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14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平台首页_“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长征转折点黎平的美丽嬗变

贵州省黎平县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是一片红色沃土,1930年冬至1934年12月间,红七军、红六军团和中央红军曾3次进驻黎平。 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县城。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军进军路线问题。黎平见证了中央红军北上黔北、建立新根据地战略行动方针的制定,成为长征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重走今日的黎平,长征的精神仍然在延续着。从一个“山沟沟”,变成为拥有“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鼓楼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等众多美誉加身的核心资源旅游示范区。文化和生态,助力这片红色的土地实现美丽嬗变。 2016国庆:民族文化活动 天天上演 10月1日,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的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坪上,芦笙手正在卖力地吹奏芦笙,那优美动听的芦笙曲声形成强大的 音乐场在侗寨飘荡,吸引数万游客前来观看分享,由此拉开了黎平县“欢度国庆·相约肇兴”肇兴景区2016年国庆节系列活动的序幕。 国庆长假期间,黎平县在肇兴景区举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从10月1日至7日,每天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民俗活动上演。国庆第一天的芦笙庆丰收活动,其以壮观、盛大、整齐、动听而俘获每一位观众,活动过程不时爆发出阵阵点赞掌声。 国庆黄金周周日,贵州旅游井喷,迎来294万游客。其中,黎平是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守住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 整洁的街道、秀美的山水、古朴的鼓楼、络绎不绝的游人……近年来,贵州省黎平县按照“守住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 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为抓手,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历史文化、长征文化、生态文化,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抢占侗文化发展 制高点,加快建设布局合理、业态完善、线路互通、协调发展的旅游服务体系。 “侗寨发展旅游是保护和继承侗族文化最好的方式,我们在传递侗族特色的同时,也在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复习。”肇兴镇政府主任科员陆昌平向来访的记者团介绍说。 肇兴侗寨是鼓楼之乡、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是肇兴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在陆昌平的印象中,“侗文化”不仅是能触发外出务 工者“故土情节”,从而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更拥有让中外游客醉心不已的独特魅力。守住鼓楼、大歌、节日习俗等这些抹不掉的记忆,就是守住自己的特有优 势。 在这里,名为“醉美肇兴”的侗族文艺表演每晚都会举行,清亮纯净宛若天籁的吟唱,让无数游客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2500多年的侗族大歌而沉醉,记住了美丽侗乡独特的人文生态。这个舞台也因此成为众多游客到当地旅游的必选之地。 通过大力推动景区建设,发展以侗族文化为核心资源的乡村旅游,“十二五”期间,肇兴侗寨1464户6333人实现脱贫;2015年实现了减贫摘帽,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旅游+扶贫” 惠及村民“钱袋子” 肇兴文化博物馆馆长陆根茂亲历了肇兴侗寨旅游业从弱至强的变化。“黎平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武器,自2012年起,肇兴就已通过融资、贷款等方式,累计投资4.5亿元建设了45个旅游文化项目。”陆根茂说。 截止2016年6月,黎平县肇兴景区共有住宿企业76家,其中在携程网开展酒店预订等线上业务的有64家,占总数的84%,在去哪儿网的有60家,占总数 的79%,在同程网的有39家,占总数的51%;有餐饮企业26家,在大众点评网站开展线上业务的有6家,占总数的23%。 今年69岁的陆振才就是这次发展机遇的首批受益者。 △陆振才 在肇兴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之前,陆振才一家只能靠一亩地的粮食勉强维持生计,后来,陆陆续续有游客来到肇兴,于是陆振才瞄准了“旅游商机”,先后开办了农家旅馆和民族手工艺店铺。由于生意起步早,经济有了富余,陆振才一家在村寨里最先买了彩电、冰箱和电脑。 如今的黎平正着力打造了以肇兴为龙头的“百里侗寨”侗文化核心景区,以八舟河为纽带的国际康养度假基地,以翘街为核心的历史记忆工程三台全域“发动机”, 并着力构建乡村围绕旅游发展、农业围绕旅游突破、工业围绕旅游转型的新常态,引领“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陆振才说,肇兴不断壮大的旅游市场给了村民在家门 口就能挣钱的机会,如果今后市场还在扩大,他也会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店铺。 培育传承人 打好特色牌 为了坚持民族文化的活态化保护和传承,实现旅游市场可持续性发展,黎平积极开展了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培育出了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丁明焕正在制作工艺品。 绣娘丁明焕就是其中一名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往她制作的工艺品都是绣来自己穿,现在肇兴发展乡村旅游,外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坚定了丁明焕要把肇兴民族文化和技术传给下一代、推向远方的信心。 “以前油盐钱都没有,现在不用到山上干活了,卖旅游商品每个月能收入两万元左右,比过去翻了几倍。”丁明焕指着手里的一副刺绣说:“一个星期就能绣完,能卖到600余元,绣品卖成钱,多亏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门好手艺!” 今年上半年,黎平县共接待游客164.5万人次,同比增长40.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2亿元,同比增长41.39%。

杏鑫内部304724_尹力调研四川旅游商品 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获肯定

       中国网9月27日讯 9月24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尹力省长来到第三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现场,专程到四川旅游商品展区调研。        此次旅游商品展区展示了近年来四川旅游商品发展的成果,有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奖作品和灾后重建、旅游帮扶、彝绣草编等系列旅游商品。这些旅游商品反映了近 年来在郝康理主任用制造业的管理模式和用“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用产品,旅游化的土特产品”理念推动四川旅游商品所取得的成果。        尹省长对四川旅游商品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提升四川商品品质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旅游商品发展要“双轮驱动”,多部门联动,链接创意设计,加工制造,销售三大环节,推动四川旅游商品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

