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清图经》载:“石阡之仡佬,丧葬击鼓而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
“击鼓而歌”,今称唱孝歌,“围尸跳跃”即今“盖灯打绕棺”。如此风情,曾被石阡府流官们斥为“秕俗”而加以革除。如(清)康熙年间石阡府推官陈龙岩在《石阡府志?风俗论》中说:“有鼓歌以娱丧者,有病不延医专事巫祷者,种种秕俗,诚必先革其已甚,自惭可以淳庞。”然而,其俗仍然沿袭至今,自成风气,是有其民族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的。
为什么丧葬击鼓而歌?有如(唐)樊卓《蛮书》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乃白虎之后也。”“白虎”指巴人的始祖“廪君”,《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说:“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氐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在古代“巴濮”联称,因而“濮”系民族“颇与巴渝同俗”。
击鼓而歌,城乡皆同其俗。各地都有自己的业余歌班,每个班子五六人、十来人不等,自由组合,只要丧家(俗称“孝家”)相请,随叫随到。同时民间也有一些会唱孝歌的人,随时可以参加唱歌,协助“守孝”(守夜)。
“孝家”因为死了老人,将灵堂设于堂屋之中,院子里架起帐棚,设为“歌堂”(歌场)。傍晚,歌堂里灯火辉煌,炭火很旺,茶酒皆备。歌手们围着一面大鼓而坐,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群。
鼓响三通,歌师用韵白句直白直说,歌班的人随声附和,开始“立歌楼”,叙述“孝家”为何请歌郎唱孝歌,要选请什么样的歌郎才合格等。有的选了一个“头戴瓜皮帽,脚穿水草鞋,身背象皮鼓,手拿象牙槌”的“田中矮子二郎”;还要选“杨家四歌郎”等。
接着演唱“接亡灵”。歌师们拖长了声腔,先是吟唱为“亡灵”营造灵堂灵位,其楼台亭阁尽善尽美,达到“四角挂起银铃响,风吹银铃响叮当”的程度。继而演唱将“亡灵”从地狱里接回来家来。要经过十二“森罗殿”及一些重要关隘的过程。此时“孝家”便大放悲声,哀示对亡人苦难历程的深切体会。其“接亡”歌词大体上是:
“接亡来,接亡来,亡在十二殿闫君南狱面前哭哀哀。十二殿闫君当堂坐,抓住亡人要钱财。要钱资,要钱财,天空降下钥匙来。左手投,右手开,开笼箱,取钱财。烧张纸,化张钱。火化钱财交与你,又把亡人接到十一殿闫君面前来!”
这样重复地唱,将“亡灵”从十二殿接到一殿,除更换闫君名号外,无一字更改。每当唱到“烧张纸、化张钱”的时候,安排有专人负责在一旁烧化纸钱。此外,还要以这种唱法表述“接亡”经过一些重要关口,碰到拦路鬼神,也要一一火化钱财交与他们,最后才能将“亡灵”接到灵堂归位。
“接亡”之后才开始正式唱孝歌,通宵达旦地唱,天明离去。这种孝歌的形式简单而又特别,鼓声一停,有人先打一个“呵火”,表示要唱歌或接歌唱了,跟着拖长声腔唱两句歌词,击鼓作为过渡,之后唱正文,然后收腔。一首孝歌可长可短,一般为七字句。押脚韵。如:“呵火火!走进歌堂唱孝歌,心中犹如过大河!(击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怕歌师盘问我,二怕堂前客席多,三怕口中吐白字,四怕声音不平和。……”
又如:“呵火火!歌师来了我没来,我在家中打草鞋。(击鼓)草鞋绑腿来打起,一步跳进歌堂来。……”
