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苗族饮食有哪些特色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祖先在与黄帝的斗争中屡战屡败,最后被迫撤退到比较偏远的地方进行防守避难。因而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位于山顶或山腰等难攻易守的地方。所以苗族饮食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大部分苗族人都善于做腌菜、豆制品、酸汤等易保存、可长期食用的食物。 苗族的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部分地区的苗人喜吃狗肉,素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瓜类和蔬菜、豆类、萝卜。食用油除动物油之外,多为茶油和菜油。 苗族的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把玉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4 碗。 苗族人都善于制作豆制品,普遍喜爱吃酸味菜肴,酸汤是家家必备之物。苗家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里发酵3-5天制作而成的,酸汤可以用来煮鱼、煮肉、煮菜等。苗族保存食物普遍采用腌制法,鸡、而成的,酸汤可以用来煮鱼、煮肉、煮菜等。 苗族保存食物普遍采用腌制法,鸡、鸭、鱼、蔬菜、肉类都喜欢腌成酸味的,因此苗人几乎每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为酸坛。 除此之外,苗族也有着非常悠久的酿酒历史,从制曲到发酵、从蒸馏到勾兑、窖藏都有着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人也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而苗族人的日常饮品中,不仅有酒、酸汤,还有油茶,在湘西地区的一些苗族还有一种特制的万花茶。如此可见,苗族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 辣椒是苗人的主要调味品,在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的说法,这也是苗族饮食习惯的特点之一。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藏袍为何身阔袖长

藏族文化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独具特色,不仅具有悠久的语言文字系统,而且拥有独具一格的信仰,藏族服饰中的藏袍在中国服饰中也独领风骚。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这几乎已是史学界的共识,而无论是古羌人中的发羌,还是卡若、曲贡等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 藏袍是藏族人民日常穿的衣裳,基本的特点是身阔袖长,这与藏族人民的长期游牧生活习俗有关。藏袍左襟大,右襟小,右衽大领,袖筒长出手指四寸以上,长袍的下摆长出脚面2-3寸,穿藏袍的时候,通常先将大领顶在头上,然后束紧腰带,打好腰间的襟结,再将头伸出大领,袍身便自然垂落在胫膝之间,在上衣的胸前形成一个蓬松的口袋。 藏民在外出时,一般不带行李,将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等随身常用的物品放入胸前袋内。晚间睡觉时,也可将长袍脱下,铺盖全身,既保暖又方便,特别适合游牧四方的生活。 除此之外,由于藏族男女喜爱舞蹈,所以在藏袍的衣袖上加长,最长的袖子往往超出胳膊的1-2倍,平时穿着把长袖卷起来,舞蹈的时候放下袖子,动作舒展飘逸,看起来潇洒自如。

杏馫1980_傣家竹楼是怎样的,傣家竹楼简介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古代百越人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是以竹木为材料而搭建的独立式楼房,下部架空,随地势而自然错落。这一类的民居,远在浙江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所发现,至今在四川江河岸边的挂脚楼、湘西的吊脚楼都是这种干栏式建筑的代表形式,云南的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也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一般而言,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防止地面的潮气,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其房顶呈“人”字型,这是因为西双版纳地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 傣家竹楼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傣族竹楼的所有柱、梁、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中间较粗大的柱子代表男性,侧面的矮柱子代表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在等级、辈分都非常严格的傣家人心里,竹楼的建造也有一定的规格,比如长辈居住的楼室里柱子不能低于六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六尺,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九级以上。 近些年来,傣家的竹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数竹楼已被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也改成了木板盖顶或瓦顶,但传统的竹楼特色仍然保存至今,其中蕴含着傣家特有的民族色彩和风情。

