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歌书合唱团入选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 岑素芳供图 坡芽歌书有能抵抗时间的魔力 张成/摄 莫斯科时间2016年7月10日上午9:30,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在俄罗斯索契奥体中心冰宫举行颁奖典礼。来自云南文山州富宁县的坡芽歌书合唱团获得无伴奏民谣组金奖。 十年时间,坡芽歌书从被发现到申遗再站上世界舞台表演,其传扬可谓“神速”。这81首古老的壮族情歌不仅编织起坡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云南省即将继云南印象、云岭天籁之后打造的第三张文化名片——天籁歌书,更是云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优秀样本。 偶然发现,全力保护,精心打造,用情传播。8月25日,“心醉高原美活力彩云南”七彩云南手机网络媒体行采访团风尘仆仆赶赴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村,只为亲耳聆听一曲天籁之音。 保留完整的坡芽歌书,是一块有些泛黄的布 大山天籁,一个民族永远的情歌 “这个就是坡芽歌书。”坡芽村里,年迈的老人向采访团摊开了一张泛黄的白布,它长约二尺、宽约一尺,上面用仙人掌汁画了81个神秘的符号,有星月鸟树、犁斧笼衣,当地人称为“布瓦吩”,而这就是坡芽歌书的歌本。 “你们随便选一个符号。”采访团成员选了一对“鸳鸯”,只听,早就清了喉咙的壮家乡亲旋即开口,无伴奏的歌时而独鸣,时而童音相和,时而男女对唱,时而多声部合响。其声悠扬婉转,余音绕梁,而变化万千的调子、节奏、各自更让一行记者无比惊讶,“一个符号就能有那么大的信息量?” 确实如此。“布瓦吩”上每一个图案就代表了一首固定的山歌,总共纪录了81首壮族情歌,男女各对唱40首,最后一首为合唱。作为坡芽歌书的发现者之一,文山州外宣办专职副主任刘冰山回忆,十年前,他们第一次发现这大山里的天籁时,村民面子薄,当众唱歌还会忘词,但他们只要看一眼符号,却能立马完完本本地还原这世代相传的情歌。 采访团点的“鸳鸯”实际上讲的是一对男女青年恋爱的故事,歌词大意为:绿头两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十泉注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当一年,别说各一方。 《滇国史》考证,男女对个习俗的出现当与定居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关,坡芽歌书出现在西汉之后,应是壮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并不断拓扩充为今天的版本。《文化文山·富宁》载,“就像人类不能没有诗歌一样,壮乡也不能没有山歌。就这样一直唱,一直唱,从两千年前的东汉,唱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坡芽歌书欢乐而动听 尘封历史,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 富宁壮族是纯正的骆越族群后裔,唱得一口“骆越好歌”,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唱歌分为,坡芽歌书在富宁一带诞生和流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不过,长久以来,这已传唱了千年的情歌却没有被发现。而说起坡芽歌书面世,还颇有几分“神奇”的色彩。 据刘冰山回忆,2006年2月,他和富宁县文史委主任黎盛根等一行人寻找壮族文化纪录片的素材,一天下午偶然来到坡芽村门口,见天色还早,便进村找这里的人唱几首山歌。 刘冰山一行来到了一户农家,请村民农凤妹唱首山歌。起初她很害羞,鼓励下才开口。但一展喉咙又忘了词,而这时她说要看看本子。然后,只见农凤妹从墙里取出了采访团成员所见的“歌本”。 说是歌本,但刘冰山说最开始看见这块白布时怎么样都想不到里面竟然蕴藏着81首情歌。而当农凤妹准确无误地唱出那悠扬动听的歌后,一行人立马意识到他们可能在无意之中有了不得了的发现。 壮族神话里有一位叫“咪六甲”的始祖,她教会了壮家儿女唱歌。农凤妹和堂媳农丽英把坡芽歌书唱得最好,也因此被誉为“当代咪六甲”。 资料图 文化自信,一个民族永继的精神 其实,早在索契摘金之前,坡芽歌书就已亮相过省城、央视,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黄凤显称“坡芽歌书是目前未知最高水准的壮族山歌。”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丽明教授表示,坡芽歌书甚至将改写文字的定义,会让世界享受一份优雅的文化遗产。 刘冰山说,坡芽歌书自被发现后,立刻就展开了马不停蹄地发掘与保护工作,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方面。 静态方面,早在2006年针对坡芽歌书的专门保护小组与编委会就已成立,县里还出台了保护条例,积极申请商标和著作权,从法律、制度层面给予这项文化遗产保护。与此同时,坡芽歌书逐级“申遗”工作正式铺开,于2009年申报了省级非遗,2011年成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态方面,一是寻找能识图的人,至今已在坡芽村找到20余人能通过图案认读山歌,而整个富宁县还有一些歌手能识别一半以上的符号。一是努力营造传唱坡芽歌书的氛围,给予足够重视,“只有给坡芽歌书足够的尊重和地位,人们才有学的兴趣。” 刘冰山说,坡芽歌书曾在过去中断了十五年,但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然,他也表示,坡芽歌书在传承上同样面临难题,“坡芽歌书是具有功能性的山歌,但现在没人靠情歌来谈恋爱了,但像祝寿歌等仍然在发挥功能。”所以,刘冰山认为,坡芽歌书社交功能不复存在的当下,让更多的人把它传唱下去,一方面是给予尊重,另一方面还需给传人们看到利益空间。 索契归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建明教授评价,“坡芽歌书”从发现至今十年的历程,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是文化自觉、文化自喜、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最生动的体现。 从大山里的小村落默默传承,到世界舞台发声;从壮乡妇女口口相传,到如今有序地传承教育。十年时间,坡芽歌书经历了几次质的发展,今天,它已不再是山村里传唱的小调,而是发展成为能代表云南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无数心血、汗水凝结其中,真真是应了坡芽村里的一句话:稻香飘出云天外,礼俗源自百越根。
