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何时出伏:8月20日 2019年初伏时间: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共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共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共10天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日期 : 2021 › 03 › 12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三伏”又分初伏、中伏、末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此时主要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为养生做准备。 中伏除病根 中伏和头伏、末伏不一样,40天三伏养生期到了中间的部分,承上启下的转折点20天,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就是在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 比如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觉得天气热,爱吃冷饮,又不加节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胃寒,生出了胃病。所以,这些人夏天一过,总是胃痛、消化不好,还找不到原因,其实这就是三伏天落下的病根儿。 末伏躲老虎 此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最易伤心,这个时候进补没有好处。所以养生要点是:躲。不要大量吃肉食,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南北方秋老虎的区别 南方的秋老虎相对凶猛一些,北方的秋老虎则稍逊一筹。南方的秋老虎具有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高温强度比较大等特点;北方秋老虎的主要特点集中在闷,而不是热,相比7月高温炎热,秋老虎温度相对温和了许多。每天早晨或者傍晚,都会让人感到凉爽。 秋老虎形成的原因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刚刚立秋。 “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干燥,草木渐枯,人自感燥。 因燥伤津,伤津而见燥症。燥是秋的主气,属阳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秋老虎(深秋)。 秋老虎是什么意思 秋老虎是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这种天气因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 一般发生在8-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不会太高。
末伏过了还热吗: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三伏之中,中伏是最热的。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1、说到三伏天中哪一伏最热,就要提起民间一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2、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3、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 4、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5、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说法一:白天立秋为公,晚上立秋为母 根据《方言大辞典》记载,以立秋时间区分秋老虎公母,如果是在白天立秋则秋老虎为公,而晚上立秋则秋老虎为母。按照这种说法看,2019年立秋时间为8月8日凌晨3点,那么秋老虎为母。同时,农村俗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烘烘”,这样看来,今年的母老虎可能会发威,立秋以后还会持续一段35℃以上的高温天气了。气象专家表示,民间俗谚是生活经验总结,有一定的智慧,但要判断今秋热或者凉还是要看气象预报与预测。 说法二:单日立秋为公,双日立秋为母 根据《金陵十记》记载,单号立秋为公,双号立秋则为母,相对前面的说法,这种说法流传更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单双日是指农历日期,不是公历日期。2019年8月8日是农历的七月初八,这也表明了今年的秋老虎是母老虎。按照“公秋爽,母秋凶”的说法,也说明了今年立秋后会热上一段时间。 另外,在民间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一般来说,若是立秋当天没有下雨,那么后续还会持续热上二十四天左右,因为有24个秋老虎在作怪。但若立秋当天有下雨,不管雨量多少,那么这个秋季就被称为“顺秋”,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顺秋的天气往往是秋高气爽、凉爽宜人。 立秋后到底是热还是凉,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台风、副热带高压等等,因此即便民间单日立秋为母秋的说法与阴阳测算相符,也没有科学依据。
2019年秋老虎是几月份:8月–9月之交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气象学上指处暑节气后连续5天最高温度在35℃以上。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 面对秋老虎不可马虎,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要有一个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要经常的熬夜,要保持有规律的睡眠。在秋老虎期间,即使天气再热,也不宜长时间的吹空调,否则就会很容易得空调病,并且一晚上吹空调,也会让你全是没劲,很不舒适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2019年末伏是哪一天:8月11日 2019年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共10天) 末伏第1天:2019年8月11日 末伏第2天:2019年8月12日 末伏第3天:2019年8月13日 末伏第4天:2019年8月11日 末伏第5天:2019年8月15日(中元节) 末伏第6天:2019年8月16日 末伏第7天:2019年8月17日 末伏第8天:2019年8月18日 末伏第9天:2019年8月19日 末伏第10天:2019年8月20日 第一,规律生活,养护血管,按时就餐对血管健康非常重要,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多吃利于清洁血管的食物,如富含叶酸的绿叶菜、豆类、富含β葡聚糖的燕麦等。 第二,保证睡眠,最好还能午睡一会。 第三,少吃生冷,保护胃肠的同时也在保护血管。
2020年一九至九九时间表 一九时间:2019年12月22日-2019年12月30日 万叶枯萎,鸿雁南飞 二九时间: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月8日 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 三九时间:2020年1月9日-2020年1月17日 朔风凛冽,荒原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 四九时间:2020年1月18日-2020年1月26日 参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 五九时间:2020年1月27日-2020年2月4日 白日渐长,太阳未时之后可照进堂屋 六九时间:2020年2月5日-2020年2月13日 春风拂面,百草萌动,单衣即可出门 七九时间:2020年2月14日-2020年2月22日 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 八九时间:2020年2月23日-2020年3月2日 草木生长,阳气遍地,正是种谷深耕之时 九九时间:2020年3月3日-2020年3月11日 耧车播种,玉苗丛生,正是农家欢乐之时
一般来讲,出伏之后,炎热渐消;而处暑节气更代表着暑气告一段落,天气应会越来越凉爽。 不过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 但“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出伏后要防寒 出伏之后,虽然短期内气温不会降得太低,但是比起之前的高温,气温仍有所下降,尤其是早晚比较凉快。三伏天习惯了空调的陪伴,但是出伏之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 出伏后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早晚外出也不要在穿短裤背心之类的太清凉的衣服,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出伏要防燥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这个时候饮食也要适当调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 韭菜、葱、姜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狗肉、麻雀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西瓜、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以免损伤脾胃。当然,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多喝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出伏要进补 出伏之后,天气逐渐凉爽,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专家指出,此时正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既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又可以为入冬抗寒作准备。 但是秋季进补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肥胖等。秋季进补还是要以滋阴润燥、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切忌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