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6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测速代理_舞动的传统,执守的匠心,口传心授的香港非遗文化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门口三只舞狮鲜艳夺目,引游客围观,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口传心授: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览通过展板、影片和多媒体装置介绍了20个生活民俗、表演艺术及其相关技艺、民间节庆等方面的非遗项目,现场还设有多个模拟场景,如港式奶茶茶餐厅、港式长衫师父工作室等,让大家走入香港的民俗文化。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门口摆放的舞狮 香港的非遗项目中,与节庆活动有关的都相当有地方代表性。而其中,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项目里,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非常能吸人眼球。 这项活动已经在香港传承了200年。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可以化解煞气,带来好运,所以在庆祝农历新年、婚嫁、祝寿、祠堂开光、乔迁新居等喜庆场合都会舞麒麟。自舞麒麟随客家群体移入香港后,与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结合,发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 展览现场可以看到由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带来的客家麒麟,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墙上的电子屏播放着西贡村民舞麒麟的动态画面,一支麒麟队十数人,轮流舞麒麟头尾、打锣鼓,好一番热闹。 舞麒麟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叶德平曾在媒体采访中解释了客家麒麟能传承至今的奥秘。因为客家人对麒麟有近乎精神信仰的崇拜,喜庆的场合都会舞动麒麟庆祝吉祥之意,加上客家族的族群观念强,大家齐心,舞麒麟就世代相传。而且随着城市发展,舞麒麟如今也不局限在村落,在香港社区的节日场合,还有如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的机构,都在推广发扬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无疑是香港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传统民俗的鲜活生命力。 同样植根于香港,彰显香港手艺功夫的还有古琴技艺。古琴制作雅称“斫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当中需经过“寻、斫、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 香港的斫琴技艺奠基于浙派琴家徐文境,1950年代他将斫琴技艺传给“蔡福记”的蔡昌寿,斫琴由此在香港生根发芽。自1990年代开始,蔡昌寿开办斫琴研究班,将技艺公开传授香港琴人,2014年,这项手艺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 古琴表演艺术家苏思棣演奏视频解图 展板上详细地展现了蔡昌寿师傅斫琴的高清步骤图,视频里还有香港德愔琴社社长、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古琴导师苏思棣演奏片段。 蔡昌寿师傅斫琴 蔡昌寿师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逾八旬仍然坚持亲自将毕生所学“口传心授”,他从一块木材到手,从原木的开料、刨琴面、挖共鸣箱,以至打磨、上漆、张弦等,从头到尾都会一一示范给学生,是香港非遗的德艺双馨名家,体现着香港艺术工匠的优雅风范。 此次展览也有精彩的观众互动时刻。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谢忠德师傅和香港中式长衫制作传承人封有才师傅现场展示真功夫,令人大饱眼福。   谢忠德师傅和封有才师傅现场展示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图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每逢周二、三、四还有夜场开放,从精美的展览和制作精良的《香港非遗文化》导览手册,感受香港守护的文化瑰宝和它们悠久的魅力。   《香港非遗文化》导览手册

杏馫注册登录网_银川综合保税区杨真书记带队到京东总部交流银川综合保税区招商工作

5月15日,在北京京东总部,京东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曾晨在会议室见了银川综合保税区党工委副书记杨真与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元彩一行,并整体展示了京东的发展与成就,并由京东集团欧美事业部外贸综合体负责人张鸥与京东生鲜特产馆招商负责人祝为做了相关业务介绍。 杨真书记交流了银川综合保税区建设工作,双方就发展交换了相互工作,希望在建立起今后合作的新起点, 希望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交流,加快推动今后相关项目落地。 银川综合保税区是于2012年9月12日,在出席2012宁洽会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在论坛开幕前夕,国务院批准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内陆开放试验区,并批准建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对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大进出口、转口贸易物流量、货值量和金融结算,带动银川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借助“中阿博览会”落户银川的契机,以及疫情之下,电子商务全球化的普及时代背景下, 银川综合保税区将建立 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平台,将利用综合保税区特有的功能政策优势,积极稳妥推进,力争实现跨越发展,将保税区建设成为一个产品进出口,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 同步发展的产业聚集区。 

