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在水族地区教育科学文化还相对落后,加之风俗习惯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水族民俗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既能成功的,我们必须作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应当怎样改革水族民俗,怎样做好这一工作呢?我们认为: 1.要搞好思想建设,在全面提高水族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上下功夫。改革水族民俗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人,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恬,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任何民俗都不是短时期所形成的,而是代代相传,因袭成习惯的。因此对它的改革不能一成而就。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只要广大水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既能增强对陈规陋习的鉴别能力,从而自觉地抵制旧风俗,发扬新风尚。 2.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规定,强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约束力。进行水族民俗改革,既要搞好思想建设,增强水族民众改革民俗的意识,唤起人们改革民俗的欲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规章制度把思想教育和必要的限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同有关法律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移风易俗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真正收到成效。 在研究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划清良俗与陋俗的界限,比如,要划清封建迷信与宗教信仰的界限;结婚中购置必要的物品与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界限,封建宗法话动与正常人际交往的界肠经济援助与送礼受礼的界限,等等,使健康风俗得以发扬光大,陈规陋习得到真正革除。 3.加强科学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信仰民俗的神秘性往往与愚昧性联系在一起,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科学知识贫乏,人们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便相信世界上还有一种超自然力的神秘的力量存在,于是鬼神崇拜产生了。 在水族地区,过去虽然有不少人对鬼神的存在产生过怀疑,但园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抑论始终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相反,鬼神迷信却传播很广。时至今日,在水族居住的—些地方,封建迷信还比较严重,凡是生死、疾病、灾荒、吉凶、祸福、求子、求财等等都要敬神,而这就必须请巫婆、鬼师占卜念祝词。这些不仅浪费了资财,加重了群众负担,影响了生产发展,而且污染了社会风气,毒害了人们的心灵。为此,在水族地区,还要高举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大旗,广泛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为提高广大水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面努力奋斗。
