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色普铿额姓瓜尔佳氏,蒙古镶黄旗锡伯人,世居沈阳南关。道光二十八年充任盛京将军衙门工司司达。咸丰三年,跟随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一带身经大小战斗三十五次,补任义州骁骑校。 同治五年任永陵防御,奉命招募勇丁,肃清了百里内的“胡匪”,升为宁远路记、佐领。曾统率西四路马队在锦、宁、广、义等四州县“剿贼”,任协领,以法治军,部队越发精干。命办全省海防。光绪十一年,赏加副都统衔。历任捷胜营马步队统领营务处帮办、八门提督、金州协领,广宁、岫岩城守尉。管理前锋营、虎枪营马政处,牧群步营督捕,各司掌办刑司。 色普铿额一生克己奉公,尽职尽忠,还提倡公益。曾倡议在沈阳北道义屯建五座石桥。光绪十四年发生水灾,请求在沈北建粥厂,使数万难民活命。八十岁时,五世同堂,皇上赐祥额及各种宝物。八十三岁卒。有四个儿子:长子倭什纳,次子倭力何,三子倭隆阿,补用协领佐领,昭陵总管,四子倭凌阿、任笔帖式。子孙皆可继承其业。

到柯尔克孜族人家中做客时,不能随便揭开厨房的布帘看;参加婚礼时,也不能揭开新房的门帘看;柯尔克孜族人单月不搬家、不出门;星期五忌出远门和搬迁,如果非搬家不可,那就只能往水的上游方向搬,不能往下游搬;忌晚上从家里往外拿白色的东西,认为白色象征富有和幸运,晚上向外拿白色的东西,等于拿走了财富和幸福。 卫拉特蒙古族。进蒙古包不允许踩门槛,要从左边掀起帘子,不能从右边掀帘进门。蒙古包的门都是朝东开。进去后,正中央为年长者和客人坐的地方,左边为男宾席,右边为女宾坐的地方。男客按顺时针方向入座,女客则按逆时针方向就座。客厅中常常摆放着朝佛桌,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 卫拉特蒙古人的新毡房祝词是在搭建新毡房,或者是父母为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准备婚用的新毡房时吟诵的。 在开始搭建新毡房的时候,主人要宰羊煮肉、摆酒设宴,把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请来热热闹闹庆祝一番。当主人摆好肉食、斟满酒或马奶子,请来客席地坐定后,首先要给首席唱祝词的老人献上一条哈达,敬上一大木碗酒。老人收下哈达,双手接过斟满酒的木碗后,即兴吟诵祝词,除了对毡房吟唱祝词,还依次对木圈顶、毡墙、毡房顶、锅、锅架等吟唱祝词。

杏鑫测速登陆_回族的葬礼及其葬俗特点

回族的葬礼,人死称“无常”,死者称“亡人”,称尸体为“埋体”。处理亡人的过程为亡于家中,浴殓于清真寺,安葬于墓地。 人在病危后,移于正寝,头向北足朝南。将要咽气时,请阿訇作“讨白”念经。待咽气后,脱其衣裤,赤身仰面而躺,将干净衣裤盖上,并在上面覆盖白布单。从清真寺取回经匣底(木制的长板),将亡人放在上面,置于室内通风处,挡上白布幔帐,点上安息香。亲人开始哀哭,并讣告亲友,当晚在家中接待亲友前来吊孝。亲友来时带两包点心,备当晚“坐夜”人用。亲友坐夜时诵念亡人生前品德。丧家炸制油香供大家食用。次日晨,将亡人抬至清真寺。 清真寺中有管理回族丧事人员,将亡人抬至寺内的浴殓室内。 亡人经过净洗之后,用白布包裹,置于经匣之中,抬至清真寺拜殿之前,众阿訇与众长老为其行“则拿在”之礼,祈祷真主饶恕其生前的过错,安息归真。 至亲至友将埋体抬到坟地,放在事先挖好的坑前。坟墓南北向,长方形,坑内用砖砌成围墙(不抹灰),再以白布围其周围,或在白布上写有经文,称之为“海克”。坟坑内外均由近亲和阿訇围护,由近亲和长者揭开经匣盖,将亡人抬至坑前,坑上坑下的人相接放入坑底,面朝西。打开亡人头部的白布,让亲人最后见亡人一面,盖板、置席或油毡纸,在阿訇诵经声中填土成丘。 事毕,主丧人请亲友至家中,请阿訇念“下土经”,并设餐款待,以表谢意。此后,七日、四十日、周年等纪念之日,需做走坟、请阿訇诵经、炸油香赠送亲友等事。 回族丧葬习俗主张速葬,即“晨亡晚葬,今亡翌日葬”,最多不超过四十八小时。丧事从俭,葬不择时,不使用祭奠、祭祀用品。

