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的藏族人,他们都没有姓,而名字倒是多种多样,有的用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名字,如达瓦(月亮)、尼玛(太阳)、梅朵(花);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期来命名,如郎刚(三十日)、次松(初三);还有的以星期为孩子命名,如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 藏族人同名的很多,为了区别,有的就把籍贯和名字连在一起,如同名“旺雅”,则有“东亚旺雅”、“仁布旺雅”等,前面两个字都是地名;也有用职业来区别同名的,如“玛饮次旦”(即炊事员次旦)、“兴素次旦”(木匠次旦)。 还有的人名前面冠以男女老幼之称,加以区别,如同名“达娃”,就以“普达娃”(即男达娃)、“姆达娃”(即女孩达娃),等等,加以区别。 七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去请活佛来起。如果是贵族、有地位的人物,更是郑重其事地把小孩子抱到活佛那里去,活佛给小孩举行简单的取名仪式,主人带来哈达及其它礼物,接着活佛念经,最后对孩子说一些赞颂和吉利的语,然后才取名字。佛教的盛行影响到人们的名字上来,许多人的名字都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如: 丹巴–佛教、圣教 达杰–繁荣、发达 江央–妙音 多吉–金刚 格列–善、吉祥 群佩–兴法、兴教 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 拉姆–仙女 卓玛–救度母
标签 : 杏鑫风情 › 30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瑶族求婚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古老的求婚形式叫“传烟”。居住在勐腊县的瑶族,青年男女的婚事都由父母包办。因此,做父母的要常常在暗地里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对象。一旦发现了合心意的姑娘,便通过他们的熟人向女方父母传递青烟一叶,以示求婚。 女方父母接到男方家捎来的烟叶后,如果没看中男方,便将青烟再请他们的熟人退回,如果同意便将青烟留下。 男方父母则根据是否退回青烟而决定下一个步骤。如未退回,便继续请熟人再向女方父母传递青烟。第二次传递的青烟仍末退回,男方父母便可派媒人或亲自去女家求婚。去时要送给女方父母三叶半开青烟,女方父母如果收下,则意味着可以定婚。 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人恋爱过程中,女方还要做“思念烟”。当双方爱情达到—定程度而分别后,女方为表示对男方的尊重和留念,就选两张同样大小而质量好的烟叶编成绳索样,卷成圆团,用红丝线绑牢,再用两张烟叶包扎好。 这时的包扎很讲究,不能将烟阮翻着包,翻着包意味着离心离意。 精心制成这个思念烟之后,如果每天去做什么都要带回一样东西作纪念。比如去赶街就用一张烟叶包扎,去玉米地里干活就用王米叶包一一节烟,去拔红薯时就用红薯叶子包。 总之,去做什么农活就用什么植物叶子作为标记。如果是下雨或是农闲时节在家,就用树叶或纸来卷烟,以此表示女方在此期间没有哪一天不想到自己的情人。 待到相会时,女方就用一条精乱的黑头巾包着,又用纱带或红线绑好,送给自己的情人。 当男方打开这份珍贵的礼物时,全部深情厚意都体现在这份恋烟中,男方很感动,就将自己用蔑条精心编制成的小箩和一支光滑优美的短烟杆送给女方,作为订婚礼物。女方把这份礼物拿回家,父母兄弟及朋友见到时,人人称好,同意订婚。
