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盒子,各民族都喜欢的美食。 天山网莎车讯(记者刘霞摄影报道)8月20日,新疆莎车县乡村旅游暨叶尔羌民族特色美食技能大赛开幕。110家特色美食,数万游客齐聚大美莎车县,一同享受莎车美食的饕餮盛宴。 “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专程从乌鲁木齐市赶来参加此次大赛的游客张杰告诉记者,饺子本来是汉族的传统美食,在新疆经过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少数民族同胞融入了本民族的饮食特色,这体现了新疆文化的包容性。 莎车县的张东说,莎车的美食特别多,尤其爱吃莎车的烤全鱼和鸽子汤。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宣传莎车特色美食,打造莎车品牌。 此次大赛为期两天,将评选出特色美食奖32个;单项三等奖18个、二等奖15个、单项一等奖12个;优秀组织奖6个;四星级农家乐2个、三星农家乐 1个、二星农家乐4个、国家级金牌农家乐3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当天,莎车县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截至目前,莎车县乡村旅游节已总计接待游 客1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1万余元。
日期 : 2020 › 10 › 153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根据《财政部文化部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 2012〕 45号),自治区财政积极筹措资金 1099万元,进一步加大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一是参照财政部和文化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贴政策(每人每年补助 1万元),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加大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全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 5000元补贴,并从 2016年开始,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列入部门预算。 2016年安排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 254万元,支持全区 508名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其中国家级 37人,自治区级 471人。二是下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补助资金 99万元,对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方面的 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三是安排自治区非遗传承人普及培训补助资金 229万元,对 240名传承人进行相关培训,提升传承能力和效果。四是下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重点项目保护补助资金 427万元,支持全区 12家文化单位排演晋剧、二人台等传统剧目,开展蒙古族婚礼、鄂尔多斯婚礼等传统民俗活动。
中国56民族文化网特约摄影:文枫摄 2020年10月15日在北京,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黔东南州文联美术家协会、黔东南苗岭画院承办,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支持的“中国美术馆文化扶贫项目:守望乡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暨脱贫攻坚主题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当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出作品,共展出国画和油画等50余件作品,展现苗乡侗寨的脱贫故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苗岭画院名誉院长李小可,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张晴,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百成,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黔东南州委原常委、副州长郑秀全,中国画院副院长、苗岭画院艺术总顾问、黔东南州委原常委、副州长唐柏飞,国家民委舆情中心主任、黔东南州委原常委、副州长赵至敏,国家民委一级巡视员彭泽昌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吴为山表示,艺术不仅要立足于殿堂之高,更要聚焦于山乡之远。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领导下,中国美术馆积极践行作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国家馆的引领与示范作用,通过支持地方美术作品的展览与研究,推广地方文化,带动地方美术创作,激励美术工作者为本土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铸魂育人、贡献力量。此次展览为中国美术馆文化扶贫项目,展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和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致辞 (文枫摄)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苗岭画院名誉院长李小可致辞 (文枫摄)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致辞 (文枫摄) 中国画院副院长、苗岭画院艺术总顾问、黔东南州委原常委、副州长唐柏飞致辞 (文枫摄) 唐柏飞说到,黔东南艺术家伴随着山歌降生,在歌舞芦声中长大,从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创作出这些作品。本次展览将激励他们发愤图强,用自己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描绘锦绣黔东南,歌颂党和人民对黔东南的关心、关爱。 本次展览展出50余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和版画。这些精心遴选的作品诉说着美丽的苗乡侗寨在新时代的脱贫之路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此次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文艺作品凝聚力量,振奋精神,讲好黔东南故事,讲好民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全面展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艺术的文脉,让黔东南州的苗岭画派艺术群体从当代民族艺术的“缺席”转为“在场”,以民族话语的表达方式,讴歌时代精神,展现“民族团结,共圆中国梦”的美丽图景。 (中国56民族文化网特约摄影:文枫摄) 黔东南是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来到这方苗、侗等民族的栖息地可以看到古朴村落里依稀的人间烟火,烟雨中若隐若现的老吊脚楼,溪水边傲然挺拔的古榕树,衣饰叮当作响的少数民族姑娘……黔东南有7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居全国地市级之最,在这样的人文情境里,如诗如画,诗画相融,开出了绚烂多姿的黔东南苗侗风情艺术之花。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贵州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举办本次展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黔东南州是国家帮扶的重点贫困地区,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原本封闭落后的苗乡侗寨逐步脱贫摘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奔向了致富之路,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开展旅游经济,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搞活周边的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来自黔东南州艺术家们的作品,将使各界人士全面了解这片神秘土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苗侗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6号展厅,将展出至10月25日(周一闭馆)。 编辑:阳希 摄影:文枫