杏鑫新闻304724_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在服装方面,柯尔克孜族也受周围民族的影响。南疆阿克陶的柯尔克孜族男子多穿维吾尔式的无领“袷袢”和前襟敞开的长衬衣;妇女多穿维吾尔式的丝上衣(“具亚孜”)。北疆额敏县信仰喇嘛教的柯尔克孜老人穿蒙古式的大红袍子。富蕴县的柯尔克孜族的服装或同于蒙古族;或同于达斡尔族;或同于汉族。靠近南疆英吉沙的柯尔克孜族多戴英吉沙维吾尔式的高边帽。 袷袢。柯尔克孜族为畜牧民族,冬装宽大结实,以羊皮或蓝、黑色棉布、条绒缝制的无领“袷袢”,即无领长大衣,其衣袖都比较长,袖口、衣襟、下摆镶有色布和细毛皮。还有一种用骆驼毛织成布做的“袷袢”,为驼毛原色,镶着黑领口和黑袖口。有的富人也穿有领的皮大衣,领子多是狐皮做的。老人冬季喜穿皮裤。男子夏装短小精悍,一般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衫,外套对襟扣领的短上衣;下身穿蓝、黑色条绒布或其他布做的宽腿长裤。还有一种竖领、单襟、扣领的短上衣(克木左勒)也为一般牧民所喜爱。女性常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及膝,上缀银扣;外出时往往穿紫色或黑色的“袷袢”。 连衣裙。夏天柯尔克孜族女子多穿连衣长裙“阔依诺克”。老年妇女一般穿竖领或宽领长袖连衣裙,裙下沿垂至踝骨,多选用蓝色面料,丈夫去世后则穿黑色。中年妇女多穿竖领长袖和无领无袖前开身连衣裙及腰褶连衣裙,其下沿长及膝盖下,多选用红、绿、白、黄色面料,袖口、领口均有手工绣花,裙下边镶有皮毛边,外套黑色坎肩。青年妇女和姑娘喜穿红色竖领的连衣裙(南部的下端不带折绉),外套黑色短背心。 坎肩。柯尔克孜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坎肩,老年人的坎肩只是为了保暖,一般以羔皮做成,大都穿在棉衣或外套之内。青年男女穿的坎肩,主要是一种装饰,制作不用皮毛,只做成夹衣,男子套于白衬衣之上,女子罩于连衣裙之外。 丧服。柯尔克孜族妇女有为亡夫服孝的习俗。寡妇及死者的每位女亲戚自死者去世当天即取下身上所有首饰,穿上黑色裙子、衣服,披上黑色头巾跪坐在死者的“图勒”(身体模型)前服孝。这种仪式一直要延续到死者的周年祭奠。寡妇的黑色孝服一般由娘家人赠送,若婆家人提前令其穿上黑服,则表明她不能外嫁,只能嫁给死者的兄弟。这种转嫁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头巾。柯尔克孜族已婚妇女都戴头巾“卓吾鲁克”,其种类主要分为红头巾、媳妇头巾、纱头巾、方形头巾、丝绒头巾、长穗头巾、驼绒头巾等。夏天主要戴红头巾、纱头巾、丝绒头巾和长穗头巾,冬天则多戴驼绒巾。年轻妇女多戴红色、绿色头巾,中年及老年妇女多披白色头巾。丝绒巾和驼绒巾大而宽,一般能遮住头、肩及腰部。有些老年妇女的头巾,除眼、鼻以外,能遮盖全部上身,长及臀部以下。居住在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以及英吉沙、莎车、和田一带的柯尔克孜族妇女,还常在高顶无舌的太别台上披戴纱巾。依据习俗,女性出嫁以后,一定要戴“卓吾鲁克”或“艾勒切克”,尤其是外出或在老人面前,除眼、鼻和嘴巴以外,其他部位一定要盖住,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疆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在小孩出生第40天时要举行40天礼。这一习俗近似于汉民族的小孩满月礼,但仪式内容又有所不同。 维吾尔族小孩的40天礼与摇篮礼同时举行。 哈萨克族在孩子40天时,邀请近亲、邻居的妇女和她们的小孩来参加庆祝活动。参加者要给孩子带来衣服、装饰品等礼物,主人要做饭招待来客。仪式开始,孩子脱去衣服,妇女们轮流用小勺给孩子身上浇木盆中洗澡的温水,要浇够40勺,每浇一勺就要说一句祝福的话。然后给孩子身上擦上羊油,并给孩子剪胎发。 柯尔克孜族给孩子过40天礼时,要给小孩脱掉出生时穿的衣服,换上用40块花布缀成的衣服。来宾只限亲友和本村的妇女。客人到来后,祖母或近亲中的一位老年妇女,把一只金戒指或金镯放入盛有温水的木盆里,然后把孩子也放在盆中,让来宾轮流用木勺把温水浇在孩子身上。