标签 : 杏鑫有主管吗 › 29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傣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由于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热、物产丰富、山林茂密,因此傣族服饰极具天然气息,与居住的环境和谐相融。傣族人居住的村寨多盛产竹子,因此他们将竹子制成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生活当中,还用细竹篾编成竹笠和腰箩,进行精心地彩绘,作为服装的佩饰。 傣族的服饰美观淡雅,多用浅淡的花色和竹色,崇尚中和之美,将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融入服饰当中,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傣族服饰讲究实用,体现出傣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民俗文化特点。 傣族无论男女,喜欢在肩背挎一个用织锦制成的挎包,也称作筒帕。挎包的色调鲜艳,织出各种风格淳朴的花样和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此外,傣族人喜爱孔雀和大象,常将这两种动物的图案编织绣制在筒裙、衣襟、挎包等物品上,每一种图纹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内涵。 傣族妇女喜欢佩戴首饰,如戒指、手镯、耳坠、项链、腰带等,女婴一生下来,家长便用专用针为孩子扎耳眼,准备将来佩戴耳环。傣族妇女的首饰多用金银、玉石制成,银腰带是必不可少的装饰物,银腰带越宽就越美,上面装饰孔雀等各种由珠玉拼成的图案,不仅具有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拉祜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是古代氐族和羌族的后裔,与彝族、纳西族等同源。 拉祜族服饰很有特点。拉祜族人注重装扮,服饰文化发达,并且以黑为美,主要的服饰也崇尚使用黑色和深蓝色,多用银泡进行装饰。 拉祜族的男服女服都以黑色为主,在襟边、袖口、裤脚边、护腿套等地方,装饰以多彩的花色,如红、黄、白、浅蓝、嫩绿等。这些颜色较为鲜艳的装饰用彩色线和彩色布组成,黑色搭配了五彩斑斓的精美图案,绣工精制,款式丰富,是拉祜族人的最爱,使衣衫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在拉祜族服饰装扮的传统中,妇女头上包裹黑色的布头巾,戴上银色大耳环,胸前佩挂一串大银牌(称为“普巴”),成为拉祜族服饰的鲜明标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拉祜族妇女使用更多的银饰品作为服饰的点缀,主要有银泡、银纽扣、银吊子、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尤其是嵌缀银泡,更成为拉祜族服装的主要特征。 按照拉祜族的习俗,妇女佩戴的银饰越是齐全,越显出她的华贵和富有。除妇女佩戴银饰以外,拉祜族的年轻男子也有戴银质手镯和银项圈的习惯,也是为了彰显其富贵。 以上是对拉祜族服饰特点,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在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对“老”的观念态度是十分尊重的。“老”和能力、权势成正比。因此,主持和操纵权与法的多为老者,凡遇重大事务均由老者处理,村寨的寨主都由年长者担任,即所谓的“长老制政治”。 云南东部的壮族长老制度,形式上很奇特,每个村寨的中央有一所房子,被称为“老人厅”,专为寨老议事之所。 苗族的“议榔”也大都由寨老主持,在黔东南台江、剑河地区叫做“娄方”(理老),广西融水地方则叫“头老”,贵州从江地方叫“榔头”。贵州榕江地方的苗族社会有一整套完备的长老制度,它由寨老、活路头、牯脏头、鬼师组成,他们一律是年长的老者,被称为“四老”。他们全权主持维护全寨社会、生产秩序、进行宗教活动和对外事务。 侗族对“理老”要求很高,他必须是寨里德高望重,精明能干,办事公正,熟悉“理词”的老人。年轻人是没有“能力”来胜任寨头的重任的。 盘县刘官区马场乡彝、苗族的长老制,其权限范围非常之大,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无所不包,并操有一定的生杀予夺权。