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6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主管304724_锡伯族的饮食文化有何特点

锡伯族的饮食习俗是以谷食为主,肉食为辅。在面食中,发面饼最有民族特色,吃起来香软可口。还喜欢吃荞麦面。冬天喜欢喝“五他”,即油茶。他们腌制的咸菜也很有特色,每当秋季,常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制成“哈特混索吉”,这种咸菜吃起来极为可口。锡伯人还喜欢用面酱做调料。 锡伯人喜欢吃野味,每当猎获野猪、野鸡、野兔、黄羊等,便要制成美味佳肴。吃肉的方法是吃大盘肉,吃肉时每人一把小刀,用以割肉,食盐放在碟中,吃时自行蘸取。吃肉时不能把骨头打碎。如果要把刀递给对方,要把刀尖对自己,刀把对对方。锡伯人就餐也有分食制的习俗,席位以西为尊,父子不能同席,公公和儿媳不能同席,也不能同坐。吃饭时,不准拍打桌子,不准乱放碗筷,筷子不能搭在碗上。 锡伯族的饮食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不论谁家宰杀牛、羊、猪,族中人都可以去割肉拿回家中吃,不记账,也不必给钱。 现代锡伯族人开的饭店一般都有“锡伯大饼”,很受欢迎,在一些地方甚至是“限量”销售。如果不是去得早或提前预定,很难买到。在察县,记者就无缘品尝,只能通过图片和他人介绍来了解这一美食。 除了“锡伯大饼”,全羊席是锡伯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盛在碗里的菜肴”。2009年,全羊席作为传统技艺类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主要用料为羊的心、肝、肺、大肠、舌、血等,共12道菜,做法考究,风味独特。如有尊贵客人来访,锡伯族杀羊做成丰盛的全羊席来款待。

“魔巴”一词是拉祜语的译音,佤语称“教气艾”或“奔柴”,意即做鬼卜卦之人。“魔巴”是佤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大部分是老人。他们对佤族的历史、现状和本村寨、本家族的历史很熟悉,知道的“阿佤理”最多。他们知道怎样解释种类繁多的“阿佤理”,并按照自己民族的历史风俗主持各种大大小小和内容互不相同的宗教活动。同时,他们也用“驱鬼免病”的方法来为群众治病,通过看卦卜吉凶来决定人们的行为,还能解释习惯法。因此,凡战事、议和及解决重大问题时都须有“魔巴”参加才行。总之,“魔巴”是人与鬼神的媒介,他们把人们的崇拜通过咒语传达给鬼神,又把鬼神的意思通过看卦传达给人们。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授者。 “魔巴”不世袭,一般也没有完整固定的传授制度。任何人都能学做“魔巴”,“魔巴”的大小决定于他们掌握做鬼知识的多少。大小“魔巴”之间没有统辖关系,“魔巴”间彼此也没有什么分工,一个村寨中大小“魔巴”的数目也没有定额。 “魔巴”做鬼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报酬,只能得到一顿或数顿做鬼的饭和肉。做某些大鬼时,若剽牛,可能会分得一只牛腿或是由主祭者送给若干钱、盐或谷子,因此,“魔巴”并未脱离农业生产。 佤族的占卜 佤族生产生活中卜问凶吉祸福的形式。佤族的占卜活动十分频繁,事无大小,都要占卜看卦,以求得鬼神的冥示。 草卜 佤族的草卜,是用四根名叫“卜草”的叶子结在一起,成为有三个结的一根草绳。卜时,把草绳绕在弩箭上或一根木棍上,认定正对人一方的结代表主位,中间的结为“键”,对外方的结代表客方。根据结的方位,可以说出几十种卦象,每种卦象都有它的叫法和不同的含义。这种草卜解释比较复杂,多为狩猎或做生意之前卜问。 蛋卜 多用于叫魂、卜葬、选择房屋地基等。叫魂,一般要把蛋煮熟,然后手持鸡蛋,将有空气的一头朝上,再敲破蛋壳,看蛋白凹凸,占卜魂归与未归。另外还用鸡蛋卜葬或选择屋基,则用鸡蛋的小头处朝下,落在地上,若鸡蛋着地破了,则是吉卦,即为所求之地;不破,则另选地方。 鸡骨卦 俗称“看鸡卦”。看鸡卦是佤族占卜中,最流行而又最严肃的一种。看鸡卦时,一般用小公鸡(也有不分雌雄鸡的),有的还讲究毛色,通常以毛色斑斓发红的为最好。鸡卦有看头、舌、喙、股骨等多个部位。