一人一勺,浇在孩子身上的水必须够40勺,所以前来参加仪式的妇女一般不少于40人。如果人数不够,浇水时数数采取“跳跃”的办法,如“35、37、39、40”。给孩子沐浴完穿好衣服之后,家人便去点燃在餐布上用生羊油制成的40根蜡烛,把孩子抱在烛光前摇晃40下,然后来宾拿来40个奶疙瘩,用新碗盛后放在孩子面前。最后,由第一个往孩子身上浇温水的妇女把孩子出生时挂在门前的红布和羽毛等象征物取下。 乌孜别克族在婴儿40天这一天,亲朋纷纷带礼物来给孩子举行洗澡礼。仪式开始,父母将准备好的澡盆放在厅堂,在盆内放一金镯子或金戒指。从亲友邻里家专门请来的孩子,轮流用木勺向盆里倒水,倒够40勺,然后母亲为婴儿沐浴。“洗礼”之后,产妇就可以出门参加各种活动了。 塔塔尔族在孩子40天时,举行“40份水礼”,即从40个地方(包括邻居家)取水给孩子洗澡。寓意沐浴四方之水,愿孩子健康成长。

杏鑫主管304724_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中元(端午节)、春游(六一春游节)、秋夕(中秋节)、冬至(冬至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凌晨举行茶礼,先为已故祖先摆席烧香,然后全家吃节日饭。这天从早开始,下一辈向上一辇依次拜年。小孩还给亲属或村里老年人拜年。拜年时要叩头,现以行礼表示节日祝贺。 元宵节,又叫“十五节”。这一天早晨先喝“灵耳酒”,传说可使人耳聪目明。然后吃五谷饭(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谷物混合做成).寓意五谷丰登。还吃固齿糖、陈菜等。妇女清早轮流挑福水。白天,男人进行拔河比赛,女人们聚在一起踏跳板;晚上进行迎月活动,有的还进行“踏桥”、“掷尤茨”等活动。 寒食节,朝鲜族古代寒食日不烧火,仅吃凉食。此外,还到祖先坟地伐土、填土、扫墓、祭祀、植树等。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喝“菖蒲酒”、 “浊酒”、“益母汁”,意在辟邪祛病,延年益寿。节日食品有艾糕、蒸饼、绿豆饼等。旧时,朝鲜族还在这一天用菖蒲水洗身,用菖蒲枝做簪。另外,还要举行荡秋千、摔跤等游艺体育活动。 六一春游节,沈阳朝鲜族有春游的习惯。这一天全家老少携带食品,串联组织春游。上午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中午分散聚餐,下午各自游玩,傍晚回家。 中秋节,朝鲜语叫“嘉俳节”。古时,从农历七月十六起进行妇女织布比赛,至八月十五,整一个月,由负者以酒食招待胜者,同时举行歌舞娱乐。后来成为庆祝丰收的节日,一般用新谷米做主食或做打糕吃,还去祖先坟地烧香、伐草。 冬至,一般在太阳出来前吃“冬至粥”,也用以待客。“冬至粥”是用大米、小豆、糯米面丸子熬粥,也有延年益寿之意。 朝鲜族的家庭节庆有回甲、真甲、周岁宴等。回甲是为老人六十寿辰而举行的家庭庆祝活动,子女们摆席祝贺,以示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道。这一天,子女和亲朋好友以衣物等礼物相赠。这种家庆都在老人的生日中举行,只能提前不能推迟。真甲是为七十寿辰举行的庆祝活动,规模比回甲小。周岁宴即婴儿一周岁纪念日。这天,婴儿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在周岁宴上抓取小物品,抓到的一件物品,象征婴儿前途发展。亲朋还给周岁婴儿送去线团挂在脖子上,以此祝愿长命百岁。

