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127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中伏 首先这种叫法一般来说是“三伏天”,叫“头伏,二伏,三伏”,故称之为“三伏天”。 “三伏天”是以中原为地理标志,是中原地区一年一度最为“炎热”的季节和“极端天气”,故有:“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之说,也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代表作”。 “三伏天”,属于自然生态科学范畴。三伏天的“入伏”,即“头伏”,是在“小暑”节气之后的第十天前后计算,立秋之前有“两伏”,秋后有一伏,合称“三伏”。由此可见,最热的天气,自然是“二伏”了。 “三伏天”的炎热,是“积累起来的热”。这时的阳光已经南移,太阳的直射是“夏至”,夏至过后,太阳便开始了由北向南的缓慢移动。但这是太阳释放的热量已达到极致,地球的表面阴气已全部抵消,虽然阳光开始消退,但储热已达至高,炎热才刚刚拉开帷幕,夏至之后便是小暑,真正的炎热天气开始到来。 立秋之后,叫“秋老虎”,虽然依然炎热难耐,但到了夜里,已经有了秋风的凉意,交了“立秋节”,夜寒白天热。而我国南方的炎热可能在“秋后算账”,而且还会更长,而北方到了“立秋”,就“秋天”到了。 中原的天气,“二伏”,是最炎热的天气了。 “三伏天”来了,要避开炎热,少运动,静能生阴,着急上火,心静自然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以平和平静的心态,对待自然界的变化,过一个平平安安的“三伏天”。 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展示,“三伏天”的炎热,加速了“秋季”作物的成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生存的需要。看是炎热,实为造福于民。

一、衣 末伏天气依然炎热,但是日夜温差增大,光照较为强烈。所以衣着选择时应该注意,早晚外出要备一件挡风的皮肤衣、防晒服或者是一条薄披风。一方面此时的阳光比较足,这些衣物可以避免阳光的直晒灼伤皮肤;另一方面这时秋风渐起早晚风凉,又因为在过去的盛夏季节我们进食了大量的寒凉食物脾胃功能难免有受损的情况,这些衣物又可以遮挡风邪直入,防止了胃肠道因受凉而出现的胃脘疼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尽量不要再穿露趾、露足的凉鞋了,最好能再把袜子穿上,目的是做好足部的保暖,“寒由足底生”么,做好足部保暖可以有效的防止风寒之邪的入侵。 二、食 火辣辣的夏季,我们的脾胃为我们受纳了太多的瓜果梨桃、冷饮冷食,到了末伏季节交替之时,人体消化功能就比较差了,所以不宜再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苦瓜等也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我们的饮食调理重点就应该是调理脾胃了,末伏要清补,应以益气健脾利湿为主。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同时,还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梨、芝麻、藕、乌鸡、猪肺、豆浆、蜂蜜、龟肉、芝麻、核桃、蜂蜜、甘蔗等,以起到滋阴润肺和养血的效果。喜欢吃肉的朋友,不妨多吃些鱼肉、鸡肉、鸭肉,其具有健脾益气,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 三、住 一方面在作息的安排,另一方面在调整室内环境。要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使全身肌肉放松,还可以缓解神经紧张,从而保证最佳的精神状态。同时要注意虽然气温仍然很高,要适当的使用空调、风扇、夏季寝具解暑降温,但是也要切忌盲目贪凉,空调可设定在25℃至26℃为宜,更不可对着直吹,也不要频繁进出空调房,减少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差人群和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人士尤应注意。 四、行 这里我们讲的“行”是指末伏时的运动。运动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适量的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末伏,体育活动应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以防止津液的过度丢失。因为进入秋季,“燥”为主气,过度的津液丢失,可加重人体眼、耳、口、鼻、皮肤的干燥感,不利于秋季机体的平和。适当运动提阳气、存津液,才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俗话说“热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因此,“三伏天”的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时人体的感受自然是闷热难耐。 一般来说,出了伏天,天气会逐渐的转凉,尤其是今年出伏后,已经是立秋的半个月了,所以今年三伏天过后温度肯定会有所下降,天气逐渐的转凉。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入伏就是初伏的第一天,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其规律是:凡入伏日在7月11日—7月17日之间的,当年伏天一般为40天(其中“中伏”为20天);凡入伏日在7月18日—7月20日之间的,当年伏天一般为30天。