这显然是一般群众所唱的歌。而歌班中的人才是唱孝歌的主力军。他们大都有手抄的歌本。或口传心授,死记硬背。孝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杂歌”、“传本”两类。杂歌是孝歌的主要部分,歌师和群众都唱。其中既有庄重的悼念歌、劝孝歌、报恩歌、劝善歌、唱古人等,而大量的一些以取悦听众、相互夸口,攻击的笑讽歌,十八扯、乱接头,以及一些即兴编唱的小段子。歌词大都是方言土语,属于“下里巴人”的乡土文学,因而群众听得起劲,笑得起来。下半夜听歌的人少了,歌班中人大都唱一些庄重的悼念歌和“传本歌”。传本歌以小说和传说故事改编而成,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以及“楚汉”、“说唐”、“征东”、“征西”、“扫北”、“水浒”、“杨家将”等。
“孝家”如果停丧三天,第二夜或第三夜就不再“立歌楼”和“接亡”,便直接开始唱孝歌了。最后天将明时,歌班要唱“撤歌楼”、“送亡登仙”等仪式歌,然后鼓声雷鸣宣告结束。
“盖灯打绕棺”之俗如今仅流行于部分乡镇农村。较有财力的丧家,在唱了两夜孝歌之后,请“先生”(道士)来主持“打绕棺”仪式。
丧家将“亡人”入了棺,木板封盖之后,灵柩放置在堂屋中央。“先生”及其弟子们在棺上摆设了十二殿闫君牌位,并设明灯、疏文、净茶、礼品等物;又在棺木四角插上“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以及“中黄”五方之位。
凡是“孝家”的孝子贤孙都要到场,身穿白色的孝衣孝鞋。孝帕布封住头顶,颈后用麻捆住,长长地拖于身后;头上还要用篾箍固定着,箍上吊着三四个棉球悬于额前面颊。由于打绕棺比较罕见,往往前来观看的人也多。
绕棺之前先要站好队,孝子中的长子手端“灵牌”,另一孝子手执“引魂幡”,其余孝男孝女、紧随其后。“先生”手敲金钹叮当响,念起了长串的“赞叹词”。大意是赞颂“释迦佛祖”、“观世音菩萨”、“大孝之人木莲真者”。叙述“木莲真者”为了寻找娘亲,不辞路遥,苦奔灵山。佛祖见其孝心可嘉,赐给他袈裟银杖,明珠二颗。“明珠照亮黑暗狱,锡杖打开铁围城,于是来到地府受到闫君们的礼遇,从而救出母亲“脱离苦海,早登仙界”。接着,“先生”按“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各发表一番赞叹词。如“天,天,天,天高万丈起祥烟。日月并星斗,闪电与雷神。早早蒙护佑,务必报天恩。念,报答天恩!接下去叹“地、地、地”、“君、君、君”等。叹完后火化“疏文”,开始绕棺。
绕棺时“先生”走在前面,手敲铙钹,边敲边唱边舞蹈。随后是他的两三弟子,有人吹海角,有人抛击小锣,有人打小钹、摇铃当等。再后是手持“灵牌”、“引魂幡”孝子以及孝孙、孝女们,队伍拉得很长,时舞时停。“先生”要唱“叹四门”、“叹人生”。如绕到“东青”方位,便唱“叹东门”。“太子(指释迦牟尼)游玩到东门,看见老人在前行。腰驼背又曲,牙齿不沾唇,足软难行走,头发白如银。(唱)太子一见心烦恼,如何躲过这老人!——南无大孝释迦牟尼佛!”
随即绕了一圈,唱“叹南门”,太子躲病人;又绕了一圈,“叹西门”,太子躲死尸;又绕一圈,“叹北门”,太子喜欢僧人;又绕一圈“叹中门”,太子觉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于是“雪山顶上去修行”了。接下来“先生”又唱“叹人生”、“似风”、“似花”、“似雪”、“似月”。每一“似”都有一段唱词。此时“先生”不再停住,一直唱舞下去。
“先生”的舞蹈动作多种多样,有“单卷草”、“双卷草”、“夹泥巴桩”、“膝上栽葱”、“犀牛望月”、“金猫捕鼠”、“古树盘根”、“岩鹰展翅”、“鹞子大翻身”等。他的弟子们一面敲打打器,一面摩仿他的舞姿在跳;跟在后面的孝子、孝孙、孝女们也跟着舞了起来。由于舞者动作变形,各舞各的,常常引起观者哄堂大笑,笑家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的“孝家”了。
绕棺之后是“散花”。“先生”将预先剪好的若干白色和彩色纸屑,一把一把撒向棺木,边撒边念“散花词”:“散花就散花,散直花来一爬拉,伸起颈颈枝子花,顾起脑壳茨梨花,鼓起眼睛葫豆花,叮叮当当响铃花。三天五日不洗脸,搞得鼻子眼睛花。十天半月不换衣,周身长些大虱花。火坑里头摔扑爬,烫得扯眉扯眼萝卜花……。”
散花完毕,盖灯收场。安葬以后,“先生”还要念一两天的“经”,才算结束。
责任编辑: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