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新闻304724_武陵古村落——寨英蕉溪

      巍巍的梵净山下的寨英古镇东北部,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名曰蕉溪。如今的蕉溪,被誉为梵净山下传统古村落中的“活化石”。

 

蕉溪原名蕉旗,是洪武年间总兵邓基八旗之一。当黔东一代平乱结束之后,于是江西、湖北等一带的商人便随之迁徙于此。之后,他们便与驻扎在此的大明王朝军队一并,开始大兴土木,开垦良田,种植农作物,逐渐形成了蕉溪大坝,故而又有“武陵粮屯在蕉溪”之美誉。解放后,这里成了中国西南第三军事储备粮基地。

蕉溪古村落坐落在群山环绕中,缓步眺望,眼前是一片新绿,山花盛开,潺潺的蕉溪河横穿全村,流淌着四季不变的风景。村前是潺潺的邓堡河流过,那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被誉为是“金带环抱”的村庄,是一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如今的蕉溪古村落也算是梵净山脚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体现聚族而居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村落。目前居住于古村落的民居共有七百多户,而杨姓民居占有五百余户,这里的杨姓民居据说是明代一位杨氏将军的后代。

走进蕉溪村,站在古老的宅院前,顿觉眼面前又豁然开朗,四面青山绵延起伏,忽如巨大的屏障耀着仙雾缓缓腾空,把古村落与外界自然地隔离开来。

六百多年的历史,六百多年的沧桑,六百多年的绵延,造就了蕉溪古村的灿烂与辉煌。古村落间的屋宇相连,绵延达数里之遥,村落内还有二十余幢高起的屋脊相接的“四合庭院”,犹如巨幅彩卷展铺展在人们的眼前,隆起了古村的闪靓。

蕉溪古村落,建筑古朴典雅、秀丽奇特的村居楼阁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既近似徽派建筑,却又别具当地苗家吊脚楼之特色。古村落巷道交错、庭院深幽、古木参天,地貌山水与民族建筑谐和相通,融于一体,俨然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更为惊诧的是,这里的建筑宏伟,规划匠心独具,设计巧夺天工。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复道纵横。古村的布局之妙,巷道之幽,天井之玄,雕画之美,用材之神,堪称为五绝。其通风、通道之协调,别具一格,其采光、屋宅排水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间独立的“四合庭院”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主堂屋及横堂屋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天井和半开敞的堂屋以及两侧封闭的厢房构成;屋中间有屏门、檐廊、巷道相隔。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在古时,正堂屋及其两侧的厢房居室供长辈使用,侧堂屋由家族里晚辈的每个小家庭居住。

古村落所有建筑由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独具特色的巷道曲折迂回,四通八达,户户相连,把整个古村落场连成一片,几乎不用出大门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历经数百年,历经多次滂沱大雨、洪水倾泻,大屋安然无恙,至于水排向何处,更是一个难解之谜,实属奇迹。除排水外,天井还有采光、通风等功能。晴天可沐浴阳光,夜晚可把酒邀月,极具舞台艺术效果。足不出户即可体会外面世界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

踏着铺满石板的幽深古道,穿梭在迂回曲折的走廊,走进一扇扇高高的大门敞开的宅院,触摸一根根重逾千斤的石柱,探访一处处阳光直射的天井,环视一个个雕刻图案的窗口,寻求一种探古的幽情,追溯其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不知不觉中会觉得,宅院周围的雕刻人物和神仙们恍惚退隐到了一片神秘的虚幻世界中,仿佛感觉到历史似乎离我们更远了,但又似乎离我们更近了,这也许就是蕉溪古村落最大的魅力所在……

触摸蕉溪古村落,高高的大青石城墙内是古老的建筑,蔚为壮观,古建筑群的每户人家大门外,石刻对联依稀可见,好象在向世人展示一幅岁月沧桑的历史画卷。路边,清澈的溪水划过,从桥下淙淙流淌,恍如流淌着一本厚厚的史书,也似乎在诉说着六个世纪遥远的历史巨变。

蕉溪古村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是上善若水、人气鼎旺之宝地。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传奇的耕读习武传家之故事。