2019年末伏最后一天是几号:8月20日 末伏第1天2019年8月11日(立秋第四天) 末伏第2天2019年8月12日(立秋第五天) 末伏第3天2019年8月13日(立秋第六天) 末伏第4天2019年8月11日(立秋第七天) 末伏第5天2019年8月15日(立秋第八天) 末伏第6天2019年8月16日(立秋第九天) 末伏第7天2019年8月17日(立秋第十天) 末伏第8天2019年8月18日(立秋第十一天) 末伏第9天2019年8月19日(立秋第十二天) 末伏第10天2019年8月20日(立秋第十三天) 2019年初伏时间: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共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共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共10天) 末伏特点: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1、饮食要清补!清补!清补!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利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特别注意:吃扁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颜色不再翠绿为止,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2、艾灸需要坚持!坚持! 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在这个时节,如果脾伤于湿,不仅会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 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也是末伏养生的重要环节。末伏时节养护脾胃,可艾灸丰隆、足三里、脾俞三个穴位,能够化湿、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3、最常吃的:“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三伏天吃“烙饼摊鸡蛋”,其实就是在补充营养。在三伏当中,中伏的时间往往较为漫长。到了末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该瘦的人都已经消瘦了很多。所以,这个时候要适当多补充营养。烙饼摊鸡蛋中有油,有高蛋白的鸡蛋,很适合这时候的人来吃。 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和末伏一到,天气虽然早晚凉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这个时候,更要遵循养生原则进补。

三伏贴在下雨天是可以贴的。 下雨天,贴三伏贴不会有副作用,是可以贴,不过,雨水天气对三伏贴可能会产生有一些影响的,如果不小心受凉的话会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夏天阳气最足的时候“温阳祛寒”,根据不同的体质在不同的穴位贴上“药贴”把寒气逼出来,这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做法。 三伏贴下雨天贴有影响吗 下雨天贴三伏贴一般没有什么影响,注意别受凉。三伏贴效果还是很好的,建议一般从初伏开始。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方法,在每年三伏天开始的时候开始贴,头伏,末伏各贴一次,中伏贴两次,贴这个和下雨天没有关系。三伏天是通过古代旧历的天干地支算出来的,和当天的天气无相关性,贴敷疗法是通过发泡激发出人体内的寒气,起到冬病夏治的目的,如天气太冷的话可以可以通过延长贴敷时间。