在我国,回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塔吉尔、保安和乌茨别克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占全国少数民族的1/4,因此伊斯兰教文化对我国有较深的影响。宰牲节、开斋节和圣纪节是伊斯兰教的三个重大节日。 回历三月十二日的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穆罕默德公元570年生于麦加).每年这一天穆斯林都要举行集会、诵经、赞圣和聚餐。 开斋节在回历的十月一日。我国新疆地区称之肉孜节,“肉孜”原是波斯语,是斋戒之意。按照伊斯兰教义,回历九月是斋月,成年穆斯林都要守戒一个月,每天只能在日出前和日没后进食,白天不能吃东西、饮水,控制私欲,体验饥渴,紧衣缩食,避免挥霍。八月二十九日要观察月亮,看到新月,则第二天为斋月的开始,八月为小月;看不到新月,则第三天开始斋戒,八月则为大月。九月二十九日也要观察新月,看到新月,则第二日开斋,九月为小月;看不到新月则第三日开斋,九月为大月。到10月1日斋戒期满,即行开斋,为开斋节。清晨,穆斯林沐浴后穿上盛装,赶往清真寺举行集会。随后,亲友们互相拜访,馈赠油香,或大家聚在一起联欢。 宰牲节在回历的十二月十日。宰牲节又名古尔邦节,其在阿拉伯语中为牺牲之意。据说此节源于古代阿拉伯的一个宗教传说。相传,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安拉启示他杀掉自己的儿子献祭。虔诚的易卜拉欣毫不犹豫地将刀举向儿子易斯玛仪勒。就在刀即将落下的瞬间,安拉派遣的天使牵着一只羊赶来,用羊换下了易斯玛仪勒。易卜拉欣的真诚经受了考验,成为圣祖,宰牲致祭的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在宰牲节前,人们忙着打扫街道、庭院,制作各种节日食品。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少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之后,宰杀牛、羊或骆驼,将它们的肉分成三份,一份自己享用,一份馈赠亲友,招待客人,还有一份送给孤寡,救济贫困。宰牲典礼结束后,有的人带着礼物走亲访友,有的人去郊外扫墓,祭奠亡灵。男女青年们则身穿盛装,在一起载歌载舞,玩个通宵。 宰牲节接近新年,有些人误以为是穆斯林的新年,其实不然。回历的1月1日才是穆斯林的新年,如同农历的元旦。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礼仪种类主要有见面礼、问安礼、请安礼、辞岁礼、拜年礼等。时至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满族的礼仪也渐渐废弛了一些,但是敬祖先、孝父母、礼宾客之礼犹存,满族的风俗民情特点仍然很明显。 满族是入关以后,在本民族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又吸收汉族儒家的伦理道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礼仪,这些礼仪主要有: 请大安:又称“打千儿”,满语称“埃抗搭拉米”。产生于辽金时代,是满族男子下级对上级或对尊者的礼节,分别多日的平辈相见,有时也施此礼。其具体方法是:先掸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微向前俯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介于作辑与下跪之间的动作,边动作边唱诺:“请某某大人安”。而受礼者稍弯腰、两手略向前伸,掌心向上,稍低头即可示还礼。 请小安:就是问安,其动作是垂手站立,低头唱诺,问赛音,赛音是满语,即问安的意思。平辈相见,也常施此礼。 妇女请安礼仪与男子不同,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弯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与男子“打千儿”属同礼。媳妇早晚都要向公婆问安。 昔日贵族之家,少辈每天都要向长辈请安,谓之“定省”,分早安和晚安,早安称之为“省晨”。 顶头礼:老年夫妻久别重逢时的礼节。是时,妻子迎上前用头顶住丈夫胸部,丈夫则轻轻抚摸其妻的背部或头部。 擦肩礼:平辈相见,互相“打千儿”后,互碰双肩,表示亲近,俗称碰肩膀头。 