据说在解放前,寨老的话具有绝对“法”的意义,任何人不得违抗。 为什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都广泛存在不同形式的长老制度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那里数千年的文化滋养着一个无法说明的心理暗示和现实存在:以“老”者为尊,“老”不仅包容了“能”,“老”还具有“法”的效力。 中国文化的最基本单位是族,小可指家族,大可指氏族,再大者可以指民族。在一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家族中,数代同堂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天然的土壤孕育和发展了以“老”者为尊的传统,延续的传统促使了一个民族的心理认可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同理,氏族的“长老”们就是一个个的爷爷,公公,其本钱主要就是“老”,他们的能力大半是非现实的,而是历史世袭的,是历史文化观念所创造的价值:“老=能”,赖以维持整个氏族秩序的正是那些寨老们从祖宗(老辈)那里因袭下来的习俗,它构成了自然法的最终极意义。
保安族服饰发生过多次变化。据保安族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马少青、高占福、马克勋、马祖传等在他们的著述中介绍,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主要有以下数种: “一连鹰”与“柔纳” 保安族青年男子特别讲究头戴所谓“一连鹰”的狐皮帽。帽顶一般用红色、黄色或蓝色的布料做成。帽前额缝有毛色鲜艳的狐皮。它戴在头上,看上去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显得十分威武。平时,男子也有戴毡帽的。年轻男子的服装叫“柔纳”,形式类似藏袍,大斜领,大斜襟。老年人都穿青、蓝、灰三色盘袄,外套青色团花缎子褂。褂子为对襟,后面有开岔。他们的服装有夏单、秋夹、冬棉之分;尤其是夏天,多是白汗褡套青坎肩,裤子皆为大裆裤,到秋天再穿上套裤。 “西瓜皮”与花帽 年轻妇女头部多用六尺青纱或青绢包头,后面挽一个髻,髻上别一个形似柳叶的钗子。大姑娘多留一根长辫子,头戴一种俗称“西瓜皮”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形式是圆顶、大边、小口。详细说,这种帽子还有红顶、绿边,绿顶、红边及半红顶半绿边的区分。其边都打皱折向上卷起。帽子左边通常吊一根穗子,穗子上面拴一只荷包。青壮年妇女也有喜欢戴一种用棉线勾成的花帽,这种花帽样式有统一的格调,一般是红底、黄格,格内绣黄花;有红底、白格.格内绣白花;有红底、绿格,格内绣绿花;个别的也有绿底红格,格内绣红花的。 “麻吾鞋”与“索巴鞋” 保安族青年妇女穿的鞋就有麻吾鞋、刀子鞋、福字鞋、黄尕鞋、三跨邦、尕耳朵、尖尖鞋等等。其中最讲究的是麻吾鞋,鞋头做成一只怒目圆睁、鼻翼高悬、开口呼啸、钢茬胡须的布老虎,在直直耸立的耳朵上还吊着两串丝穗。男子的鞋袜,夏天多是圆口青色单鞋,白丝布袜子。冬天则穿“木端”,又名“索巴鞋”。这种索巴鞋,底厚一寸,鞋头上卷突出,鞋尖到鞋面上端夹一条黑色羊皮梁,鞋筒内贴缝十字花氆氇,类似汉族的朝鞋。 现在的保安族,无论男女老少,因受时代的影响,大多穿时装便服,青年男子主要穿中山装和西装;年长男子主要穿中山装。女子的穿戴,五花八门。少女常梳长辫,穿鲜艳的上衣,戴绿色绸纱制成的盖头,或同汉族女子一样,穿流行时装,牛仔服、健美暇、各式裙子、西服等等。
生活在甘肃迭部的藏族,男子不喜欢戴帽,多以毛巾绕头。身着长衫,多以麻织品为主,腰扎红腰带,右臂外露。足穿牛皮底长靴,黑色长裤,裤筒较窄。 但也有例外,比如在腊子口一带的藏族男子穿大裤,短袄,缠腿。妇女戴圆筒平顶高帽,身穿大襟长袍,里穿贴身衬衣,有时长袍外套一件肥大坎肩,扎一条漂亮腰带。未婚女子梳2条辫,已婚妇女梳3条辫,盘头、垂吊均可。有时并不严格,盘梳小辫、多辫,任其喜好。 据民族学专家王一清介绍:迭部藏族,除益哇乡扎尕那一带有穿着牧区服饰外,其余各地着装比较简单,色调稳重凝练。 像旺藏、多儿一带藏族男子不戴帽,仅以白毛巾或同样布幅的白布,顺长折叠成宽15厘米的长条,一边紧挨额际缠绕一周,正好呈圆柱体,上面开口。女子头戴夹层软胎平顶“圆筒高帽”,帽檐依次缀以红、黄、蓝诸色布条,布条至衔接处折而向上延伸达于顶端,帽顶用白布封口,微凹。 他们身着交领的自织白色麻布长衫,右臂外伸,腰系红腰带,上别坎刀,衫长及于膝下。足登高勒“骆蹄”(即单层牛皮包底的靴子),下着窄裤筒黑色长裤,膝下部分装入靴筒。 在这里,妇女们身穿半高领、右衽大襟的长袍,类似蒙古族袍服,黑色居多。领、襟部分先用花布绲边,并镶缀黄花暗花锦缎,再用十字氆氇以及各色布条竖直饰以10-15厘米的宽边,线条粗犷,色彩对比强烈。
