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主管304724_黔东北傩戏概述

近几年来.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在学术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正进一步对傩戏进行研究和探讨。黔东北地区.世居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各族同胞。傩戏是黔东北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

黔东北傩戏,虽然名目繁多,既有叫“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的、也有称“嘎傩戏”的,但是它们的主奉神头、行坛程序和内容,却是趋于一致的,因而都称为傩戏。黔东北的剧种有傩戏、花灯戏、高台戏、木偶戏等数种,每个剧种都有丰富的剧目,而傩戏则显得更加古朴神奇。

一、黔东北傩戏的道具

黔东北傩戏道具非常古朴。主要包括:

1、神头:主奉神头有傩公、傩母;次奉神头有地罗小山、地罗小山娘子。

2、面具二十四面:即唐氏太婆、桃源土地、开路将军、引兵土地、灵官、关羽、歪嘴秦童、甘生、押兵先师、先锋小姐、消灾和尚、梁山土地、开山莽将、掐时先生、卜卦先师、鞠躬老师、么儿媳妇、李龙、杨泗、柳三、乡约保长、了愿判官、秦童娘子、关夫子。在演出中,二十四个面具常常不够用,傩戏艺人便根据剧情需要,另外添加一些面具,如地盘、龙女、庞氏女、钟馗、周仓、梅香、二郎神等。

3、道具:有傩牌、师刀、宝剑、水碗、石砚、卦子、马鞭、神棍、玉印、牛角、令牌、锣鼓等。

4、神案:也称案子或香案。主要有“三清图”、“司坛图”以及傩公、傩母、地罗小山、地罗小山娘子神像等。

5、服饰:黔东北傩戏服饰特别简朴。主要有裙子、法衣、头扎、牌带、背旗、长袍、便装、普通鞋袜等。

二、黔东北傩戏的现状

傩戏,自明、清以来,即流播黔东北各地,以后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傩戏演出时起时落。解放前,黔东北各地,傩坛林立,演员数以万计,一年四季,每逢祝寿、婚嫁、立房、乔迁等喜庆,都有傩戏演出。解放后,傩戏不是被片面当作“下九流而不屑一顾,就是被简单定为“封建迷信”而横加取缔。致使解放后的二十多年内,黔东北各地只有零星傩戏活动。其间,老艺人相继去世,新一代不愿意学,剧本、面具、道具、服饰等被焚为灰土。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八十年代初,黔东北地区在开展民族识别和恢复民族成份工作的过程中,才发掘出保持原始完整面貌的傩戏班,傩戏在黔东北各地又恢复活动。据统计,黔东北地区目前仍在活动的傩戏班共有500多个,成员达5000余人。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近几年来,黔东北各级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傩戏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工作。迄今为止,已搜集傩戏实物2千多件,整理傩戏资料100多万字,录制、拍摄傩戏艺术资料100余盒、图片2千多张,编印了《傩文化文集》和《铜仁地区傩戏音乐集成》,同时还举办了大小l0多次傩戏展演。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及国内100多位专家艺术家先后到铜仁进行过傩戏专题考察活动,中央电视台也专程到铜仁地区拍摄了傩戏专题片。1990一1992年间还先后到北京大观园、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和深圳中华大庙会举办“铜仁地区傩文化展演”,引起了强烈反响,共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之多。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田纪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姬鹏飞、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以及中央一些部门的领导、港澳台的知名人士和美、日等外国游客观看了展演,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深圳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香港翡翠电视台、贵州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还作了专门报道和介绍。在搜集、整理和展演的基础上,1991年3月,铜仁地委、行署及时行文成立了“贵州省铜仁傩文化博物馆”,为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傩文化创造了条件。

三、黔东北傩戏的渊源

黔东北傩戏是由崇拜祖先、驱逐鬼疫的宗教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沿河县志·卷十三》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凡人有疫病,多不信医药,属巫诅焉,谓之‘跳端公’;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打太保’。五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有此习。冬季则无时不有”。

