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侗族招魂方面有赎魂、叫魂、滚蛋等仪式。其中赎魂的方法是:法师与夺魂者协商,把病人魂魄赎回来。仪式多在夜间进行。是时,法师派人砍一棵带叶的树插于一旁,树下供以刀头(煮熟的正方形肥猪肉)酒礼。法师烧香化纸之后,边念边卜卦,若卜得阳卦或顺卦,表明未协商成功;若卜得阴卦,表明夺魂者同意赎魂。于是法师的随从人员用红纸搓成捻子蘸以清油,点燃后在树上寻找。若找到蜘蛛或者别的什么虫子,立即抓住,装入纸简。回到家里,用蓝布缝一小袋,里面放有三片茶叶和七粒白米(表示三魂七魄),然后再把抓回的蜘蛛或虫子放入封好,挂在病人身上,以示魂魄附体,病人此后可以康复。 叫魂,是用一个生鸡蛋先在受惊婴儿(婴儿大哭大闹,认为是受惊落魂)的身上滚动,然后放入一个盛有小把白米的碗里。叫魂时(时间多在晚上),把碗中白米抓出置于手心,把鸡蛋立放在手心上,面对门外(人不跨出门槛)念道:“牛胎落,马胎落,猪胎落,人胎落。某某(婴儿名)快回来,回来和老人在一起。”念时手心上的鸡蛋会倒,若鸡蛋连倒三次,即停止。把鸡蛋和白米重新装入碗内,放于婴儿床上,仪式即告结束。 滚蛋是将一个鸡蛋煮熟,剥去蛋壳,分成两半,将一枚银币或银戒指之类夹人蛋内,用小片布包着,在婴儿头上、脸上、脊背上、肚子上滚动,边滚边念些驱风除邪之语。待连续滚过三次,婴儿身体即可康复。

扫寨又称“送瘟神”或“撵邪”,是贵州各民族都举行的一项大型巫术活动,只是举行的时间,各民族不一致。 苗族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举行。是时,寨里每家出一个男劳力,集中起来,到山上去捉一只画眉鸟。捉到之后,回来每家拿一点肉、粑粑到寨边去一起用锅炒好,先掐一点喂画眉鸟,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放其飞走,表示画眉鸟已把全寨的疾病、瘟疫都带走了。之后,凡参加仪式的人每人分一团油粑粑吃,高高兴兴地回家。 布依族是在每年的二月间,方法是:在寨子口的两边各插一根龙竹,两竹顶上横系一根稻草绳,挂上一把木刀。是时,布摩身穿法衣,头戴八卦帽,手执大刀,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一帮锣鼓手,其中有两人抬着纸扎的轿子或龙船,敲锣打鼓到每家驱鬼。到哪一家,其家人都置一碗米、一块腊肉供于门边,等布摩带领众人进屋念动符言咒语,用大刀东指西划,喷几口净水,然后在卧房及大门上贴上符签,再用两扇木卦从空中抛下.两卦俯地为阴卦,表示邪恶驱尽;一俯一仰为顺卦,表示主家顺利,六畜兴旺;两扇皆仰为阳卦,主家有不祥之兆。这时布摩要反复念咒,反复抛卦,直至得阴卦或顺卦为止。临出门时,布摩率领的扫寨队把门边的米、肉倒在竹箩内抬走。大约到下午时间,每户出一人,同到河边会餐,仪式即告结束。 侗族是在夏秋之交,因这时气候炎热多变,容易发生瘟疫疾病,便组织扫寨,仪式与布依族略同。

杏鑫咨询304724_维吾尔人的服装特点

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维吾尔族将外衣统称为裕袢。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蓝、灰、白、黑等各种本色团花绸缎料等制作。 连衣裙。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皱褶连衣裙,有腰皱、摆皱和胸皱,一般为上开襟;质料有布、绸、平绒、金丝绒,色彩鲜艳的爱得丽斯花绸;外套吉丽提卡,即连衣裙外长及腰间的无袖上衣,多用红、绿、黑等颜色的平绒、金丝绒制成,领口、胸前、肩部用金银线和彩线或绣花或滚边,胸前缀有珍珠和金属箔片;下穿宽臼半腿裤,出门时则加衬裙、长筒袜。维吾尔女式衬裙较长、肥大,有和尚领裙、合领直筒裙和百褶裙以及对襟系扣裙等,均长及踝骨,前襟较宽,后来裙子变短。老年妇女多穿合领筒裙,姑娘和中青年妇女多穿胸褶裙和腰褶裙。过去衬裙多用灰白色布、花大布、绸缎等缝制,后来除棉布、绸缎外,还用金丝绒、绉纱、乔其纱、提花乔其纱、凡尔丁等丝布及毛布缝制。现代维吾尔族青年多穿西装,少女的连衣裙式样变化较多,喜束腰,面料仍多为丝绸。 绣花衬衫。维吾尔族传统夏装都绣有花纹图案,男子衬衣在领口和胸前都绣有十字花的图案,显得富有活力而潇洒;妇女服装的领口、胸前、袖几、肩等部位,用金银线和彩线绣成几何形小花、小叶。