侗族聚居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以及鄂西地区,2000年统计全国侗族约290万人。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越人有许多支系,分布范围很广,大致是骆越分布于今之广西左、右江流域,湖南西南和贵州西南、东南部地区,即湘、黔、桂边区交界地带。侗族与古代越人系统的壮族、布衣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住地相邻,语言同属于壮侗语系,风俗习惯有许多共同之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说:“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 魏晋南北朝以来,侗族的先民被泛称为僚。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峒僚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明史》称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吴勉(黎平兰洞人)为“蛮僚”。[明]邝露在《赤雅》中说:“侗亦僚类”。 唐、宋、元、明、清时期,封建文人多称侗族为峒民、峒蛮、峒人、峒苗、侗人、洞家等。《宋史》称为“仡伶”,这与侗族人民自称为gaemlak或jaeml基本相同。侗族内部有三种互称,一曰:gaeml laox (金佬),二曰:gaeml jaox(金皎),三曰:gaeml danx (金坦)。 gaeml jaeml的意思是两山之间的谷地或者溪河两岸较为平坦的小盆地。侗族人民喜欢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山谷与溪河两岸的盆地间。这样地形,历史上多称为峒或垌,住在这里的居民称为“峒民”或“峒人”。自唐以来,封建王朝在湘、黔、桂边区设置羁縻州峒进行统治。[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说:“羁縻州峒隶邕州左右江者为多……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至今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族地区,仍有不少村寨保留着洞的名称,如黎平、从江交界的顿洞、贯洞等地叫“六洞”;岩洞、曹滴洞一带叫“九洞”;三江境内有独峒、冠洞、信洞。历史上对居住在州、洞里的少数民族称为“洞丁”、“洞民”或“溪洞之民”。后来演变为对侗族的专称。 侗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但在历史上曾有内部迁徙。主要有三种说法;例如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部分侗族,传说其祖先是从广西的梧州一带迁到柳州,再搬至现在住的地方;还有一部分说自湖南洞庭湖湖滨搬来黔东南一带。这说明侗族的先民在古代的住地很广,即南达广西梧州一带,北至两湖交界的洞庭湖畔。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大约在隋唐时代,侗族先民逐步聚居在湘、黔、桂交界的地区。此外,有的说是由江西吉安泰和县或吉水县迁到湘西再到黔东南和桂北一带。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就有不少江南籍汉人,因战乱或灾荒以及不堪忍受封建王朝的压迫和剥削,迁入侗族地区。明洪武时期,为了巩固其地方政权,在侗族地区利用原来的长官司,或派遣某些“随军有功”者充任土司,并实行“屯堡制度”,“拨军下屯,拨民下寨”,这些人员多属江西吉安府的汉人。宋、元、明、清几百年来,江西来的汉人落籍于侗族地区,与侗族人民长期交往以及互相通婚,久而久之,其后裔也改变为侗族。他们的语言及生活习俗,与当地侗族无异,这是历史上民族之间自然同化的正常现象。

杏鑫平台首页_苗家花鼓迎春分
<br>

   春分来临,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麻塘村的苗族村民以打花鼓的传统习俗,迎接春分开耕活动。 松桃花鼓舞是一种无伴奏原生态群体舞蹈,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有120多式、200多种打法。花鼓主要有迎宾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等80余种类型,表现为祭祀、劳作、休闲等生产生活场景,摹仿动物形态,抒发苗族人民对劳动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当前,打花鼓已成为松桃苗族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族体育活动,不论是民间传统节日、喜庆丰收、春日耕作、盛大活动、迎接贵宾,还是农闲时节自娱自乐,都可见到热闹喜庆的打花鼓。 “我们于2013年成立了花鼓协会,已发展会员100余名,会员分布在多劳、麻洞、塘边等村,不定期开展打花鼓培训,提高打花鼓技能。”省级花鼓非遗传承人、正大镇麻塘村花鼓协会会长龙云辉说,松桃花鼓还走进了贵州大学、贵州民大、松桃各中小学等校园,吸纳了花鼓爱好者6000余名,培训学员近10万人次。 1994年,正大乡瓦窑花鼓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2005年,松桃“花鼓舞”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9年起,随着贵州省和国家的有关艺术团出访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中外观赏者的高度赞誉,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龙元彬)

