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淑乡北营子村原叫北鞑子营,是个锡伯族人聚居的村落。清朝乾隆年间,这地方曾出个三品文官,名叫吴庆熹。排家谱,是锡伯族奇特纳这支儿上的九代世孙。本来,锡伯族很少有当大官的,清朝皇帝最满意锡伯族人的地方是他们有勇气,打仗不怕死。在锡伯族当中,像吴庆熹这样官居三品,身在朝廷,真得说是出类拔萃的。可人们每当提起他时,都用“庆老太太”来称呼,传到后世,不查祖宗龛,连他本名都没人知道了。 人们这样称呼,自有它的来历: 当初,他官运正旺时,也正是黄河闹灾闹得正欢的年头。乾隆皇帝连连三次点他做钦差,巡视黄河。当了钦差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本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可他呢,回回都是把救灾粮发到村户里,把朝廷拨下的白花花银子都用在了治理水害上,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大小官吏。你不想发财,人家想啊。那些人没别的办法,就奏本参他,什么贪污受贿啦,敲诈民财了,全都有了。可皇帝一查,没这一回事儿,吴庆熹当官后,没置产业。皇上从此就更信得过他了。若不,怎能连点三次钦差呢。在最后这次委他的时候,皇帝看他老迈年高了,有意做个人情,让他发发财,就递过话去:“爱卿治国有功,家园也不宜过久荒芜。此去,便宜行事吧!”那“便宜行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有“为所欲为”的意思在里边。所以在他这次归来面君时,乾隆问过公事,就点拨他一句: “你还是那样啊?”他答得更干脆:“还是那个样!”皇帝随口就说:“你真是个老大太!”因他名字“庆”字领头,因此,人们就开始称他为“庆老太太”。 这吴庆熹告老还乡之后,还像从前一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次,他的家孙吴春溥犯了抢劫案,该杀,被抓到现在沈阳市东陵区白塔铺去行刑。白塔铺行刑的刽子手听说吴春溥是北鞑营子人,还是庆老爷家孙,就没敢立时正法,多等上一个时辰。这边吴春溥家人果然是正跪在庆老爷面前求情,哀求他出面保出来。 庆老太太早就知道这个家孙不成器,作恶乡里,无所不为。若是保他出来,日后还得惹祸。所以嘴上应了去求情,就是不动地方,更不答应写手谕,只是叫吴春溥家人赶到白塔铺。刽子手一看庆老爷没出头,就问了斩。吴春溥家人赶紧往回跑,向庆老爷哭诉经过,要求庆老爷给做主。庆老爷真就发话了,让他们把尸身拉回村来了事。庆老太太自己出钱给买了一口棺材。因为无头尸入不得祖坟,他又吩咐把尸身埋在村子的东南角上。从那以后,人们就称那块地方为“无头坟”。当然,一提“无头坟”,人们自然也就想起“庆老太太”——一个让人敬重的历史人物。

杏鑫内部304724_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过年、清明、端午节、千灯节等,这些节日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过年 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年”分“大年”、“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称“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室内外,粉刷房屋。晚上,还要送火神,在灶坑旁点燃柴薪,用阿木斯(黏米粥)、红枣、炒米、黄油以及一把绑有布条的苇子作为供品,投入火里,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祷告,乞求火神赐予幸福和财富。 春节即是“大年”。农历三十,各家各户就把佛龛掸拭干净,焚香点盏,摆放供品。午时,全家人欢聚在一起吃手扒肉,给老人敬酒,酒肉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穿不愁。黄昏时分,家长带领家人到室外,对着祖茔方向点火、祭祀,以慰祖先之灵。晚上,蒙古族人还在院外点燃篝火,全家人从左向右绕火三周,边走边摔衣襟,以示消除旧年身上的污秽和疾病,干净健康地跨入新年。这一天晚上,还讲究“守岁”、“熬夜”,家家灯火辉煌,年轻人结伴走门串户,常常彻夜不眠。 大年初一到了丑时,男女老少换上新衣,到外面点燃爆竹,向四方叩拜天地,然后回屋向佛像焚香磕头。拜祭诸神后,全家人开始吃迎春饺子,儿女们给老人、亲友、邻里拜年。 清明节 也是蒙古族非常重视的节日。