日期 : 2020 › 10 › 15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图为马碧村村民身着传统服饰在表演民族传统舞蹈。 图为马碧村的壮族妇女在纺线。 图为马碧村的杆栏式吊脚楼 前往马碧村的山路蜿蜒颠簸,一到雨季,村里对外的交通时常中断。这个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的千年壮寨由于交通不便,村寨的原始风貌和人文景观也鲜为外人所知。24日,记者跟随“七彩云南全国手机媒体四季行”活动走进这个偏于一隅的村寨。 “村里有130多户村民,全都是壮族,这里的民居以杆栏式吊脚楼为主,部分民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者兔乡党委书记农嵋麟在村口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情况。 马碧村坐落在马碧河边的山坡上,房屋临河而建,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顺着河边的小山往上“爬”。在者兔乡,马碧村是壮族杆栏式民居保存最为完好的村寨。 农嵋麟说,近年来,受外出务工人员增加、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外来建筑理念、木材资源紧缺等情况影响,壮族杆栏式民居保护面临极大的挑战。 2014年,当地政府将马碧村列为传统古村落保护示范村,并投入专项资金及人力对马碧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依托壮乡地域特点、壮族杆栏式传统古村落、民俗文化及特色农业等资源,马碧村的旅游发展已初见成效,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拍摄古老民居,体验原始农耕文化和壮乡民俗风情。 农嵋麟语气坚定地说,2017年马碧村要实现脱贫摘帽,不仅要靠政府帮扶,还要靠村民转变观念,自强自立。 村民卢大叔一家人都在家务农,每年人均收入约两千元。“家里有老人在,我儿子才三岁,所以没出去打工。”与文山州其它相对成熟的旅游地相比,马碧村的乡村旅游之路才刚起步。但卢大叔与村里的多数居民一样,非常希望有朝一日马碧村能成为知名旅游地,并为之做出努力。 “村里有外来游客我们都非常高兴,尽量服务好他们。”面对记者,卢大叔有些腼腆。他说,希望游客们多了解他的家乡,将壮族文化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 村子里,时常会看到路边正在刺绣的妇女,记者上前交谈,发现她们并不懂汉语。“马碧村户户都是刺绣高手。”农嵋麟告诉记者,当地壮族妇女做完农活便开始纺线和刺绣。“村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制作的。”农嵋麟说,从纺线开始,染色织布加上刺绣,对于壮族妇女而言,全都不在话下。她们从小就从母亲或者其它女性长辈那里学习手工技艺,服装、鞋子、围裙等都是展示壮族女子刺绣才华的天然舞台。 在过节或者喜庆日子,村民就穿上自己制作的盛装。看着他们身着美丽的服饰,记者们忍不住赞叹。“你们可以上淘宝购买,都是我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农嵋麟的回答令记者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个一到雨季便与外界“失联”的马碧村早已借助互联网之力,将壮族的民族文化插上了“翅膀”。 今年,大学生村官给当地居民开了淘宝店,店里除了刺绣服饰还有茶叶、红米等土特产,不仅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也将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方式推广至外界。 “让我们的文化先走出去,才会有更多人走进来。”卢大叔满怀期待的说,等交通情况改善后,这里一定会成为旅游热门地,这个千年壮寨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改变。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正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3台少数民族题材文艺演出剧目将陆续在北京上演,为观众呈现一场视听觉盛宴。江西代表团的参演剧目《热血山哈》将于26日晚与北京观众见面。 采茶畲歌戏《热血山哈》排练现场。(记者陶望平 摄) 江西是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除保安族外,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5.2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34%。畲族是江西世居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上饶、鹰潭、赣州、吉安等地,人口近10万,在全国位列第三。江西有8个民族乡,82个民族村。 第十届全国民运会开幕式上,具有浓郁畲族风情的舞蹈节目《情涌赣鄱》上演。 “在彰显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我们积极支持少数民族表演节目上舞台。”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专门拨付资金,支持由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成的信丰县畲族艺术团,送戏到全省畲乡巡回演出。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江西吉安选送的驻停表演节目《情涌赣鄱》,以畲族传统舞蹈“禾杠花”为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示赣鄱大地红色精神、绿色山水和生活在这块大地上的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时代风貌。 此外,江西省财政设立年度150万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截至目前,江西8个民族乡都建设了民族文化广场,可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演出、展览、电影放映等活动。 同时,打造和形成了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其中,樟坪畲族乡马灯舞荣登上海世博会和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舞台。畲歌戏《七彩畲乡》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最高奖项剧目金奖和6个单项最佳奖,创造了历史性最佳成绩。 