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走进松桃-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

 第一节 语言文字

  一、语言

  松桃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为东部方言(即湘西方言)。操这个方言的有湘西自治州、松桃自治县、鄂西自治洲的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和四川的酉阳、秀山、彭水以及广西的南丹、都安等县的苗族群众,约180万人。

  松桃苗族语言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腔调略有坡东坡西的区别,坡东偏带浊音,坡西带清音。苗语和汉语在结构上有同有异,以下列表略举一二。

  表一 :动词和名词结构一般与汉语相同,动词在前名词在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洗脸 nzead mes 吃饭 nongx hliet 睡觉 beut nghueb 喝酒 hud joud
走路 nzhob goud 犁田 shud las 栽花 jangs benx 播种 zhot nzhub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草屋 bloud ncoud 茶杯 beid gil 瓦屋 blund was 饭碗 zhet hliet
布鞋 xot npeib ndeib 棉衣 eud bid nul 牛索 hleat yul 竹凳 hend hlod

 

  后

  表二:偏正结构一般与汉语形成倒装

  表三 :形容词和名词结构一般和汉语相反,形成倒装

  表四:苗语中在称谓上一般带有“阿”字作附加词头,这个词头没有什么意义

  表五 :联合结构与汉语基本一样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族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族
新衣 eud xanb 红花 benx nqent 老人 nex ghot 嫩菜 rilb rangt
旧屋 bloud ghot 黄布 ndeib ghunx 白鸡 gheab ghueub 蠢人 nex gial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父亲 ad bax 外公 ad dab 母亲 ad minl 外婆 ad dad
哥哥 ad nab ad poub 姐姐 ad yas ad niax
汉  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 语 苗 语
白天夜晚 jib hneb jib hmagt 明天后天 xib hneb wub band 劳动生产 chud dongb chud liot
有吃有穿 mex nongx mex hnend 桌子板凳 jid bex ghob hend 思前想后 banx neul banx zheit
走上走下 nzhob njout nzhoblot 颠三倒四 jid zheib jid zhangd 簸箕筛子 ghob wenb ghob xot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汉语 苗 语
dab nus dab ginb dab jod dab mloul
dab yul dab nbeat dab gheab dab mangl

 

  表六 :苗语对飞禽走兽虫鱼都带有“大”字作附加词头

  从上表的苗、汉语词汇结构的对比中可看出,苗语词汇的每个音节都是由deb shob(汉音:代绍,意即声母)、ned shob(汉音:奶绍,意即韵母)和shob xenb(汉音:绍性,意即声调)组成。如“rut”(汉音:汝,意即好),r是声母,u是韵母,t表示声调。

  苗语的词汇很丰富,它的构词方式多种多样。按照词的语音形式不同,可以把词分成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两种。单音节词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如:

  Zhod(汉音:多,意即笑)、jut(汉音:局,意即年);多音节词是由两个音节以上组成的词,如dix nkeud(汉音:滴科,意即裤子)、deb nceid(汉音:代称,意即小伙子)等。

  二、文字

  苗族历史上曾有自己的文字,但由于长期处于被迫迁徙、辗转流离、受压迫、受奴役的历史地位,苗族文字没有保存下来。因此,对有关苗族人民生活、生产的经验以及自然社会发生的事件,只有口传心记或编成歌词代代相传。民国时期,盘石乡沃梨坪龙绍华先生(苗族)曾用国际音标编写东部方言的苗文课本,长坪乡石家寨耶稣教徒石清泉先生为了便于到苗族地区传播福音教,曾与郑牧师(美国)运用英文将苗族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写成手抄本,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都没有得到推广。1934年,红三军建立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关于苗族问题决议》中,曾明确的提出了苗族的文字问题,可由于没有专业人才的创作而未见之于行动。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根据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制订出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苗族的文字创造问题才被列入议事日程而付诸于行动。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以及有关省、自治区共同组织(700人)民族语言调查组,分5个中队、35个组,对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7个省区进行苗语调查。1956年,在贵阳召开苗族语言文字讨论会,决定用拉丁字母创造苗文(草案),在语言类别上分为东部方言(湘西方言)、中部方言(黔东方言)、西部方言(黔西、川滇方言)三个方言区。1958年,松桃在盘信、世昌进行苗文试点教学。县委、县政府很重视,为了推行苗文,成立了 “推行苗文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亲自担任组长。随后,在15 个乡镇的289个苗族聚居村寨进行苗文教学。从此,苗族人民结束了无文字的时代。在极左的思想路线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苗文推行工作被迫停止。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的民族政策才重放光彩。1982年3月,松桃重新进行苗文推行工作,拨专款培训苗文教师286人,开办农村夜校苗文学习班265个,学员11810人。1984年4月,创办苗文报,先后共办6期。截至1985年止,全县已有4168人能用苗文记录、写字、写信、整理古歌古词。之后,根据取得的经验,在民族地区大力推广应用苗文,在小学实行苗文和汉文双语教学。全县15个苗族聚居乡镇,共开设双语文教学班412个,双语文教师46人,学习双语文小学生有16486人。苗族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记述自己的事情了。

  东部方言苗文属拼音文字,共有26 个字母,以湖南花垣县吉卫的语音为标准。苗文由33个Ned Shob(汉音:奶绍。意即韵母)、48个deb shob(汉音:代绍。意即声母)和6个shob xinb(汉音:绍性。意即声调)组成。书写时由deb shob(声母)和neb shob(韵母)相拼,然后标上音调。调号用六个字母表示,排在neb shob(韵母)的后面。在多音节的词中,凡见到一个调号,就表示那个调号以后是另一个音节的开始。现将苗文字母表附录于后。

  苗文字母表

  二十六个字母: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v w x y z 是子音字母;a e I o u 是母音字母。

  Ned shob : i e a o u ei ea eu ou an en ang ong ao iu ie ia io iea ieu iou ian in iang iong iao ue ua ui uea ueu uou uan un

  Deb shob: b p m f w d t n l g k h ng gh kh z c s r zh ch sh nh j q x y bl pl ml hm hn hl nb np nd nz nc nzh nch nt ngg nk ngh nkh nj np nbl

  shob xinb: b x d l t s

  苗文声母j q x只能与i相拼。苗文声调有高升调、低降调、高平调、低平调、高降调、中降调等六个,分别用单字母b x d l t s表示,标在词的尾部,其相对应的调值如:

  字母 b x d l t s

  调值 3-5 3-1 4-4 2-2 5-3 4-2

  高升 低降 高平 低平 高降 中降

  苗文音节有两种形式:一是韵母加调号,二是声母加韵母加调号。拼读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声母、韵母直接相拼(包括无声母音节)的结果为高平调,调值为4-4。

  第二节 苗 歌

  苗歌是苗族口头文学中最重要而且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苗语谓之“莎”(Sead)。苗歌的格律、音韵、尾音、遣词造句等都有定律,内容丰富多彩。在苗族地区,苗族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而且很爱唱歌。无论何时何地,有人便有歌声。因而,苗歌成了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交际传媒。苗族人民善于触景生情、随编随唱、遇事而歌。歌唱范围很广泛:有叙述开天辟地、人类起源、部落迁徙的;有揭露与鞭挞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有歌颂和赞美新社会与新生活的;有反映生产劳动与开亲结义的……大凡自然风光、日常生活的交际往来、红白喜事、喜怒哀乐、离合悲欢、甚至家庭琐事等等皆可入歌。另外还有新民歌,亦称政策歌,主要是歌唱时事,内容有辛辣讽刺国民党时期贪官污吏的;有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幸福生活的。如