清明节前后三天,每户人家都到坟地给祖坟培土、烧纸、焚香,备酒肉上供,反映了蒙古族自古以来的祖先崇拜意识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端午节 这一天,人们沿习风俗于黎明前起床,到井口打一桶水,不着地面就喝几口,然后洗脸,在日出前到野外采来艾蒿插在门窗上。接着男女青年领着小孩登高。日出后,村民蹬鞍策马到野外打猎。 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千灯节 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是蒙古族人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诞辰的节日。这一天,各寺庙喇嘛集会诵经,举行祝愿法会。夜间星星出全后点千盏佛灯到通宵。农村牧区蒙民都在自家佛像前点灯到翌晨。第二天早晨,男女老少走家串户索取奶豆腐、饭团等,称作“赶二十五”。 蒙古族除上述传统节日外,蒙古族还有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称“那达慕”,是集祭祀、竞技、娱乐、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一般在夏末秋初举行,竞技比赛包括摔跤、赛马、射箭等项目。传统的那达慕通常还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喇嘛们焚香点灯,诵经念佛,祈祷神灵保佑。夜晚,蒙民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放声歌唱。这种热闹的情景,往往通宵达旦。

布彦图是锡伯族有名的民族英雄。姓韩吉利民,名布彦图,字东山,世代居住在沈阳西北郊青堆子,生活在清嘉庆、道光年间。 布彦图秉性忠诚正直,侍奉双亲非常孝顺,猿臂善射,由步甲升为前锋兵,每年冬季率兵赴围场打猎,一打就是一天。有一次打猎结束单骑而归,突然遇一只猛虎,来不及放箭,遂下马手持短刀等待时机,虎竟然避开走去。在平息陕西叛乱时,侯爵承平奉命讨伐,调拨东三省练军助剿,布彦图入伍并做队长,每次临阵都奋不顾身,勇猛称得上诸军之首,曾经一天持刀杀敌三十余人,后被提拔做补充防御。 嘉庆时,皇上巡幸木兰围场,布彦图被膺选跟从皇上围猎。最初合围时,有一奔鹿,皇上屡射不中,令布彦图放箭,一箭便中。皇上大喜,赏赐孔雀翎、财物无数,官升至协领。宣宗道光帝东巡时,布彦图在山海关迎驾,正赶上天降大雨,御路被冲毁,他冒雨整修治理,确保了皇帝御程,被授为西安副都统。因勤于政事,官累至荆州、西安将军。七十岁时,皇上特下旨赐寿,并颁发亲书“福”、“寿”两字及珍奇宝物,同时封给土地。不久,布彦图以老病告休,皇上赏其食将军俸禄,八十岁病逝于故里。 布彦图一生做官操守清、慎、勤三字,告老还乡后,谢绝交游,足迹不涉入城市,家中无过去积蓄的资财,以务农为生。 布彦图骁勇善战,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异于常人的传说。 布彦图出生时,他的母亲梦中看见一只黑虎叼着婴儿而来。待布彦图逐渐长大,勇猛过人,一些人联系他母亲孕子时的梦境传言他是黑虎转世。布彦图青年时立志从军,十九岁,为侯爵当差保护门卫。布彦图当差勤勉,每天都比别人早到。一天,天亮得非常晚,他就在门洞外睡着了,后来的人远远看见似只黑虎躺卧,并见到其两眼放出红光,众人都惊呆了,后听到呼呼的鼾声,才走近唤醒他,从此同朝的伙伴就送他一个“黑虎”的雅号。 在布彦图世居的青堆子府宅周围,人们还曾见到呈金黄色的金蛙蹦来跳去,据说它们是保护布将军太平无事的神灵护卫,甚至将军后几代人也都曾见到过。此外乡里传说,布将军手持两个玉球能够驱除各种鬼怪,因此才保得家园乡里太平无事。

杏馫1980_锡伯族服饰有何特点

在清代,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蓝、棕等颜色,锡伯族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长裤扎腿带、腰带,腰带上常挂着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毡帽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锡伯族妇女服饰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贴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及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活力。 