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纳入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铅山畲族民歌、崇义竹洞畲族山歌、贵溪畲族马灯舞、资溪畲族祭祖仪式、永丰畲族刺绣、贵溪畲族上刀山等一批畲族传统文化项目,先后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还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物保护,并将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古籍文物、民族生产生活器具等列入保护范围,打造41个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已有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江口民族村蔡家垅自然村等3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在舟曲召开 周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三运致辞 刘慧讲话 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陪同下在我省迭部县法院、临夏州中级人民法院调研。 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今天在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召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致辞。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慧,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徐显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主持会议。 省领导泽巴足、李建华、路志强出席会议,梁明远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 周强在讲话中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方针政策,深化民族法制理论研究,促进民族法制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审判工作水平,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周强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加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促进民族法制文化繁荣发展,是在民族工作中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各级法院要大力加强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究,积极推动民族法制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周强指出,民族法制文化凝聚着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生活经验,承载着本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发掘研究民族法制文化,以文化滋养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建设,有利于加快民族法制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进一步融合,可以增进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与信仰。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文化和司法实践研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法治文化,不断凝聚起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民族地区的整体进步与社会和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周强指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需要民族法制理论支撑。当前,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法治建设,人民法院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地需要依靠司法手段来解决,同时,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期待越来越高。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依靠人大监督和政府、政协及各方面支持,推动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必须大力加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推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和审判执行工作。 周强强调,要大力加强民族法制文化建设,深化民族法制理论研究,推动司法实践发展。要始终坚持党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确保民族法制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突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的重点,紧紧围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等开展深入研究,认真研究少数民族习惯对司法审判的影响,通过研究和传播民族法制文化,将少数民族习惯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司法解释、司法政策、裁判规则。要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民族法制理论研究,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使理论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推动民族法制文化建设蓬勃开展。 