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咨询304724_石阡仡佬族毛龙节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石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境内现有汉、仡佬、侗、苗、土家等13个民族,仡佬族为境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古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表现出特有的开放心理。“仡佬毛龙”正是植根于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之中。

龙神崇拜是“仡佬毛龙”的核心。毛龙形如蛇,尾似鱼。毛龙龙体的编扎十分讲究,首先以粗长的竹篾数片扎紧为龙脊,再用竹篾缠以剪成鞭炮形的有色纸,俗称“火草杆”,将火草杆两端扎在龙脊上,形成一个个环行圈。整条毛龙要用四、五百根火草杆扎成,看上去满身是毛,因而得名。

关于“仡佬毛龙”的起源及源流无明确历史记载。有学者推论,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据《石阡县志》记载:“(龙)灯从唐代起”,仡佬族民间亦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县长老龙之子”的故事。根据民国《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

“仡佬毛龙”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1)是仡佬族民族信仰的显现标志。(2)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证。(3)对仡佬族语言、工艺、歌舞等方面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4)对“仡佬毛龙”民间的传承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5)其蕴含的丰富的图腾崇拜以及宗教崇拜是研究仡佬族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径。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