锡伯族媳妇的服式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个“抓髻”,合起来成为一个大“疙瘩髻”。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档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人忌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狗皮手套,狗皮套袖,狗皮皮袄、皮裤、皮褥等。 现在锡伯人除了老年人习惯穿长袍外,男女普遍改穿时装,与汉族服装无异。 沈阳地区的锡伯族大部分是在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年一1701年)从伯都讷、齐齐哈尔迁来的。锡伯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康熙年间迁到沈阳后与满、汉、蒙族杂居共处,生活习俗受到了某些影响,但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生活习俗带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保存下来。

哈萨克族的帽子,男女各有特色。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人冬天戴两面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的尖顶帽子,这种帽子是用羊羔皮或狐狸皮做的。而夏天则戴一种用很薄的毡子做的尖顶白毡帽。 现在新疆哈萨克男子冬天戴的克烈吐马克帽以及克宰和阿勒班部落男子夏天戴的山羊皮做的轻便克宰卡里帕克帽,基本继承了其先民的帽式。男性冬季多戴有两个耳扇的弧尾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帽,左、右、后三面可以翻垂下来,以遮风雪。其多用狐皮、黑羊羔皮制作,面用色彩鲜艳的绸缎,顶饰猫头鹰毛。还有一种用羊羔皮或水獭皮制作的圆锥顶库拉帕热帽,也称“尖尖帽”,多为黑色或蓝色,下雪刮风时加套风帽(披风)。 夏季男性戴薄白毡制作的、分瓣翻边的黑平绒帽,帽体为上小下大的四棱体,顶部四面绣花纹,毡片的接头处用黑色布料缝制,帽顶钉较长的丝线或串珠穗,帽檐棱角处用黑色布料镶边。因外翻的帽檐前后都有一个豁口,所以有人称它为“豁口礼帽”。另外,男牧民多戴色彩鲜艳的缎面帽,有的则戴用春羔皮制作的三叶皮帽。阿勒泰的牧民夏天剃光头,多扎三角布制的头巾。 妇女的帽子和头饰,根据年龄、婚否有所不同,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新疆礼俗志》中记:“女子皮帽,方顶阔檐,嫁后则以花巾斜头上,逾一载,换戴白布面衣,名日雀落什。其制以白布一方,斜纫如袋,蒙首至于额,而露其目,上覆白布圈,后披然下垂肩背(长二尺余),见者知为妇装也……富女发辫,金宝缤纷,而不施脂粉,喜著臂钏(左右各具一式,不必成双),耳贯珠环……宝石珍珠,嵌为约指(有一指四五枚者)。” 塔合亚。哈萨克未婚姑娘冬季戴的圆斗形帽,下檐大,上檐稍小,帽壳较硬,一般用红、蓝、绿或黑色的绸缎、绒布做面,帽壁用各色丝线绣花,缀有各种串珠,并用珍珠镶成各种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羽毛。 标尔克。标尔克是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帽子,帽顶上簪“乔克”,即帽顶绣花,与帽檐相近的地方有红色的珠子、玛瑙。珠子、玛瑙中间镶有金银作的空心插孔,羽毛固定其中。哈萨克姑娘夏天也戴丝织、毛料的三角和正方形头巾。“包头巾”四角绣有各种花纹,扎在头上。另外还在发辫上戴金、银缎发带。 沙吾克烈。哈萨克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顶帽,由圆锥形帽体、后襟、扣带组成。帽体用薄毡制作,棉布作里,布、绒或绸缎作面,面上绣花并用金银珠宝等装饰。上部有称之为“台吉”(皇冠之意)、用金丝线缝制并镶嵌有金银珠宝的圆形饰物,帽子下沿用黑色绒布缝制并以各种花色丝线加以装饰,正面有各种丝线或金银、珠宝串穗垂吊脸前,穗与帽接合部用饰带压边嵌宝石。扣带是用金银丝线绣花并镶花边的长布带,两头有银质花扣。沙吾克列帽外罩长穗白丝头巾,长及裙子下摆。过去,新娘出嫁前沙吾克列帽由其嫂暂戴,新娘自出嫁之日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前接戴,并穿红绸做成的衣服,现在它只作为新娘礼服,日常生活中不再有人戴。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满族民居的历史变迁