贴面礼和接吻礼:这是清初宁古塔等地的礼节。相见时不分男女,皆相偎抱,或贴面相亲,或亲嘴不已,以表达内心的深情。清中期以后,这种礼节逐渐消失,代之以执手问安或其他礼节。 叩拜礼:俗称“叩头”,是满族大礼之一。一般在初见长官、婚丧大礼、祝寿庆宴或受穆空达指责时方用此礼。平时只叩一个头,祭祖跳神烧香时叩三个头,见皇上则要三拜九叩。 拉拉礼;这是满族妇女的常礼。两个平辈妇女相见时,互拉双手问好,是为“拉拉礼”。 待客之礼:敬客重客是满族传统的礼仪。清初东北满族地区设有客店。人们远出不带干粮,路上遇到人家,可直入其室,吃住自由,即使是贫寒之家,也要设法拿最好的食物让客人享用。如天晚留宿,王人要请客人睡南炕,还要精心照看客人的马匹。 此外,有客人来时,一般由父兄接待,其他人则站立伺候。给客人上菜必须成双成对,这种习俗在东北地区保存至今。满族接待客人,不避内眷,家庭女性成员都可参加对客人的敬酒等活动。客人一旦接受妇女的敬酒,就必须喝于,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今天,满族的礼仪已大为简化,晚辈对长辈多以鞠躬致礼,平辈之间则常施握手礼。至亲中,妇女还行“半蹲礼”。
祭天是纳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春节活动。俗语有“纳西重祭天”之说,充分表明祭天在纳西人心中的地位。祭天分春祭与秋祭。春祭在春节期间举行,而且比秋祭隆重,因而称为“春节大祭天”。祭天在村边专门的祭天场 (又称祭天堂)举行。祭天场用石头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场地,内设祭台,四周遍植郁郁葱葱的常青树。大研镇居民,没有专门的祭天场,他们在轮流当值的家户庭院里,用松柏树枝搭成祭天棚。 现摘录民族学家李近春、王承权调查的丽江白沙雪嵩村李氏“古徐”祭天群的祭天情景。 “古徐”群的春祭在正月初十至十四日进行。祭祀前,村民要作好各种准备工作。首先每年轮流由两户人家喂养用于祭天的“神猪”——大猪有120斤,小猪也得在80斤以上。这两家人还要在腊月各酿造一坛祭天用的水酒。 正月初九之前,“古徐”群的村民要准备祭天用的干净、洁白的“神米”;要搓制大香——这种大香以木杆为轴,用当地产的厚棉纸搓裹上香粉而成,它长三四米,粗如茶杯,可燃烧一天一夜而不熄。这天还要派专人到山上砍伐栗树、柏树,井把它栽于祭天场的祭台: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以代表天父天母;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前排两棵小栗树,这是纳西族始祖崇忍利恩、衬红褒白夫妇的代表。 正月初九白天,每家派出一人,他们各自带着一根长木杆和两张竹席来到祭天场,在这里搭天棚,扫场地,栽神树,安神石,砌灶安锅。依照俗规,用于祭天的饭甑、锅、秤、刀、叉、盆、案板等一应炊具,均为祭天群所共用,平日不得随意使用,而由有关家户妥善保管。他们点燃了祭天场中心的火塘之后,要让灶火一直燃烧,不得熄灭。 这天晚上,各家户要举行量米仪式:家长擎着用松、柏、杜鹃和蒿枝扎成的火把,照燎厨房、堂屋以及庭院内外的各个角落,以驱除邪秽。接着他回到堂屋,把神米倒入放于板凳上的米篓里。随后,家长按家人辈份、年龄的大小,顺序念名,用米升量神米,再倒入米篓中,并边量边说某某已交纳神米两石,某某已交纳神米一石……此时,主妇在厨房炸米糕。她一听家长念到第一个名字时,便将米糕下锅油炸。量完神米时,家长唱道:全家都已向天地人皇交过神米了,请神明保佑全家健康、长寿。这时,由一位男子背着米篓(负责养神猪的人家则背一坛酒),扛着搓制的大香和被褥去祭天场。他们把米篓放在神树后面,并在祭天场夜宿守护。 正月初十凌晨,住场人点燃大香插于祭台前面,养猪人开坛献酒。不一会,材民前来祭场举行晨祭。他们献上麦酒、甜茶、饵块,按辈份大小为序,前后排列,拈香祭祀神树。祭毕,大家围坐火塘四周,按户分配祭品,共进早餐。按照惯例,凡在今年祭天前增添男孩的人家,他们可从养猪人家那里分得两个麦米团 (这是将小麦煮熟,用礁眷烂,揉成团状而成),比一般人家多一个麦米团,以示祝贺。而本年内的新婚之家,这时则要拿出红糖煮糖茶给大家喝,或分发糖块给大家——一众人得到糖块,都大声欢呼:“希望明年糖水更甜!”“祝福子孙兴旺!”
