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阶段,很多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此时吃一些带汤带水的食物,有利于消化,改善夏天的饮食结构。所以,入伏的时候,北方人喜欢吃饺子,有着福气满满的意思。 当然,更重要的在于,北方传统小麦种植区,刚刚结束麦收,新粮上市。趁着三伏节气开始,农民欢天喜地磨面做饺子,也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在内。这种传统,经过时间发酵和积累,慢慢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方人在二伏吃面条和三伏吃烙饼灌鸡蛋,南方人在入伏之后吃童子鸡和烙饼,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与各种民间习俗结合的典型。因为夏季天热,阳气较盛,从养生角度而言,可以通过食补方式,为健康保驾护航。 三伏天要注意些什么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人体水分流失较快,气温酷热难耐,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谨防中暑,尤其是户外工作者,更需要注意。除此之外,以下三点,希望大家能够做到。 首先,尽可能避免长时间剧烈户外活动。关于这一点,主要后果就是中暑。夏季特别不适合爬山或者长时间的剧烈活动,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身体不适。如果一定要锻炼,应该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最好的室内。如果是户外,要做好防晒准备。运动量要保持相对合理,不宜过大,否则的话对身体不利。 其次,要多注意补充水分。夏季流汗多,水分蒸发快,所以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补水时尽量以矿泉水或茶水为宜,不要用冷饮冰棒和过量饮用运动饮料,这些会加重身体负担,不利于身心健康。另外还要注意少饮酒,少吃油腻荤腥,饮食清淡一些。 再次,避免长时间吹空调。现在有了空调,大家都喜欢躲在空调房里,把温度打得低低的,长时间门窗紧闭。这样做很不好,一定要尽可能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并且房间要定期通风。否则的话容易得空调病,还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另外在吹空调的时候温度不要打得太低,一般在26度左右最合适。
标签 : 杏鑫注册免费 › 27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1、羊经过春冬两季的滋养,肉质膘肥且嫩,炖出的汤味道醇厚,羊膳味小。 2、三伏天气候炎热,很多人喜欢生吃蔬菜瓜果或冷饮冰棒,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羊肉可以暖胃生津、消暑祛湿的作用。 3、我们常说冬病夏治,入伏吃羊肉可强壮身体,可以预防一切由寒邪诱发的疾病,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入伏吃羊肉有什么说法 入伏吃羊肉源于对炎帝和祝融的崇拜,以及对彭祖善于烹羊的传承,最早盛行于汉代。 我国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都有三伏天“伏羊”(即三伏天品食羊肉)的传统。羊在经过春冬两季的滋养,膘肥肉嫩,其肉炖出的汤味醇,膳味小,所以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的说法。因为当地人认为此法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所以,这些地区长久以来流传着“夏天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大暑吃羊肉汤,冬天不用穿绒衫”的说法。 入伏吃羊肉的好处 1、伏天,人们体内积存积热,在夏天入伏后吃羊肉,据说可以清洗肠胃、消暑去湿。 2、中医有冬病夏治一说,伏天吃羊肉,至冬身体强壮,尤能御寒,可以预防一切诱发的疾病,所以在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汤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3、夏天,人们生吃蔬菜瓜果的机会较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喝冷饮、冰啤容易使胃寒,而羊肉可以暖胃生津、保护胃肠,驱散体内的积热。 吃羊肉注意事项 1、不宜在温度过低的地方进食。这是因为羊肉或羊肉汤有散热、温经、通络的作用,“伏日”气温普遍偏高,人的机体急需散热、排汗,在空调房内温度过低,汗就排不出来,也就达不到散出内热的作用,甚至还可能带来其他疾病。 2、另外,“吃伏羊”也要控制一定的量。以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的人为例,建议在“三伏天”的每一伏吃一斤至一斤半羊肉,一般伏前三天到入伏这一天,这三天是比较好的进补时机。 3、吃羊肉后不应马上喝茶,否则容易发生便秘;吃羊肉不宜过量,如果吃羊肉后出现了腹胀,可用桑叶茶解之,这也属于一物降一物。喝羊肉汤时也不宜加醋。 4、最好采用简单的烹调方式、菜谱设计和进食方法。萧县比较盛行的做法是白切羊肉,煮羊头汤,将新鲜羊肉洗净,放入沸水中煮开后,将沸水倒掉,再倒入沸水,只放少许食盐、大葱、生姜。这样制作的羊肉营养损失很小,味道鲜美,不油腻,吃的时候蘸上盐和酱油,没有辛辣燥热的调味品,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又无食后上火之虑。
2021年7月21日是中伏第一天,中伏一般为10天或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果在立秋之前出现第五个庚日,那中伏为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则为1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10天)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中伏吃什么 西瓜 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要抓”。西瓜心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热。 薏米 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时节音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黄瓜 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适当摄入凉心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鲤鱼 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
初伏不是最热的,中伏才是最热的时候。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三伏天不同人群喝不同的粥 1、长期处于空调房的人们 制粥原料:杏仁、燕麦、薏仁、芡实、红枣。 功效:益气补肺,扶正御病。易患感冒、抵抗力差、长期呆在空调房者更适合。 2、有纤体瘦身要求的人们 制粥原料:淮山、红豆、燕麦、糙米、荞麦、绿豆、黑芝麻。 功效:健脾利湿,和中消脂,促进代谢,具有纤体减肥的作用。 3、被腹胀便秘困扰的人们 制粥原料:燕麦、荞麦、糙米、黑芝麻、葛根。 功效:润肠通便。便秘者、饮食精细油腻者、大腹便便者更适合。 为什么在三伏里是中伏最热 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伏具体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等。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每年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
三旬之后2021年7月11日就是入伏第一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这段时间,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每年三伏天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 2021年入伏时间两种说法 一个是2021年7月11日入伏,一个是2021年7月21日入伏。这个和入伏时间的算法“夏至三庚”有关,“夏至三庚”即从夏至开始起的第3个“庚日”。因为2021年夏至日是在6月21日,干支纪日法上这一天是甲午月庚子日,如果将这一天也算作一个“庚日”,庚日即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那么入伏时间就是2021年7月11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10天)