于田、民丰、且末一带的妇女服饰则独树一帜。她们披白纱头巾,头右侧顶戴装饰用的“塔里亚拜克”小花帽,穿长袷袢,其胸部都依次排列有七条尖形对称的蓝色绸条图案,领、袖、底部有同样颜色绸条滚边。内着一件合领半开口套头衬衣,衬衣右侧依次排列九条滚边,成扇面形,圆领口处有一条宽边,底口绣有羊角纹和碎花纹,领口中间还有两条颜色相同的绳带。穿上这种服饰,显得别致而又华丽。据说这是古代打仗和狩猎时穿的服装,两侧的七条图案,原是箭袋,后来演变成装饰图案。 皮靴。维吾尔族男女大都穿皮靴。维吾尔族传统长靴,鞋头呈尖形,选用上等黑色或棕红色牛皮制作,有跟,鞋帮高约33厘米,帮口绣有各种花纹图案,有的靴面还套嵌有花纹的皮套。维吾尔人冬天也穿毡靴,其实际上是擀制的毡袜,不过较厚实,靴底也较厚。据史料载,古代还有称为“布库希”的女式长筒靴和“沙木达”的凉鞋;另外有用动物皮缝制的、长至膝部的“提孜力克”,现代维吾尔语音译“乔鲁克”,汉语称“皮窝子”,至今仍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人民劳动时穿的一种简易鞋。制作时,将一块没有熟的生羊皮(山羊皮最佳)放在水中泡软,脚踩皮子,包住脚面,使鞋底和鞋帮为一整体,再沿皮子的边每隔l寸左右割一孔眼,用一根牛皮绳串连,干后即成。穿时拉紧皮绳,就会裹在脚背上。此鞋轻便、耐磨、易于携带,制作简单。

锡伯族古代有抢婚之俗,抢婚有象征性抢婚、半硬性抢婚和硬性抢婚等。锡伯族同一家族内禁止通婚,姑舅表亲可通婚,但只准舅家女嫁给姑家男,而不准姑家女再嫁回舅家,以免所谓“骨血倒流”。五服之外则不限通婚。姨表亲通婚无禁忌。 锡伯族的婚姻一般分为订亲和迎亲阶段。早期的男女婚事皆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定。辛亥革命后,因受新思想影响,才在提媒后允许男女本人见面相亲,叫“对面相看”。在本人及家长同意和男家给女家送彩礼后,男方要择日宴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便算订亲。在迎亲之前,男家须送给女家一口黑猪,称之为“开锁猪”,两坛白酒,一百个馒头。猪用来供奉保佑锡伯族子孙平安兴旺的神灵——“喜利妈妈”。“领牲”后,将“喜利妈妈”上的红布条摘下一条,以示又一名姑娘出嫁。 锡伯族的婚礼仪式非常隆重和热闹,也很繁琐。迎亲要由新郎起早带着车马和亲友去女家迎娶。男方要有娶亲婆,女家要有送亲婆,均要由儿女双全、与新娘命不相克的人负责照看新娘和婚礼仪式。新娘要由叔父或哥哥抱上车,鸣放鞭炮。迎亲车回到新郎家时,也要鸣放鞭炮。送亲人要喝下男方摆下的“迎风酒”。之后,新娘由送亲婆扶持,下车踩红毡,跨马鞍,进屋拜天地。拜天地后,娶亲婆接替送亲婆搀扶新娘入新房“坐帐”,上炕时要登装满红高粱的口袋,取“步步走红运,步步登高、步步粮满仓”之意。坐帐的褥子下放一把斧子,叫“坐福”。到中午婚宴结束,新娘坐帐结束,下地拜男家亲属,吃团圆饭。 入夜掌灯,新婚夫妇入洞房后要“换盅”,亲友要“抢肘子”闹洞房。闹洞房的人散后,新婚夫妇才得共度花烛之夜。 第二天,新娘要与族中亲友见面。第三天,新婚夫妇在父亲率领下,上坟地祭祖。第九天,新婚夫妇去女方娘家省亲,叫“回九”。满月后,新娘回娘家住“对月”。现在锡伯族的婚礼省去了很多程序,与兄弟民族大体相同了。

在哈萨克族民间口承文学中,叙事长诗蕴藏丰富,形式优美,语言生动,艺术表现力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据说,目前已搜集到的叙事长诗就有二百多部。根据长诗内容大致可分为英雄叙事诗和爱情叙事诗两大类。 英雄叙事诗。基本内容是反映哈萨克族历史上部落之间的战争或反抗外来侵略与扩张的战争,歌颂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如《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英雄塔尔根》、《康巴尔》以及系列英雄叙事诗《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等。