杏鑫内部304724_布依族服饰特点介绍

布依族服饰很有特点。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男子服装形式简洁,质朴大方,多包头巾,上穿藏青色对襟长袖短衣或长衫,布纽扣,下穿长裤,过去多用土布缝制,现在改用工业布料。现在除少数年长者外,大多数都改穿汉式服装了。 布依族的妇女服饰 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上衣、裤子组成。中青年女子喜欢留长发,挽于头顶用黑布缠紧,外用白色或淡花色毛巾包头,少女头上饰有绣花片或戴绣花帽;上身内穿深蓝色的立领右衽长袖衬衫,袖口镶有白色或绿色的边饰,外穿右衽通肩宽管中袖衣,在领口、襟边、袖子中段饰有与衣身布料、颜色不同的自制布料,增加了衣服的层次和色彩。纽扣为银铃形扣或布质扣,精致美观;下身穿黑色长裤,中老年妇女的裤管要更宽一些。 布依族的首饰 喜欢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身挎彩布拼接并有刺绣的挎包。布依族包头的白色代表干净、真诚和吉利,衣裤的蓝色代表风调雨顺、茂盛与平安。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布依族人口有5.46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曲靖市的罗平县、富源县,罗平县布依族人口占据了云南全省该族人口的70%,主要集中在其南部、东南部的南盘江、八大河、块择河、多依河、黄泥河流域的八大河布依族乡等几个乡镇。

杏鑫咨询304724_布朗族服饰特点介绍

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布朗族服饰特点。 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境内的布朗族,男子上穿对襟无领长袖衣,下穿大裆裤,长及脚踝上方,过去喜欢用蓝布或黑布包头,老年人则用白布包头。 妇女上穿一件对襟圆领贴身汗褂,圆领及胸襟处饰以彩布、花边,左右衣襟上各安一个外贴小口袋,胸襟上钉一排小纽扣。外加一件斜襟窄袖衣,紧腰宽摆,长及臀部,双襟在胸前交叉叠合,然后衣服上的两根布带在腋下打结。亦可敞开穿,露出汗褂前襟部分,显得潇洒大方,外衣下摆边沿饰以各色彩布滚条和花边。汗褂的布料多为颜色鲜艳的净色布,而外衣布料多为黑色、蓝色及粉红色、绿色等。下穿黑色、蓝色和多色印花筒裙,裙子下摆镶饰彩布滚边和花边。老年妇女则喜欢穿手工纺织的筒裙,这种裙子膝部以上织有红、白、黄、黑、绿等彩色条纹,膝部以下拼接绿色或黑色布,里面还必须穿一条白色衬裙,衬裙比外裙稍长,穿的时候露出衬裙下摆的彩绣图案,看起来古朴、美观。 女子均挽发于顶,缠头帕。布朗族妇女尤其喜爱银饰品,因为在布朗族看来,佩带银饰品,不仅是富有的象征,也是为了吉利、避邪、兼有“护身符”的作用。 布朗族青年男女的漆齿习俗,主要用于布朗族成年礼。届时,凡15岁左右的男女少年汇聚到一家竹楼里,用一种布朗语称“考阿盖”的树枝烧成黑烟,互相给异性“漆齿”。经过这样互染牙齿的活动,便视为成年人了。此后,便可公开参加村社社交活动,并获得恋爱、结婚的权利。漆齿还有一种方法,即嚼烟法,天长日久,牙齿即被染成黑色。 布朗族的文身也很有特色,此俗仅系男子所为。民间有谚语说:“蛙腿尚有花纹,男人之腿怎可没有花纹”。布朗族男子,一般在十四五岁时行文身俗。文身图案极多,有刺龙、虎、麒麟、凤凰等吉祥动物的,有刺鱼鳞状的,有刺蕨叶状的,有仅刺傣文字母的。不论刺哪一种,都暗寓某种“咒语”于图案内,或用其避邪,或用其防身,或用其防病。

