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古侗寨 摄影:吴满亮
侗寨
那么多的木屋聚集在一起,感觉空气中突然多了木质的味道。这些屋子,多数是两层的,也有三层的,木板做墙,青瓦盖顶,时间不停地在它们身上来来回回,都老了,有些瓦片上长了青苔,小小的一簇一簇,像拉拉杂杂的心事,只是一天天过去,都不见长,始终停留在萌芽的状态。四周竖着的木板,乌黑沉暗,让人以为是从一艘在风雨中跑了几十年的船上取下来的。有些没再住人,门和窗都破了,或者不见了,屋顶塌了下来,仿佛张着一张嘴和这个世界说话,具体说了些什么,谁也听不懂。这样的屋子像是刚刚从时间深处走了出来,走了很远的路,走了几百年,才找到这样一片中意的青山绿水,落了户,安了家。
我沿着一条青石路慢慢走着,雨还在落,早春的下午的雨,算不上大,但从那么高的天上落下来,力气便大了,打在伞上毕毕剥剥地响。南方的春天,雨来得早,来得勤,石桥被洗得油光滑亮,看得清里面的山山水水。路两边的草已经拉开了架势,过些日子就会像地上的积水一样,漫过这些石板,一条路就将掩埋在杂草中。
在山脚,看到一口井,井上面支着木架,木架子上盖着瓦,如一个不起眼的亭子,一些树丫像调皮的手伸过来,掩了半边屋角。里面青石铺地,半边井上搁些木板,上面放着竹子做的水瓢,方便过路人随舀随喝。井水清幽,照出我的影子来,我跺脚,井里的人也跺脚,我收了伞,井里的我也把伞收了起来。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一块石板,上面刻了字,时间久了,模糊了,还能看出 “乾隆五十年”这几个字来。没有人相信,时间已在这里停留了二百多年,毕竟看不出多少苍老和颓败,只能依稀触到时间的影子,闻到时间的味道。
上山时路过一户人家,一边的木板墙上用白广告色写着“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几个字,一天天风呀雨的,“展”字和“社”字接近于消失了,看不清了,是我猜出来的。底下用竹蔑子围起来,疏密都很合理,稍微有些弧度,让人想起欧美那些老式的庄园。一些杂木丢在屋角,横一根竖一根,霉点在上面泛滥,看来很久都没有清理了。二楼挂着一些烟叶,金黄金黄的,祖父在世时就抽这样的草烟,每年收了挂在吊楼上,想起来,鼻子里仿佛有了呛人的烟味。一条狗趴在大门口,眼睛半闭着,看到我们,不起身,也不叫,大概是看多了这样的过客,已经习惯了,不管一天过多少拨,都和它没有什么关系。一个老人在一旁吸烟,他头上缠着黑头巾,衔着烟嘴,用力地吸气,黄色的水烟筒咕噜咕噜地响着。抬头看到我们,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偶尔有人家门口摆着东西在卖,虫茶,灵芝,金银花,装在篮子里,一个老太太守在旁边,一身青布衣服,头上挽着髻,满脸的褶子,咧开没有牙齿的嘴叫我们进去坐,问我们要不要买。
在路上遇到一个当地老人,胡子花白了,戴着斗笠,背着一把锄头,大概要到地里去做什么。我递给他一根烟,主动找他说话,他告诉我,这个寨子在朱元章的时候就有了,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我问他,你们也想过要搬到外面去吗?老人笑着说,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这里多好呀,有山有水,有些搬走了的都想回来。也是,为什么要搬到外面去呢?外面的生活有什么好?人这一辈子,都在心里爱着一片土地,这片土地已融入了自己的血,不管守着还是离开,只要身体里的血还在流动,这片土地就在,这份爱就不灭。
我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路过老井,龙门,栅栏,池塘,萨岁坛,青石台阶,走在弯弯古驿道上的老阿妈,小巷里嘀嗒响着的瓦檐,屋顶上升起的炊烟。那么随意,那么缓慢,又那么遥远,仿佛自己一不小心掉进了一篇陈旧的小说的细节里。
春天刚刚拉开幕布,花苞儿点在枝头,桃未红,李未白,高潮还在酝酿。烟雨笼罩了四野,草木氤氲,远山在薄烟里逶迤,如一个娇怨的女子收敛的蛾眉。这雨中的南方乡野,有一种我熟悉的味道,湿漉漉的空气里,是青蓝色的春天的气息,这气息,像屋角的一树青梅,让我感觉在逆着时光走着,慢慢走向时光深处。
芦笙楼 摄影:李双喜
鼓楼
面对鼓楼的时候,我想起神,其实用不着我想,它本身就是侗人眼睛里的太阳,就是寨子里的神,不过看上去比神更温暖,更贴近生活,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抚摸着这片土地。
方形,斗拱,飞檐,檐角上塑着龙凤,凤在上,引吭高歌,龙在下,昂首向天。瓦檐下用白灰塑些人物,古代的,现代的,还有侗族人的生活风情。进去,大块的青石铺地,中间有火塘,春天了,火早已熄了,剩下一堆灰烬,如果凝一下神,还能听到火星子噼哩啪啦爆裂的声音。侗族的建筑,在色彩上都不喜欢热闹,黑白的调子,掺杂一点淡若无痕的紫黄,属于明清的南方,潮湿,明秀,仿佛一只小船儿摇碎了一河晨光,就像侗族儿女那样质朴无华。鼓楼的历史已无法考证,最早出现在文字中,是在清代的雍正年间,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芋头寨有四座鼓楼,每一座有每一座的特点,而我最偏爱的是建在半山腰上的崖上鼓楼。