其中《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由《英雄昂沙拜及其子孙后代的英雄叙事诗》、《英雄喀拉冬及其后代的英雄叙事诗》等二十多部叙事诗组成,它们反映的是13世纪至19世纪哈萨克族社会历史面貌,描写了哈萨克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生存与发展、反抗外来侵略与扩张势力的斗争中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画面。 爱情叙事诗。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主题都是歌颂坚贞的爱情,追求个性自由,其中大多数是控诉和鞭挞封建宗法社会婚姻制度的爱情悲剧。主要代表作品有:《少年阔孜和少女巴彦》、《少女吉别克》、《英丽克和杰别克》、《少女古丽谢》、《奴隶和少女》、《阿依曼和乔力潘》、《喀勒喀曼和玛莫尔》等。 《少年阔孜和少女巴彦》产生于9世纪至10世纪,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极广,是一部优美的爱情叙事诗,其主要内容是:小伙子阔孜和美丽的姑娘巴彦由双方的父亲指腹为婚。阔孜出生后,父亲不幸去世。巴彦的父亲哈拉拜毁弃婚约,带着全家搬到了很远的地方,并答应把巴彦嫁给巴依的儿子呼达尔。 可是,巴彦心中只有阔孜,在奴仆阿依巴斯的帮助下,她与阔孜会面,立下了海誓山盟。呼达尔知道了此事,杀害了阔孜,巴彦悲痛欲绝。呼达尔逼婚,巴彦假意答应嫁给他,并提出让呼达尔带自己去看一下死去的阔孜。来到阔孜遇难的地方,巴彦将呼达尔推下深渊,然后在阔孜身边祭奠。这时,神灵显现,使阔孜复活,许诺他们做31年夫妻。 阔孜和巴彦过了31年幸福生活,31年期满,阔孜死去了,巴彦为他修了坟墓,自己躺在阔孜身边自杀殉情。人们将他俩葬在一处。后来,他们的坟墓顶上长出两株合抱的大树。他们的墓冢至今还在,阔孜和巴彦这两个名字也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维吾尔族的婚姻一般要经过提亲、订婚、迎娶、婚礼等过程。男方为儿子选定对象后,即托亲友到女方家去说亲。女方家同意后,男方的母亲带着衣料、茶、糖等礼物由3-4名女亲友陪同到女方家,直接与女方母亲见面并商量订婚日期。目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在婚姻形式上仍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惯例。青年男女接触一段时间后,彼此满意,便通过不同方式向各自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愿。男方一般亲自向父母说明愿望,通常的用词是“希望爸爸、妈妈把×××的女儿娶给我”。而女方则通过姐姐、妹妹或嫂子向父母间接告诉自己的心愿。父母得知儿子找到意中人,都欣喜异常,很少反对。但为慎重起见,一般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未来儿媳的人品及其亲属关系,认为基本满意后便请人去女方家转告结亲的愿望。说亲的方式是先赞颂女方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和功劳,再夸女方的人品和容貌,最后转告男方父母希望这对青年男女缔结良缘,成家立业、白头偕老的恳切愿望。如果女方父母没有反对的表示,男方便择定日期,随同亲友15-20人到女方家去定亲。与此同时,女方的父母与亲属以及女儿商量聘礼、嫁妆的数量与品牌。 维吾尔人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男方家要把议定的彩礼送往女方家。彩礼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属于小家庭必需的毛毯、床上用品、家具、新娘的婚礼新装;二是送给新娘的衣物、首饰;三是要给女方家招待婚礼当天来宾的食物费用。女方家也准备有三类物品:一是小家庭必备物品;二是自己从里到外的衣物及首饰;三是给新郎准备一套毛料衣服。 婚礼一般分4个场所:男方父母为招待客人准备的场所;新郎为招待自己男友准备的场所;女方父母招待客人的场所;新娘招待女友准备的场所。早上10点左右,年轻人便各自赴约。新郎、新娘在各自的客厅内坐上座,由他(她)们的朋友出面招待宾客。