  Ghueb zhal gianb gianb jex pud lis,

  Pud lol mins ndut lis gal benx。

  Mex janx jit del nious ghueb chud,

  Deb kod nangd zos noul chud ginb。

  汉译:

  官家完全不讲理,开口声声只讲银。

  有钱能买官员做,穷苦人民抓当兵。

  Ghob xongb nangd zos kut hliob jul,

  Jid deat bent dangd max kuu zenb。

  Dax nongs rut nex jit mongl chud,

  Xoud nzat bed rel ghueb meb nqenb。

  汉译:

  苗族群众多辛苦,真真勤苦很劳累。

  落雨天晴去耕春,收谷满仓官取尽。

  这两首民歌,深刻揭露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贪官污吏们抓兵派款、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形象,他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恨。

  Goud renx ad zhus ndut lanx gind

  Deb ndut lanx gind jid yangs rex。

  Zut xix doul jongt doul Bex Gind,

  Ndeud mangl jid jangt dand boub dex,

  Max rangt leb leb lis cand gind,

  Cand gind myl bot boub nangd guex。

  Ghob jut lis zoux ad gul yil,

  Oub gul oub jut nangd renx cex。

  Kot shangb bub jut nins lux gind,

  Kongd gind bleib jux nzhad guid dex。

  Blab jut kot shangb nins het gind,

  Goud zheit nzhad lol jex ghot nex。

  Ad gut zhos gox yeab zhos ninl,

  Zhos ned zhos mat lis sheab deb。

  Dab xib jid longs myl toux gind,

  Yens bot giangd saud wanb wanb nianx。

  汉译:

  高山一根木兰金,一树兰金岭上荫。

  主席坐在北京城,文书发到我乡村。

  青年个人要参军,参军保卫我国民。

  年龄要到十八岁,二十二岁正适宜。

  陆军服役为三载,空军现役四年归。

  海军期限五年整,转业回乡正年轻。

  凡属姑婶与亲族,父母应当教儿辈。

  大家踊跃去参战,永保江山万年兴。

  这首民歌,以轻快明爽的歌词,反映人民群众拥护党的义务兵役制度,父教子、长教幼、妻教夫踊跃参军、保卫祖国的火热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稳定,生活富裕,人们充分享受到时代的幸福。为了表达种种发自心底的激情,苗族群众的歌声越唱越响,决心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加强民族团结,努力奋发向上,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干四化,为建设和谐松桃而奋斗。

  一、苗歌的形式

  苗歌的形式,袭用古法,一般为七言一句。一句歌,苗语谓ad zhoud sead(汉音:阿豆莎。意为一朵诗歌);一言歌,苗语谓之ad led sead(汉音:阿耐莎。意为一粒诗歌)。一个咏唱段叫“阿盒莎”(ad hox sead)或“阿台莎”(ad teax sead)。通常,一个咏唱句由两句组成或三句组成。一首苗歌由两盒或两盒以上组成。两句组成一个咏唱句的叫“两角莎”(Liangs jox sead)或 “两角架”,三句组成的叫“三角莎”(sand jox sead)或 “三角架”。以此类推其它角数的苗歌名,有四角、六角、八角等,但四角以上的苗歌演唱难度大,大多成了资料保存,只有两角、三角的歌最为常见。

  从表现形式看,松桃苗歌分为“黛莎”与“冥莎”两大类,又称“莎嘎楚”与“莎吉标”。

  “黛莎”的内容大致有:劳动生产歌,自然风景歌,情歌(包括初会歌、赞美歌、求爱歌、送别歌、思念歌、明誓歌、私奔歌、恩爱歌等)。一般而言,这类歌只宜于野外演唱,原因主要是歌中的某些内容是表达爱情生活的,老人或姑娘姊妹们听了难免有些难为情。

  “冥莎”的内容大致有:古歌,叙事歌,风俗歌(包括祭祖礼仪歌、民族节日歌、婚嫁歌、贺喜歌等),酒饭歌,丧葬歌,谜语歌,童谣歌等。“冥莎”多在室内演唱。

  苗歌的篇幅有长有短,短的以四句、六句、八句或十多句为一首,长的以几十句、几百句甚至几千句为一首。这两种不同类别的歌,其演唱内容、演唱场合虽有区别,但表现形式却基本一致,不同的只是在风格特点上略有差异: “冥莎”较庄严、深沉、细腻、委婉;而“黛莎”却比较粗犷、高亢、明亮、甜美,尤其是登高望远以歌抒怀时,更是空谷廻荡、天鸟惊飞。因此,人们将这两者谓之 “平腔”与“高腔”。

  二、唱词的结构和韵脚

  松桃苗歌结构严紧,工整对称,韵脚别致,酷似汉文学中的七言绝句。短歌如此,几十句以上的长歌亦如此,更有如汉文学中的七言长律,只是音律关系较之七言长律稍宽松些,因而无论念与唱均为琅琅上口。基本规律是单句押单句,双句押双句,称之为“双押”。无论长短,两角架苗歌首段中的两个尾韵,就是这首歌词的基韵。这个基韵中的两韵如影随形,粘附到底,直至整首歌结束。

  此外,每首歌还均以“两翻”以上的基韵进行反复演唱,有几个基韵便称为几翻。两翻的具体手法是以不同的韵脚变化重述同一内容,用于深化主题,丰富歌词内容,同时还可以增强记忆。

  三角架是在两角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形式上较之两角架有所突破,容量也更大一些。以一首劝饭歌为例。在宴请宾客的大厅内,小伙子在专心用餐,一位漂亮姑娘突然为他添了满满的一碗。小伙子不慌不忙,唱道:

  ……

  Mongx choud goud lold kianb wel cut kant,

  你故意来劝我触坎,

  Lis ncheut yeab cub welad npand,

  将饱还扣我一碗,

  Ncheut jul giad zhotad gal ji;

  吃饱再加装哪里;

  Ad bloud leb leb seat zhod bans,

  人人哄笑朝我看,

  Nex kheat zhod nqenb jul janl janl,

  满室宾客尽欢颜,

  Geud welkhud mes zhot gal jib;

  让我脸面搁哪里。

  Mongx jex pinx liangx send jit jex guant,

  你能忍心倒不管,

  Wel jud zheit nhangs nex jad jid zead;

  害我与人难想见;

  Jex doul khud mes jid zead yib.

  更没脸面来见你。

  ……

  乍一看,这首三角架象是随意道来,拼凑成章。其实不然,(无论什么歌,一经唱出,便要求对歌者以相同类别和形式的歌进行答对,三角架也不例外,所以对对歌者而言,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它在结构和韵脚上,也是有自身的特殊规律的。首先,每段为三句结构,显得松散、不规整,有着明显的“自由体”趋势,但内部结构却是很严谨的。前两句是完整的两角架结构方式,完全可以独立存在。但第三句也决不多余,无论声调或节奏都能与前两句较好地溶为一体,是对前两句的充分强调和完整补充。不规则的形式,恰好是推动整个内容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动力,就象和声中的终止式,由尖锐刺耳的不协和音调强烈倾向于协和音程而终究得到解决一样,最终由不规则发展成规则的艺术整体。二是韵脚也和两脚架一样,首段 “基韵”贯穿整首歌的始终。基本规律是每段前两句的韵既要自身相押,又要押前段中前两句的韵(这里指的是:除首段以外以后各段),第三句不能重复第一、第二句的韵,必须押前段中第三句的韵。

  此外,还有另一类的三角架更富特色,即每段中的三句可以互不押韵,但段与段之间却必须严格相押,俗称“三个头”(bub leb bleid)。.三个头首段中的三个韵也是整首唱词的基韵,无论长短,后面各段均须严格押这个基韵。如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的一些老兵重返前线时开始流行的(出征恋歌):

  Jangx roub ceib jex dot nghuat,

  岩墙砌牢不会垮,

  Deb ndut nzhad niul dand dob jongx,

  小树栽活扎深根,

  Jex cob minl git plob ghob goul.