黔东北地区地处湘鄂川黔交界之地,乌江横贯其中流入四川省涪陵地区,武陵山脉向东绵延至湘西。从历史沿革看,黔东北地区古为蛮夷之地,隋唐以前多属巴、楚,宋为羁縻之地,元、明、清推行土司制度。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汉书·地理志》载:“楚信巫鬼,重淫祀。”地方志《松桃厅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人多好巫而信鬼,贤豪也所不免颇有楚风。”黔东北傩戏与原始巫教、巫术的关系十分密切。黔东北各民族信仰的神祗有家先神、生产生活神、疾病冲等。这种宗教信仰具有原始形态,宗教与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文娱活动、民族习俗混在一起,很难区分。据地方志记载,明嘉靖年问黔东北德江等地就已有“居民盛装神像鼓行于市”的“陕神”之举。

“端公”在黔东北各族人民的心目中威信较高,治病、消灾、求子、保寿都要请“端公”施法,打扫屋子要请“端公”“跳神”。祈保一年平安无事;年轻夫妇无子要请“端公”“冲傩”,以求生子;生病要请“端公”“还愿”,以求病愈;老人生日要“还寿愿”,祈求高寿;孩子满十二岁前要“打十二太保”,以保小孩易长成人。这些活动都与傩戏演出密切相关。从傩戏“跳神”来看,大都是原始巫教,为了充实宗教活动内容,吸收更多的人参加,巫师就必然使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歌舞及其他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扩大其影响,强化效果。傩戏是在民间通过宗教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与黔东北各民族习俗和信仰紧密结合,因而它在黔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黔东北傩戏的渊源虽然没有系统的文献记载。但民间传说却很多。一种说法是在古时候,一些放牛娃在山上放牛,闲得无事,就捏泥团玩耍,捏了两个泥人来供在偏岩石穴里,周围插些树枝野花,头戴木叶帽,身穿藤叶衣,在泥人面前又唱又跳。时间长了,孩童想玩其它玩艺,又怕牛去吃庄稼,就把牛交与泥人。说:“你保佑牛不去吃庄稼,明天再来祭你。”果然牛没去吃庄稼。就这样天天如此唱跳,后被大人们知道后很觉奇怪,得疾病的人就去试,果真灵验。于是,人们称泥人为神,请回家去供奉。

另一说法是:放牛娃在河里洗澡。在河边竹桩上拾得两个人头,供在茅山上的石洞里,围着唱歌跳舞祭祀,能为人们除病、免灾、镇邪、驱鬼、送子、延寿。人们就请回家来供奉祭祀。年长日久,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傩戏。黔东北地区傩戏的来源。在很多傩坛的开坛唱词里都有:“我祖你原是湖南、湖北人,来到云贵显威灵。”湖南、湖北一带,古为楚地,是最崇尚傩活动的地区,古代文献里记载得很多,屈原的《九歌》就描写了当时楚国巫舞、巫歌的,生动情景。其中“大司命”就是一首“傩”祭的乐歌。宋代文天祥的《上元张灯记》中也有巫帅“傩戏”的记载。黔东北地处湘、鄂、川、黔边境,傩戏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

黔东北傩戏的发展,先是傩、傩舞,然后才产生傩戏。傩是古时腊月驱疫逐鬼的仪式。傩舞溯源于遥远的人类蒙昧时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舞蹈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原来的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逐渐加进了祈求人畜平安、缅怀祖先、颂扬智慧以及传播生产知识等内容,衍变为一种兼备宗教、教化、娱乐性质的古朴的民间艺术。傩戏,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增添了多种戏剧因素发展起来的。黔东北傩戏产生的具体年代,因无史料记载很难作出准确判断,若从傩坛法师保存的师承谱看,德江吴玉贤班已传40代,松桃田五斤班已传58代,石阡徐法高班已传60代……。每代以20年计,最晚在400年以上,早的业已千年有余。

四、黔东北傩戏的传承

黔东北傩戏以傩坛为核心。傩坛既是一个小型的傩戏班子,又是一个巫道合一的宗教组织。每个傩坛七、八人至十余人不等。在傩坛内,端公(也叫土老师)们根据法事本领的高低、入坛时间的先后以及在坛内影响的大小,分别被封以“都督”“都司”、“督察”等职。受封后,每个端公要取一个法名,法名的中间一字必须带有一个“法”字,如肖法灵、李法清、刘法旺等。按照法事的分工,傩坛内又有掌坛师、引见师、雕法师、录师、接法师、传牌师等各种名目。