杏鑫注册网站_一世姻缘六月六 千古佳话在苗乡
<br>

——铜仁松桃举办苗族“六月六”情人节活动 7月13日,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苗族传统的情人节。这天,在铜仁松桃长兴堡镇九龙街上,处处人头攒动,彩旗招展,锣鼓声、唢呐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由铜仁市松桃自治县长兴堡镇党委、镇政府主办的“中国苗族情人节•长兴九龙‘六月六’”大型庆典活动在这里举行。       苗族青年们正在展现荡秋千技艺   秋千上的恋人 相传二千年前,天宫有九个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在一个叫大枯树的地方,被苗家小伙和姑娘的优美情歌对唱所吸引,在苗族老阿妈的翻译和传授下,苗歌对唱让她们深深陶醉。当她们对老阿妈说出自己的身世后,老阿妈被吓晕了。老阿妈的突然晕倒让刚从天宫下来的仙女感到十分无助。这时,一个英俊帅气的苗家后生路过,并帮助救醒老阿妈。在目睹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真诚、真情帮助的过程中,仙女们被苗族老阿妈和苗族后生的行为所感动,当天宫降下天书对他们私下人间进行警告后,年轻貌美的仙女们决然选择继续留在人间照顾因她们而遭遇不测的苗族老阿妈。在照顾老阿妈的过程中,仙女们通过情歌对唱的方式与苗家后生们相互产生了爱情。在她们彼此为各自的爱情到来高歌欢呼时,因触犯天规,被玉皇大帝贬为九条白龙,而与其对歌的九个小伙则被贬成九头模样丑陋的犀牛。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因歌而爱的忠贞爱情,便把大枯树改为九龙,把九个苗族小伙生活的村子改为九牛塘,在他们相爱的地方栽了一片枫木树,供仙女和小伙们在对歌时遮阴纳凉,久后,枫树长大了,仙女也变成了白鹤,繁衍自己的后代。人们于是在每年“六月六”举办祭祀活动。       苗族姑娘、小伙“掐指传情”寻找情人   祭祀活动当天,七里八村群众都会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里,他们把家里的上好土特产、纯银手饰、家里好吃的东西都拿到这里进行交易,而身着苗族盛装的苗家小伙和姑娘们则三五成群,结伴对歌,互诉衷肠,表达彼此心中的爱慕,成年人则扶着老人带着孩子自由自在地购物和交换物品。从此,“六月六”便成了苗族的情人节,而长兴九龙,便是这种节日的发祥地。     苗家接亲活动    当天在活动现场,秋千技艺、苗家联姻习俗、歌手进入对歌亭、苗家拦路酒、迎宾唢呐、接亲轿等极具民族特色的习俗,吸引了众多宾客和游人,纷纷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热闹的盛况。     特警威严执勤   文艺汇演活动上,相声《牵手九龙边边场》,搏得现场热烈的掌声。歌舞《苗家花鼓打起来》、舞蹈《请到九龙来》、独唱《又见桃花红》、对唱《情人节上挨拢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田牛强 李铭亨 )

杏鑫内部304724_德江傩堂戏
<br>

傩戏(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宋代前后开始衍变为酬神还愿的傩堂戏。德江傩堂戏从内容上划分“酬神”和“娱人”两部分。“酬神”是围绕举行诺事活动者的意愿进行“冲傩还愿”,“娱人”则是傩戏和傩技表演。 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它都具有原生态性,它与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在本质上也就是宗教祭祀的戏剧化和通俗化。它保存着戏剧最古老的传统,并清晰地表现出戏剧演变的历史脉络。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是我国古代戏剧的一块“活化石”,其本身就是一部傩堂戏的发展史和传承史。2008年,德江傩堂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杏鑫登录_江口傩戏
<br>