现代社会,人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但在旧时,有些少数民族的人是有名无姓的。实行这一类名字制度的有高山、傣、门巴、布朗、拉祜、独龙等10余个民族。 高山族的命名,多从祖传名谱中选择。名谱按性别分类,名字的意义或表示出生的时间、地点(如拉赫格,中午;布达勒,房屋外面);或是动、植物的名称(如突麦依,熊;法威.野猪;巴奈,水稻),但绝大多数是祖先的名字。 由于名谱所载的名字有限,所以重名在所难免。高山族区别重名者的方法,与傣族相同,也是在名字前加一个词汇,如高个子布昆、神气的布昆、打猎布昆;苗条瓦利、长发瓦利、爱笑的瓦利等。 门巴族小孩出生3天后,由父母或者活佛、喇嘛取名。父母取名,有的以出生时间为据,星期一出生的叫达娃,星期二出生的叫明玛,星期三出生的叫拉巴……星期日出生的叫尼玛。有的以实物命名,如桑格(雄狮)、巴桑(金星)、达尼(猫)、穷东(鸟)、卡基(刀)。活佛、喇嘛取名,无疑与宗教有关。如桑吉拉姆(佛天女)、喜绕措姆(智海神)、江白旺秋(文殊王)、民珠多吉(圆觉金刚)、衮桑多吉(遍善金刚)等等。 独龙族没有姓,但在名字前冠以家族公社的名称。男子的名字的一般形式是父名加排行或加爱称,其排行用词为朋、顶、千、桑、典、具等。对最小的两个儿子,排行用词是达绕、达马。也有人长大后自取名,代替排行名。如有人叫“孔当•顶•阿克洽•松旺”,这里的孔当是家族名,顶是父名,阿克洽是爱称,松旺是自取名。 女子的名字的一般形式是母名加排行或加爱称。其排行用词是能、捻、嫱、奈、钦等。如有人叫“白丽•喃木•顶•阿克洽•能”,这里的白丽是家族名,喃木是母名,顶是父名,阿克洽是爱称,能是排行名。
为传承民族文化,充分展示侗族河歌的独特魅力及促进毗邻地区各民族往来,繁荣农村经济,黎平县龙额乡龙额村将于2009年 3月23日至25日隆重举办“己丑年龙额春社暨第三届侗族河歌文化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盛装绕寨游 行、春社祭祀、“捞社”、龙额各族服饰展演、龙额河歌、笛子歌、侗族大歌、叙事琵琶歌表演、河歌比赛以及盛大的集体春游及物资交流等。 “河歌”,侗语称“嘎孖”,是侗族小歌类中的一种,主要流传于都柳江两岸及其支流一带的侗族地区,是当地青年行歌坐夜的流行歌种。该歌种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河边情调浓郁,抒情优美、歌声独特,是侗族音乐文化的一颗明珠。 龙额位于贵州与广西交界处,黎平至广西高安柏油路过境,是侗族女英雄、圣母“萨岁”的故里,侗族河歌十分盛行, 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第一、二届侗族河歌艺术节已分别于2007、2008年龙额春社期间举行。 龙额春社的来历: “春社”则是龙额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这是龙额一带侗族同胞纪念“社公”木阿点龙的传统风俗。相传古时侗乡有一位著名厨师叫木阿点龙,能做一手好菜。一次皇帝南巡,得知此人后,即令其跟随进京做御厨。 一日,皇帝寿辰,大摆筵席。席间,皇上问“世上什么最好吃?”,来客各有所好,有的讲猪肝马肺最好吃,有的讲山珍海味为上菜,有的见皇上吃什么就说什么好吃,只有木阿点龙心直口快,说世上只有盐最好吃。皇帝令人取来一尝,顿时眉头紧皱,咸不堪言,认为木阿点龙是有意让自己出丑,勃然大怒,下令将木阿点龙推出去斩首。 木阿点龙的一位朋友暗自决定要为朋友伸冤。这天在做晚宴时他故意不在菜里放盐。宴席上,由于几个菜里没盐无味,客人们都不喜欢吃。皇帝见此大声斥问:“今晚的菜怎么没有中午的做得好吃?”木阿点龙的朋友说:“午饭时,木阿点龙因说了盐巴最好吃,皇上将他杀了,所以今晚做菜时小人一点盐巴都不敢放。”皇帝听了恍然大悟,后悔自己错杀了无辜,于是追赦木阿点龙无罪,追封为“厨神”,予以厚葬,规定这一天(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木阿点龙的祭祀之日,并下旨令一名姚姓官员专司此事。数千年来,这一支姚姓后人均“奉旨”操办这一节日,从未间断。 在龙额一带侗寨,人们把木阿点龙称为“社公”,把他遇难的日子称为“社日”,并持续三天,以“赶社”、“吃社”的形式加以纪念。按传统,是日仍由姚姓人家主持设宴请吃“社饭”,并痛饮至深夜。 龙额十分重视社日活动。节前要杀猪宰羊,男女青年下河捞虾作社日打油茶用。“社日”的饭菜均是前一日做好,至期在墙上画三匹大马,燃点香烛,请木阿点龙和祖母以及媳妇三人回乡团聚,并求他们保佑侗家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社”饭菜调味均偏重,饭前喝点盐水,表示不忘木阿点龙的教诲:“不可一日缺盐。”又因木阿点龙是被刀错杀的,所以这一天侗家均禁用刀器,连做菜时不能用刀切,而代之以剪刀,以纪念无辜的木阿点龙。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田坝或放牧坪,作为社场。每年到这一天,“四脚牛”、“六洞”及与广西毗邻的福禄、大年、洋溪一带方圆数十里侗寨万余名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社场之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侗家后生和姑娘们则穿上新衣裳。