据资料记载,蕉溪杨氏家族在当地数百年中,传承着读诗书,明礼义,攻武技,事农桑,不以曾经的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吾大欺凌弱小,尊亲孝祖,友睦乡邻,孝友家风,和谐著称。在明清时,这里也曾经出过一些文武官员,其中有兄弟同登虎榜的,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和佳话,这些佳话都与一间间古色古香的古院落相连。其中村落中名为“藕塘湾四合大院”的古建筑,更是让人值得去探访。

据当地村民介绍,此老宅为清朝嘉庆年间当地大财主杨通藻故居,而其子杨文光在当地更是名噪一时。

据说杨文光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钦定武生员”,系杨通藻之独子。相传,杨文光自幼体格矫健,而且又刻苦好学,是习文练武的好苗子,其父杨通藻便耗尽家资,在送其读书的同时,还让其在外拜师习武。

几年后,杨文光考取功名,文武双全,忠国齐家,曾在北方边关英勇御敌,屡建奇功,深受嘉庆皇帝惜爱,钦定其为武生员。

中年时的杨文光,其膝下有七子,即清昌、滐昌、沦昌、泽昌、沛昌、仪昌、应昌,全都长大成人,个个高大英武,尤其长子清昌聪明灵慧,善好经商,经奏请皇帝批准后,便留在老家经管家业,镇保蕉溪平安。其余六子随其戍守边关,曾在陕北的一次平乱大战中,父子七人带兵上阵,虽平息叛乱,却仅剩三人凯旋,其二子滐昌、三子沦昌、五子沛昌、七子应昌阵亡。

时年,道光皇帝念杨文光其年岁已高,又痛失四子,便允其回归故里,座守镇远府,任镇远武生。但其孙杨云霆,仍留皇帝身边。

杨文光座镇远后,仍保镇远府近二十年的平安,最后病逝故里——蕉溪。道光皇帝闻讯后,悲痛不已,便钦赐“皇清仙逝”四个大字,其长子杨清昌便将其刻于墓碑之上,以彰显其家父功名。

传说杨云霆武科中举后,其爷爷杨文光要其回归故里拜贺祖上,当杨云霆到达寨英故里的古镇城外南门码头时,南门两边大门人山人海,城门还搭起了跃跳台阶,台阶上搭起了红布地毯,说是武科举人乃非凡人,不宜从凡俗之门通过,杨云霆就只好从跃跳台阶上越过。

杨云霆,原名,杨胜群,字云霆,杨文光之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武亚元(武科二甲),相传其武艺高强,臂力过人,左手抱一小孩,右手还能提三百二十斤石礅外出闲逛(今石墩尚在),还有其征战武器,(其后人称“门板大刀”,在文革时被迫抬去打制农具。)杨云霆曾任朝廷御前“一等花翎侍卫”,后在陕西总督任参军,而后又到广东、福建等地参与抗倭斗争。杨云霆年长后,回镇远座胜宁乡,因其治下百姓昌盛安宁,后又称盛宁。又因其家乡是松桃县寨英蕉溪,当地又将盛宁更名为蕉溪,即现在的凯里市镇远县蕉溪镇。

杨云霆告老还乡后,建武亚元府“良家圆”,其遗址依稀可见。而今,杨文光的后代可谓人丁兴旺,其系后世子孙今有几百余人。

杨氏家族祖宗祖籍系江西,曾任明指挥使官职,后于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归隐于梵净山麓,寄情山水,定居后还立有传世百代的规划,留下了传宗接代,荣宗耀祖的美丽梦幻。

不管怎么说,杨文光、杨云霆确有其人。六百余年来,蕉溪古村落的后人们在这里勤劳耕耘,繁衍生息,已达二十余代之多,形成了现有单姓裔孙达几千余人的赫赫大家族。

如今蕉溪古村落聚居杨姓家族人数近三千。村里的农家老少,大多情真义重;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宁静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蕉溪,一个繁衍了二十余代后人的宠大古村落,更是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存在。是的,它不仅美,更有一种独特深邃的文化;它不仅是传承和构成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武陵深处古村落中的又一块瑰宝!(罗时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