周强强调,各民族地区法院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做好民族地区司法审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依法妥善处理好民族地区各类矛盾纠纷,妥善审理涉及民族地区基础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案件,积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数量充足的民汉双语法官队伍,为民族地区司法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需求,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法院信息化建设,促进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民族语言的有机结合,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司法公开方式,充分宣传保障少数民族当事人诉讼权利典型案例,让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见证司法、参与司法进而信赖司法,促进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王三运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2600万各族人民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简要介绍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时期,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把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放在我省召开,充分体现了对甘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进一步加强法治甘肃建设的鼓舞和鞭策。 王三运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把牢“一条红线”、贯彻“四个全面”、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抓好“五个最大”的工作思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实践中,我们凝心聚力抓脱贫攻坚,组织实施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制定出台“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构建“4342”验收把关责任体系,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十二五”期间全省贫困人口由842万减少到288.5万,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3.9%;坚定不移抓深化改革,先后制定出台288个改革方案,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立健全巡察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特色做法,得到中央改革办等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推广;突出关键抓法治建设,抓好“关键少数”强化示范引领,建立干预司法活动记录追责制度、清理化解积案、司法双语人才培训培养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融入全局抓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精心筹备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努力拓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落实责任抓从严治党,构建和实施全面从严治党“3783”主体责任体系,用“866”重要标尺来检验评价主体责任落实的质量,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省呈现出经济平稳发展、改革有序推进、开放不断扩大、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王三运指出,民族法治建设是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始终把民族法治建设作为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和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强化法律保障,切实加强少数民族立法工作和司法应对;围绕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深化司法实践,着力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围绕提升法律实施效果培养双语人才,有力维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权益;围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举办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是落实中央对民族工作新部署新要求的务实举措,是推进民族法制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兄弟省区的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力推进民族法治建设,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高级法院和民委有关负责同志,部分专家学者,部分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参加会议。