姑娘佩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邀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本寨的后生、姑娘分别邀请外寨后生、姑娘到自己的寨上做客吃“社饭”。“社饭”用糯米、籼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胀,淘净滤干,倒人簸箕或大盆里,将备好的熟腊肉丁、鲜肉丁、油炸豆腐丁、画眉蛋或黄豆、花生米、野伏葱、芥菜、青菜和猪油、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蒸熟即成香气扑鼻,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的“社饭”。席间,一些后生用棕皮、布块蒙面,或脸抹锅底灰,打花脸,扮成侗家妇女模样表演捞“社虾”、“社鱼”,诙谐地唱起酒歌向姑娘们吐露心迹。晚饭后,男女青年汇集歌堂,在那里玩耍、对歌,欢乐的气氛延续深夜……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59.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8月15日,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半坡村举办“天赦节”占偶粑(吃岩饭)文化活动。 相传半坡先祖欧盛华小时候体弱多病,其父欧兴明向半坡良滩神医婄欧寻求医治,婄欧让欧兴明带儿子欧盛华在天赦日那天去龙凤滩祭拜神灵,占偶粑(吃岩饭)。说来神奇,自从欧盛华占偶粑(吃岩饭)之后,身体慢慢康复了,长大后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 自那以后,半坡村就流传天赦节占偶粑(吃岩饭)的习俗,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天,村民将家里的刚蒸好热气腾腾的糯米饭、腌鱼腌肉、炒好的鸡鸭肉等挑到寨脚的小溪里举行祭祀活动。这节日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健康节”。 当天下午17点开始,欢快的侗族芦笙拉开了“天赦节”文化活动序幕,舞蹈、侗歌、三句半等节目纷纷出场把文化活动拉上高潮,经过两个多小时文艺表演,最后“天赦节”占偶粑文化活动在大型多耶舞节目中落下帷幕。”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302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银潭是一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该村距贵州省从江县城20公里,从江-谷坪公路从寨边经过。寨子周围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栉次鳞比的民居、杉木结构的吊脚楼依山傍水,13层鼓楼鹤立寨中,一条清澈的小溪穿寨而过,婉延奔流,村寨周围坐落有序的稻田和溪流,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银光,故名银潭。这里民族风情原始古朴、独特,有金道抬官人、’腊汉”腊面’(侗语称男女青年)在红豆杉树下荡秋千传情等习俗。这里的民族节日众多,主要有侗年、六月六月、牯藏节等节日。 摄影人简介:yljczzx是一位充满活力的摄影师和旅行者。他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尽收眼底”。他“用镜头记录生活,用心灵感悟人生。”喜欢他的作品,请拜访他的摄影博客 http://yljczzx.pp.163.com。 本文来自yljczzx,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黄岗侗寨位于从江县和黎平县交界处双江乡,距黎平县82公里,距从江县33公里,是一个藏在山中尚不为人知的侗寨,这里的侗族大歌、民俗、风光都居从江之首。 300多乎户人家的黄岗侗寨,令人吃惊的居然有5座鼓楼。在一片二层小楼的地方出现一座十几米高的鼓楼已是鹤立鸡群了,更何况是5座。鼓楼是统一族群集会的地方。相传黄岗醉倒的先人是5兄弟,后来5兄弟各自生息繁衍,演化出5个大的族群,于是兴建了5座鼓楼。黄岗的鼓楼独具特色的是:每一座鼓楼中都挂着一块写着二十四节气的木板,供大家掌握节气。每座鼓楼还有两条龙,栩栩如生。 黄岗侗寨是唯一一个过“喊天节”的侗寨。喊天节又叫求雨节,侗语称:谢萨向,意思就是祭雷婆。喊天节的神奇之处在于:如果仪式之前是晴天,那么仪式后一定会下雨;如果仪式前是雨天,仪式后就一定晴天。如此持续多年,屡试不爽。之后开始摆起长桌互相敬酒。晚上则开始著名的侗族大歌,热闹非凡。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1390.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