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梅又称为“断梅”指:梅雨结束的日期。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或芒种当日为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或小暑当日为未日为出梅。 入梅出梅指梅雨期的开始与结束日,为我国沿江江南一带动特有的天气现象,入梅和出梅时间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或芒种当日为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或小暑当日为未日,天晴出梅。 出梅的标准是:连续5天不下雨,且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加最高温度除以2)超过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 其实,出梅有天文、气候、天气3个标准: 天文标准,即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这是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一些现代出版的台历、日历上公布的出梅时间均是根据该标准推算出来的。 气候标准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的出梅平均值来确定该地区大致的出梅时间,该标准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气标准有具体细致的指标,各地气象部门根据这些指标来发布出梅时间。所以,日历、台历上标明的出梅时间只能作为参考,市民还是要以气象部门发布的“出梅”时间为准。
标签 : 杏鑫平台直属 › 26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2019年什么时候出梅:7月9日,星期二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中国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出梅的详细解释 含义 气象学上确定的入梅、出梅与历书上的不一样。气象学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划定是根据大范网的天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条件来确定的。由于每年环流形势的演变不尽一致或相同,所以气象学上的人、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当梅雨锋区及其雨带抵到或形成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时称入梅;雨带停滞或徘徊时期称梅雨期;待雨带北抬并较稳定地抵到黄河流域时,江淮地区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也就是出梅了。 联系 梅雨异常是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主要成因。而入、出梅时间,梅期的长短及梅雨量的多寡是梅雨的重要特征量,其中入、出梅时间的确定是关键。 出梅标准 六、七月间,北半球500mb图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浙江南部在23—24.N,浙江北部在24——25.C,且连续稳定在五天或五天以上。连阴雨结束后出现:浙江南部等于或者大于七天,浙江北部等于或大于五天基本无雨(不包括南方热带系统和局部热雷雨等造成的降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5.C或25.C以上。单站日平均气温、气压时间曲线有同步上升现象。如果副高脊线已经北跳到25。N,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仍出现大于或者等于0.1毫米的连阴雨天气,则选取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终日。 梅雨结束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其以北,且日平均气温≥27.C,最高温度330.C,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常年平均出梅日期为7月9日。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达26.N以北,并稳定3天以上,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线(588dagpm)控制汉口达2天以上的最后一次全省性降水过程结束,定为出梅。
三伏天对应节气是什么:小暑、大暑、立秋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天中的“伏”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和节气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只不过三伏天期间正好在夏天小暑、大暑、处暑这三个节气的阶段,同为夏天最热的时间。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1、补气 小暑天容易伤气,这会导致人体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所以三伏天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养生建议:花旗参泡茶 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花旗参,特别是汗出过多、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花旗参泡茶饮。 2、养心 人体五脏之中“心”又与“夏”相应,因此夏季当以护心、养心为主。夏天出汗多,容易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有心脏健康隐患的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 养生建议:常吃红色食物 红色属火,与心相应,红色食物入心入血。因此,夏季护心,就要多吃些红色的食物,比如红枣、樱桃、葡萄柚、藏红花、甜菜根等,其中一些成分可以起到养心、温阳、助眠的功效。 3、健脾 夏天没胃口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养生建议:陈皮茶 可以取陈皮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陈皮茶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暑天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或者吃饭没胃口时饮用,如搭配上普洱茶,则效果更佳。 4、祛湿 夏天多暑湿,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倦怠、肢体困重、胸闷、胃口不好、口中黏腻、头昏脑胀、抑郁等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人群,很容易感受暑湿,从而导致心气亏耗,出现中暑症状。 养生建议:赤小豆薏米粥 取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将赤小豆、薏米用水浸泡2小时左右,大米洗净,同煮成粥。 赤小豆善利水祛湿,还可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或者肝胆湿热;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可以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 5、解暑 三伏天温度高、湿气重,解暑祛湿两手都要抓。 养生建议:豆蔻煮水喝 豆蔻性温,归脾、胃经,有发散郁热、祛湿的作用。将整粒豆蔻和冰糖一起熬汁,煮好的豆蔻水不但非常清香,而且口感甘甜,是一款清凉解暑又不损伤脾胃的饮品,三伏天里可以适当喝一些。 6、清火 夏天与“心”相应,人到夏天都容易“心火”旺,而这也是对身体最大的消耗。这个心火有时会导致口疮、心烦、失眠等病症。 养生建议:喝莲子心茶 伏天养生必备莲子心,就是莲子中间的绿芯,能清热去火,主要清的就是心火。如果有心烦、失眠、舌尖长口疮,可以用莲子心20颗,再加些许绿茶,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7、清热解毒 夏季容易使人热毒过盛,如果皮肤上出现痱子、皮疹,也可能是因为体内热毒过盛。如何清热解毒,成为了许多人入伏后常要面对的难题。 养生建议:绿豆汤 自己动手煮绿豆汤,煮的时间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豆子煮烂到开花,汤变得浑浊,喝起来有沙沙的感觉。 绿豆汤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对于轻度中暑、头昏头痛、胸闷气短、无汗烦热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首先,夏季太阳高高挂在天顶上。