杏鑫登录网站_傣族的名字有何特点

傣族的名字,男女分别非常清晰。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以前,上层贵族的男孩一律叫“召某”,女孩一律叫“喃某”。傣语里“召”是主人、长官之意,“喃”是公主、小姐之意。平民家的男孩一律叫“岩某”(“岩”音“挨”,表示男性),女孩一律叫“玉某”(“玉”音“衣”,表示女眭)。 例如:召孟兴(像狮子一样威武的男孩)、喃永(像孔雀一样高贵的公主)、岩奢(像老虎一样勇猛的男孩)、玉哈姆(像金子一样闪光的女孩)、岩相(像白玉一样纯洁的男子)、岩叫(像玻璃一样透明的男子)。玉沾(像缅桂花一样的姑娘)、玉波(像莲花一样的姑娘)、 傣族名字的另一个特点是长幼排行分明。傣文字母共41个,分为7组。第一组字母拼写的用作长子、长女之名,如应、温、旺、翁、俄、卫、燕;第二组字母拼写的用作次子、次女之名,如娇、光、金、康、罕、恩、卡;依此类推。由于有以上两条规则限制,所以傣族人同名的很多。 为了区别同名者,便又在各自的名字前后加上一个特殊的词汇,例如依香达弄(大眼睛依香)、依香比(胖依香);岩坦龙(大岩坦)、岩坦刚(中岩坦)、岩坦囡(小岩坦);寨头玉罕(住在村口的玉罕)、寨心玉罕(住在村中的玉罕)。 傣族男孩八九岁时,必须送进寺庙当和尚,并取一个僧名。僧名与原名有语音上的联系,即取原名中的一个辅音字母,与某一元音相拼,形成一个新的字音,其字意又须与佛教相关。如叫“岩相”的男孩,佛名就叫“帕西利”。“帕”是和尚,“西利”是菩提树之名。和尚还俗以后,又要取一个还俗名,依其当和尚的级别不同,还俗名也有等次区分。 如仅当过“帕囡”、“帕龙”等低级和尚,只能在名字前加“迈”字;当过“督囡”、“督刚”级别的和尚,就在名字前加上“康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傣族的名字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贵族特有的“刀”的封号(系由明朝中央政府赐予)被普通群众拿来用作自己的姓。随着与汉族文化交融的加深,不少傣人又取了一个汉名,例如著名的舞蹈家刀美兰。

保安族妇女的服装最有名的是“一锅烟”。这是一种对长衫子、长夹袄、长棉衣所起的绰号。这种长衣前后襟一般要超过膝盖,而且讲究大襟、宽袖,襟上必须点缀三道色边。 第一道是红色条边,有2厘米宽;第二道是浅蓝色条边,有4寸宽;第三道是彩色的云子,称“万不断”。一锅烟是保安族妇女过节时所穿的礼服。这种服装实际上是兼有藏族和蒙古族服饰的优秀特点。 除了一锅烟这种节日服装外,平时妇女们随着季节的变化,经常换穿单衣、夹衣和棉衣。单衣上身多为长红衫子,外套青色夹夹,裤子主要是毛蓝色。有时不穿夹夹,只穿单长衫。这种单长衫,其色彩多为青色,有的沿镶浅蓝色的边子。长衫也有红色的,多是青年妇女所穿的衣服。 妇女的裤子也是大裆裤,色彩有大红、桃红、深绿三色。年轻妇女穿的裤子边沿有青、红、蓝三色的边子,老年妇女的裤子均为青、蓝两色,不加彩边。 年轻妇女头部多用六尺青纱或青绢包头,后面挽一个髻,髻上别一个形似柳叶的钗子。大姑娘多留一根长辫子,头戴一种俗称“西瓜皮”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形式是圆顶、大边、小口。详细说,这种帽子还有红顶、绿边,绿顶、红边及半红顶半绿边的区分。其边都打皱折向上卷起。帽子左边通常吊一根穗子,穗子上面拴一只荷包。 青壮年妇女也有喜欢戴一种用棉线勾成的花帽,这种花帽样式有统一的格调,一般是红底、黄格,格内绣黄花;有红底、白格.格内绣白花;有红底、绿格,格内绣绿花;个别的也有绿底红格,格内绣红花的。