保安族虽像汉族那样也十分重视“入土为安”观念,但葬式与葬礼同汉族大不一样。 据有关资料介绍,保安族人一生辛劳,至寿终正寝之时,首先要请阿訇为他念经,让他安详地到另一个世界去。当人正在咽气的时候,家人不能惊慌,不能喊叫,更不能大声哭泣,只须静静肃立。其他人要为他赶快支起一张木床,上面铺上一条干净的棉毯。 待病人彻底断气后,人们合其双眼,闭其口齿,脱去其衣服,顺其四肢,然后很快将尸体从炕上移到木床上,覆盖白布单或毯子。亡者头东脚西,仰面直体,表示死者遥望圣地天房。 保安族讲究,人亡后,亲属不能号啕大哭,只许默哀或轻声啜泣。子女们瞻仰遗容之后,便要举行名叫“抓水”的仪式: 把尸体抬到“水床”的上面,直体仰卧,有7-9人站于水床周围,各持香一支祈祷默哀。然后开始“抓水”,一般由3人操作,其顺序先净下,后洗头部,用白布或棉花沾水擦口齿和鼻孔,再洗脸和两手至肘,接着按从头至足、先右后左的顺序冲洗全身三遍。 抓水仪式一结束,再把尸体重新抬到早已铺上裹尸布的木床上。这时给亡者穿好衬衣,再用白布(叫“克凡”)包好尸体。裹尸仪式中有性别之分,如果是女尸,先包头部后包胸部,并由年龄大的妇女执行。男尸由男性去包,在顺序上无太多的讲究,只要干净利索就行。 尸体裹好后,便打发青年人把寺内公用的抬尸匣送来。一般是由村上的老人在匣底先铺好一条崭新的毯子,放一个新枕头,然后4个青年人把尸体装入匣子,并在尸体上另盖一条单子,再合上匣盖。 保安族讲究速葬,一般是晨亡晚葬,晚亡晨葬,通常情况下最迟不能晚于第二天凌晨。保安族举行埋葬时,不允许任何妇女到墓地去。在埋葬前,阿訇带领参加送葬的成年男性肃立,为亡者举行葬礼,俗称之为站“者那则”。 当尸体送到墓地后,众人把尸匣抬到墓西,四人将盖尸身的单子从四角撑起,遮住太阳,其他人把尸体抬进墓坑,放入炕底偏洞。葬式头北足南,尸体侧睡面西,表示亡者永向麦加天房。待放好尸身,最后用土坯堵好洞口。 亡人入墓后,阿訇开始念《古兰经》。儿子捧土一把一把地撒向墓坑,其他送葬人开始填墓坑垒墓冢。保安人的葬礼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依照教规,一切从俭。 保安族虽不讲究“七七”祭奠制,但在亡者下葬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家人也要请阿訇到墓地念经。 天堂是永恒的乐园,保安族人一生旅途之最后归宿就在于落脚这一美妙的圣境,一颗终生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的心,在一片诵经声中安然地停息了。然而,它却带着一生的辛劳和为人类贡献了终生的喜悦飞向了远方。
苗族定亲时,要吃定亲酒。举办的过程,各地不一样。镇宁县的苗族地区,定亲酒是由男方家出钱,女方家筹办。 男方家托媒人把钱交给女方家父母,女方家父母又把这钱交寨老安排。一般是杀一头肥猪,二只鸡(公母各一),以请家族、寨邻来吃定亲酒。男方家请的媒人是主客,安排在堂屋中间,酒肉摆满桌,要有鸡(公母各一)八块(即把煮熟的鸡砍成八块)三盘。 酒前,先由媒人拿出一点钱来摆在桌上,叫“垫桌钱”。接着敬鸡头三转,最后把公鸡头转到媒人手,母鸡头转到女方家叔伯的手里。之后便是开宴,酒过三巡九转,每人要喝三碗。媒人下席临走时,女方家要送一腿猪肉,包一坨饭给媒人带回男家去祭祖,表示姑娘已是男方家的人了。 在惠水高坡一带的苗族,是男方家请一长者和媒人,提一壶酒,抱一只鸡到女方家定亲。女方家亦请族中长者参加。杀鸡时,女方长者念《鸡词》,大意是:鸡从哪里来?从金山银山来……然后把鸡砍作两大半,一半交给客人带回去,表示婚事已定。有鸡头的一半留下招待参加订婚的人。 在宴席上,宾主开始各讲些“大喜日子”、“发儿发富”之类的吉利语,然后女方提出彩礼。议妥后,女方父母便送给男方长者和媒人一元二角钱;男方长者亦代表男方父母送给女方长者一元二角钱,俗称“拴亲钱”。 开宴了,主人把鸡头和鸡爪拈给客人。客人接过鸡头后,撕作上下两半,上半和左爪给主人,下半和右爪留给自己。分配好后,宾主便按先后顺序唱《鸡歌》,唱一段喝一口酒,撕一小块鸡头肉吃,直至把鸡头吃完为止。