在我国突厥语族诸民族中,塔塔尔族人口最少,但他们却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间口承文学作品,其中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 塔塔尔族民间流传的神话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如《赫铁儿》就是一个受伊斯兰教影响的神话故事,故事说:仙人赫铁儿常常在善良的人们遇到困难时现身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并给人们带来好运。在农村牧区,他通常以牧人的面目出现,在城市则多以乞丐形象出现。因此塔塔尔族人对登门乞讨的老人很尊重,总是热情地予以款待,他们期望仙人带给自己幸福生活。 民间故事在塔塔尔族民间口承文学中最为丰富,从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的幻想故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塔塔尔族先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争取自我生存与发展的信息。《十一个艾赫买特》描写了勇敢的艾赫买特战胜恶魔,取回金蹄子的英雄事迹。《长疥癣的马驹》表现了发展畜牧业的艰苦斗争生活。《金苹果》讲述的是英雄战胜魔王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神奇的幻想表现出塔塔尔族人民对平等社会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如《金鱼》、《穷人和巫女》、《机智的老汉》、《失去亲妈的姑娘》等。 动物故事或反映了塔塔尔族先民对动物的崇拜意识,或曲折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斗争。有的动物故事则以动物作喻,通过幻想形式传达了人民大众纯朴的道德观念、伦理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良好教材。如《白狼》、《三份礼物》就表现了对动物的崇拜与禁忌心理。《山羊和绵羊》、《熊和狐狸》、《进谗言的狼》等故事是借动物之间的争斗反映人类社会的矛盾冲突。 塔塔尔族民间还流传有大量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生活故事。这类故事以现实中人物为主角,有的描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有的则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与追求。如《机警的姑娘》、《悲伤》、《聪明的小伙子》等故事揭露了巴依的贪婪和愚蠢;《愚弄人》、《怎样分父亲的财产》、《两个毛拉和一个庄稼汉》嘲弄了吝啬和贪财的人;《小气和大方》歌颂了友谊和互助,批评了自私行为;《两个懒汉》讽刺了懒惰行为,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会有出路。

每年农历四月至八月,是采东珠的好季节。女真人采珠方法很独特,采珠时成群结队,乘坐独木舟,来到河汊幽谷。捞取河蚌需潜入水中,采珠人都是潜水能手,一口气扎入水中,能捞上一二十个河蚌,放入箩筐,然后换气,再扎入深水捞河蚌,等到满筐,上岸倾倒,烤火暖身,再入水中捞取。岸上的妇女、儿童便逐一敲开河蚌,寻找东珠,有时敲开一二十个、甚至上百个河蚌,都得不到一颗珍珠,可见珍珠是多么珍贵。如得到东珠,便放入鱼皮袋中,装入桦皮匣中,以备交易或作为贡品。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曾允许各贝勒派出各自的阿哈(奴隶)到乌拉地方打牲,其中主要就是采取东珠和挖参,所获之物,各归其主,这为私采。到天命八年,后金政权取消分散打牲的旧制,改为集中采捕,所获物品,按“八分”分取。乌拉打牲衙门的管理制度,到顺康年间,已臻完备,设立了33个珠轩,每个珠轩有打牲丁20-26名,设正副头目两名,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珠轩增至65个,每个珠轩岁征东珠16颗,满族的采珠业此时已推向了顶峰。 此时采东珠的礼俗更加隆重,出发采珠时,珠轩达身穿朝服,高坐在有彩棚的轿船里,率领着一大批采珠威呼,装着粮肉、采珠器具,浩浩荡荡行进在松花江、辉发河等盛产珠蚌的江河中,遇到河口、高山、古树都鸣锣、击鼓、摆香供、燃鞭炮。