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主管304724_挂社

挂社是铜仁地方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始于北宋时期,延续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该习俗是对新近亡故亲人的一种祭奠方式,通常从亲人亡故当年开始,连续举办三次,每年一次,第一年称开社,第二年称团社,第三年称圆社。第一年的开社和第三年的圆社是挂社的重点,前往的人比较多,亲朋齐聚,带上香纸、炮竹,前去墓地祭奠亡者。

每年春分时节,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为正社,前三天后四天均为挂社日。届时,家人就要准备社饭、酒菜、炮竹,并邀约亲朋好友一同前往墓地祭奠逝去的亲人。挂社包括祭祀和吃社饭两个内容,每个内容都有它特别的含义和意义。

上山挂社,一路去的男男女女带锄头、撮箕、刀子等工具,还要带上供奉亡灵的钱纸和社饭。

到了那里,男人们开始劳动起来,有的挖土,有的用撮箕往坟上垒土。坟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就消下去了,他们得利用每年挂社的时候多培些土,才能把坟垒得像个样子。

男人们在干活,女人们在旁边看,等男人把坟垒好了她们再来摆饭菜。与亡者有近亲关系的女人,或是她的丈夫,或是她的哥哥,觉得他走得太年轻了,或是死得太不好了,每当她们看到新坟时,总有抑制不住的内心伤感,蹲到一边去哭诉,倾诉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坟垒好后,女人们动手在坟前拜台上摆上肉、豆腐等五六个炒菜及社饭、酒等供品,然后烧纸香,香是三根一炷共插六炷在墓前。在烧纸时主家还会念着:公、或婆、或爹、或妈,我们给你挂社来了,给你带来好多东西,     有酒肉、饭菜等东西你快来吃,还有好多钱纸你快来领,今后好得用。这时,客人们纷纷聚到坟边烧纸,把钱纸撕成一张一张放入火中,焚化越多逝者得到的钱就越多,如果钱纸多一张张的撕来不及时,他们就几张或一扎扎地放入火中焚化,让他(她)一下子就能得到好多钱财。按规矩烧纸时纸不能折翻,折翻了亡者就收不到送的钱,必须表面朝上方。遇到虔诚的人烧纸时,一边细心的撕烧,一边默默的念着亡者。

烧完纸,还要把杯里的酒倒点在燃烧的纸上,随即飘起一缕绿绿的火焰。待纸烧尽时,说明亡者钱领到了,酒饭吃好了,儿孙便在坟前跪拜、作揖,祝亡者在阴间过好日子,并祈求他保佑儿孙顺利、平安、兴旺等。

当然,有的儿孙在烧纸时了,还会给周围的老坟去烧一尊尊纸,因为他们的父或母现已成为他们的新邻居,为了得到那些老户主的关照,为儿女的就得先敬重他们,搞好睦邻关系,他们才会关照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在阴曹地府得到安宁。

坟的周围布满了炮竹,等到钱纸燃得最旺的时候他们才点燃炮竹,仿佛是在给亡灵喝酒领钱助兴一样,让他们吃得满意,喝得高兴。纸燃过后,挂社人可以吃饭了,一般是在坟前的拜台上摆上五六个荤素菜,大家围成一团蹲着吃。如果来人多,还要在旁边地上再摆上几桌。有的人吃了还要包点回去,让家人也尝尝他们家的社饭。

社饭是由糯米和蒿菜做成,为什么要掺和蒿菜呢?一是说过去父母养育子女太劳累、太辛苦,所以在给他们挂社做社饭时就要掺和苦蒿一起蒸一起吃,便于子     女记住父母的苦处、恩情,永远怀念和感恩他们。二是从直观的角度讲,糯米饭糍糯、耐蠕磨吃了不易消化,加上苦蒿能起到易于消化,使人吃社饭既品尝到美食,又不会造成消化不良的问题。三是从科学角度讲,蒿菜中含有特殊的香味挥发油,有助于宽松理气,消食开胃,增加食欲。四是蒿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多种氨基酸,可以养心安神、降压补脑,清血化痰,润肺补肝,稳定情绪,防止记忆力减退。第五淡淡的苦味,有利于消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通利小便,消除水肿等功效,就因为这些作用,所以人们在做社饭时就需要加蒿菜。

从祭祀到吃社饭,包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色彩。

尤其是社饭,在制作程序上有着严格的讲究和要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民族文化特点。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剥蚀,尤其是现代文明的渗透,挂社这一民俗传统从形式到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祭祀过程现在仅存烧纸、作揖、跪拜;而吃社饭则变成了美食享用的形式,已经由过去简单的蒿菜糯米社饭变成用精制糯米、野葱、腊肉制成的社饭,比过去又上一个档次,吃着香软可口,回味无穷。

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铜仁城区挂社又有新形式,逝者家属呼朋唤友,借上坟之机上山踏青春游,相互交流情感,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两百之众。极目望去,漫山遍野的男男女女欢声笑语,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梦幻世界;林间草地野餐铺排,碗盘叮当,伴着炮竹的轰响,极其热闹壮观。挂社已成铜仁一种新兴的祭祀文化形象,已申报为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符迪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