在首届鄂尔多斯 国际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览现场,有一组人形玩偶霎时夺人眼球,这些玩偶惟妙惟肖,身着蒙古族盛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让参观者无不啧啧称赞。这是内蒙古泰翁影视文化公司的作品——“布特勒其”,是我市为数不多参加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的本土创意作品。 亮相于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的“布特勒其”,由内蒙古泰翁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选送,这些人形玩偶今天能走上国际大赛的舞台,源于两位热爱民族文化的“80”后小伙子。张鸿硕是其中一位,他还是公司的法人,2008年,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他,没有留在一线城市,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他看中了鄂尔多斯这片蒙元文化祥和地和让人热血沸腾的创业环境。于是,他携手好伙伴儿巴特尔一起创办了内蒙古泰翁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经过调查,张鸿硕发现,目前市场上的蒙古族艺术品相对匮乏,高端定制的更是凤毛麟角。张鸿硕和他的团队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创意设计的热情,将悠久深厚的蒙元文化融入设计理念中,把绚丽多彩的鄂尔多斯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于是就有了“布特勒其”的诞生。目前,泰翁影视文化的特色产品——“布特勒其”已经远销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其设计研发的200余款蒙古族纹样的特色布匹也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 据介绍,“布特勒其”是根据真人的六分之一比例缩放,泥塑手稿之后创作完成的。内部的球形关节和拉线技术使布特勒其娃娃能更生动、更丰富地展现各种动作和姿态,而且还能更换服装、手脚、头发甚至眼球,这些布特勒其娃娃既能让人感受到蒙古族的粗犷豪放,而且还能体会到马背民族的灵秀与细腻。 说到参加此次大赛的感触,公司创办之一的巴特尔说:“参赛作品能否获奖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借这样高水平、高规格的大赛,让民族文化走上国际舞台,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优秀文化,认识美丽的鄂尔多斯。”
2016年8月11日至14日,由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福建团省委、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人社厅、福建省科协、福建省学联、福州市政府、福建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在福州拉开举行,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书记白杨老师带队组成项目团队参加总决赛。 经过复赛和决赛专家评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赵伟老师指导的民族文化创意项目“东巴旅游工艺品开发设计”喜获(高职组创业计划类)二等奖,这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性大赛中的一次飞跃。“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是“挑战杯”竞赛在职业学校中的拓展,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届竞赛以“匠心筑梦,创绘青春”为主题,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1500多所中职学校和680多所高职学校的近15000名学生直接参与竞赛,复赛共收到全国32个省级组委会报送的969件作品,最终确定384件作品入围决赛,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以云南省省赛(高职组创业计划类)金奖的成绩入围国赛。 随着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型发展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在各种比赛中荣获佳绩。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艺术系将以本次大赛为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再创佳绩。
中国红酒史,半部在云南。8月22日,七彩云南全国手机媒体四季行第二场活动在昆明启动,23日,来自全国余家知名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走进“云南红酒之乡”弥勒,并先后参观了云南红酒庄、东风韵庄园、可邑小镇等地,感受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魅力。 探秘“南天第一窖” 在弥勒“南天第一窖”云南红酒庄,记者们进入酒庄深及地下数米的“红酒宫殿”,看到的便是从法国漂洋过海而来的橡木桶沐浴在柔和的灯光中。这里的每个橡木桶都价值上万,可以使用三到五年。橡木桶能够赋予酒更多复杂的香气,并添加更多的单宁,增加酒陈年的潜力。 据悉,云南红酒庄位于距弥勒县城14公里的昆河公路旁,拥有国际一流标准的大型现代化厂房,栽种了世界上仅有且极富地区特色的玫瑰蜜、法国野等品种的葡萄。在这里可以见证每一颗葡萄从树上摘下后的压榨、酿造到最终的装瓶、上架陈列等一整套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同时也可以领略各式各色红酒的魅力,让红酒的热烈在舌尖冲击味蕾,让葡萄的芬芳沁透脾肺。 同行的江西网记者金其会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云南红我之前就听说过,原材料和工艺都比较好,是很好很有名的红酒。”在他看来,云南红把当地人文风光和企业相结合,打造了一张特色地方名片。 参观万花筒艺术馆 红河“东风韵”庄园旅游文化综合项目位于弥勒市城区南郊,千亩紫色花海随风浪起,别致欧式风车旋转轻哼,一旁千顷水库相接,水天一色。不远处,一座如童话城堡般的建筑赫然眼前。这个以“万花筒”为名的艺术片区由多个红色桶装建筑群组成,没有一根钢筋、一颗钉子,用的只是本地烧制的红砖,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却显得鲜艳夺目。 “万花筒艺术庄园”的设计建造者是云南艺术家罗旭。罗旭出生于弥勒,是个雕塑艺术家,同时也是油画家。他的经历几乎和所有在美术馆举办展览的艺术家都不同,他从未受过系统的艺术院校教育,几乎游离在艺术圈外,创作完全是自发的、天然的。所以该庄园的设计没有图纸,也无需计算,如蚂蚁筑巢一般,罗旭建立起了自己的红砖王国。 顾名思义,万花筒艺术馆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万花筒”,外观是一个个形如“筒”状的建筑体。馆顶四壁的采光也是根据万花筒中三菱镜的特点来设计的,由于不同日期不同时刻阳光照射的多少不一,馆内的光线也会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千变万化,趣味无穷,正是万花筒艺术馆的特征。 走在山清水秀的可邑小镇上 看完独具特色的的万花筒建筑后,媒体一行来到了在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可邑。 可邑位于弥勒西北方向21公里的昆河公路边,是世界十大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可邑村所在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村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只有200户人家的弥勒市西三镇阿细山寨可邑村,经过投入巨资连续多年的打造后,如今变成了人间仙境一般。 据了解,从2013年6月开始,可邑小镇便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在保持老村原有建筑特色基础上对老村进行提升改造,新村结合商住功能维系原有风貌进行新建,围绕“一轴、两心、五区、一酒店、多点结合”整体规划思路,建成并逐步开放了寨门入口、密枝栈道、虎啸山林、古村、新村等景区和森林度假酒店、彝族博物馆、民族餐厅、鸳鸯湖、相思桥、森林酒店、帐篷酒店、真人CS野战基地、森林马帮等配套餐饮、住宿和娱乐设施,并加强景区内电商平台服务,进一步完善了可邑小镇公共卫生、环境提升、旅游服务等设施。 当天,热情的彝族百姓还为大家表演了狂欢的阿细跳月、神秘的阿细祭火等独具当地特色的舞蹈