  不愁大风刮树枝。

  Wel mongl chud ginb dab dab hlat,

  我去当兵几个月,

  Nhangs nex nghet pot chat liangx nongx,

  和人扛枪找饭吃,

  Jid jix dab hlat mongl ghoub goud.

  ……

  Mongx ninb bloud ghad hut nex jidndat.

  你在家莫与人吵架,

  Rut rut ngand send chud goud dongb,

  劳动生产要安心,

  Ghad mos geud deb wub mes youd.

  切莫把泪水流。

  ……

  第一段起,后面各段都分别押在“a、ong、ou”三个韵上,直到结束。从整体看,这种互不押韵的三句结构式,似乎杂乱而分散,其实,它们之间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稳定性的。其统一性在于各段之间的严格押韵。前段规定的基韵,把散乱的句式结构有机地组织起来,组成一个繁而不杂的整体,有若一座精巧的建筑物,充满立体美感。

  以上两种类型的三角架,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在韵脚上却各有特点。前者为“一二对四五,三六九清楚”;后者为“前三句不计,后三句分明。”从表现情绪看,这两种类型的三角架均具有活泼轻快的特点。和两角架一样,三角架也是每首均有两翻以上的唱法,直到把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为止。

  另外,还有四角架、六角架、八角架等等,均属在两角架、三角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结构与韵律更为复杂了。

  三、音乐唱腔

  为表达内容的需要,苗歌的音乐形式也相应以两个或三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这里指的是两角架和三角架),而每首歌中的第一个乐段便是整首歌的音乐主题(也叫音乐核心),后面无论多少段,其音乐唱腔均属第一乐段(即音乐主题)的发展。发展手法有重复、移位和摹仿等等。曲调尽管从客观上还要受到歌词的结构、节奏、声调等诸因素的制约,但其音乐主题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在兼顾这些制约因素的同时,还可以在其主题已揭示出的意境中自由自在的发展,为艺术地再现唱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服务。具体手法是音型的变化、节奏的对比以及音区、音色(主要指男女对唱)的对比等等。以苗族民间小调《分手情》为例:

  l=D、2/4、3/4、∫=56深情地、稍自由

  i i i# 5 6 | i i i# 5 6 | i i i# 6 |

  (Nins wel) nius xib (led) nhegs nus dot janx lanl,(Nius wel ) nius manl

  (是我)昔日(啊)与你成过亲,(是我)已往

  i i i# 6 | # 5 6 ·| 6— ↗ |

  mhangs nus dot jan yib(eud).

  与你结过义(啊)。

  这个音乐主题是整首歌的第一段,一共六小节。旋律运行流畅而平稳,其中起伏最大的音程不超过减四度(#5-i),最小的是小二度(#5-6)。小三度6-i作为骨干音程用得较多。它给人一种清新、柔美、缠绵的感觉。作为音乐主题,在它发展的可塑性方面,还有如下一些特点:

  重复:有严格重复与变化重复两种。上述六小节音乐主题中还有一个主题,即第一小节的“i i i# 5 6”,称为“主题的主题”(有的作曲家称之为“动机”)。整段以致整首苗歌的唱腔均由“主题的主题”发展衍变而来。第二小节是变化重复,即在“6”上加个颤音符号“﹏”,将原有的“6”变成了“6 i 6”或“676”,仅这细微的变化,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风味更浓郁,风格也更独特了。第三小节也是变化重复,将三拍子变成了二拍子,第四小节是第三小节的严格重复。

  对比:有节奏对比与节拍对比两种。在上述音乐主题中,第一小节是三拍子“× × ×× ×”,第二小节也是“×× ×× ×”。它的重复就是一种强调,目的在于使人们加深印象。当这种印象还在人们心头萦绕之际,第三小节突然变成二拍子“×× ××”,将人们引入一个全新的意境。此外,节奏的对比较为明显。大致有两种情形,即精简压缩与拉长展开。第一、第二小节的节奏同为“×× ××”,第三、第四小节的节奏就精简压缩成“×× ××”,第五小节突然来个切分音“× × ·”再压缩,为第六小节拉长与展开的“×–”的出现,作了充分的准备。第五、第六小节节奏的突然拉长展开,形成了与总体的大对比,获得了鲜明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重复与对比,是发展音乐主题的重要手法。松桃苗歌的唱腔,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唱腔,即并非多段体的唱词统统套用首段的曲调,以至于千段一腔,万言一调,而是每段常新。其风格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

  ⑴曲调的平稳与流畅性。松桃苗歌调的音调、节奏、与唱词的声调、节奏大体一致。其音域跨度不超过五度,起伏跳跃也不大,旋律多在其所强调与重用的小三度音程(61或24)范围内交替变换着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所以,演唱起来既轻松上口又明白如话,以至于不少歌手一开唱就是几天几夜且越唱越来劲,乍一听,真无异于促膝谈心般悠然自在。无形中,听者亦仿佛感到他们不是在“唱”,而是在娓娓动听地“叙说”,像这样长时间以歌声来对话的情形,没有曲调的平稳与流畅是办不到的。

  ⑵衬词的作用,衬词又称为“搭头”,除少部分“啊”、“嗯”、“噢”等虚词外,绝大多数是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如果说唱词是骨架,则衬词有若血肉。衬词的运用,对所要歌唱的内容起到了美化、强调和补充的作用。一般常用的衬词有“Bux qubnangd goud mel”(老表的妹妹)“Yix rongx nangd goud mel”(神龙的妹妹),“Hot hanb nangd goud mel”(好汉的妹妹),“Wel nangd jid banx”(我呀老在思忖)等等。由于巧妙地设置了这些衬词,使工整、对称呈“方块型”的唱词结构变成了比较活泼与自由的长短句结构,其唱腔的曲调在节奏上也相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而丰富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⑶奇特的颤音。除结句中的尾音拖腔外,松桃苗歌普遍采用下颤音“﹌”,几乎每音必颤,很少使用上颤音“~”。下颤音的运用,使略显生硬和死板的一字一音的情形,变得格外柔和与甜美,有效地避免了“说歌”或“念歌”的感觉,同时还能与后面平直(即不颤)而较长的拖腔结句构成鲜明的对比。

  ⑷滑音。有上下滑音两种(一般上下滑小三度)。常见的滑音在歌声中有这几种形态:若句头以下滑音起,则句尾以上滑音收;若句头以上滑音起,则句尾以下滑音收;或句头皆以一下滑音起,句尾皆以上下滑音收。