青年人一边吃瓜果点心,谈笑风生,一边在音乐伴奏下跳舞,到处荡漾着喜悦的气氛。 与青年人相比,长者们似乎感情沉稳些。他们身着节日盛装参加婚礼,见面时男人们相互躬身致礼,握手问候。早10点左右男宾们先来,向为子女举办婚礼的父母表示祝贺。一般男宾们不久留,就餐后即告辞。而女宾们一般在12点左右才到,人们带着托盘,内装有食物或布料,现在更多的是带现金参加婚礼。宴席散后,女宾们来到邀请者面前表示祝贺,并赠送礼品。她们一般不随即离开,通常要等到接走或娶来新娘。在这段时间里,女宾们坐在炕上说说笑笑。 下午5时左右,举行迎亲仪式。把新娘迎回后,举行揭盖头仪式。晚11点左右,婚礼结束。新娘、新郎由伴娘、伴郎陪同来到洞房。从前,伴娘和嫂子在新婚之夜要住在洞房。

杏馫1980_朝鲜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朝鲜族风俗习惯独具一格,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与朝鲜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民族性格和审美心态有密切的关系。 朝鲜族的住宅建筑有自己的传统和风格。传统建筑结构一般为双坡两山墙,少数为四面坡。屋内一般分一厨一室或一厨两室、三室。厨房一般砌大锅台,安有铁盖的大锅和小锅,少则两口,多者四五口,可以同时做饭、菜、汤。 朝鲜族的旧习俗,男人不准随便进女人做饭的厨房,除非女人们要求进厨房帮忙;长辈不准随便串已婚子女的卧室,所以其卧室都有门与外界相通,各走各的门。 传统的家具有双衣柜,这种衣柜一般高一米,宽八十多厘米,衣柜前面镶有铜、铁或铅质等各种图案的装饰。饭桌是短腿的圆桌或方桌,在炕上坐着吃饭。餐具有铜质的碗、匙、筷。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中元(端午节)、春游(六一春游节)、秋夕(中秋节)、冬至(冬至节)。 朝鲜族素以讲究礼节而著称。衣冠端正,举止文明,用语谦恭,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等,被视为很重要的道德规范,成为传统美德。这些礼节反映了朝鲜族古朴、憨厚、豁达、豪爽的性格特征。 传统朝鲜族丧葬习俗比较繁琐,多实行土葬。人死后,把尸体放在屋内的墙边,用布帘或屏风挡住,并将写有死者姓名、职业的纸条贴在布帘上。在布帘下放小桌,烧香和供“使者饭”用。每当亲属和朋友来吊唁时,丧主(一般为死者长子)和主妇(死者长子的爱人)以及其子女陪同烧香哀哭,以示哀悼。

维吾尔族神话保留下来的数量不多,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创世神话、族源与图腾神话、天神神话和英雄神话等。借助这些神话传说的光亮,我们可以窥见维吾尔族先民对大自然与自身的认识轨迹。如《女天神造亚当》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一神话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的真主创世说有相同之处,显然与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关。 维吾尔族先民图腾崇拜的主要对象是狼,有关狼的神话多见于汉文史籍《北史•突厥传》、《隋书•突厥传》等书。此外,元朝《道园学古录》卷二十四《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还记载有回鹘可汗诞生于大树的神话传说。 有关英雄战天斗地的神话,反映的是远古人类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理想和斗争勇气。《艾里•库尔班》这部英雄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很久以前,一个姑娘进山打柴,不幸被白熊掳去为妻,生下一个男孩起名为艾里•库尔班。艾里•库尔班长大后力大如熊,胆量过人,他杀死了熊父,带着母亲回到了故里。艾里-库尔班虽然体貌异常,但心地善良,为民除恶,受到乡民敬重。但国王却设计陷害艾里•库尔班,命他去取恶龙首级,并到魔王国杀死魔王。