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苗族民间乐器种类很多,有的是其他民族也共用的,如锣、鼓、二胡、竹笛、唢呐等;有的则是苗族自己独有并使用的,如信冬、芦笙、木皮号、泡桐号等。现常见和经常使用的约二十多种。
鼓。苗语称“Ghobnhangl”,有大鼓、小鼓两种,类别有两面鼓、四面鼓之分,鼓面均以牛皮、猪皮或羊皮蒙,竹钉固定,鼓梆多以精制的杉木、桐木、紫木片镶嵌粘连而成。大鼓鼓面直径长1米以上,配有木制鼓架,花鼓表演用的两面鼓、四面鼓多用这种大鼓,声音浑厚。小鼓又分各种类型的,有落地堂鼓、只打一面,落地面窄小,呈葫芦型;有背鼓,即一人背悬于胸腹间击打;还有手鼓(不是新疆那种),提在手中击打。声音激越、坚实、穿透力极强。
鼓的实用范围很广,红白喜事皆用它。除了与其他乐器共同使用、演奏出抑扬有致的节律外,也有单独演奏的,如大鼓,在花鼓表演时,能单独完成较复杂的节奏型曲牌,表现力非常丰富。
锣。苗语称“Ghobjind”,铜质制成,有大锣、小锣、包包锣、勾锣(俗称单单锣)几种。大锣(也称筛锣)直径1米左右,声音宽厚,共鸣悠长,击打时所用的锣棰宜用木质柔软的水杉、泡桐、或以稻草搓拧而成的锣棰,忌用硬质物击打。其余各种小锣音色独特、鲜明,如包包锣声音为“哆”,勾锣声音则为“呔”等。在打击乐中,锣是很重要的乐器,以它悠长的共鸣余音托抱整个音响,并很好地协调了节奏颗粒性极强的鼓、钹、木鱼、云板等。
钹。苗语称“Nghuabqiet”,铜质制成,眸子大,音短,在打击乐中起调节和指挥作用。分头钹二钹(也称上下钹),有闷打、闪打、边打之分,节奏繁复多变。
信冬。苗语称“Xinbndongd”,以碗口粗细的桂竹节制成,长一米左右,声音刚、脆、响,可传里许,多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敲棍为坚硬光滑的蓼叫杆,一尺左右,状若竹筷。信冬的制作较为烦琐,主要在选材上,必须在竹林里寻到能自动发出异响的桂竹方能拿来制作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有人根据改变弦的长短与张力可获得不同音高的原理,通过反复试验,在一手击打敲击面时,一手根据需要移动码子,可按十二平均律敲击出完整的音阶来,但如果要演奏一支完整的曲子还无法胜任,离搬上舞台还有很多距离。一般在祭祀活动中,苗祭师们多半只奏一个单音,与轻铃同时配合使用,共同完成唱腔中强弱拍的节奏伴奏,迄今为止,其演奏曲牌多为苗族祭祀音乐。
唢呐。苗语称“Satnangx”,有木质、铜质两种。木质唢呐音色柔和、低回、长于抒情、叙事;铜质唢呐音色高亢嘹亮,有极强的穿透力,常适用于热烈喜庆场面。唢呐可独奏、齐奏、合奏、伴奏,是活跃于民间与舞台上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演奏曲牌丰富,调式多样,且曲式结构完整,多为标题音乐。在演奏技法上常令人拍案叫绝,即在演奏中,可长久地吹奏某个长音,拼音等,俗称“唢呐换气法”。唢呐换气法多为不传之秘,笔者有幸得名师教诲,谨在此予以公布,为唢呐爱好者递上一根登山拐杖:鼻腔呼吸,口腔储气,嘴唇紧抿,气冲哨嘴。多体会,多练习,功夫自然精进。在指法上,由于滑音及半音的巧妙运用,模仿百鸟啼鸣惟妙惟肖。
芦笙。苗语称“Nghanb”,音色柔和悠扬。传统的芦笙,只能吹奏四声音阶,且调式曲式等既有限又不完整,同音反复较多。后来出现了小三度和声丰富了演奏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七声音阶。并能在各种场合单独胜任一些较为复杂乐曲的演奏了。芦笙抒情而热烈。
牛角。苗语称“Jiebngex”,从死去的水牛头上割取其角制成。声音尖励激越、响遏行云,极具穿透力。古时苗族使用于召集号令部队作战之用,后来多用于祭祀活动。苗祭师们吹响它,或驱逐邪魔,祈祷福庆,或调遣阴将阴兵,与邪魔厮杀。牛角虽为乐器,但从未给人带来愉悦之情。因为它只有一个音,其变化也只是几个八度的交替呈现,其华彩部分无论高音或低音,一律使用“连顿音”,如果说低音连顿音的出现给人带来焦虑不安,而高音连顿音的出现则给人带来紧张和恐慌。牛角只能在特定的祭祀场合使用。
长号。苗语称“Minlhob”,铜质,声音洪亮悠长,气势雄浑。一般在重大庆典活动中使用。
木皮号与泡桐号。苗语称“Jiotnduthob”,每年春季“扯水上树”时节,少年儿童们自制的练习和娱乐的乐器,它是练习吹管乐器的入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