满族的住宅,从金代比较简陋的“纳葛里”,发展成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其居住习俗仍和村屯关联在一起。早期满族先民个人的居住曾和其氏族、部落紧密相连的古村屯,受到了军民一体的八旗制的冲击,合族聚居的古俗发生了变化。满族住宅的四周围以横墙,大户人家用砖石,小户人家用木障,形成院落。院落里有菜圃,并栽有果树花卉。 在八旗的统辖下,以户为单位聚居在叫做“屯”的居民点取代了古城堡式的村屯。每屯三十至八十户人家,也有上百户的大屯,屯的街道由一户户的住宅接连而自然形成。院连院,户连户,这样很自然地形成了屯子,屯与屯之间一般相距几十公里,交通主要靠骑马和马拉大车。 清军入关后,京师八旗的满族按所属旗籍的驻地居住,清廷有严格的规定。《八旗通志分志•八旗方位》载:“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这是八旗的驻地,也是骁骑的训地。一些独立的军营,如前锋营、护军营、大器营、健锐营都有指定的“满城”或“满营”。而且,尽量仿照京师八旗方位按左右翼分旗居住。清制规定京师旗人不许离城四十里,驻防旗人不许离城二十里。关里的满族居地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原来氏族的因素就很微小了。他们的迁居也完全听命于朝廷的调定。 往昔满族的居室,还有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房屋徽记,便是在西墙房山上有一段鹿或牛筋绳。这段筋绳必须是从萨满神鼓背面穿铜钱的筋绳中截取下来的,在萨满祭礼中,神鼓的声响,代表宇宙间的风雷声。有了这段筋绳,就以为住宅在任何风雷中也能岿然不动。今天,在黑龙江瑷珲、三家子等地的满乡中,还可以看到某些满族人家房门上方挂一面小圆镜,这是往昔满族悬挂萨满跳神用的铜镜的演化。铜镜,满语为托里,被视为辟邪之宝。

朝鲜族传统的体育游艺项目有秋千、跳跳板、摔跤、拔河、象棋、尤茨等。 秋千是具有悠久传统的朝鲜族民俗运动项目,朝鲜族妇女常在端午节荡秋千。一般是搭个秋千架,所用的绳子必须是粗麻绳,再用彩色布条装饰,绳子中间搁块长方形的搭脚板,便于站稳。为确保安全,秋千绳上可系上一条安全绳。秋千比赛是单人项目,但也有双人荡的。在比赛中为测定高度,在秋千的前上方拴个铃铛,也可在搭脚板上系上米尺。根据高度或铃铛响的次数决定胜负。 跳跳板也是朝鲜族妇女非常喜爱的民俗运动项目之一。农历正月十五,朝鲜族妇女穿上民族服装,聚在一起跳板。跳板的设施简单,有一条弹力好的长木板和垫木即可。把垫木垫在长木板的中间,木板两端各站一人,一起一落。跳跳板的动作繁多,主要有八种,即直跳、腾空屈膝、腾空劈腿、腾空岔腿、弓步跳跃、直腿屈身、直腿旋转、团身空翻。 摔跤也是朝鲜族一种古老的娱乐运动项目,一般在端午、中秋节时盛行。摔跤大多是两个人较量。较量前,先束好胯带,左手抓住对方大腿上的胯带,然后站立进行较量。摔跤技巧有“里勾腿”、“外勾腿”、“抓劲”、“手技”、“顶腹”等多种。 拔河是朝鲜族传统的群众性运动项目。在古代,拔河运动从农历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先由临近村庄青年“拔小河”,再由多个村庄组队“拔大河”,各村还组织乐队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来助威。 朝鲜族象棋也称高丽象棋,相传由中国象棋演变而来。它与中国象棋近似,走法略有不同,如“士”的走法,在官营里八条线,不限方向即可行走。 尤茨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室内运动游戏,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到正月十五玩的最多。尤茨游戏器具简单,有四个小木块,一个棋盘,每组三至四个棋子,参加游戏的人按顺序把四个木块抛出去。假如四个木块中有一个正面朝上,三个正面朝下,就称“道尔”,得一分。以此类推,有两个朝上,称“盖”,得两分;有三个朝上,称“戈尔”,得三分;四个朝上称“尤茨”,得四分;四个都朝下,称“毛”,得五分。如果得四分以上,可再抛一次木块、再得一次分数。参加游戏者分两组。各组轮流每人按顺序抛出四个木块得分,按所得分数,在棋盘上走棋子,得几分走几步,在棋盘上先走完的组获胜。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崇尚牧业生产的民族,在迁徙来黑龙江省以后,主要从事牧业生产,他们的牛、马等牲畜,都是在草原上散牧。那时候,嫩江草原上几十里都没有人烟,只要牲畜不被狼吃掉,从来不会丢失。