8月10日、11日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两场,这是《走婚》自2013年推出以来,首次走上北京的舞台。云南省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原创花灯歌舞剧《走婚》,选择摩梭“走婚”风俗作为花灯歌舞剧题材,讲述了泸沽湖边,汉族赶马人大拉七、摩梭姑娘娜卓玛和摩梭青年多吉之间的爱情纠葛。 8月10日、11日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两场,这是《走婚》自2013年推出以来,首次走上北京的舞台。 云南省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原创花灯歌舞剧《走婚》,选择摩梭“走婚”风俗作为花灯歌舞剧题材,讲述了泸沽湖边,汉族赶马人大拉七、摩梭姑娘娜卓玛和摩梭青年多吉之间的爱情纠葛。 全国巡演原创花灯歌舞剧 尽显摩梭婚恋文化 全剧阐释了爱情中的不受财产束缚的自由以及刻骨铭心的誓约,对当下爱情观和婚姻观做出了具有正能量的反思。也是第一次以戏剧形式把极富传奇色彩的摩梭“走婚”民俗搬上舞台。 在《走婚》每一场巡演的现场,在悠扬的弦律中大幕升起,美轮美奂的舞台场景立刻吸引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响起。随着剧情的延伸和完美呈现,观众的情绪更加激越和投入,他们时而陶醉其中,时而拍手叫好。 在南京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激动地说:“向所有演职人员致敬,今天看《走婚》,观众几十次掌声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尊重!《走婚》确实在花灯如何发展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思考和解读。愿《走婚》走得更远!”。 著名戏剧评论家,原《中国戏剧》副主编安志强也对《走婚》赞赏有加,他认为,《走婚》是一次对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新开拓,是现代交响乐与少数民族元素相融合的新尝试。他说:“我认为《走婚》是摩梭人生活习俗的流动画卷,美视美听,引人入胜,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舞蹈艺术地表达用服装道具细节搭配展现摩梭生活 云南省花灯剧院在《走婚》的创作中,多次深入生活,十易其稿,主创团队三次前往泸沽湖采风,搜集素材,体验生活,与摩梭群众深入交流。聘请摩梭学者拉木.嘎土萨和摩梭学会会长曹建平担任民族顾问,使得原创花灯歌舞剧《走婚》具备很好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演得成、传得开、留得住”是《走婚》创作的目标。 创作团队不遗余力地对本剧在情感内涵、哲理内涵、人文内涵上精心打磨,对情感哲理、人物命运、生命感悟作深入挖掘、准确表达。尤其在如何表现人性,如何表现爱情的复杂性、深刻性、丰富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走婚》针对的目标观众为青年群体和知识群体,导演用诗化的舞台语言、独特的心理场景切换、舞台奇异的多时空并存和借鉴了影视的蒙太奇艺术手法表现了故事情节的节奏感。演员在表演上充分创造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创作也对传统花灯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全剧原创音乐,充分吸收了摩梭民族音乐元素,结合花灯的曲调,使用交响乐配器,尽力做到最终从“精品”走向“经典”。 实际上,《走婚》早在2013年12月,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中,获新剧目综合大奖。2014年8月,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展演中,获优秀展演剧目。2014年10月,获得云南省文化精品奖。2015年10月,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展演剧目。
图为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会议现场 8月2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开幕,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方针政策,深化民族法制理论研究,促进民族法制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审判工作水平,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周强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加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促进民族法制文化繁荣发展,是在民族工作中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各级法院要大力加强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究,积极推动民族法制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周强指出,民族法制文化凝聚着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生活经验,承载着本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发掘研究民族法制文化,以文化滋养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建设,有利于加快民族法制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进一步融合,可以增进民族地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与信仰。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法制文化和司法实践研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法治文化,不断凝聚起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民族地区的整体进步与社会和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周强指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需要民族法制理论支撑。当前,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法治建设,人民法院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地需要依靠司法手段来解决,同时,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期待越来越高。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依靠人大监督和政府、政协及各方面支持,推动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必须大力加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推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和审判执行工作。 周强强调,要大力加强民族法制文化建设,深化民族法制理论研究,推动司法实践发展。要始终坚持党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确保民族法制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突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的重点,紧紧围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等开展深入研究,认真研究少数民族习惯对司法审判的影响,通过研究和传播民族法制文化,将少数民族习惯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司法解释、司法政策、裁判规则。要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民族法制理论研究,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使理论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推动民族法制文化建设蓬勃开展。 