甘南牧区(玛曲、碌曲、夏河)藏族妇女的头式较为独特,多系“碎辫子”型,如夏河一带六七岁的女孩,把额前的短发辫紧,从两鬓与顶上总结三条辫子,拉到后面续上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一块宽约10厘米,长30厘米余,用红呢包毡的软胎布块,藏语叫“然周然哇”。 部分有钱的人在还上面缝五六块银元,或三五个银制碗形饰物,藏语叫“欧当”。富有的则在上面缀以腊珀或金饰品。一般则钉的是黄铜片子,藏名叫“麦隆”,牧区则是密密地钉上无数贝壳扣子。 在这里,当女子到了十七八岁举行“上头”仪式时,在头顶分出一束圆形的头发,将其分成九股编成一条辫子。四周的头发都往下梳,从靠近脸的地方结小辫。愈是贵妇,辫子越细,数目也愈多。每十几根头发结成一根小辫子,约百余根,辫梢接黑丝线绳。绕头一圈编完之后,在小辫的根处,用针线穿上两道线,然后从脸的正中分开向背后聚拢扎结。辫子上由脖颈至腰际处牢挂一条宽约7厘米、长约69厘米的红呢包毡镶黄边的软胎板块。上面缝缀十二三颗腊珀,顶端皆系扎红珊瑚珠。腊珀来自西藏,每颗如鸡蛋大小,颜色暗黄,藏名叫“怀宁”。 玛曲县欧拉、尼玛的妇女先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圈,继续梳编到肩背处,再接黑丝线达于腰际。另将后脑勺的头发梳编一排细辫,上坠宽18厘米左右的布带,并用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然后间隔缝缀串珠、密腊、珊瑚、松耳石及长方形、碗形(即“欧当”)银制饰物等。布带下端还联结数串深蓝色的珠玑和红丝线穗子。全长及于腰下,也有坠及脚踝的。 大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红色料珠串缀起来的头箍。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50串,间有琥珀、松耳石点缀,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珊瑚珠或宝石。头箍之下又附一串红珠。

杏鑫注册网站_裕固族饮食特点与饮食种类

裕固族饮食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特色饮食22种,兹摘录数种较有特色的饮食于下: 酥油炒面茶 顾名思义就是加入酥油炒面的茶点。在不产奶的季节,茶也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可不放奶,裕固族把不放奶的茶称为黑茶。裕固族人从小喝茶成瘾,如果一天断了茶,就会流鼻涕,淌眼泪,头痛困倦,浑身不适如患大病。喝完早茶,即赶羊出牧。裕固族牧民根据长期生活体验,认为砖茶性热,夏天可避暑解渴,冬天可驱寒暖胃,醒脑提神。 冻饺 裕固族做冻饺要事先挑选最肥的羊肉,把腿部的软肉剔下,掺上葱,放姜粉、花椒面、食盐,剁成馅,和好面,全家动手包饺子。包好的饺子均匀地摆好放在冷房子里冻,待全部冻住后装入干净的袋子里存放。到过年时,客人上门先喝酥油奶茶,再上手抓羊肉青稞酒,后上饺子招待。不管客人多少,都吃饺子。 全羊 按照裕固族的规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各部落由正副头目带领本部落三五个代表去给大头目拜年。拜年之前,部落要挑选一只大而肥的羯羊,宰杀得整爽干净,在羊肉未僵硬之前,把四条羊腿收拢成跪卧势,放在一长方形红漆木盘之中,羊头也要剥得千干净净。大头目一到,先由部落头目给大头目敬献一条哈达,后由四个人抬着木盘把全羊献给大头目,作为部落的拜年礼品。 是裕固族待客的上好食品。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从羊群里挑一只膘肥的羊宰掉。如果客人不多,就卸下四条腿做饭用,其余部分用刀按照关节部位一块块卸开,肋骨一根根分开,腰脊骨、后髅骨、羊胸、脖子都分成小块。肉下锅时,切忌热水中下肉。待锅开后用勺子撇掉血沫,下适量的姜片、花椒、食盐、辣皮。肉刚熟即可出锅,这种肉叫“开锅肉”。吃时肉脆嫩。如果过了火候肉变老,非得煮烂再吃。一般人家都备有大蒜,在吃肉时同食大蒜,肉味会更鲜美。在吃肉之前主人备盆净水让客人洗手,或送上一条湿毛巾让客人擦手。因为肉是大块的,只能用手抓着吃,故名“手抓肉”。 脂裹干 宰羊时用一净盆,内放一把食盐,接羊血。把羊肝、肺、心脏取出后,剁成肉末,加入姜粉、花椒面,放入羊血内,拌上葱、蒜、炒面。把羊护腹油,也叫蒙肚油整块取下,在面板上拉开铺平。把剁好的血肉浆用手抓在蒙肚油的上边,放成长条状用脂油卷住,多余的部分用刀切下,拿白线缠裹两头和全身,剩余的如法制做。全部卷完扎好后,摆放在笼屉上蒸,蒸熟即可。蒸熟的脂裹干变硬不会散开,再把缠裹的白线取掉,切成二三寸长的段,盛盘上桌,蘸上醋、蒜吃。脂裹干放冷后切成薄片,锅内放油煎热,味道更佳。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你了解彝历吗 它有哪些特点?