2016年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将于5月19日(中国旅游日)至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在黔江隆重举行。记者从黔江区政府获悉,此次活动以“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为主题,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促进文旅融合,加快推进“旅游大区”战略实施,推进渝东南和武陵山区旅游文化事业抱团发展。 据了解,2016年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分为中国旅游日重庆分会场活动暨2016年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开幕式、2016年“民体杯”全国陀螺赛暨裁判员培训、2016年重庆·黔江第三届国际钓鱼邀请赛、“神秘芭拉胡·中国跑客节”之夏跑小南海、“电商为媒·远山结亲”四直辖市民建市委扶贫到黔江、2016年黔江区首届音乐啤酒节、“武陵神韵·精彩黔江”全国摄影大展、摆手舞大赛、“三清方杯”重庆小姐超级大赛暨“芭拉胡女神”选拔活动总决赛演艺晚会、武陵山民歌大赛、少数民族电影展映周、武陵山农特产品旅游商品展销会、2016年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大型音乐歌舞诗剧文艺晚会等13个子项。 其中,2016年“中国旅游日”重庆分会场活动将于5月19日在黔江城市峡谷景区举行,活动以“迎旅游城市峰会,建世界旅游名城;山水重庆,黔江有约”为主题,活动口号为“爱旅游爱生活”。包括中国旅游日重庆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暨2016年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2016年重庆旅游(黔江)展示展销活动、2016年重庆黔江·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节目展演、“探秘芭拉胡”城市峡谷景区考察活动、做文明背包客,为中国加分——文明旅游万人签名活动(现场派送《行游天下旅行护照》)、黔江小南海景区(含土家十三寨)考察活动、“民体杯”全国陀螺赛、重庆·黔江第三届国际钓鱼邀请赛等内容。
8月24日,北京长安大戏院,来自西藏藏剧团的演员在后台化妆,准备演出。当日,藏戏《六弦情缘》在这里演出。该戏用藏区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首民歌作为主题曲,通过六弦琴艺人白珍和庄园少爷朗杰平措的悲欢离合,表现新旧社会的冲突。 舞蹈诗《乌苏里传歌》——乌苏里江,源远流长,赫哲民族,渔猎于此。 8月1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情景歌舞《快乐的玉米提你要去哪里》表现新疆年轻人坐着高铁去旅行的欢乐场面。 8月20日,大型音乐舞蹈诗《花山》演出现场。该剧将左江两岸的美丽画卷展现在舞台上。前不久,左江花山岩画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月1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各民族演员身着盛装同唱祝酒歌。当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晚会在这里进行预演。 8月23日,音乐剧《畲娘》演出中,演员们走到观众席边表演。该剧将畲族音乐、建筑、舞蹈、民俗等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表达相结合,以诗化的风格完美呈现畲乡风情。 8月18日晚,歌剧《彝红》演出前,一位老者被演出的独特布景吸引。该剧再现了红军长征经过凉山,与彝族人民“彝海结盟”的历史故事。 8月16日,新疆代表团的演职人员到达北京西客站,新疆团是本届会演进京演出人数最多的代表团。 8月21日,陈直、陈爽兄妹俩在舞剧《戈壁青春》的背板前合影留念。兄妹二人曾分别是内蒙古兵团和云南兵团的知青,看完这部知青题材的舞剧后,他们很是感慨。 “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8月22日晚,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黑龙江省代表团参演剧目《乌苏里传歌》在北京民族剧院首演。该剧以赫哲族古老独特的说唱艺术伊玛堪为衬托,以一对赫哲族男女情感发展为主线,生动还原了一个英雄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传奇故事和“生存密码”。 8月16日至9月14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在近一个月里,43台剧目逐一亮相首都舞台,为观众带来一道道丰富的民族文化大餐。 国家民委新闻发言人武翠英介绍说,和前几届相比,今年文艺会演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歌舞晚会的数量明显减少,而舞剧、歌剧、话剧、少数民族戏剧和汉族地方戏的占比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少数民族在舞台创作方面又有了长足发展,对剧情和故事有了更高要求。 以《乌苏里传歌》为例,“不追求大投入,没有把重点放在舞美和服装等方面。原生态是全剧中一个关键的元素!”《乌苏里传歌》主演、总政歌舞团演员李志说,“有机结合了多种舞蹈形式,在追求戏剧性的同时,也追求诗意,追求返朴归真。” 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空前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浓郁的艺术精品。本届文艺会演的参演剧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北京市代表团演出两台剧目,分别为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和音乐会《多彩中国》。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国家大剧院根据经典电影改编的同名歌剧,由雷振邦之女雷蕾担任作曲,在歌剧舞台上再现了电影中的一段段经典旋律。音乐会《多彩中国》则是一台古筝协奏曲,在筝乐中传递出北京源远流长的文化。 内蒙古的舞剧《草原记忆》,取材于上世纪60年代“三千孤儿”的真实故事,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各民族相依互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来自西藏自治区代表团的藏戏《六弦情缘》取材于扎西班典的藏语小说《琴弦上的魂》,用藏区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首民歌作为主题曲,通过六弦琴艺人白珍和庄园少爷朗杰平措的悲欢离合,表现新旧社会的冲突。除采用传统藏戏结构,该剧对藏戏中说雄(即韵白)所占的比例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全新编排的需要。 