  总之,苗歌唱词的节奏和声调是很丰富的,它们的有机组合,便构成表达唱词内容的重要形式,其曲调便是这个形式的集中体现。这种构成方式,与苗族自身的语言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人人公认并自觉遵守,因而在某个区域内也就具有相对的流通性与稳定性。因此,无论男女老幼远近亲疏,凡属同一语系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歌声一起,人人均可应和,唱腔风格大体一样。这便是松桃苗歌类别之间、首与首之间、段与段之间,在表现形式及其风格特点上能保持高度统一的根本原因。苗歌的唱腔通俗质朴、感情真挚、优美动人,它美在思想内容,美在表现形式,犹如山间的清泉,永远淙淙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苗家人。

  第三节 风俗习惯

  一、服饰

  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很有独特性。首先从穿着的服饰来看,颜色多尚青兰或月白,男女都穿长衣满襟。女装的领口袖口,下摆和裤管下端,多镶上色彩艳丽的兰干和精美的刺绣。另外还有由头饰至耳坠、项圈、护肩、手镯、戒指和银质围腰带等数十样银饰品。《松桃厅志》记载苗族的装束是:“……青布裹头,衣尚青短,仅齐膝.男著裤、女著裙。裙多至数匝百褶,翩跹甚风。富者以银丝作假髻,副以银笏,形仿雁翎,然冠于首”,从这一段记载来比较现在松桃苗族的服饰,尤其是妇女,已与原来的迥然两样了。建国后,在一些重大的祭祀仪式上,妇女还必须穿着花裙,否则将被视为一种亵渎先人的行为。

  服饰属于一定的文化范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建国五十多年来,松桃苗族服饰也在发生着变化。男性穿工作服的日渐增多,跣足或著草鞋的人几乎绝迹了。妇女头帕增大,银饰较之从前俭朴而素雅,但品种样式已增多了。青年妇女的衣式,比之从前合身而且讲求线条美。不少人的服装已有冬夏之别。服饰上的刺绣图案,开始讲求透视、立体和比例。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她们正在为既富于时代感而又富于民族特色的美观大方的服饰,进行不断的增补和大胆的创造。

  二、待客

  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认为,客人看得起自己,才会来家做客。有朋自远方来,无不罄其所有热情招待。这不仅只是对远方客人而言,近处亲邻的互相往来也是这样,无不待之以礼,热情周到。这种互相往来做客的情况比较普遍。在苗乡,凡婚丧嫁娶、生男育女、建造房屋都属大事喜事,有亲戚关系的都必去祝贺,尤其是老人过世,寨人闻讯后便去安慰、帮忙,主人必须热情接待。苗族大多聚族而居,往往一家做客,都要邀约全寨陪同。被邀的人家,都把陪客视为一种荣跃。做客所带礼物,视主人请客的原因而定。婚丧嫁娶、建造新房,多带粮食;生儿育女,则以鸡、蛋等营养品为主。做客一方不需人人持礼,只要主客带礼就行了。所以,入秋之后在苗乡行走,常常会遇到一拨拨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随着礼品担,你来我往地穿行在山道上。大家分别到不同的村寨做客,处处呈现出笑语升平的欢乐景象。

  做客是全族全寨的一种礼仪活动,待客同样是全宗族的事情。一家有事,全族相帮;一家有客,全寨相待。这是一种沿袭已久的习惯。请客第一个晚上的酒饭,由请客户自己独家承担。其余宗族共同或单独帮助承担以后的酒饭。所以,名义上是一家请客,实际上是全宗族的事。客人带去的礼物,由请客户收受。如果请客户的宗族均特别困难,请客户则自己承担全部费用。至于住宿,可分散到全寨搭住。苗族在喜庆场合和礼仪活动中,都安排歌手对歌。形式分为宾主之间、宾客之间的男女对唱。情歌是苗族对唱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故对唱男女必须避免同姓。苗歌在苗族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常常是歌声一起,听众云集。只要对唱一开始,做客的都会被那优美的歌声和美妙的歌词所陶醉感动。那怕是数九寒天的长夜,歌手能唱多久,听众就能听多久。有的歌手竞一唱几个通宵,而他的听众也会闭目合睛地相伴几个夜晚,所以,住宿不用主人过分担心。

  松桃苗族在“农孽”和“颇果”这两种祭祀活动中,请客范围和方式更为特别。舅家是必须请的,也是最尊贵的客人。其他村寨的人,不分亲疏远近,全都欢迎去做客。而四处的零星散客,也勿需送礼物。因此,客人往往多到难以计数。到了吃饭时间,客人自索酒肉,只要到场的全是上宾。直到仪式完毕,主、客之间许多人未经寒暄,也无需告别,便各自回家。

  三、婚俗

  《松桃厅志》对松桃古时婚俗有这样一段记载:“婚姻用媒妁,名曰牙郎。先议定财礼,然后嫁娶。‘牙郎’明议送至女家,女家受之,名曰接财礼。至日,女家姨妹等送女归男家,贫富均不用轿。但以伞罩住新妇,步行至男家。不揖不拜,即登火铺与新郎对坐。苗巫喃喃至祝,授以饭,男女对食。”这段记载是真实的,但不完全,特别是一个重要的情节没有提及,就是舅权婚姻和“奔回本家”的原因和意义没有交待清楚。

  “舅权婚姻”。贵州的另一些地方称为“回娘头”。外甥女儿被视为舅家当然的儿媳妇。舅家称外甥女儿为“能”,与对儿媳妇的称呼是一样的。过去常有这样的情况,如舅家看上了外甥女儿,不必先请媒说合,就可直接向女方家非正式地提出:“这个姑娘我要作儿媳妇”。女方父母不仅不能责怪舅家无礼,而且得信守诺言。这虽是一个非正式的婚约,但它出于舅家之口,对外甥女儿的婚姻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当然,如果舅家最终决定要娶这个外甥女儿,还得通过媒妁的形式。不过这种形式和财礼,可以视舅家的家境酌情办理,女家不能像对“外人”那样苛求。如果舅家没有正式请媒说合,仍然可视为没有最后订婚,女家可让女儿与其他人订婚。但事前女方父母要征求家族的意见,特别要征得舅家的同意。这种婚姻制度显然是落后的、不合理的,也就遭到青年男女的反对,造成“奔回本家”的事件发生。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苗族青年男女对不合理的舅权婚姻进行勇敢的抗争,理应得到社会的支持。但是,舅权婚姻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一种传统压力。往往使那些同情儿女意愿的父母亲,也爱莫能助。作为儿女,对父母的难处也是谅解的。她们知道如不顺从舅权婚姻的权力,父母无法开脱责任。若违心顺从,自己又得不到美满的婚姻。聪明的姑娘们于是想出了万全的反抗方法——先屈从出嫁。只要姑娘踏入舅家的门限,习惯上就成为舅家的成员。而后再由舅家奔回家里,或奔去自己心中的对象家。这样父母既可推脱责任,女儿和自己的心上人也可达到终成眷属的宿愿。所以即便发生这种“奔回本家”的事件,父母及社会上并不过分苛责,很大一部分人甚至是同情的。

  关于男女的恋爱。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一般是通过对唱山歌或托人款通来表达的。不过托人的为数不多。一对初次相识的青年男女,对歌开始是唱一些公式化的套歌,如见面歌等。男方唱到意欲深结、相交作伴侣的歌以后,女方就要唱歌盘查男方是否已有朋友或家室。倘若已经有了,女方就要劝男方不要见异思迁,应该很好珍惜别人的感情。男方则答唱道:自己家道不宽,人才不好,从来没有得到姑娘垂青。或者过去曾有过朋友,现在已被别人遗弃,目前自己身世孤零,孑然一身。希望得到女方的同情,答应自己的真挚请求。女方经过查考,见对方确无家室朋友,才表示同意对方的请求。这时女方唱:

  我答应了你的请求,

  我们成了伴侣,

  往后我忙活路找你帮忙,

  你的鞋脚烂了我来缝补,

  ……。

  然后双方还要唱出表达自己得到良伴的喜悦和幸福的歌,并用歌词表示要把双方所唱的歌拴在一些不朽的物件上,如拴在梭罗树上或其他名山名城上,以示地久天长、忠贞不渝。

  新中国建立以后,苗族人民在党的教育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国家颁布现行的婚姻法后,更保障了男女青年婚姻的自主权不受侵犯。“舅权婚姻”已成往事,青年男女已经完全可以自由择偶了。随着祖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苗家儿女的婚姻更加幸福美满。

  四、节庆

  松桃苗族的节庆很多。有些是统一的,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等。也有一些是带有地域性的,如北边的长兴镇讲究过社和六月六,东南部的牛郎和盘信镇讲究过四月八,县城附近讲究过端午。这些节庆,除上述地区的群众热烈庆祝外,其他地方的苗族群众有的也略作庆祝,有的则不作表示。庆祝的方式,是附近的男女老少尤其是青年人,身着盛装,三五成群,前去集会点游乐。有的地方舞狮,有的地方坐秋打毽,青年男女相互对歌斗艳,集镇商人摆设各类货摊。这一天比赶集还要热闹。1980年,国家民委认定“四月八”为苗族的传统节日。此后,“四月八”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官方活动,借此展示苗族文化,广泛吸引外地宾客,招商引资,谓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五、葬俗

  松桃苗族的葬俗一直保留着一些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习惯,形成独具的民族风格和特点。

  松桃苗族葬仪采用木棺,实行土葬。在亲人病重的时候,所有的亲属子女以及寨邻老少,都主动地聚到病者家,一同守护在病者床前。病者弥留之际,亲属就大声呼唤病者的名字,直至其停止呼吸为止。苗语叫Nantxand(汉音:南先),就是唤回生命的意思。这时寨内长者或有经验的人,不须聘请就会自动地站出来帮助主家张罗一些事务,如马上叫人去请苗巫来为死者祈祷等。被差遣的人,不管风雪晴雨,昼夜远近,一般都是义不容辞的。

  巫师来了以后,对死者念了咒语。苗语叫Jiangt ghunb das(汉音:奖棍打),就是“解除死神”的意思。待巫师把“解除死神”的仪式举行完毕,一家老少方准哭泣。此前即使伤心,也只能吞声饮泣。因为习惯上认为,亲人哭声会惊跑死者的灵魂,使其得不到阴灵指引,寻找不到通向天国的道路,成为没有依归的孤魂。巫师“解除死神”以后,主事者又安排人去帮忙折取桃枝和菖蒲叶(折取的菖蒲叶,其叶尖必须是顺着水流方向的),置入锅内,加水煮温,用来为死者洗澡。洗澡是象征性的。用桃枝和菖蒲叶,由头而颈体,而下肢,不能乱序。洗澡要洗三次,每次用一盆水。第一、二盆水,只用净水即可。洗完后,必须把水倒在人踩不到的地方。第三盆水洗完后,要放置在隐蔽处所,等到死者上山入土后,这盆水还有别的用处。为死者洗澡时,祭司要高声叫喊死者的名字,并对死者作一些交待。如喊:“××,现在为你洗澡,把你洗得干干净净的,让你去到阴间。男的好认兄认弟,女的好认姐认妹……”。因为死者是刚离开人世的,他(她)的名字及音容笑貌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骤然死了,生者似乎还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感觉,经这样提名道姓呼唤数声,好像进一步证实了死者和亲友们确已阴阳异路,心情感到分外悲伤。而祭司几声凄厉的呼唤,也能引起人们对死者的怀念,这比什么哀乐都更能催人泪下。

  尸首停在中堂(俗称堂屋),头向右边的中柱,脚向左边的中柱。这个方向和位置是绝对不允许弄错的。死者一般是停放在一块铺着垫单的木板上。这块垫单要撕几条三公分来宽的布条存放起来,待死者入土后作招魂之用。还要用白布缝成一个鸡头形的所谓鸡枕,内装灶孔内的净灰,给死者作枕头。如果死者是男性,要为其剃头,包上头巾,在头巾正当脑门的地方缝上一小块红色布料或红丝绸,作为区别生死的标记。同时按男左女右的规则,在死者的一只手内放一叠“钱纸”,手心向上,另一只不拿“钱纸”的手则手心向下。用线为死者作裤带,线的根数,依据死者的年龄而定,一岁一根。另外还要用布缝上一个钱包,拴在死者的裤带上。如此这般装点完毕,只等适当时辰装棺入殓。

  装棺时,要按照死者的年龄,以每岁一张白纸计算,把纸折成三角形或八字形,铺在棺底,而后连同垫单把死者放入棺内。为了防止死者入棺后四肢位置移动,必须用单数瓦片如一张或三、五张塞在死者的头部和肢体的两边。同时剪下死者家属(不拘男女老少)身上穿着的一小块衣角,一并装入棺内。而后盖上阴被,合上棺盖。这才把棺材顺着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厅外停放起来。然后,才请道士“打绕棺”,一般是两三夜。在这段时间里,寨邻亲友多来与丧家作伴,远道亲友闻讯,亦要赶来吊丧。

  出柩时,必须请祭司发丧。当一切出柩事宜准备就绪,祭司手持板斧,面朝厅外念祷词,突然大叫一声,用斧背将棺盖上的饭碗敲得粉碎──这就是发丧的信号。所有抬棺材的青壮年,随即发出一声吆喝,把棺材抬出堂屋,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凳上,以便捆上大杠,抬到墓穴。这时候,死者的舅父或舅家请的代表,腰挎篾箩,手拿一柄长把镰刀,站立于厅堂之外,勾住门枋。送丧队伍按舅家、死者亲属、棺材、乐队、亲友的顺序排列。抬棺队伍一路“喝威”着前行,不论上坡下坎、涉水过不得停止。死者亲属需不时转身下跪迎棺,听到抬棺队伍发出“达沙”“达鲁”的吆喝时,即及时拿出水果糖、酒散发。这种嬉闹,主要是针对死者嫁出的女儿方。因而,送殡路上常常是高潮迭起。

  来到墓地,祭司在坟穴里画上八卦,放上朱砂,才令众人徐徐将棺材放入墓穴。祭司又捧一碗生米,站在坟头上再作祈祷,让死者亲属背对着坟跪下,同时用双手向外略略折起自己上衣的下摆,接受祭司祈祷后抛撒的白米。祭司祈祷完毕,亲属立即将盛有米粒的上衣下摆勒紧,起身向家中跑去。凡随棺上山的人返回时,须从主人厅堂门外事先摆好的米碗内抓几粒朝脑后撒去,同时将几粒放进嘴里而后吐掉,表示和死神断绝了牵连。