彝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 最早的彝历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历。这种历法设一年为360天,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以十二生肖循环纪日,即每月有3个生肖周,每年有30个生肖周,余下的5-6天作为过年的日子。彝历一年设冬、夏两个新年,分别称做大年和小年。大年称为星回节,大致在汉历的十二月份;小年叫火把节,大致在汉历的六月份,星回节距火把节总是平年185天,闰年为186天。彝历无大小月之分,月、日的安排与月相无关。 十月历不仅彝族使用,而且西南彝语支各少数民族也都在使用,例如傈僳族、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古历著作中都保留有十月历的痕迹。近年专家研究表明,彝族十月历非常古老,与一向被人们看作农历的中国最古历书《夏小正》同出一源。彝族自古以来一直使用十月历,直到明清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才逐渐改用农历。 专家们认为十月历具有古羌戎文化的特征,阴阳五行八卦与十月历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古老的历法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彝族等少数民族生存于金沙江两岸及其西部地区的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与外界隔绝,直到解放以前,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仍然保持着奴隶制,而生活在四川木里县和云南宁蒗县的纳西族和善米族还处于母系社会。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和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十月历这种特殊、古老的历法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现在的彝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属于阴阳历,置闰方法与汉历没有区别,但它不是以干支而是用十二生肖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杏鑫咨询304724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有哪些

哈尼族历史悠久,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饮食习惯。 哈尼族习惯上以大米和玉米、荞麦等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喜欢吃生蒸饭,常做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蔬菜、肉食方面,以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和养殖的禽畜为主,还食用野生动植物。喜欢吃酸、辣食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红河南岸哈尼族制作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哈尼豆豉”具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深受哈尼族的喜爱,“白旺”是哈尼族节庆、婚丧杀牲待客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品种,用牲畜的血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色泽绿中带红,味道香甜辛辣。哈尼族的主要特色菜还有凉拌柴花、炸竹虫、灰焐干巴、五香芭蕉花、竹筒鸡、竹筒烧肉、芭蕉花炒狗肉、石蹦炖蛋等。 焖锅酒是哈尼族招待贵客的好酒,一般由自家酿制。每次将10公斤左右的酒料放进甑子,中间放一个大碗接洒,上面放一个铜锅装冷却水,把甄子放在大锅里蒸。因为直接在甄子里接酒,故称焖锅酒。纯正的焖锅酒,色微黄,口感舒适,酒性适中,香醇甜美。 茶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婚聘、祭祀、送礼等许多生活事件都离不开茶叶。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重要节日,蒙古语音译“那达慕”,是“娱乐”或“游艺”的意思。它是新疆蒙古族传统的娱乐节日,流行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此节一般在每年7月或8月份,正值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或祭敖包时举行,所以也有“敖包那达慕”之说。节期1-7天不等。 13世纪初成吉思汗时期,“那达慕”只是一种祭天求神的活动。后来,蒙古族的首领在大聚会时除例行公事外,还举行射箭、赛马、摔跤中的某一项比赛。到了元明两代,三项比赛成为那达慕大会男子竞技比赛的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大会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以前均有很大的发展。旧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时,喇嘛们要焚香点灯,诵经拜佛,祈祷神灵保佑平安。 今天,那达慕大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充实。作为其他兄弟民族了解蒙古族风土民情的主要窗口,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射箭、赛马、摔跤、赛骆驼、套马比赛等传统娱乐活动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某些传统的祭祀仪式,如烧香燃火,祭天祈祷等,以此祝愿人畜兴旺。不仅如此,那达慕大会还举办歌舞表演会,开设集市,广泛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夜幕降临之时,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在美丽的赛里木湖畔或辽阔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围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旋律,尽情地欢歌起舞。今天,那达慕大会已成为新疆牧区蒙古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