新疆三部优秀剧目歌舞剧《情暖天山》、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以及舞剧《戈壁青春》,代表新疆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情暖天山》,以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疆青河县阿尼帕·阿力玛洪几十年来倾心抚养6个民族的19个孩子的感人事迹为原型创作而成。剧中帕丽达“妈妈”角色由中国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担任。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选送的舞蹈诗《缘起敦煌》、陕西省代表团选送的秦腔《丝路长城》,不约而同地选择讲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民族团结的愿景。 8月22日晚,《乌苏里传歌》首演结束,现场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有观众称:“看《乌苏里传歌》,深深地被剧中的‘情’所感动,被‘景’所融化,演员表演热情奔放、动情触景,是一部有吸引力与感召力的作品。” 观众对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热情不仅体现在演出剧场,在网络空间更被广泛地点燃。7月21日,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受欢迎剧目网络投票启动,一个月以来,这成了不少微信群的热门话题,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为各自喜爱的剧目点赞。记者注意到,截至8月25上午,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网络投票”微信公众号上,已经有近500万人参与投票。其中,《阿里郎花》票数达43万,在参演的43个剧目中暂列第一位。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点燃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就像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说的那样,这是“展示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卓越才华的舞台,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真实写照”。
8月25日,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侗寨,一阵阵悦耳动听的侗族琵琶和牛腿琴合奏琴声从侗族鼓楼底下和农户院中屋里传来。在鼓楼底下,农村文化大院,戏台和歌师、戏师、乐器师家里,到处都是学生吹拉弹唱爱好者正跟着“老师”认真地学唱着侗歌侗戏曲目和练弹各种民族乐器,场面热闹非凡。 “琵琶”是一种侗族民间最流行的弹奏乐器,用“琵琶”伴奏,自弹自唱,是侗族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和文化习俗。青少年对“琵琶”的学习弹奏,既增长学生学识和技能,又丰富了学生的暑假生活,对传承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具有积极作用。许多村民会弹奏民族乐器的能人都很乐意当孩子们的“老师”,他们利用农闲和晚上义务教孩子们弹奏“琵琶”,当上了民间文化义务传承人。 据了解,2016年暑假贵州省从江县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学生放暑假时间,开展学习民族文化活动,挖掘各民族文化,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开展此次活动深受全县人民群众欢迎,它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暑假生活,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还能让孩子学到一技之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今年57岁的张世平,1991年创办了包头市艺术学校漆器工艺厂。在主持漆器厂工作期间,于1993年制作完成了大型漆器艺术品《清明上河图》,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以漆器工艺制作的《清明上河图》。这次参赛,他带来了自己的精品力作——《成吉思汗》。这幅作品长36.6米,高1.8米,用油漆工艺纪实精准描绘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传奇故事。“这是采用传统的漆器工艺,历时3年完成。先写脚本,根据脚本布置画面,再进行绘画,然后经过立粉、贴金、推光等上百道工序,精心绘制的巨幅漆器工艺画。”张世平告诉记者,因为受展览场地的限制,现场只展出了作品的1/10,因为对蒙元文化的喜爱,设计理念就是既要有民族文化元素,又要有文化价值和实用功能。 “汇智天下,共创未来”,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的舞台上,构思精巧、独具特色的创意设计作品,聚众吸睛。而让创新创意点亮生活、推动发展、引领未来这一理念,必将让创意之花、创新之树遍开鄂尔多斯这片沃土!
湖阳“打水浒”、当涂布贴画、马鞍山剪纸,一说到马鞍山的民俗文化,每一个土生土长的马鞍山人也许都能说出几个。但是传承每一种民俗艺术的人可能没几个人能清晰的叫出他们的名字。然而,马鞍山这个城市的文化传承离不开这些为民俗文化奉献青春和汗水的民间艺人,他们背后的故事也同他们的艺术作品一样的精彩。 邢文启:江南武术乡 湖阳“打水浒” 初夏时节,在当涂湖阳镇大邢村庙会上,至今已有600年左右历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水浒”的表演。邢文启和他的村拳队也开始忙碌准备“打水浒”的表演。 邢文启和他的大邢村拳队 正在表演的大邢村拳队 在“打水浒”表演的现场,邢文启和她的大邢村拳队的小伙子们根据梁山英雄扮演一定角色,先是以散打练兵开场,其后是双打战斗,到打众场得胜收兵终场。招式套路有武松十八棍、林冲刺枪、孙二娘双刀、鲁智深醉拳等多套。湖阳“打水浒”还有专用“锣鼓经”。整个表演在锣鼓和“吹尖”声的烘托下节奏越来越快,高潮迭起,惊险刺激。 “别小看这‘打水浒’,你从中可以领略到湖阳人的剽勇遗风。”今年58岁的大邢村拳队队长邢文启从17岁就跟村里的老师傅学习武术,到了二十多岁就正式坐场子,当教练,做拳师了。现在还每年参加表演,并教年轻人“打水浒”。他说,最初的“打水浒”主要是为了操练武功,守卫家园,后来,则逐渐演变成群众性的民间艺术表演。