这座五层的鼓楼,斜斜地立在山坡上,三面悬空,底下用十七根长短不一的直木支撑着,四面的靠背若无其事地向外倾斜,这样一座看起来摇摇欲坠的屋子,已经和时间对望了二百一十年,它是在和时间说话呢,有太多的话还没说完,还得继续说。按照常理,在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不应该出现这种悬空式的建筑,随便找一块平地,或者干脆把一面小山坡扒平,就省了不少的功夫。让人意外的是,这些简单省事的法子都放弃了,而是费尽心思依山就势建一座楼起来,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侗族人是从内心里实实在在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不用开会,不用喊口号,就与这片土地达成了一种默契,这里的一棵树一根草,一条小溪一片田角或者一块石头,都不会轻易去动,尽量保持着原貌,好像这样一座鼓楼,也是地里长出来的一株野生植物,人与山水草木互不相扰,各活各的。
侗族人有一姓建一座鼓楼的习俗,这有点像汉族人的祠堂,但比起祠堂来,鼓楼显得可爱多了,四面通风,东西南北随便一望,山是山,水是水,人家是人家。我仔细打量着这座鼓楼,背靠着小山包,面朝着山脚一叠叠的梯田,田里已泛起了微微的绿意,一条小溪从田边钻出来,送来一截雪白的流水,依稀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风穿亭而过,雨还在落,在周围织成四扇帘子,把我围在中间。这南方的雨,像一个痴情女子的思念,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打住。轻烟飘过山峦,田垄,屋顶,想进到鼓楼里来,大概是看到了我这个陌生人,被吓到了,不敢进来,又到别处去流浪了。我安静地坐在一角,听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我听到了那种从未有过的均匀和平静,我想起古代路边的长亭,只不过长亭是落寞的,哀怨的,一杯浊酒,一曲吟哦一截柳枝在手之后,彼此离散,天各一方,相逢从此遥遥无期。
鼓楼不是长亭,是侗族人的圣地,没事是不能登楼的。楼的最高层放了一面桦木牛皮大鼓,遇到外敌来侵,“头人”登楼击鼓,咚咚的鼓声把族人聚集起来,男女老少手里都拿着锄头,木棒,镰刀,这些寻常的劳动工具,到了关键时刻可以用来捍卫一份与世无争的生活。不过这样的情况极其少见,即使有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鼓楼不像边塞的关楼,要用刀光剑影狼烟升腾来显示其雄奇悲壮,鼓楼只想见证侗族人慢悠悠的脚步,春种秋收的平常烟火。它的主要作用是议事,祭祖。谁家签个约,去鼓楼,哪两户人家有矛盾了,说不清了,对方会说,我和你到鼓楼里去说。说着说着,相视一笑,问题就解决了。到今天,太多数时间就相当于一个小区的娱乐场所,老阿妈们茶余饭后在这里聊聊家常,说着笑着,生活过往里的悲楚都如烟飘去,一天的云朵渐渐散开,山寨的巷陌也似乎渐渐明亮起来。
一群小孩子在这里把长凳叠起来当阶梯玩,不冷不热的季节,有些人家干脆把家里的大液晶电视搬到这里和邻居们一起看电视剧。
芋头廻龙桥 摄影:红粉飞飞
风雨桥
风雨桥像一个慢镜头,以一种难得的安静向我渐渐推近。远看着,桥是黑的,黑瓦,黑木板,黑木柱,镶嵌在一面青山背景上,像涂了一层时间的油彩。
我走在青石路上,左边是一溜杂草,杂草下去是田垄,田垄过去是青山。右边一条河,雨点打在河面,化作大大小小的涟漪,然后无声地消失在水中。到路的尽头,上几级石头台阶,就到了桥上。河不宽,桥也就不长,里面和外面差别不大,简单,朴素,就像一个侗族女孩,虽然着了节日的盛装,但看上去依然清清爽爽。相比之下,唯一算得上华丽的,就是随意吊着的几个红灯笼。我从桥的一头慢慢走过去,头上是滴嗒的雨声,脚下是槖槖的脚步声,桥下是哗啦的流水声,风被雨割成细细的绺,从两边进来,拂过我的脸,不冷,只有微微的凉意,如小孩子的手在脸上抚过。我似乎懂得了,这样的桥为什么叫风雨桥。
风雨桥还有一个名字,叫花桥。真好的名字,花做的桥,想一想,心里就柔软了,缤纷了,只有保留了诗心的民族,才能给一座桥取个这样好听的名字。我在想,如果真用花搭一座桥,该用什么花好呢?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映山红?仔细一琢磨,哪种都合适,又好像哪一种都不合适。也许是我想多了,用什么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候山里的生活异常清苦,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依然没有放弃过对一份诗意的憧憬和追求。
白天,人们出去劳作,从桥上走过,傍晚收工了,又从桥上走回来。心情不好的时候,到桥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唱一首侗歌,一场心事烟消云散。青年男女好上了,在月上柳梢头的时分,相约来到桥上,月光如鳞片一样撒在河里,虫子在田垄里断断续续地叫,就这样坐着,拥着,在流水声里,在夜风呢喃里,诉说彼此的爱意。这样一座桥,走过本地人,走过外乡客,走过牛羊鸡鸭,听过风,听过雨,听过时间的喧哗,见证了世事沧桑和侗族人寻常生活里的喜怒哀乐。
我在桥的另一头坐下来,听风,听雨,听我身体里的流年。在这个烟雨朦胧的异乡,我只是过客,不是归人,暮色来临,我就要离开。没有什么不舍,也没有什么遗憾,大地辽阔,不是每一处地方都和我有缘,能在这样一片山水里做一回过客,已经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本文来自通道万佛山侗寨旅游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