杏鑫注册开户_怒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过去,怒族男女服饰都用麻布做成。少女穿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已婚妇女右衽上衣,下着长裙并在衣裙上加绣花边,戴由贝壳、料珠串成的珠珠帽,胸前佩戴用料珠、银币、玛瑙串成的项圈,用竹管或珊瑚作耳坠。贡山的怒族妇女下身不穿裙子,而穿长衫,外加一件短袖的褂子,下穿裤子,围围腰,外系一根腰带,戴包头,都是用麻布或羊毛布料做成。男子着长衫,穿长裤。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中老年男女怒族均以布绑腿至小腿下部。 怒族男子服饰 怒族男子的服饰风格古朴素雅,与傈僳族相似,男子蓄发多蓄长发,披发齐耳,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钮扣,穿时衣襟向右掩,福贡地区女子穿右襟短衣,麻布长裙,头饰用珊瑚珠、玛瑙、料珠、银币和海贝制成,她们将贝壳磨成圆片,用兽皮连成发箍,并在额前垂挂珊瑚珠及小银坠,耳戴大铜环。贡山女子用白布帕裹大包头,不穿裙,仅用两块条纹麻布围在腰间,类似裙装。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系宽大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色彩以白色为基调,间着黑色线条,戴坠红飘带的白包头,下着短裤,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怒刀,肩挎弩弓及兽皮箭包,脚打竹篾制作的绑腿,显得英武剽悍。 怒族女子服饰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怒族人民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怒族服饰的变化包含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在制作怒族服饰的用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妇女服饰已用金丝绒等高档布料制作,色彩更加丰富,华丽美观已成为怒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杏鑫测速登陆_苗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苗族是我们中国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们当今中国一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其实,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饮食文化是否了解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居住在高山、半山区的苗民,以玉米、马铃薯、荞麦为主食;居住在河谷地区的苗民,以玉米、大米为主食,杂粮有燕麦、大麦、小麦等;蔬菜以萝卜、青菜、白菜、豆类、瓜类等为主。苗族饮食特点之一是喜欢吃酸菜,“酸汤鱼”是苗族传统的风味名菜。 苗族喜欢用黄豆做“连渣捞”,即将黄豆磨细,掺入青菜煮熟。肉食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羊、鸡肉。猪肉除鲜吃外,还腌制腊肉。苗族习惯吃大片肉,肉片一指厚,巴掌宽,称为“巴掌肉”。杀猪请客称为“吃刨汤”,饭后客人吃剩的肉各自带回家。 苗族的砂锅焖狗肉小有名气,文山苗族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和“三伏天吃狗肉避暑,三九天吃狗肉驱寒”的谚语。把苦刺花的蒂去掉,洗净放入沸水中去除苦涩味,与豆豉同炒是苗族的当家菜。有的人走亲访友,带熟鸡蛋作见面礼,主人亦回赠熟蛋。 苗族还喜欢吃生冷的食物,如杀猪时,在生猪血内加入姜、辣子、蒜等佐料,待其凝固后便可食用,称为“头道菜”。苗族喜欢喝酒,包谷酒是苗族家庭的必备品,婚丧嫁娶或喜庆佳节,招待客人时,都必斟酒敬献,边敬酒边唱酒礼歌。