  江口“傩戏”是流传于江口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江口傩文化主要分两种:一是傩戏,二是傩技。而傩戏在江口傩文化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是江口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内容。江口“傩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延伸,其文化特征深受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江口“傩戏”外来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结合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江口“傩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道、释、儒等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江口“傩戏”渊源久远,是荆楚古文化的边缘留存,是远古时代劳动人民与自然作斗争、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文化结晶,是我国戏剧发展的“活化石”。

杏鑫内部304724_印江县印染工艺
<br>

    印江印染伴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而兴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流传于印江民间的印染工艺品——蓝地印花布,宋时称“药斑布”,明清时又称“浇花布”,印江印染分为染色和印花两部分,民间称为普染和印染。印江印染图案内容丰富,一般从神话传说及民工间吉祥物象中取材创作,以名贵花草或珍禽兽配雕而成。构图形式大致有团窠式、对称式、散点式、花边式、整体式、几何纹式等十几种。图案造型独特,纹样自然、谐调、通顺、流畅、富有灵性和美感。 印江印染是工艺与技术、审美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民众生存智慧和才智的结晶,见证着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反映农耕社会劳动艺术的原古情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工艺美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民间工艺园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摇蓝中的宝贵财富。

正月初一,仡佬人家早上要放炮“开财门”。一般都要到祖坟去祭奠,称为“上亮”或“上灯”。远处的祖坟,可以在正月上半月之内去。 “立春”时节,有“春官”说春,“财神”送财,“梁山土地”表演等。如公鹅一带,有人装扮成傩堂戏中的“梁山土地”,穿长衣,戴面具,挨户进行表演,其形态滑稽,演唱幽默,比较受人欢迎。如他唱道:“土地土地,一年种四季,离了土地我,你吃狗屁!”“土地老者六十六,一口酒来一口肉”,“土地老者满一百,其有吃得做不得!” 正月初九至十五为灯节,城乡要玩龙灯、花灯、茶灯、狮子灯等。出灯时要举行“开光”仪式,参拜宗祠、庙堂;然后走村串寨,相互拜访、贺新春、开财门,祈求玉皇大帝、四海龙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玩的龙灯有毛龙、捧捶龙、油箍饼龙、草把龙,要说“龙句子”若干,有的还要送龙宝,玩愿龙等。玩花灯也要分丝弦灯、闹闹灯和半打半拉,要兴“燃烛”、“谢茶”、“带五瘟”等。 正月十五过大年,皆备酒宴吃“送年饭”。要烧香化纸放鞭炮,礼送祖先和神祗。 责任编辑:符迪

杏馫注册登录网_铜仁:杀年猪 吃刨汤
<br>

有“中国西部名城”之称的铜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因其高原山水、曲径通幽的独特魅力,更其在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梵净山而被美誉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成为贵州一独特的旅游风景区。当你在秀丽的铜仁依依一步一回头的游锦江秀水时,其独具特色的美食也是不输天工的人文之旅。铜仁是一座热情的城市,当地人热辣的性格也融入了美食之中,大快朵颐地吃肉,大口豪爽地喝酒,这里充满了江湖气、农家人爽朗、耿直气息,想要感受这座城市火辣辣的热情,就必须品尝当地火辣辣的美食。 (图片来源:网络) 来到铜仁,最能体现当地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热辣性格,恐怕就要算吃刨汤了。吃刨汤是铜仁农家古老的一种习惯。临近春节前夕,到了熏制腊肉的时候,农家人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新鲜现杀,甚至还泛着热气的猪肉、猪血、猪内脏切成片,下锅翻炒,再用猪大肠熬制一锅汤,加一些自酿的甜酒,去腥增鲜。待到肉熟汤滚,再将其猪肉等又混入汤锅中,加辣椒、蒜苗,吃的时候可以边吃边加血旺、蔬菜和豆腐。吃刨汤饭可不能太斯文,大碗酒、大块肉,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吃得一饱二醉、东倒西歪、哈哈大笑才是刨汤饭的真性情。越热闹主人家越是开心,这也是为了取一个好意头,期待来年丰收更盛。这就是铜仁的”刨汤”,而所谓”刨”,其名来源于木匠的工具,像推木头一样,把猪身上的猪毛给刨掉,以得其名。 责任编辑: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