  三五日后,择吉时请祭司主持招魂仪式,丧葬活动才算最后完成。

  六、禁忌

  苗族禁忌项目繁多,不同地域略有区别。不仅祭祀活动有禁忌项目,生产、生活、节庆活动中也有不少的禁忌事项。例如: “三十夜”吃年饭忌讳泡汤,认为泡了汤后,来年会大雨不断,影响阳春生长。年初一忌挑水,忌吹火助燃,忌向外泼水,忌扫地,忌说不吉利的话,妇女忌做针线,早餐忌吃米饭,外出经营或谋事,忌首遇女人。正月和七月,忌讳孕妇坐堂屋门坎。妇女生儿育女未满月,忌从中堂过,也忌到别家串门。忌戴白帕、穿白鞋的人进入家堂。忌脚踩三脚。除家中长者外,忌旁人坐近“夯果”。田姓人家忌吃狗肉。请媒说婚时,忌途中遇死人或死动物;订婚筵席上忌打破碗盏;姑娘出嫁时忌和其他出嫁姑娘相遇,更不能与丧葬碰头;新娘进门忌从堂屋大门进,必须从火铺的小门进;新娘进屋时,新郎全家老小忌与新娘见面;新娘吃仪式饭时,其所坐板凳忌移动。在丧葬、祭祀方面,非正常死亡亲属忌抬进屋内;父母亡故闭敛时,子女及至亲不能将眼泪鼻涕掉入棺内……等等。

  第四节 宗教信仰

  一、多神崇拜

  松桃的宗教信仰,从教派来讲,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在建国前曾有过,现已不存在),现有教徒770人,佛神像813尊。全县依法登记的寺庙有1宫7寺,佛教活动场所有7处。在宗教活动中,苗族的宗教活动最有特色。苗族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至今留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信仰形态。

  ㈠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习俗在所有民族早先阶段都曾存在过,其核心内容就是“万物有灵”,即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神灵的意志和力量。苗族信仰中的自然崇拜习俗从远古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祭祀的对象常常是一些神化了的自然物。 “赎魂咒”就有这样的祭辞“(天上飞过的)老鸦精、白鹤精、飞蛾精……(地上走过的)克麻(青蛙)精、老鼠精、藤精树精、古竹木精……(水下游过的)河神水怪、地脉龙神……”等。生活中,苗族崇拜自然的习俗与禁忌项目可说是多得不计其数:进山打猎要先敬奉山神、土地,从自然溶洞旁路过不能喊同行者的名字,否则被洞神摄去魂魄;村前寨后的大树古藤不能随意砍伐,否则会给村寨及砍伐者本人带来祸祟;小孩多病,须拜寄于大树、巨石、水井、山塘、道路甚至牛栏猪圈鸡窝、鸭棚等自然物,请这些自然物做小孩的保爷,保佑小孩健康成长。苗族自然崇拜中的众多鬼怪精灵都是互不干涉的集团、单元或个体,它们没有显著的大小、尊卑、等级之分,与人类的关系也基本上是互不干涉。只要人不故意惹它们,它们就不会主动降祸于人。所以,人对待这些自然神灵常常是敬而远之,万不得已才与其交涉,以财物、诚心取其宽容与保佑,达到避害趋利的目的。苗族这种自然神灵建构的思维定式,来源于苗族远古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表现自然崇拜习俗的祭祀活动种类也就比较多,如“打洞求雨”:

  凡久旱无雨,苗族民众要以村为单位,举行求雨祭祀。打洞是强行洞神雷公降雨的活动。此前,先要“闹洞”。由村中一胆大雄壮的男子,头戴烂斗笠,背披颠倒过来的棕毛蓑衣(这种装束使洞神害怕),手提一铲鸡粪来到石洞边(所选石洞一般应是被当地人认为凶恶的洞),将鸡粪撒在洞口内。据说,洞神性好干净,最忌鸡粪,只得请其好友雷公降雨以冲洗。如果以恶作剧的方式“闹洞”达不到降雨目的,则要打洞求雨。全寨甚至相邻村寨按户依次捐米,延请巫师至寨中某户人家屋外扎一雨台。雨台由一张八仙桌构成,桌上供雷神、五方、龙神、三园洞主等神灵的牌位。另摆净水一碗、供品若干。届时,杀羊一只煮熟与米粑、豆腐一同祭神;同时,选一忠厚男子作为“童子”,巫师以黑布蒙其头,然后在锣鼓敲击伴奏声中对该男子“作法”。不一会儿,该男子浑身打抖,神智几乎昏迷。巫师令人用红布拴其腰部,继续对其“作法”,直至该男子突然起身,往屋外狂奔。寨中男子手持农具、鸟枪、土炮、鞭炮等,与巫师一起,跟着“童子”向某一石洞出发。一路上喊打喊冲之声与鞭炮、土炮爆炸声震耳欲聋。巫师走近洞口,发现鱼、螃蟹之类的水生小动物便捉住,以牛角关起来,称为“捉龙”。捉到“龙”之后,众人偃旗息鼓往回赶。用一小陶缸将“龙”养起来,放在雨台上。巫师用台上净水喷向“童子”,使其恢复神智,名曰“退车”。一番祭祀之后,连同供品、米饭外加蔬菜等,以盆盛装,分成若干组,于空旷处,众人自由组合,将食物全部吃掉,巫师亦带走香米利市转回家去。此后某日降雨,众人捐资买肥猪一头宰杀,并备办其他供品,请巫师举行祭祀,酬谢雷公雨神洞主。然后,将先前关在陶缸中的动物放掉,名曰“放龙”;最后拆掉雨台,整个打洞求雨活动结束。

  ㈡ 图腾崇拜

  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一直是保护神,既是全民族的保护神,也是一个村寨、一个宗族、一个家族甚至某个具体的人的保护神。在苗族家族里,龙不是虚无飘渺、仙气凌人的象征性神灵,而是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神秘力量的化身。松桃坡东坡西各地常常举行“Reax rongb”(汉音:然绒,意为“挽留龙神”)活动。活动之前先要请巫师在寨内举行驱逐邪魔的仪式,称为“扫寨”。挽留龙神活动有独家举行或全寨甚至数寨联合举行等情况。人们根据某些迹象,认为龙神有他迁之意,就要用一头猪、一只鸡及其他供品设祭以挽留龙神。祭祀活动举行之前,主人要邀请年轻貌美的姑娘、少妇十二人作陪祭人,受邀请者则以此为荣。届时,众多陪祭人身着盛装入场,共同用手托起一条长约七、八丈象征龙神的白布或丝绸,在主家堂屋内分排站定。巫师对着一男子作法,该男子达到如痴如醉状态后,就会手持桃木钩向外冲去,沿河堤、田埂寻找“龙神”;巫师、陪祭人跟随该男子来到野外“找龙”。此后,男子会在井边或河边停下来,指示龙神的住所,姑娘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陶罐,依次在龙神所在的地方汲取清水。然后基本上按来时的队列,一手提水罐,一手托龙布,载歌载舞,表示已迎接龙神回家。

  当姑娘们托着龙布回到村口时,主人要身着新衣,带着全村老幼,恭恭敬敬地迎接龙神。姑娘们将龙布托入祭场,在场人员接过龙布,将其缠绕在主家屋柱上,祭司念诵安龙祭辞,并将姑娘们带回的清水集中在一只陶罐里,在主家屋内挖一小坑,将盛水陶罐埋在坑内。据传,这就是龙神的安身之所。