2021年7月11日进伏,因为2021年夏至日是在6月21日,干支纪日法上这一天是甲午月庚子日,如果将这一天也算作一个“庚日”,那么入伏的时间就是2021年7月11日。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传统节气之一,表示夏天正式到来的节气,之后全国会进入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而三伏天又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夏至三庚入伏”的意思就是说夏至日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头一天。“庚”在天干中排第七,而“五行”当中金最怕火,所以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以前的时候,历法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再和农历24节气的纪年法合并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阴历(农历)。“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以我们现在在日历上也能看到“乙未月 庚申日”之类的标注,这个就是干支纪年法。
三伏天末伏还热。三伏天即使进入了末伏也还是会很热,末伏才刚刚立秋,秋老虎还很凶猛,燥热一点也不会比初伏和中伏少,所以还是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 末伏养生注意三要点 1、“防” 家里的老人,每年到立秋都喜欢贴秋膘,正如““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的说法一样,当天要大鱼大肉,补虚补血。然而现代生活变好了,罹患高血压、二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越来越多,反而应该注意预防。 在立秋的饮食上,建议大家以清淡食物为主,各种食物的总含量不宜超标,尤其是肉类。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标准》:每天吃禽畜肉和水产品的量都应在40——75g的范围内,烹饪方式上尽量选择蒸、煮、炖的方式,既能保证营养不流失,还不会产生致癌物。 2、“收” 传统中医上认为,应对秋老虎要遵循“燥则润之、注意养收”之原则,特别要注意肺脏的调理。肺脏和其他脏器不一样,它主要负责气体之间的交换,因较为脆弱,长期受到寒气刺激,便容易造成经常咳嗽、痰液多、鼻子干燥、皮肤缺水等情况。 这个时候收敛肺气外泄,可适量吃些百合、银耳、糯米、芝麻、核桃,煮粥、熬汤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同时,注意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最大程度提高心肺功能,减少细菌、病原体入侵。 3、“藏” 最后一点需要大家藏好,这里指的是注意保护腰、关节、肠胃等部位。进入立秋后,虽然是秋季的起点,但依旧要面临酷热天气,尤其喜欢吃冰镇食物的人,除了过足嘴瘾以外,长时间进食会让胃肠痉挛,使血管扩张,胃肠缺血收缩,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从而诱发腹泻、腹胀、呕吐等不适。 中老年人还要特别藏好关节、腰部,一旦早晚受到风寒入侵,还会导致关节疼痛、腰酸背痛,甚至增加慢性炎症的发生概率。
2021年7月几号初伏第一天:7月11号 初伏一般称为头伏,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初伏养生食物推荐 苦瓜 苦瓜是清热下火的首选之菜。苦瓜有排毒,降温,防署的功效,另外,苦瓜还富含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美容养颜护肤的效果。 番茄 番茄是夏季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蔬菜,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是女孩子美白护肤首选的蔬菜。另外,番茄还有杀菌,防癌,凉血,清胃健脾之功效。夏天食用番茄,还可以防暑。 黄瓜 黄瓜中含有粗纤维、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消肿利尿,治咽喉肿痛,四肢浮肿、热痢便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还有减肥疗效,夏季蔬菜,黄瓜是不可或缺的。 芹菜 芹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P的含量较多。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的含量更是高于一般绿色蔬菜,芹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芹菜还是凉性蔬菜,夏天可以根据饮食爱好适当食用。 初伏如何防暑降温 1.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2.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3.常备防暑药物 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应准备一些防暑药物,常见的药物和食物有: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金银花、菊花、荷叶、西瓜。 4.学会睡好午觉 夏日,日长夜短且天气闷热,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如能午后稍睡片刻,犹如给大脑充电,有利体力恢复。 5.湿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年老体弱和平时缺少运动者,万万不可剧烈运动,否则有害无益。
入伏: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7月20日(农历六月十一),共10天 入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 入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三 入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四 入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初五 入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 入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初七 入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初八 入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农历六月初九 入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十 入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十一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开始,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二)结束,历时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2021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十一),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二)-2021年8月9日(农历七月初二),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三)-2021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二),共10天。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入伏的依据。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的气候气温分析 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