烙饼摊鸡蛋 进入末伏,难熬的伏天进入尾声,天气开始转凉,简单方便的烙饼成了受欢迎的食物。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 饼摊鸡蛋做法简单,把面糊摊成饼,受热均匀快成型时,将摊好的鸡蛋迅速倒在饼上。饼和鸡蛋固然不错,但缺乏膳食纤维,钾元素和维生素C也不足,要再加凉拌蔬菜来搭配,营养才平衡。所以,吃烙饼时,可以切几片酱牛肉,加些豆腐丝。还可以加点菜进去,放点应季野菜也不错。 鸭肉 秋初末伏,吃肉不仅让人觉得有些油腻,还容易上火气躁。因此,在肉类的选择上应首选性质偏凉,或性平的肉。俗话说“防苦夏,吃吃鸭”。这是因为鸭肉性凉,具有健脾益气,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 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鸭肉还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 黄瓜 老黄瓜指的是熟透了的黄瓜。黄瓜的瓜皮本来是青绿色,但成熟时间久后会逐渐变为黄色,故又称为老黄瓜。其清热消暑能力强,且寒凉性少。 吃黄瓜时一定不要把黄瓜把儿扔掉。因为黄瓜把儿含有较多苦味素,苦味成分为葫芦素C,是难得的排毒养颜食品。动物实验证实,这种物质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莲藕 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对老年人来说,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莲藕也是高血压、肝病、食欲缺乏、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莲藕尤其适用于老幼妇孺、体弱多病者,特别适宜高热病人、吐血者、高血压、肝病、食欲不振、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者多食用。要提醒大家的是,产妇不宜过早食用莲藕,最好产后过几周再吃;而脾胃消化功能低下、大便溏泄者就不宜生吃莲藕了。 绿豆粥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但对于手足凉、腹胀腹泻等体质虚弱的人,最好不要过多饮用,可选择熬绿豆粥这种稍温和的吃法。 煮绿豆粥的时候不要加入碱。绿豆富含B族维生素,它是绿豆解暑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弥补出汗时的营养损失。碱会严重地破坏多种B族维生素,同时,绿豆中的类黄酮抗氧化成分也会因为加入碱而损失。如果希望把粥煮得黏一些,可以加入少量燕麦片或糯米来“增稠”。 酸梅汤 酸梅汤里有个很重要的食材,就是乌梅。中医认为,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主治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酸梅汤有清暑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取乌梅30克、山楂干50克、蜂蜜适量。将乌梅、山楂浸泡半小时,慢火煮20分钟,过滤取汁,加入蜂蜜少许,放凉后喝。在饮用酸梅汤时也可以选择在午餐后饮用,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消除午餐的油腻,有利健康。 绿豆芽 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作用。 但要注意,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易损伤胃气,慢性肠炎及脾胃虚寒者、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但烹调时配上一点姜丝,或搭配些偏温性的香菜、韭黄,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 鲤鱼 鲤鱼能除湿开胃、利水消肿,因此特别适合在三伏天这种湿热的环境中食用。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适合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类人群的肉类食品。 三伏天里,做鲤鱼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能除湿的食材,比如陈皮、冬瓜、葱白等。咳嗽的患者可以将鲤鱼与少许川贝一起煮汤食用。赤豆鲤鱼汤是一道能缓解肾炎水肿的经典食疗方,可以增强鲤鱼利水消肿的功效。

2019年末伏什么时候开始:8月11日开始 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 末伏第1天2019年8月11日(立秋第四天) 末伏第2天2019年8月12日(立秋第五天) 末伏第3天2019年8月13日(立秋第六天) 末伏第4天2019年8月11日(立秋第七天) 末伏第5天2019年8月15日(立秋第八天) 末伏第6天2019年8月16日(立秋第九天) 末伏第7天2019年8月17日(立秋第十天) 末伏第8天2019年8月18日(立秋第十一天) 末伏第9天2019年8月19日(立秋第十二天) 末伏第10天2019年8月20日(立秋第十三天)

2019年夏天何时出伏:8月20日 2019年初伏时间: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共10天) 2019年中伏时间: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共20天) 2019年末伏时间: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共10天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三伏”又分初伏、中伏、末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此时主要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为养生做准备。 中伏除病根 中伏和头伏、末伏不一样,40天三伏养生期到了中间的部分,承上启下的转折点20天,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就是在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 比如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觉得天气热,爱吃冷饮,又不加节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胃寒,生出了胃病。所以,这些人夏天一过,总是胃痛、消化不好,还找不到原因,其实这就是三伏天落下的病根儿。 末伏躲老虎 此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最易伤心,这个时候进补没有好处。所以养生要点是:躲。不要大量吃肉食,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南北方秋老虎的区别 南方的秋老虎相对凶猛一些,北方的秋老虎则稍逊一筹。南方的秋老虎具有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高温强度比较大等特点;北方秋老虎的主要特点集中在闷,而不是热,相比7月高温炎热,秋老虎温度相对温和了许多。每天早晨或者傍晚,都会让人感到凉爽。 秋老虎形成的原因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刚刚立秋。 “秋”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入秋后雨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降至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因而天气干燥,草木渐枯,人自感燥。 因燥伤津,伤津而见燥症。燥是秋的主气,属阳邪,其引起的疾病有温燥(初秋)和凉燥秋老虎(深秋)。 秋老虎是什么意思 秋老虎是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这种天气因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 一般发生在8-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不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