掌坛师是傩坛的核心人物,他既是傩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精通各种巫术的法师,还是傩戏的导演和主要演员,一身兼数职,多由年长、艺精、威信高者担任。引见师的职责是带领徒弟会见师傅,让师傅传授徒弟技艺。傩法师的职责是创作面具和令牌、褂子等道具。录师的职责是抄写各种文字,如“文书”、“符咒”、“字讳”等。其余接法师、传牌师等,亦各有职责。

黔东北傩法师——端公,按照傩规,必须授徒传艺,傩艺的传承极具神秘色彩。有阳传和阴传两种方式,阳传为口头传授;阴传为梦中传授。另一种说法,掌坛师活着时选定的衣钵弟子叫阳传,阳传师傅死后,由众徒弟将尸体扶起,然后焚香进行卜卦,每个徒弟连卜三卦,若三卦都是顺卦(也有要求三卦分别为阳卦、阴卦的),卜卦者则被确定为衣钵弟子。衣钵弟子有权继承师傅的经书、面具、道具、神符、咒语、字讳以及历代祖师的姓名、年庚等,卷成筒缝在排带之中,称为牌经,平时秘不示人,死后连同排带一同烧掉。以上做法,保证了傩坛的世代传承。

五、黔东北傩戏的演出

黔东北傩戏演出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为冲傩还愿的各种法事,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外坛才演出各种剧目。其中又分为正戏和插戏两类,正戏主要围绕请神还愿来展开故事,实际上是傩坛祭祀的继续,插戏则摆脱了依附于宗教地位,把视角转向了广阔的世俗生活。黔东北傩戏里的法事在傩戏演出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有的地方也把它称为开坛和闭坛,即酬神和送神,表示对祖先、神灵、先师的祈求和忠诚。黔东北傩戏的法事内容有:开坛——发文-——敬灶——判牲——收界——搭桥——传花红——交标——放兵——发五猖——开洞——牲白——出开路将军——出土地——出开山——上熟——造船——清火——出先锋——上寿——勾愿——送神等二十多种名目。

此外,在表演傩戏法事的过程中,往往还加进一些特殊的表演技法,如“上刀梯”、“下油锅”、“踩红铧”、“吃卡子水”、“钉鸡”、“吞玻璃”、“吊碗”、“悬斗”…….以增强傩戏演出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法事结束后就开始出戏,演出一般的戏曲节目。开洞由掌坛师主持,两名演员分别扮“金角将军”和“唐氏太婆”。传说,“唐氏太婆”掌管“桃园三洞”的钥匙,只有她才能打开桃园三洞的锁,请出二十四个面具戏。桃园洞门打开后,请出来的戏主要是供人们娱乐的,是傩戏的主要部分即正戏,正戏又分半堂十二戏和全堂二十四戏。

黔东北傩戏演出,一般须“还愿”的主人邀请才前往,事前主人须备下牲礼、酒、纸、烛、香等;演出结束后,主人要答谢端公。

黔东北傩戏的演出场所,一般在主人家的堂屋或院坝演出。演出前,端公要精心布置傩堂神案。神案布置有一定的格局,正对堂屋大门为竹子编扎的彩楼牌坊,名叫“三宝龛”;“三宝龛”前面布置一神案桌,桌上供奉傩公、傩母的木雕像以及令牌、神卦、牛角、师刀、玉印等法物。神案桌下供地罗小山、地罗小山娘子木雕像。“三宝龛”正面和两侧,悬挂着“三清图”、“司坛图”等各色画轴案子。以求演出顺利。黔东北傩戏演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出多在冬季。年关演出更甚。

六、黔东北傩戏的剧目

黔东北傩戏正戏分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演出十二支戏;全堂戏演出二十四支戏。正戏中插入一些节目叫插戏,插戏一般放在正戏之后表演。起到娱人的目的。黔东北傩戏正戏演出的全堂二十四支戏,上半堂十二戏为《唐氏太婆》、《金角将军》、《关圣帝君》、《周仓猛将》、《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开山莽将》、《九洲和尚》、《卜洲道士》、《柳毅传书》、《开路将军》、《勾愿先锋》;下半堂十二戏为《秦童挑担》、《三娘送行》、《甘生赴考》、《杨泗将军》、《梁山土地》、《李龙神王》、《城隍菩萨》、《灵官菩萨》、《文王卦师》、《丫环》、《蔡阳大将》、《勾薄判官》。此外,剧目还有《霸王抢先锋》、《劈山救母》、《古城会》等等。