基诺族是稻作民族,以旱稻为主要粮食来源,副食较为单调,肉食主要靠狩猎,无论多少,常在家庭、氏族和村寨中瓦赠吃食。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他们的歌中就有“打到大的(猎物)大家吃肉,打到小的大家喝汤”,由此可见,汤在基诺族的食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嚼槟榔也是基诺族的一种习惯,老年男女至今仍保留有此嗜好。 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汉炒、傣蘸、基诺舂”,意思就是说汉族的菜喜欢炒着吃,傣族的菜喜欢蘸着调料吃,而基诺族的菜则以舂凉拌为主。 特色饮食 剁生 是将鲜肉剁成碎末,拌上盐、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反复搅拌、捏匀,直至肉呈白色便可食用。 蝌蚪拌臭菜 是将幼小的蝌蚪捞起,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拌上调料后食用。其味闻起来臭似北京的臭豆腐,吃起来却细嫩软滑、清凉爽口,余味无穷。 酸烩蚂蚁蛋 基诺族地区多蚂蚁,蚁蛋也非常大,如同绿豆粒般。每年农历三、四、五月间,是蚂蚁产蛋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基诺人便要外出寻找蚁蛋,用带有酸味的佐料调拌即可食用。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将其放人口中用牙一咬,还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 包烧山蜘蛛 是基诺族颇具风味的一道菜。山蜘蛛体呈长圆形,色黑灰,以食小昆虫为生,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基诺人将其捕来,去掉丝和脚,放在臼里与盐、姜、辣椒、野八角、蒜等佐料一起舂成肉浆,再用芭蕉叶包好放在火炭上烤,待芭蕉叶烤黄后即可食用。其味香辣可口。 苦子果汤 也是待客必备的汤菜。苦予果形如珍珠,色绿味苦。基诺人将其与臭菜、酸芥菜、苦凉菜一起放在臼里,放上姜、盐、香茅草、野八角等佐料舂细,再放入煮沸的水中煮熟。其味清凉爽口,苦中有甜。

杏鑫登录_走婚是什么意思?摩梭人的走婚习俗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种婚姻制度。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白天,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有在聚会上以唱歌、跳舞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白天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时分到女子的“花楼”(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他人不要干扰。然后在天未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以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长辈起床之后再离开,则会被视为无礼。 泸沽湖,人们称为“女儿国”,最神秘之处就源于这“走婚”二字。情爱生活,在那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又有人说那里是“爱的乐园”。千百年的岁月在那里缓缓流去,在庞大的母系部落中,摩梭儿女仍然乐此不疲地走在那条古老的走婚路上。走婚这种习俗,在泸沽湖北边的四川摩梭人中被称为“翻木楞子”,是指男子在夜间翻越木楞房的壁缝,进入钟爱女子的花楼。在云南摩梭人中,称“走婚”为“森森”,可以理解为“走走”,即走来走去,晚上去是“走”,早上返回也是“走”,姑且就理解成“潇洒走一回”吧。 每到黄昏,脉脉夕阳的余辉铺在女神山上,当蜜一样的晚霞在天边闪耀时,归鸟的翅膀驮着湖光山色飞倦了,层层山峦铺满了阴影,夜晚即将笼住蓝色的梦。届时,在山边,或在湖畔弯弯路上,你常常会看见那些骑马赶路的英俊男儿。他们戴着礼帽,脚着皮靴,腰间别着精美的腰刀,跨着心爱的骏马,怀里揣着送给姑娘的礼物,也揣着足够的自信和一腔不尽的情思,朝情人家悠悠走去。 走婚这种充满浪漫气质的婚姻形式,并非无根之木,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中,历来实行着母系大家庭的家庭模式,血缘以母系计,财产由女儿继承,出生的孩子只有母系血统的亲人,而没有父系血统的人,只有母亲的母亲及舅舅之类,还有母亲的兄弟姐妹和女性成员的孩子们,而没有叔伯、姑嫂、翁媳之类的成员。这样的格局必须靠着走婚制度来维系。家中的男子每到夜间就到情人家过夜,第二天黎明时分又回到自己的母亲家,实行着暮合晨离的走访婚,所生育的孩子归女方家抚养,他们只承担自己姐妹的孩子。所以,在家庭中,他们(即舅舅们)的地位仅次于母亲,在这样的家庭中实行“舅掌礼仪母掌财”,男女情侣之间,没有太多的经济联系,除了互相赠送的一些定情物,并没有共同的财产,因为他们并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他们之间只有情感的联系,一旦双方感情破裂,男的不再上门夜访,或女子不再开门接待,这段情缘就算了结。双方也没有怨言和仇视,因为他们不必为经济发生纠纷,也不必为孩子的抚养起纠葛,孩子历来由女方家庭承担抚养教育义务,从不靠父亲一方。分开后的男女仍可以寻访自己最中意的情侣。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满族民居的主要特点