所以他们散牧的牲畜,都没有专人放牧,只是十天半个月去照看一下,往村屯近处圈赶,让这些牲畜在草原自行觅食。 散牧的牲畜一年四季都不用专人放牧,连饮水都是牲畜自行找溪水饮。到光绪年间,这里才有了水井,春冬之际,因草原缺水,才用井水饮牲畜,至于夏秋两季,仍由牲畜自行找水,冬天是用井水于下午饮一次,春天早晚饮两次。 在散牧中,离村最远的是马群,其次是牛群,再次是乳牛,离村最近的是牛犊,为了照料牛犊,已开始圈养。 柯尔克孜人对牲畜已养成阉割习俗。为了让牲畜健康成长,形成良性繁殖,他们对马、牛、羊都进行阉割。阉割的时间是春天,因夏天天热易腐烂,秋天阉割处易生蛆,冬天太寒冷,不易长好,故春天是最佳季节。这一季节是柯尔克孜族的盛会,草原上跑动着忙碌的人群,他们用锋利的刀把牲畜的睾丸皮囊割开,将睾丸挤出并从根部割掉,这就完成了阉割的任务。

满族的旗规家法有的是写入旗谱的,有的内容则是没有写入的,但在生活中族人都自觉地遵奉。如有违犯,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以惩处。例如,祖坟是神圣的,如管理不善,有坍陷漫散,穆昆达便要召集族人,将其子孙扭至坟前,从严鞭责,令其修葺。族中的祭祀,族人必须参加,如有随意不到者,穆昆达要责罚斥责。儿女如不孝敬父母,如属忤逆,族内责惩后,还要送官究办。 族内倡导父慈子孝,如尊长无故欺凌虐待卑弱,穆昆达查明内情,也要议惩。如有引导族内子弟赌博、酗酒、淫荡、斗殴者,要严惩诱引者。 满族的家法极严,对严重违犯族规的人,如偷、摸、淫、奔,不敬父母的子弟,均要以族规严惩。惩处的方式一般足在家祭或给祖宗上坟的时候进行,意思是在祖宗的面前管教不肖子弟。有的族中有用柳木做的红黑板,在惩处不肖子孙的前一天,将红黑板悬于谱房的门上。有的则是在惩处的前一天,到山上砍回一捆柞木杆,将柞木杆立于谱房的院中。 届时穆昆达站在祖宗的影像或谱匣前,当众申斥不肖子弟的错处,视其认错态度,然后酌情喝令族中年轻后生,将违犯族规者按倒在祖宗影像前,用柞木杆着力抽打,对受惩者,父母不能讲情,只能舅父讲情,俗谓“娘亲舅大”。如果舅舅不在,叔叔可以求情。求情时要说:“家中管教不严,这混账阿哥给族中丢脸了,让穆昆达动气了,我们一定要严加管教,让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穆昆达听罢如点头了,就能饶恕受惩者。 满族的家法很严,古传说:“执行族规时,打死勿论。”《金史•世宗记》中载:“女真旧风最为纯真,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仪款由皆出自然。”族规家法在维持满族的传统风俗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清人何秋涛《朔方备乘》中说:满族“除神之巫日萨麻,帽如兜鍪,缘檐重五色缯条,长蔽面,缯外悬二小镜如目状,著绛布裙,鼓声阒然,应节而舞”。这一宗教信仰,在瓜尔佳氏中,至今仍在承传。他们信奉“祀神为先,敬祖为大”,所以祭祀祖先神的仪式极为隆重。一般祭祀为春秋两季,祭祀仪式已成族规定制。 在家祭堂门前,挂起“草标”,这是举行家祭的标志,戴狗皮帽子的人,身穿重孝的人,见此“草标”,不准入内。满族把大黄米视为祭神的圣物,决定举办家祭后,首先要“震米”,即在鼓声中淘米,认为这样先人才能享用。他们用大黄米蒸成撒糕,用撒糕做祭品,这其实是对谷物的崇拜。 首先祭的是南位祖神。悬挂的绫子条,就象征着祖神,被称为“神衣”。达萨满在神前诵读《佛罗密》祷词,其意是敬请祖神赐福,保佑族人年丰人寿。 满族崇尚神树,在满族的渔猎文化中,把树视为通天的阶梯。依兰岗满族村的瓜尔佳氏,有两棵神树,一棵是挺拔的苍松,一棵是村头的古榆树,每当举行家祭时,就要祭祀神树。 依兰岗满族村的瓜尔佳氏,是宁古塔第一任将军巴海的后裔,因巴海后来调任吉林乌喇,走时把祭祖用的链子神刀带走了,所以留宁古塔这支,祭祖时就不甩练子神刀,而改为甩香碟。 下午要祭祀的是北位祖神。满族祭祀用的香叫“安楚香”,很有民族特点,是用达子香花的叶子,阴干后碾碎磨成细面而制成的;香炉是木制的,满语称为“撇列”。点起这安楚香,顿时清香满室。腰铃,是满族萨满的重要法器,舞动起来讲究优美的腰铃架,萨满舞动腰铃,敲起扁鼓,唱起神歌,以此既娱神,又娱人。按照祭祀的程序,请北位祖神归位时,要留下一位达玛法神,接下来跳猪神和避灯祭。满族人喜养猪,祭祖时要用猪,杀祭猪前,要先往猪耳中灌酒,如猪甩头嚎叫,族众皆喜,认为祖先神已领牲了。如果猪不甩头也不嚎叫,认为老祖先不喜欢这头猪,就需另换祭猪。 杀祭猪时称为“升猪”,杀后褪净,要把猪卸成十八件,放锅中用开水煮,后把十八件合成完猪,摆在祭祖的神案上,族人跪拜,敬请先人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