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的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 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时间也长。 再次,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么叫伏天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都是“生”的关系,唯有从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金不敢出来。所以要潜伏一段时间,因此称“伏”。 伏天怎么计算 伏日有三个,所以叫做三伏天。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末伏(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 “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自入伏至出伏相当于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下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时期。中伏、末伏,温度尤高,有“热在中伏”的说法。 什么叫庚日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为一个循环,故称60花甲子。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每年都不一样(每年的天数都不是10的倍数,所以,庚日并不是固定的日期),故“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为20~29天之间(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第二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
三伏天钓鱼钓深还是钓浅 钓鱼钓深还是钓浅,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还是要根据钓鱼时实际的天气、时间、水情来决定。 一、活水钓浅,死水钓深 在夏季,如果垂钓的水域是1到3米深度不等,又是入水口附近的流动活水,那么我们可以选择1—1.5米左右的距离,因为这段距离水流活跃,溶氧高,而且因水流而使温度要稍低,鱼儿自然喜欢呆在这里。而这1—1.5米左右深度相比于3米来说,就算是浅了。 如果这里没有任何入水口,全部是一团静水,那么我们在夏季钓鱼时选择这样的钓位,最好就要钓深一些,起码要选择2.5米以上的水深会比较好。因为夏天温度高,这样的深水区比起浅水的温度,要凉爽一些,所以鱼儿自然就只有选择这些位置了。 二、夜晚钓浅,白天钓深 夏季钓鱼,早晚温差都比较大,白天温度高,水体的表层和浅边水域的水温高得不适宜鱼儿活动,鱼儿必须要窝居深水避暑纳凉,此时要想钓有所获,用长竿钓深水才是上策。 而夏季如果是夜钓,选点必然要靠边趋浅,一是因为夜晚岸边安静无干扰,二是因为夜晚岸边的水温会随陆地率先变凉,三是因为岸边有较丰富的饵料。鱼饵趋浅靠边的天性再加上夜晚这些便利条件,就注定了鱼儿一到夜晚就必然义无反顾地游向浅边。 三、天闷钓浅,气爽钓深 闷热天气,最好不要出钓,因为这样的天气通常收获甚微。但是当我们出钓之后遇上闷热的天气时,也要讲究闷热天的钓鱼技巧。天闷时,温差小,气压低,空气流通不畅快,水体的上下对流也缓慢,于是氧气有浅入深的传递就受到阻滞,这样越是水体越深含氧量就越少。 此时,鱼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浮头。浮头就是鱼儿上升到较浅的水层去吸纳氧气,所以我们在天气闷热之时垂钓,最好选泽浮钓钓浅水,即使在闷热的天气情况下,很难有收获,但是此时钓浅水,也会比钓深水好上许多。 夏季钓鱼在气压较高的天气,由于浅水易被炙热的阳光晒透,水温过高,鱼儿自然会游向既凉爽又不缺氧的深水区,此时钓鱼最好要按照惯例用长竿钓深水。在水库,钓三四米深、五六米深均可;在池塘,最好要用5.4米以上长竿或海竿直指塘心。
腊月二十五有什么风俗 腊月二十五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五的俗称;中国春节传统节曰之一。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做豆腐、赶乱岁等。 风俗习惯具体介绍: 1、接玉皇 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移动图片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2、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传说,称“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3、赶乱岁 中国民间旧俗认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中国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寓意: 磨豆腐取其“斗福”之意。过去人们在这一天都讲究推磨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主要是取豆腐的谐音“斗福”,作为美好的寓意,希望来年有个好彩头。另外,吃豆腐渣实则也是过去人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农历腊月二十三要吃什么 1、饺子 北方除夕夜,饺子是用来吃的,意思是送走灶神,“送走饺子迎风的一面”。上菜时,饺子应该放在桌子上。另外,民间有句话叫“饺子比好吃的好吃”。春节期间,饺子及时成为不可或缺的食物。 2、粘糕 山东鲁西地区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歌。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家家户户蒸、吃粘饼的日子,意思是粘在灶王的嘴上,让他说天上的好,说人间的不坏。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他们甜而壮,入口软,意为“年年高”。此外,海南人还用椰子作为食材,制作椰子蛋糕供食用和祈祷,意思是“一年比一年高”。 3、年糕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就是俗称的“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的人们都有制作年糕的习俗。年糕是以糯米粉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为配料,放入模具中做成圆形,然后高温蒸熟而成。味道独特,有“圆圆”的意思。 4、杀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莲花兰洞、西陵新河、观音滨水草堂都有过年杀猪的习俗。除夕夜(农历12月23日)过后,热闹的杀猪戏就要开演了。选择最好的肉,炒或炖,精心烹制,倒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分享第一块鲜肉——杀猪后的汤。 5、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6、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7、爆米花糖 静安县的乡亲们一直说“小的时候,爆的时候饭香”。在“小年”这一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做爆米花糖,象征着新年的巨大财富和甜蜜生活。 8、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9、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0、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腊月二十三习俗 扫年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2021年浙江入梅时间是公历2021年6月8日; 2021年浙江出梅时间是公历2021年7月9日。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梅雨季节要持续多久? 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例如上海,浙江等地),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2021年上海入梅时间是公历2021年6月15日; 2021年上海出梅时间是公历2021年7月9日。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因为上海处在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带。所以上海也有梅雨季。在上海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上海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姘居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去年2020年6月15日,上海已进入梅雨季,连日来雨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