周强强调,各民族地区法院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做好民族地区司法审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依法妥善处理好民族地区各类矛盾纠纷,妥善审理涉及民族地区基础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案件,积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数量充足的民汉双语法官队伍,为民族地区司法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需求,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法院信息化建设,促进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民族语言的有机结合,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司法公开方式,充分宣传保障少数民族当事人诉讼权利典型案例,让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见证司法、参与司法进而信赖司法,促进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民族法治建设是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始终把民族法治建设作为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和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强化法律保障,切实加强少数民族立法工作和司法应对;围绕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深化司法实践,着力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围绕提升法律实施效果培养双语人才,有力维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司法权利;围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民族法制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举办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是落实中央对民族工作新部署新要求的务实举措,是推进民族法制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兄弟省区的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力推进民族法治建设,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慧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加强新形势下的民族法治工作,共同研究解决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要坚持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方向,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完备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实施体系、严密的监督体系和有力的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要注重执法司法实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存在法外特权,判决要于法有据,不搞法外从宽从严,同时,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风俗习惯要予以尊重和保障,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供好公共法律服务。要加强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双语干部、双语人才培养培训,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徐显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开展民族法制文化研究,既是繁荣法学研究、丰富法学理论和民族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民族法制文化研究,要始终坚持“扬弃”和“发展”两轮驱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法制文化传统,针对民族地区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丰富民族法制立法内容,创新和发展民族法制理论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加大双语法律人才的招录培养力度,重点抓好教材、培训基地等基础建设,切实抓好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敢于担当、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队伍。要坚持以法治精神为引领,大力推动基层普法工作全覆盖,大力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宗教事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努力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梁明远作主旨发言,介绍了甘肃法院以打造“双语”法律人才队伍、推进民族法制文化研究、强化民族地区审判实践为突破口,助力民族地区依法治理实践的有关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主持开幕式,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泽巴足,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建华,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黄克,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索达,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彦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木太力甫·吾布力出席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委、甘肃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有关省、自治区高院和民委有关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部分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参加会议。
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览现场,总有人围过来要求张学华给剪上一两幅作品,她都会笑着应承,不一会儿作品完成。这就是张学华的无稿剪纸艺术,一边想,一边剪,如书法家写书法那样行云流水一般,任凭思绪在脑海中飞扬,作品一气呵成。 小时候,张学华跟着外婆生活,那时她才五六岁。在她的记忆中,外婆不仅喜爱剪纸,而且给小辈们做衣服、鞋子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好看的花样在上面。就这样,耳濡目染,童年的张学华也拿起了小剪刀。小娃娃、小青蛙等简单活泼的动物,在张学华的剪刀下被赋予了生命。慢慢地,张学华开始创作无稿剪纸,并把传统的文化融入剪纸作品中。从而也创作出《民间少女》、《八骏迎春》、《龙狮起舞颂祖国》等优秀作品,她本人也被列为马鞍山剪纸非遗传承人。
近日,大名县确定了县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名单,为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添新活力。 近年来,该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规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力求将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据了解,此次该县入选非遗文化包括四平调、陈氏太极、麻花制作、瓷片贴画、金石传拓技艺等,涉及戏剧、体育、医药、传统技艺4个项目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