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测试路线_梵净山麓,土家族服饰文化掠影

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杰地灵。下面我们以土家族服饰文化为例,一起来领略一下梵净山地区的民族风情: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印江县50%以上人口为土家族。土家歌舞有山歌、哭嫁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并以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

有关土家族服饰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文献记载,至清代,正式单列载入文献。土家族先民处于原始部落时代,还不懂得纺纱织布,只能自穿树叶草根、兽皮之类的东西,这在古老的歌舞《毛古斯》及《摆手舞》中,就曾出现过稻草毛人与身披土花被面的形象。由于受汉族先进技术的影响,土家族人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土锦”,将短用布改为围裙,将披风改为衣裙。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江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土家围裙:土家族的男女都有围围裙的习俗。接待客人与平时生活中用的围裙不一样。女人接待客人有露水裙、响铃裙、百折裙、绣花裙等;平时生活用的有吊把子裙、半头裙、包袱裙等;男性喜抹“三幅裙”。三幅裙,既能打粗,又能待客,俗话说:“男围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

吊把裙:“吊把裙”是土家妇女戴在胸前的一种围裙,春夏秋冬都不能离开的穿戴习俗,主要用以挡灰尘。冬天有保暖的作用,因上端有布环,扣于颈扣上,下端与上衣平齐,所以叫它吊把裙。虽是打粗穿的,但妇女对此很讲究,往往是用兰色布料以白线数花,由上下两组花纹组成,非常协调,如今挑花的少了,就在吊把裙的上半部载上一朵从彩色花布上剪下来的大花代替数花,下半部设置一对荷包,既好看,又方便携带小物品,这也是吊把裙的新发展,但仍然保留着民族特色。穿戴吊把裙的习俗如今在德江民间仍在沿袭。

责任编辑:符迪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