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佳节,如何面对这个传统的节日?成为一年一度摆在面前的“考题”。于是,有媒体进行了专门的调查,随机采访了一些城市中的孩子,发出这一传统佳节正在沦为孩子们眼中的“粽子节”、“吃货节”等等悲鸣……
其实,关于节日的记忆,最早我也是从“吃”开始的,伴随着味觉的记忆才最顽强,这种最直观的印象自然而生,不必苛责。客观来说,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当年要幸福得多,因为,我们知道粽子的原料——糯米是如何生长、管护和采收、加工的,知道粽叶采自深谷的溪水边,也知道粽子从淘米、浸染、包扎、蒸煮的整个工序。更知道家乡独有的粽子,美味与众不同的秘诀所在——金灿灿的颜色和清香四溢的味道,完全仰赖糯米禾杆的草芯在充分燃烧之后留下的灰烬。
曾在一篇名为《一个粽子的回想》的文章里,介绍过这种草芯灰烬的华丽转身——一把黄草经过火与热的洗礼,瞬间转化为另一种食物味道的来源,或许这正如生命的轮回,此岸的死正是为了成全彼岸的生……草灰浇上泉水,滤除渣滓,取得黄澄透澈的汁水——草灰含碱,祖辈上代代相传,认为可以消灾去病,至于是否科学,于今尚不得而知。精心挑选出颗粒饱满的糯米倒入汁水中浸泡一夜,准备妥当之后,第二天一早便可以开始包扎粽子的工序。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到来,我们都会重复着这样的工序,粽子那特有的味道就此植根于记忆之中。只是,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诞生于农业社会的端午节,因为时代的变迁,人们不再安土重迁,于是这样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与记忆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也难怪孩子们对它的印象只能停留在“粽子节”、“吃货节”上面。孰不知,对于我们这一代从土地中走出来的人,一只小小的粽子,还包含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无尽关联的纽带。怎么过端午节,如何看待端午节?取决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与态度,看龙舟、绣香囊、画彩蛋、喝雄黄酒,这些传统活动的复苏,就是要唤醒一代又一代人能从节日之中,获得原本快乐的回忆。
或许,面对传统,我们还要多几分谦虚和肃穆,节日里传统美食、传统活动所带来的仪式感,特别是自己动手制作一道美食,与家人共同分享,在感激食物的馈赠之余,在感叹生活不易的同时,更加倍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尔后,才能积蓄战胜现实困难的勇气与底气。
后记:回归到“吃”的本身,粽子的吃法其实有很多花样,只要不嫌繁复,别出心裁,便可推陈出新,吃出新法。这里推荐几种新式的吃法:香粽牛柳、卤肉粽、红烧排骨粽子、蛋皮煎粽块、水晶粽子、香煎粽子,在此奉上图片数张,至于具体做法和效果如何,待我一一实践之后再详加说明。
特别提示:粽子虽美味,却也不可多吃,注意高纤饮食与少油低热量,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沏上一杯养生热茶,兼顾健康其实可以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