  苗族历史上曾存在盘瓠崇拜的习俗,在湘西、松桃等地,仍存在盘瓠崇拜的遗迹。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写道:“时帝(高辛氏)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盘瓠……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急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载:“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置以瓠离,覆之以盘,俄而顶虫乃化为犬,其毛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这两则记述虽然荒诞不经,而且内容自相矛盾,但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苗族历史上曾存在盘瓠崇拜的事实。苗族的盘瓠崇拜,实际上就是盘古崇拜。在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中,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一位巨神,也是一位引导人民走出洞穴并砍木造房的智者,还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综合概念。在苗族“款辞”中有上元盘古、中元盘古、下元盘古之说。苗族的盘古崇拜,实质上具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自然神灵崇拜的性质。至于在苗族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些神犬效主,犬背谷种的故事及情节,概缘于漫长的原始社会的狩猎阶段生活。在动物中,狗可能是最先被先民们所驯养的动物,因它帮助先民获得猎物,或避开猛兽的侵袭,甚至在部族争战中是主人的好帮手或助手。因而,狗在先民的神话传说中频频出现,甚至被夸大其作用或被神化,都是符合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

  ㈢ 祖先崇拜

  历史上,苗族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大范围、远距离举族迁移的民族,饱受战争掠夺及生活环境恶劣之苦。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充满敌意的环境,使得苗族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更加牢固,父子、夫妻、亲戚、宗族成员,往往是最可靠的依存力量。这种重视和依恋亲情的民族心理,总是对祖先充满怀念和崇敬。祖先活着的时候是本族的创业者,是宗族生存环境的开拓者。所以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追忆祖先开疆拓土的艰辛,带领全族人爬山涉水的劳顿。在苗族的信仰里,祖先神灵是最可靠的保护神。凡遇到家宅不安、子嗣稀缺、身体多病、争论不息等等不幸与灾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祖先神灵求助。因此,苗族在众多种类的神灵崇拜中,祖先崇拜是最虔诚的。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酬祭祖先活动是最隆重的。

  (四)英雄崇拜

  蚩尤崇拜

  蚩尤,苗语称“Poub yous”(汉音:剖尤),意即尤祖公。在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中,蚩尤是一位战神,是一位英雄。祭师更奉蚩尤为发明和使用巫术的始祖,传说他是一位头戴铁三角、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天将。所以“冲傩”、“打洞”、“扫寨”等驱邪活动中,能够把铁三角烧得通红并戴在脖子上是法术最高的表现。通常,椎牛神柱上要捆二只水牛角,祭司家里的屋柱上常年挂着二只水牛角。“上刀梯”活动中的刀梯顶端通常要装上一把三尖叉,傩戏中开山面具的顶端也有二只似牛角又象铁叉的装饰部件。祭师刻意进行这种装饰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战神蚩尤的护佑,获得蚩尤的神力、法术。

  崇敬亚宜、亚努

  传说亚宜、亚努是凤凰龙塘河的两位苗族青年,见官军来到跳花场上抢苗族姑娘,二人就组织力量与官军激战,最后寡不敌众而英勇就义。这一天恰好是四月初八,以后每年的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打花鼓、上刀梯、舞狮子、玩龙、打秋千、唱苗歌等,以纪念这两位不朽的英雄。

  崇敬龙张郎

  苗族民间有《龙张郎学法》的传说。龙张郎本姓龙,自幼父母双亡,由张姓人收养成人。因刻苦好学,有一身高超本领。某年元月,苗家人西迁来到遍地都是沙子的地方,突然一阵大风吹来,许多人的眼睛被沙子迷住,从此就看不到东西了。龙张郎为救乡亲,凭着自身的本领,踩着刀梯、刀桥,终于取得了月亮上的露水,治好了乡亲们的眼睛。为了纪念这位急公好义的英雄,每年六月六,人们便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尽情表达崇敬和怀念之情。

  二、祭祀活动

  颇果

  颇果是松桃苗族最为虔诚的祭祖活动。“果”意为先祖、老人;“颇”的意思是供奉、祭祀。颇果前先要向祖先神许愿,称“许早愿”。然后选购头花、脊花、尾花、四蹄周正的猪进行喂养,并向祖先禀报此为祭猪。猪肥了便择日备办礼品通知舅家参加祭礼。届时,延请祭司至家中主持祭祀活动。祭司用树枝、竹片等扎成山洞状祭棚,将身着苗族古代衣饰的女始祖偶像安放于洞内。当晚,祭台上摆着简单供品,主家和舅父舅母对面神情严肃地坐在祭台边,名曰“陪神”。祭司敲响“信冬”,唱诵请神祭辞。祭毕,将祭猪牵至祭台前交付神灵,曰“交牲”。

  帮忙人员在主家院坝里钉有数根木桩,将祭猪头朝主家,四蹄捆在木桩上。舅爷双膝跪下,持木棒猛击三下(也可以是九下,六下轻三下重)将猪打死。众人帮着以火烧去蹄毛,弄净内脏,并由族中一德高望重者按规定程序将猪体分解成数份,除大腿(带尾后腿,给舅家)、小腿(无尾后腿,给祭司)等部分外,余皆煮熟,陈列于祭台。祭师高声唱诵,追述祖先开疆拓土的艰辛。祭毕,将肉切碎,邀请客人及本寨大人小孩一同入席“陪神”吃饭,席间皆说吉利话。

  之后,舅家背起猪大腿,手持火把,向主家祝福。走时反手将主家大门关上,并将火扔回主家,意为“送香火”。回去后要召请同族人将猪腿吃掉,不能私藏一星半点。

  最后,祭师还要“送神”并给主家安家先,请祖先神灵保佑主家安康。

  颇果全过程需两天一夜,全用苗语表达,气氛肃穆庄重,妇女及外人严禁入内,许多事项极为讲究。

  朝傩

  某人出行在外,回到家后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甚至卧床不起,神志不清,便被认为是丢了魂,需请祭师朝傩急救,故又称“朝急救傩”。

  其过程是:主家备办猪肉、雄鸡、米粑、豆腐、香米利市等,延请祭司至家。来主持祭祀活动。祭司在主家堂屋内用竹片、木条及剪纸品扎制一简单祭棚,将傩公傩母的木雕偶像穿上衣裳并供奉在祭棚内。祭棚用四张八仙桌拼合成一张供台,供品陈列于供台上;然后将分别称作“功曹文”、“通关牒”之类的文书焚烧,意为请四值功曹将情况通知神灵洞主。第二天清晨,选一忠厚男子,坐于供台前,以黑布蒙其头,祭司在激烈的锣鼓敲击声中对该男子“作法”。时而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向前喷洒凉水,时而对其比划字讳咒符,称作“降童子”。被称作“童子”的男子神志逐渐昏迷,浑身颤抖。众人用带桃木钩的红布拴住其腰,令人远远牵着。“童子”往外奔跑,祭师手持师刀、令牌等法器,率众人跟着“童子”向外进发。如果“童子”在什么地方停下,众人便挥舞手中农具朝地上挖刨,所得昆虫用红布包住,口中不断吆喝:“在这里!×××魂魄在这里!”一行人走走停停,直到“童子”筋疲力尽,不肯前行了,众人方扶着他往回走。

  到了主家,扶“童子”坐定,祭司将先前在野外挖刨到的昆虫之类的东西一一递给“童子”辨认。大部分被扔掉,少部分被留下。被留下的昆虫就认定是病人的魂魄,须用草纸包好,连同米粒、茶叶放在患者枕下。祭司扶住傩母雕像,用卦占卜,向傩母询问病人何时康复。如果求不到吉祥卦象,祭司要向傩母苦苦乞求相助,请它拯救患者。若一直求不到所需卦象,证明傩母也无能为力,则病者无康复的希望。