满族人的发祥地是东北。而东北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且时间也较长。在逐步有渔猎生活转化为农耕生活后,才有了定居,开始修建美观实用的住房了。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形象、集中地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问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坑”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炉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 满族风俗“以西为大”,长辈要住西屋南炕,老儿子住西屋北炕,中间一间为堂屋,东间屋南炕住长子,北炕住孙子。如果是四世同堂,西屋南炕为祖,北炕重孙,东屋南炕为父,北炕为子。如果家里人再多了,就要在东厢房设置居室了,厢房住人也要按左长右少的排序居住。西厢房一般不住人,用来做“哈什”(汉称仓库)和碾房以及马棚。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满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满族认为,“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是件大喜事,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建筑及布局就是我们今天所称道的“四合院”。 其特点是:院内靠门洞的地方建一矮墙,称为“影壁”。影壁后竖一根八尺高左右、碗口粗的神杆,杆顶端挂有一锡制或木制的斗子。两厢南端是牲畜栏圈。正房后中间空地是菜圃,四周栽植果树或花卉。房屋四周围以横墙,自成院落,大户用砖石,小户用木栅。这样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营子和屯子。

我国西南地区苗、侗民族居住的吊脚楼,全用木柱、木板构架而成。它们虽有通风、防潮和避免虫蛇之害等优点,却最怕失火。倘有一家不慎失火,往往火势蔓延,无情的大火甚至于能把整个村寨都化为灰烬。即使村民逃了出来,但烧掉了房屋、粮食、耕牛和各种财物,对于尚处贫困阶段的苗、侗村民来说,重建家园,又谈何容易呀! 为此,苗、侗民族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当严密的防火、救火的传统习俗。 首先,村村寨寨都有“喊寨”的习惯。他们或推选一位责任心强、社会经验丰富的中年村民为“喊寨员”,或每天轮流由一位村民值班当“喊寨员”。每天晚上九、十点钟,喊寨员或打竹筒,或敲木梆,边游村串巷,边拉长嗓音高声喊道:“小心防火啰!把水缸挑满水啰,睡觉前要熄灭炉火啰——”村民一听“喊寨”,都会去看看水缸,把火塘里的柴火弄灭…… 近年来,不少苗乡侗寨进行了饮用水的改造建设,由政府、村寨和家户共同投资,挖井、修渠,在高处建造水塔,再安装上自来水管,把清洁的河水、井水引进了家家厨房,于是,不少村寨结合改水工程,同时也进行了消防建设,或在街路上安装了消防水龙头,或在家家门前设置储水的木桶或水池,以备急时之需。 为了防范火灾,减少损失,有的村寨还把村寨的仓库建在村子外边。例如剑河县的久仰村,全村80来户人家,住房都建在向阳的山坡上,而把每家的仓库——一座座小吊脚楼,建于对面隔河背阴的地方。这样万一不慎失火烧寨,隔河的那排仓库,也是万无一失的。 有趣的是,久仰村的一座座仓库,全都不上锁,只是用木栓拴紧库门便行了。这是因为此地一来社会风气良好,无人偷盗,二则万一有人偷粮,一经发现,必依照村寨不成文法,令其加倍赔偿失主粮食。这种严厉的处罚规定,也使某些欲偷盗者胆怯了。仓库虽然不上锁,但村民开门取粮时,要举起木褪使劲敲击木栓,其“梆梆”之声,无疑是向村寨发出了开仓的信息。 万一失火烧寨,村民皆自觉前往奋勇扑火。特别是在侗族村寨,村民一听见鼓楼大鼓的“咚咚”之声,必迅速集中到鼓楼前的广坪上,听候村寨头人的指挥。于是,村民从水塘到火场排列成一支支队伍,把一桶桶水传递到火场,泼水灭火。而青壮年汉子,或挥动利斧、铁锤,或使用长长的火镰,敲的敲,劈的劈,把靠近火场周围的吊脚楼拆掉,以断其火路,阻止火势蔓延。至于老年人,他们则到村口去,一来安全一些,二则迎候和指点外寨前来帮助救火的乡亲。失火时,任何人都不得先往村外搬自己的东西,以免涣散人心,影响村民齐心协力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