间有“雨淋母伏头,炕头起蘑菇”的说法。当然,潮湿度并没有那么的夸张,竟然可以在坑头上长出蘑菇。主要是形容雨水频繁,再加上高温,“上蒸下煮”特别的难受。

2022年7月16号暑伏,也是头伏第一天,也就是三伏天。头伏时间:7月16日—7月25日。 暑伏日子怎么算 “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从夏至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的日子。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天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26日,为“庚戌日”,往后每隔10天为一个庚日,因此,夏至后的第二庚日在为7月6日,这一天为“庚申日”,再往后推迟10天为7月16日,这一天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一天也是入伏的时间,为“庚午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头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10天)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中伏最热 俗话说热在中伏,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2022年伏天是40天,从7月16号到8月24号。 在这40天当中,中伏二十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简介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导致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是40天。 今年的“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2023年入梅时间:6月7日左右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期天气特征 阴雨持续连绵、高温高湿。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 平均状态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梅雨季节具体时间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入梅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梅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日本大约在5月下旬入梅,7月下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份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壬日入梅,夏至后庚日出梅。

入伏通常是从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怎么看入伏时间 1、“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2、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3、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一个时期,一般是在每年七八月份,这个时候气温比较高,天气非常炎热,今年也不例外。今年三伏天是7月中旬到八月下旬,会持续四十天,天气也会比较热,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四十度左右的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降温。 三伏天哪个阶段最热:中伏 三伏天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时间段,最热的时期是中伏。因为表面湿度在第一个阶段增加,每天吸收更多的热量,释放更少的热量,并且表面层的热量累积。因此,每天都很热。当地面蓄热在中压期间达到峰值时,天气将最热,这段时间也是中压期间。 此外,副热带高压在7月和8月加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多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加,使天气更加炎热。 三伏天有多热 大部分地区将出现40度左右的高温天气,地表温度可能超过50度甚至更高。 根据过去30年(1991-2020年)的气象资料,华北、黄淮和西北东部的极端高温在三伏天内达到40℃以上,高温持续5-7天;尽管由于湿度高,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没有北方那么强烈,但它具有很强的耐受性。高温天数超过20天,局部地区甚至达到35天。吐鲁番是“高温霸主”,这一点值得一提。极端高温达到47.8℃(2008年8月5日),高温天数持续39天,几乎是一次高温大满贯。 在三伏的日子里闷热的原因是,进入伏后,表面湿度增加,每天吸收更多的热量,释放更少的热量,表层的热量积累,因此每天都更热。进入三伏天,地面蓄热达到峰值,天气最热。此外,在夏季,雨水和空气湿度较多,水的热容远大于干燥空气,这也是天气闷热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