  辨认魂魄仪式结束,祭司要用所谓的“法术”让“童子”恢复神志,变成一个正常人,称作“退车”。最后拆除祭台,恭送傩神,冲傩活动结束。

  还愿

  松桃全县仍在活跃的傩戏班子有近四十个,从业人员三百多人。祭司们平时参加农业劳动,遇有驱鬼祈福的巫事,则师徒一同前往,为主家酬神消灾。还傩愿的全过程所需时间为两天一夜,也有一天一夜或三天三夜。

  按功能和祭祀目的来划分,苗族傩愿有求儿求女的“还求子愿”;为祈老人长寿的“还寿愿”;为祈求风调雨顺的“还五谷愿”;为求病人及早康复的“还平安愿”;为平息争讼的“还平头愿”;为小儿避过关煞的“还过关愿”等等。这些愿戏的设祭、搬演方式和程序基本相同,只在个别细节和祭词上作一些变动。其大致情况是:

  请水→扎灶→回奉→开坛→请师→发功曹→交猪羊→行堂接界→铺傩下盏→封傩→会兵架桥→开光点像→立五营→散花红→下马→讨卦→上表→开洞→(先锋)→(开山)→《金宝》→(师娘)→《黄河造船》→(算匠)→禳星赦土→(和尚)→和标→腾牧→(秦童八郎)→上熟→游愿→(游愿)→(土地)→(判官)→找八弟八兄→送神。

  各个傩班都供奉傩公傩母两尊神像,但在整个傩祭活动中,傩公处于“不管事,只坐一边喝酒”(祭师语)的从属地位,而傩母在傩坛上“管全盘”。祭司要请主家的舅辈打着伞去请傩母为主家病人治病(冲大傩);最大的供品(猪)和最精美的供品(鱼)均祭献于傩母座前(各种傩活动中的“交性”、“上熟”仪式)。

  松桃苗族傩活动“祭”的成份多而“戏”的成份少。由于“戏”的成份不多,演出过程所需道具就不多。面具只在正戏****现,有开山、先锋、算匠、土地、秦童、八郞、判官、和尚共八枚。有的傩班有一个歪嘴面具。在正戏中,师娘和铁匠两个角色没有面具,只用简易化妆出场演出。傩戏的其他道具有绺巾、马鞭、师刀、令牌、开山斧、方巾、剪刀、布娃娃、雨伞等,这些既是演出道具,又多是祭司的法器。由于傩班演员都是民间艺人,在演出折子戏过程中,傩戏的声、腔、板、调虽有一定的搭配规范,但由于傩艺承传以口传心授为主,各个演员(祭司)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演出时就没有按固定的唱腔调式和动作行为来执行。他们世世代代生息于傩巫文化的浓厚的氛围中,每一次感受傩活动,都能把握和领会傩文化内核神奇的韵味,超越外在形式本身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完整趋一的审美感受。也因此,在农村举行“还傩愿”活动时,周围村寨的男女老少踊跃观看并积极参与,一台演出往往是演员、观众没有严格界线,台上唱台下应和,演员忙不过来时观众主动帮忙。因而,一堂“还傩愿戏”的搬演过程,就是祭司(演员)、主家、观众共同完成酬谢神灵、驱除灾祸并以歌舞、说唱来娱神同时娱人的过程。

  椎牛

  苗语称Nongx nieb(汉音:农涅),意即吃牛,是梵净山东麓苗民最隆重、耗资最大的祭祖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道兴隆、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事先许愿,然后购一头毛旋周正、脚蹄健壮的雄壮水牛作祭牛,择日持酒、礼报请舅父及亲友参加祭典。届时,亲友均带礼前来祝贺,舅父还带青壮若干人作椎牛刀手。

  祭仪开始,主家堂屋内设供台,台上有猪肉、米粑、豆腐、酸鱼等供品,另有铁三脚、鼎罐等神器。主家户外院坝上立一雕有各种花饰的木柱,称“神柱”。将牛拴在柱上,留有一丈左右的绳索,使牛能自由地绕神柱奔跑。祭司领主家及帮忙人员在柱前一番虔诚祭祀,主家舅辈及带来的刀手依次入场,舅父三拜三揖后作椎牛示范动作,刀手们持刀对准牛身上由祭司特别圈定的部位(牛前胛右方)猛刺。若刺不准,后面的刀手夺刀复刺,直到水牛倒地。牛倒地前,众人上前扶住牛,将牛头倒向主家屋内以示大吉。次日,祭司在椎牛场内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场内帮手及其他人与祭司一道唱诵苗族《迁徙歌》,讲述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姐弟成亲、繁衍人类,以及苗族长途迁徙、开疆拓土,分成五宗六房十二支等等历史。最后分祭肉,母舅妻舅各分得一只牛后腿,姑爷姐夫分得一只前腿,祭祀结束。

  四、苗族宗教的代表信物

  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时,要用一些道具来配合,这些道具称为信物。有手里拿的、身上穿的、口头吹的、桌上摆的、壁板挂的,如师刀、牛角、马鞭、画案、绺巾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有:

  1、信冬

  信冬是一种古老的苗族民间打击乐器,由竹节修长且两端匀称的三节桂竹制成,整长二尺余,碗口大小。打击发出的声音极为清脆、悠长。

  2、神柱

  这是举行椎牛祭祀活动时用来固定牛的柱子,高约一丈八尺,直径七、八寸,用标直挺拔的楠木或其它不易裂缝的木料制作,除下部长约三、四尺部分素面而外,神柱的其余部位均雕刻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如花环、花齿盘、卷草、斜纹格、绣球等类装饰,故又称为“花柱”。

  3、神头

  神头是武教的专用神器,主要用在冲傩、还愿等活动中。神头是傩公傩母两尊木雕神偶像的合称。通高一尺二寸,最大处直径约五寸,仅为头部和颈部,颈部下端中空。男性神头脸呈紫红色,头戴盘龙冠或朝帽,上唇与下巴处有黑胡须,神情刚毅威涎壑槲⑼梗橇河腥郎钗疲慌陨裢访嫒萸逍惆拙唬反鞣锕诨虮鸱Ⅶ伲袂榘踩幌楹汀?/FONT>

  4、面具

  武教祭祀活动专用神器,又主要用于傩活动中演出折子戏。面具通常用木质细腻、不炸裂缝的柳、槐等材料雕刻而成,长六、七寸不等,按各种形态、面容雕刻完成后打磨抛光,并粗略地打上底色,然后放入烧得翻滚的桐油中煎炸,放干后按角色需要再饰以表现各种表情的色彩。择日请德高望重的法师举行一个简单仪式,俗称“开光”,面具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神器了。

  5、令牌

  令牌是进行宗教活动时神职人员的必备法器,用当地称作“雷公稿”的木料制成。长12厘米,厚2厘米左右。下宽6厘米。上部呈弧形,正面阴刻“敕令伏魔镇邪斩鬼罡煞”或“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令”之类的字样;两则刻有“千千猛将听令”、“万万神兵前行”之类的对联及各种字符讳号;背面正中挖一小孔,内放朱砂粒,用木片将口封住并扎紧。

  6、师刀

  宗教活动时神职人员的必备铁制法器。分刀把和刀圈两部分,二者连为一体。刀圈由小手指粗的棱形铁棍扭成麻花状后曲成直径约7寸的圆圈,圈内串上外圆内方的铜钱圆片12个;刀把呈扁棱形,长7寸,最宽处约1寸,把的两面铸刻八卦图或“日月讳”。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