插戏,主要是演出一些折子戏以取娱观众。主要剧目有:《郭老公借妻回门》、《苏姐姐选婚》、《张少子打鱼》、《安安送米》、《雪山放羊》、《王小二开店》、《吕望下书》、《王婆卖蛋》等等。这些折子戏演出时,已完全摆脱了宗教的肃穆气氛。剧情可任其发挥,因此,很受群众欢迎。

七、黔东北傩戏的音乐舞蹈

黔东北傩戏划分为老生、小生、老旦、小旦、花脸几个行当,比较简单。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唱腔。

黔东北傩戏音乐唱腔主要由傩腔和当地民歌小调构成,同时也吸收了其它戏曲(如弋阳腔、楚腔等)声腔。具体来说,由于黔东北傩戏剧目内容与表演形式的不同,音乐类型也有所区别。法事部分的音乐较为丰富,常用的祭祀歌曲有“上坛歌”、“下坛歌”、“开山调”、“四官调”等数十种。其中,在“和坛”仪式中盘歌时,巫师们互问互答,一唱众和,内容广泛,形式自由,颇具特色。正戏部分的音乐根据其剧情需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为适应其祭祀所需的音乐。这部分多属一些上、下句组成的叙事歌,由于巫师吟诵时音乐常在一个曲调上周而复始进行,显得枯燥无味,往往加进锣鼓伴奏,以增加其趣味性。二是在一些戏剧性情节中为各种叙事表情而用的音乐。由于不同人物角色与情节的需要,唱腔有所发展,在节奏、调式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简单的、因人因情而异的唱腔。如“开调”中唐氏太婆的唱腔,徐缓抑郁,宗教味浓。《开路将军》中将军的唱腔却又开朗粗犷。《甘生赴考》中秦童的唱腔则幽默风趣等等。三是接近戏剧的音乐。由于剧情戏剧冲突的需要,开始出现了拖腔风格,唱腔也由简单唱腔向多声腔、分行当的唱腔音乐发展。插戏部分的音乐唱腔,由于受剧目和人物众多的影响,要求较高,不仅有了丝弦乐伴奏,而且有了较为系统的略具板腔因素的声腔。

黔东北傩戏的舞蹈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完整的程式化的动作,大多是一些摹拟动作和一些类似拳术戏曲动作的舞姿。步伐自由而少规整。常用的有大小八字步、左右踏步、丁字步、跺步、平步、搓步、前后点步、半蹲、平步旋转,舞步迅速而多变。表演高潮时,也有腾、蹦、翻、滚等一些技巧性动作。还有一些渐趋程式化的傩戏舞蹈,如单插翅、双插翅、单金、双金、大团圆、滴水舞等。

八、黔东北傩戏的特色

黔东北傩戏历史悠久,渊源古远。傩戏的神祗、人物、故事多取材于我国上古时代,主要是秦汉以前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演义。源和流非常清楚。这些题材的内容主要表明:惩恶扬善、抑强扶弱、勤谨节俭、亲善和睦、忠厚质朴等,其言词生动,浅显易懂,事非分明,入情入理。

黔东北傩戏,融戏与祭、文与武、美与丑、雅与俗、歌与舞、鼓与乐、唱与跳以及雕刻、绘画剪纸、纸扎等多种形式于一炉。祭与戏融为一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演出中一祭一戏,以祭带戏,祭戏相间进行。由于黔东北端公文化层次偏低(初识字或不识字),祭文、剧本、唱腔、舞步、锣鼓等都是前传后教,世代相因,这就使黔东北傩戏保持了它神奇、粗犷、古朴、豪放的风貌。作为传统文化,理应视为黔东北各民族的瑰宝之一。笔者认为调查、总结、研究黔东北傩戏,不仅对于研究黔东北各民族的历史、宗教、民族、民俗、文学、戏剧、音乐、舞蹈、雕刻、绘画等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发展黔东北地区的文化旅游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我们相信,只要拂去它历史的尘埃,剔除其封建迷信糟粕和不健康的因素,发展其娱人的健康因素,这一古老艺术瑰宝一定会光彩四溢。

责任编辑:符迪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