我们在滂沱大雨中连续奔波了一整个白天,从千里之外匆匆归来,此时此刻夜深人静,我静静地守在奶奶的灵前,思绪在空灵寂静的夜里无限扩散,依然毫无倦意…… 奶奶走了,据说是平静地离开。一整天,我们沉浸在剧烈悲伤的情绪里,踏上一段奔丧的断肠之旅。 奶奶是妻子的奶奶,但我亦一直将她当成自己的奶奶,只因为她给予我们无限温暖的爱,是那么丰富而且不偏不倚,或许在她的心中,亦早已将我看作自己的孙儿一般。 记得那是14年前,头一回在妻子家过年,那是奶奶第一次看到我。那年家里杀了一头猪过年——那是奶奶自己亲手喂大的肥猪。吃饭的时候,奶奶往我的碗里夹了一块猪蹄尖,家养的土猪味道特别鲜美,我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啃光了这只猪蹄。奶奶见我吃得津津有味,就不停地往我的碗里夹来猪蹄。后来妻子告诉我,奶奶几乎将一整头猪的蹄子,差不多全部夹给我吃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看到猪蹄都会觉得腻,但是内心却又情不自禁地怀念奶奶做的猪蹄。 记得10年之前,也是这般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妻子搬进我们的第一个新家,同时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婚礼。岳父、岳母、奶奶和外婆,从遥远的家乡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和汽车,赶来我们生活的南方,参加我们的婚礼。尔后,我们特意留下奶奶一起生活了半年时间。那一段时光里,奶奶总是在家里为我们做好饭菜,每天下班一进门,就会闻到香喷喷的饭菜,我和妻子再也不用像从前那般整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再也不用徘徊在街头以米粉度日。 因为奶奶做得一手好饭菜,小伙伴们也都时常乐意到家里来做客,每次看到我们一群小伙伴狼吞虎咽、杯盘狼藉的样子,奶奶的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奶奶特别喜欢整洁,家里的地板她每天都要拖一遍,花花草草的每一片叶子亦要用毛巾擦过一遍。而我在这些方面就逊色了许多,以至于奶奶总是笑话我说:“你这么不讲究,你要是个姑娘的话哪个要你哟!”然而10年过去,我已经改观了许多,而奶奶却已经不在了! 每一次长途奔袭回到老家,我因为旅途劳顿而胃口不佳,奶奶见我吃不下东西,总会着急地说:“你什么都不吃可不行啊,你想吃什么告诉奶奶给你做”……那番温情的话语似乎依然回响在耳际,可是在我们即将启程的又一次长途跋涉过后,这熟悉的话语就再也听不到了! 噩耗传来的时候,我怔怔地望着头顶上灰蒙蒙的天空,多想让时光可以倒流,多想重新回到您的身边,安安静静地聆听那些曾经呢喃的话语。
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湘黔桂三省坡“六月六”歌会于2010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初六)在通道县独坡乡木瓜举行,这里是《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乡镇,也是湖南省民族文化重点乡镇之一,其侗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这里有崔相郎和邹霞凄婉、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六月六歌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群众基础,歌会的举办有力促进边区民族经济发展,加强边区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挖掘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届歌会着力打造民族特色,突出活动创意,将采取“市场运作,民办公助”的形式举办。本着“增进三省交流,凸显民族文化”的原则。届时将举办民族文化表演、古老侗锦展示、双歌情歌对唱、斗鸟趣味等活动,歌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文化氛围浓厚,体验原真民族文化魅力,是享受盛夏文化盛宴的好去处。 情歌对唱 观众 小观众 和谐楼 和谐楼 和谐楼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1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