艾里•库尔班以无比的勇气、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神力分别战胜了对手。最后,艾里•库尔班拒绝了王位.回家乡种地务农,过着幸福的生活。《钦•铁木尔》也是在维吾尔族民间广泛流传的英雄神话,讲述的是钦•铁木尔杀死七头妖魔,救出妹妹的故事,表现了维吾尔族先民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是一部流传于维吾尔族人中的散文体长诗,它描述了英雄乌古斯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和统一部落的光辉业绩,其中既包含了神话的主题,也反映了历史上维吾尔族先民的某些征战史实。此外,还有《元史》、《多桑蒙古史》中记载的《牟羽可汗的传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传说》、《季帕尔汗(香妃)传》、《喀喇汗的传说》等。

按照习惯,柯尔克孜族婚礼首先在女方家举行。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朋好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用两匹大红马驮两只羊,一只是烤全羊,一只是煮全羊。另外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当男方家的迎亲客人到达女方家附近时,新郎的父母和部分客人先走进女方父母家里。女方全家都要出来迎接客人,并招待安顿客人。 稍后,新郎和伴郎才赶到,但不能直接进入新娘的父母家,而是到新娘的嫂子家中,嫂子则出来迎接客人。在女方主人把男方来客招待过之后,要举行“恰西洛恰西德”仪式,即把包尔沙克(用发面制作经过油炸的菱形饼)、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等食品用口袋装起来,袋口不系,然后用木杆顶到毡房的天窗上,使其自然散开,食品纷纷落地,小孩子一哄而上抢着吃。这种仪式表示婚礼正式开始。 此时,女方家要杀羊宰畜,款待来客。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来庆贺,热闹非凡。还要举行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游戏:赛马、叼羊、追姑娘、摔跤等。男女双方父母要交换赠送的礼品。 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同新郎见面,并于当晚住在嫂子家中。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同下,坐在帐帘内,宾客坐在外面,用库姆孜琴弹唱歌舞,直到深夜,方才离去。次日,新郎要把新娘带回自己的新房。此时新娘要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也陪同女儿一起来到新郎家住上两三天,有的甚至要住上一个月。 女方要为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除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外,还要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及马鞭一律用银铜装饰,十分考究。用骆驼驮上嫁妆,新娘骑着马到婆家,这匹马则作为嫁妆送给女儿。 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婚后两三天,有的则在一个月后才可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毕恭毕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公公说声“玉孜阔热西”(意为“彼此见面”)之后,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同儿媳才可以见面。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按伊斯兰教教规由阿訇主持。