采珠船队到了采珠的地方,先扎营盘,选好水场,船队停靠河边,搭锅立灶,焚香叩头,祭拜河神。采珠那天,江边点起大火堆,打牲丁全上了采珠船,不管天气多冷,都得赤身露体,半蹲跪在船上,盯着珠把式,珠把式站立船头,顺水直下,他根据水流和浪级,就能准确判定水下藏着什么蚌和蛤。如他发现了水下的蚌和蛤,立即把长杆往河底一插,船马上停住,打牲丁们跨下兜一块软皮,憋足一口气,按顺序一头扎入水中,潜到插杆的地方摸捞蚌蛤,摸到后立刻跳出刺骨的江水,烤火、喝酒,取暖后再下河捕捞。所得蚌蛤,全由珠把式手持尖刀,在船上当着珠轩达的面,开蚌取珠。得珠后,先放入净水碗中,后集中放在吉林将军府印制的纸袋里,封固注明。

在新疆少数民族的婚俗中,塔塔尔的婚俗别具一格,十分有趣。他们的婚俗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为了把新郎“嫁”出去,所以他们的婚札在女方家举行,男方在婚礼的前几天,要把新娘的结婚服和生活用的炊具、食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流行的“几尔”,有的吹口哨,有的呼喊,一路歌声琴声不断,呐喊助兴声连天,以此来增添欢乐气氛。歌中唱道: 森林里多么欢闹 是百灵鸟在纵情歌唱。 膏年人拉起手风琴, 歌唱自己的爱情生活。 眉毛黑呀,眼睛黑, 眉毛眼睛不分离。 热恋的情人成眷属, 甜甜蜜蜜不分离。 歌声、琴声、口哨声和欢呼声伴送着送亲人的队伍来到女方家。女方家的人和客人们要出来迎接,为青年夫妇祝福。女方家这天要宰羊煮肉,准备丰富的筵席招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在这天的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要当众饮一杯糖水,以此象征他们的婚后生活会象糖水一样的甜蜜,并白头偕老。 婚礼结束后,客人们纷纷离去,新郎却不把妻子领到自己的家里,自己反而定居在新娘家。新郎在女方家居住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最少要住一二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再把妻子娶回自己家中。塔塔尔族对女婿是十分热情的,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方家好象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族内同姓不结婚,堂兄弟姐妹禁止通婚。流行骨血正统婚,即舅父的女儿可与姑母的儿子结婚,但姑母家的女儿不能与舅父家的儿子结婚,认为这样是骨血倒流,其余不限。有少数的纳妾婚俗,有招女婿的赘婚习俗,盛行的是父母包办婚。有佣婚习俗,付不起财礼,女婿为岳父家做数年长工。 定亲。男女联姻时,男方的父母要聘请媒人一起到女方家,向女方父母求亲。经多次求亲之后,男方准备羊、酒等物,在女方家设宴,听取女方父母及姑舅等亲属的许婚意见,双方家长协商结婚吉日。 结婚。锡伯族有男方迎娶之俗,新郎要到女家亲迎。迎娶时,新郎骑马在前引路,新娘坐车跟后,男方迎亲者和女方送亲者护卫殿后。人们对迎娶都十分重视和敬重,队伍所到之处,路人皆让路。锡伯族的姑娘出嫁,要把姑娘的一条发辫拆分为二,改梳两条辫子并盘于头上,作为已婚的标志。新娘要戴额箍,插簪子、钗和花,新娘的家长和直系亲属也来男家庆贺。 新娘入门,和新郎双双同拜天地,向北叩头,表示祷告天神地祗。然后新郎新娘到灶前对跪,用“哈达”将羊尾巴油片投入灶火中,宣誓白头偕老。然后新娘人洞房。在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向宾客敬酒。新婚之夜有闹房的习俗,洞房对歌,提问新娘,使新娘应接不暇,欲答无词,窘态百出,借以取乐。入睡前,嫂子为新婚夫妇解纽扣。 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上坟地祭祖,第九天新婚夫妇到女方家探亲。满月后新娘回娘家“住对月”。婚后丈夫有休妻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