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湖阳人,无论大人、小孩,人人都可以耍几招,玩几拳。如今每逢节日,村民们都要组织“打水浒”,除在本乡或邻镇表演,还游演过当涂、高淳、溧水两省三县一带的乡镇,每到一个地方表演,观者云集,喝彩声不断,深受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的欢迎。 “打水浒”既是武术更是表演 “‘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打水浒”,实际上是一种既是武术又是舞蹈、集健身和娱乐功能于一身的民间表演形式;是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入杂耍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它刚柔并济,粗犷与优美结合,既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尚武精神,又具有欣赏娱乐价值。 “打水浒” 在临时搭起的一座大戏台上,几十名年轻人轮番上阵,长枪、长棍、刀、戟、叉、九节鞭、三节棍等十八般武器一一亮相,单人打、双人打、一人接一人的连场打,滚、打、腾、跃,拳打、脚踢、掌劈、枪刺,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力可拔山,一时间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看了叫人惊心动魄。 “打水浒”表演现场 “该项目作为民间表演形式之初,上场表演人员均须依照章回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化妆登场表演,故取名‘打水浒’。”邢金根说,后逐渐简化为头扎头巾、身穿球衣裤、脚蹬虎头靴表演,但人们仍可以从表演者所持枪、刀、戟、铲等兵械中分辨出林冲、关胜、吕方、鲁达等人物形象。“打水浒”参演人员众多,包括打杂人员在内,一般都在60人以上。上场表演人员必须是20到30岁之间的男性,因为表演中所用兵器均是铁制真品,具有危险性,而且需要力量。表演形式一般分徒手单练、徒手对练、徒手连场练、徒手众场练和器械单练、器械对练、器械连场练、器械众场练。 张学华:马鞍山剪纸文化传承人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朴实无华,为人谦和;她又是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一把剪刀一张纸,她痴迷了大半辈子。《民间少女》、《八骏迎春》、《龙狮起舞颂祖国》等等,她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民间少女》还被国家美术馆永久收藏。胸有成竹、性随意出,无稿剪纸是张学华最大的特色。从孩童时代单纯地喜欢剪纸到现在的剪纸大师,一路走来,张学华的剪纸艺术也在不断升华。 张学华和她的剪纸 跟着外婆学剪纸 曾在幼儿园教剪纸 小时候,张学华跟着外婆生活,那时她才五六岁。在她的记忆中,外婆不仅喜爱剪纸,而且给小辈们做衣服、鞋子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好看的花样在上面。就这样,跟着外婆,童年的张学华也拿起了小剪刀开始学着剪。在那个年代,纸张并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得,于是,只要有纸,张学华都会拿起来剪。每次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也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客人送的食品纸可以拿来剪,即便是油乎乎的,张学华也剪得很起劲儿。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小娃娃、小青蛙等简单活泼的剪纸张学华都能剪得活灵活现。而剪纸也给自己的童年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她的内心,已经被剪纸占得满满的了。 张学华和她的剪纸 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困,张学华没能读上高中,因为喜爱剪纸艺术,在别人的鼓励下,张学华借钱和同学办起了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张学华的剪纸技艺有了“用武之地”。 “幼儿园里大孩子小孩子吵闹时我就给他们剪纸看,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也能安静下来了。”张学华说道。在幼儿园里,张学华的无稿剪纸技艺练就得更加成熟了。1997 年,张学华和爱人来到马鞍山,她继续在一些幼儿园教授剪纸,朋友结婚了,她也会剪一些喜庆吉祥的图样相送。而此时的张学华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每天剪刀不离手,总想着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东西,对剪纸,张学华更加痴迷了。 张学华获得的荣誉证书 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学华的剪纸在马鞍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2006年,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国际剪纸艺术展,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张学华也带着她的作品《民间少女》去了在东南大学的展览现场。 张学华的剪纸艺术展 一到展览现场,张学华就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色剪纸作品吸引住了。她和前来参展的剪纸艺术家们交流,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组委会。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展览中展出,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奖。 “那次获奖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更有自信了。”张学华说。就这样,时间到了2008 年。这一年,对张学华来说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丈夫的鼓励下,夫妻俩还是决定北上。这次,张学华带去了12 幅《民间少女》作品。