除了要按惯例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成婚外,还要由新郎和新娘同时吃蘸满盐水的馕,象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杏鑫登录网站_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较多,下面我们分别作简单介绍。 圣诞节 俄罗斯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俄罗斯族多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派,圣诞节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不过,由于俄历与公历不同,俄罗斯的圣诞节不在公历12月25日举行,而在每年公历1月7日举行。 节日前夕,教徒和非教徒按传统习俗都要吃圣诞鹅。青年人化装成牛、羊、熊等各种动物,挨家挨户去唱圣诞祝福歌。东正教徒要选松、柏等常青树做成塔形圣诞树,上挂彩灯彩带及各种玩具、礼品。 节日当天,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晚间,家庭成员团聚时,家家都享用丰盛的食品。饭后,孩子们都能得到大人们分发的礼物,然后去睡觉,大人们则继续欢度圣诞之夜。节日期间,人们还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伊利亚节 俄罗斯族宗教节日,每年公历8月1日举行。8月份雷雨多,在俄罗斯族接受基督教以前,据说这一天是祭祀多神教的雷神比伦的节日,故在过去民间把此节日视为“雷神节”。后来基督教会曾企图废止这个节日,未果,只得找了耶稣的一位门徒伊利亚来代替雷神比伦的职位,故称“伊利亚节”。俄罗斯族认为8月1日是秋天之始,在此之前禁忌摘苹果。节日这天,姑娘们身穿节日盛装去摘苹果,小伙子们只能在一旁助兴而不能动手。 谢肉节 又称“送冬节”,俄罗斯族传统节日。时间由原来每年公历的2月底或3月初改定为大斋前的一周内举行,节期7天。 按照俄罗斯民间习俗,节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娱乐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婿回门日;星期六是姑娘拜访未来嫂子日;星期日是送冬日和宽恕日,人们互相串门,请求对方宽恕自己的言行。旧时,每逢节日,家家都大摆酒宴,因为“谢肉节”过后便是斋戒期。届时,将不能吃荤和饮酒。如今,节日期间祭祀仪式和放纵的酗酒狂欢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举行游园、唱歌、跳舞、体育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 春耕节 俄罗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底或三月初举行。当冰雪消融,大地返青时,农民们要用黑麦烤制巨型面包,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庆祝春耕开始。春耕的第一天,人们换上干净衣衫,装一口袋面包,带着盐和鸡蛋下地。当耕牛犁出三条垄沟时,主人便取出面包和盐,自己吃一部分,其余的喂牛,然后将鸡蛋埋人土中,以示祭祀大地母亲,祈求风调雨顺,祝愿作物生长茂盛,获得丰收。 报喜节 俄罗斯族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上旬举行。三月,预示着春天这个美好季节的来临,人们为此要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三月四日,孩子们把烤好的百灵鸟形的饼干带到田地里,抛向空中,然后再接住,以示迎春。妇女们于三月九日,将一块亚麻布铺在村外的平地上,上面摆上一个大大的圆面包,请春天母亲享用。姑娘们则用彩纸或花布扎糊成各种小鸟,登上山坡、屋顶、柴垛等较高的地方,用绳子将小鸟拴在折下的树枝上,一边摇曳树枝,一边喜唱迎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