金子就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好消息传来,《民间少女》被专家评定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展铜奖,并被国家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将剪纸艺术推广 打造马鞍山城市名片 “我的作品既有南方的细腻,也有北方的粗犷,都是在我脑中构思,构思最难最耗时间,一旦构思好了,剪起来就轻松了。”张学华说,身为马鞍山的一分子,她还想创作一组马鞍山“中国好人”系列,还有马鞍山的风景名胜系列等,并且把它们开发成马鞍山的旅游产品,犹如马鞍山的一张张城市名片,让每一个来马鞍山的人都能通过这些剪纸作品了解马鞍山、喜欢马鞍山。 周世华和他的当涂布贴画 1977年起,在当涂县画苑中萌生一种装饰性的布贴画,以剪代笔,以布作色,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作者陈民、杭法基经过多年的艺术追求,借油画之斑烂,水粉之调和,版画之线条,讲究夸张变形和凝炼概括,组成一幅幅秀丽的山川,辉煌的大厦,丰收的田野,恬静的乡村。日积月累,作品在2000件以上。此后,布贴画享誉全国,有很多喜爱并且学习布贴画的人,马鞍山当涂县的周世华就是其中一位。 小时候种下梦想的种子 周世华 周世华自动喜爱画画,中学毕业下放到农村,在广阔天地中,他一手握锄头,一手拿画笔,被乡亲们称为“小秀才”。由于表现突出,1971年他被推荐参军,在部队6年,他勤奋作画,参加了美术展览,并结识了军内外一批画家,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6岁时他转业回到家乡,被分配到县服装厂搞服装设计。工作中,他接触到大量花色品种各异的纺织布料,萌生出用边角布料制作拼贴画的想法。他试着制作几幅,没想到同事和同行们一致叫好。县轻工部门也因此专门成立了工艺美术服务部,由周世华负责创作设计,生产布贴画。他制作的作品《姑溪河畔》作为礼品,送给外国贵宾。2001年,由于多种原因,服装厂停产了,此时身为厂长的周世华也下岗了,老周没有急躁,反而觉得这下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重拾“老本行”,继续制作布贴画了。他一发不可收拾,制作出《金秋》、《牡丹图)、《秋水如镜》等受到好评的布贴画。 享誉全国的当涂布贴画 当涂布贴画 当涂布贴画 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专程前来当涂拍摄布贴画,后在中央四套《华夏文明)栏目中播出,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在周世华的工作室,他一一介绍他近年来创作的作品。他说,布贴画是以剪代笔、以布为色创作而成的一种装饰画,集工艺性、艺术性为一体,充分利用布的颜色、纹理、质感,通过剪、撕等方法,表现形象抽象、色彩独特,具有笔墨不能取代的奇趣。记者看到,他制作的布贴画作品有的粗犷遒劲似版面,有的绚烂厚重似油画,有的清新明快似水彩画……周世华说,目前他正在筹备成立布贴画工艺美术厂,招收培训工人批量生产布贴画。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求尽快将布贴画打入市场。日前县文化旅游部门已与他联系,准备将布贴画作为该县一项旅游工艺产品隆重推出。 唐绍尧:为山水画“添彩”的马鞍山人 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和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协办的“彩墨·徽韵——唐绍尧山水画展”在北京皇城艺术馆隆重展出。1947年出生在含山县的唐绍尧,成了北京市官方为马鞍山画家主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 “只有美术能激发我的兴趣” “我第一次画画是在1958年,帮身为中医的父亲画卫生宣传画,向附近的村民宣传饮水卫生的重要性。”谈及初次绘画的时间,年近古稀的唐绍尧仍记忆犹新。由于职业的关系,唐绍尧的父亲需要不时地画人体经络图,耳濡目染多年,唐绍尧对绘画有了感性认识。 然而,受家庭条件限制,唐绍尧并没能跟随专业的老师学习绘画,绘画的欲望一直被压抑着。直到1964年,唐绍尧考入黄麓师范学校,才有了美术老师的专业指导。“在所有的课程中,只有美术能激发我的兴趣。”唐绍尧说,在黄麓师范学校的3年时间里,他不打牌,不交友,一心扑在绘画上。 从黄麓师范学校毕业,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十余年的唐绍尧,偶然得到了一次去安徽教育学院美术系进修的机会,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当时省教委通知我进修的时候,安徽教育学院已经开学了,我只有学习的机会,没有考试的资格,毕业后只能拿到结业证书,没有学历证书。即便如此,为了跟绘画名师学习,我毅然决然地选择进修。”唐绍尧说,正是这次进修,让他了解了山水画,并决心致力于山水画创作。 “家乡的山水给了我创作灵感” 众所周知,中国的山水画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如何突破前人,画出自己的风格,是当代山水画家共同面对的课题。在大量摹写佳作粉本后,唐绍尧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作为国画题材的一种,山水画里表现名山大川是题中应有之意。然而,我画的山不高、河也不宽,可这都是我家乡的山河,都饱含着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这是别的画家表现不出来的。”唐绍尧说,“家乡的一山一水都让我回味悠长,它们给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的蕴含家乡情结的作品也不断被业内人士所肯定,其中《乡情悠悠》获中国美协《新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展》优秀奖、《褒禅山家》入展中国美协《亚亨杯全国书画大展》、《潺湲乡籁》入展《首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等等。 除了绘画内容,唐绍尧画作的形式也与他人迥异。“与传统山水画相比,我的山水画添加了色彩等现代元素;与重彩山水画相比,我又把装饰性绘画的内容带入其中。”唐绍尧说。有装饰而不做作,让唐绍尧的山水画自然和谐的同时,又特色鲜明。曾经有一位画家说,唐绍尧的画个性十足,哪怕只看一角也知道是他画的。
8月24日,演员在舞蹈诗《缘起敦煌》中表演。 8月24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参演剧目、舞蹈诗《缘起敦煌》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上演。《缘起敦煌》借鉴并融合藏族、蒙古族等民族舞蹈元素,以现代舞蹈的形式及当代香港艺术视角来体现对更高层次人文关怀和人与自然和谐哲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