杏鑫登录_宁夏羊肉臊子面 民族文化与美食的融合

用羊肉做浇头的面条比较少,印象较深的是宁夏羊肉臊子面。我在银川解放东街一个菜市场里的小店吃过一碗羊肉臊子面,除了把猪肉换成羊肉外,其它的配 料与岐山臊子面差不多,味道也接近。在这碗羊肉臊子面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与美食的融合。银川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各地汉人迁移至此与穆斯林 混居,宁夏回民的羊肉与陕西汉人的面条在这里结合,催生出这种新的美食,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新疆哈萨克族“纳仁”的浇头很特别,用的是马肉。做法很简单,却充满少数民族的豪迈,就是把马肉煮熟后连汁倒在皮带面上一块吃,真正的大块啃肉,大口吃面!“纳仁”也有用羊肉的,但我觉得既然是哈萨克人的食物,马肉“纳仁”更能体现民族特色。 苏州鳝糊面是江浙一带比较有名的面条,以先炒再焖并勾芡的糊状鳝丝为浇头。20多年前与几个同学穷游至苏州时,身上的钱不够,一天只能吃一碗面。可 就算肚子饿得咕咕叫,那一碗鳝糊面也实在难以下咽。我不喜欢鳝糊面,是因为它太甜了,而我最不爱吃的就是甜肉。照我说呢,别放糖,改用辣椒,做出来绝对是 一流的美食。当然,我估计苏州人会因此鄙视我的。 杭州的片儿川比较清淡,但鲜美可口。片儿川在外观上与雪菜肉丝面很容易混淆,我在杭州觅食时就差点弄错了。后来一位杭州籍的朋友向我指出了它们之间 的区别——雪菜肉丝面是用猪肉与雪里红作浇头,而片儿川的浇头最主要的一味是笋片,再搭配雪菜和肉片来提鲜。您要是跟杭州人说这两种面不就差个笋片区别不 大这类话,人家能跟您急。在杭州人心目中,这完全就是两码事儿,笋片在其中起到的那可是画龙点睛的作用,那能差不多吗?况且了,正宗的片儿川用的不是雪 菜,而是另一种过冬腌菜“倒笃菜”。哦,原来我在杭州吃的那种雪菜片儿川还不正宗啊,看来下次还得再去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倒笃菜”。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广西壮乡借西式狂欢节展示民族文化

图为2016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水上大巡游。 朱柳融 摄   “狂欢”,是广西柳州当下最热的词。10月1日至7日举行的“2016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已连续六天霸屏柳州人的“朋友圈”。   起源于欧洲的狂欢节,2011年被引进柳州。依托该市得天独厚的“百里柳江”生态水资源,一个主打“水文化”的柳州水上狂欢节应运而生。   伴随着铿锵的鼓乐声,数十名游泳爱好者在柳州市区柳江河面上舞起金龙,时而轻快起伏,时而首尾相连,时而昂首摆尾,变换着不同造型。传统绝技“水上舞龙”,拉开了狂欢节水上大巡游的序幕。古老的龙舟、现代的摩托艇等近20个编队,也破浪前行。   作为“水上舞龙”的一员,这是柳州市游泳协会主席林义坤第二次参加水上大巡游。“我们这个队伍平均年龄为60岁,具有民族特色的水上舞龙让中老年人更有参与感。”林义坤表示,为了本次表演,他们从两个月前就开始训练。 图为2016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陆上大巡游。 朱柳融 摄   巡游队伍旁万名观众一边欢呼,一边拍照。柳州市民曹毛毛将这一幕发上朋友圈,配上文字“万人空巷,柳州全城水上狂欢”。曹毛毛坦言:“等着朋友来点赞,也让更多人知道不一样的柳州水上狂欢节。”   “巴西狂欢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柳州水上狂欢节曾借助穿着性感的桑巴舞娘带领民众狂欢。此前的柳州水上狂欢节上,桑巴舞娘一路载歌载舞,冲着围观市民舞动腰肢,让观众最直接感受异国狂欢气氛。   如今,被激活了“狂欢基因”的柳州人,逐渐将传统民族文化搬上柳州水上狂欢节的大舞台,演绎中国式狂欢。   今年的陆上大巡游中,桑巴舞娘已不见踪影。巡游队伍中,穿着苗族盛装的舞者跳起独具少数民族风情的舞蹈,侗族芦笙响彻云霄,数十女子演绎的旗袍 秀等,穿插在蕴含壮族绣球、铜鼓、京剧脸谱等元素大型花车之间,窜起了绵延数公里的队伍。小丑表演、威尼斯面具等西方元素成为点缀。 图为2016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水上大巡游,“水上舞龙”编队。      带着3岁孩子的刘惠清,帮儿子与巡游队伍拍照。“孩子喜欢小丑方阵,我关注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表演。”刘惠清表示,不同的文化,能让不同年龄的观众体验到不同的快乐和魅力。   大巡游只是柳州水上狂欢节的开始,围绕“文化惠民·水上娱乐”的主题,水上极限运动大赛、花式摩托艇大奖赛等专业性极高的赛事,绿色垂钓、百里柳江激情畅游、亲水互动等活动,大多免费或不设门票,让民众七天狂欢不断。   流传于民间千年的壮族山歌,在柳州的“鱼峰歌圩”上演着对唱狂欢。国庆假期间,数以万计民众从四面八方来赶歌圩,山歌手们用最原生态的歌声对歌,回馈观众。   在柳州人的朋友圈,以上狂欢元素都能找到。借助西方狂欢节模式,主打民族文化,最大限度让普通大众参与狂欢。柳州市市长吴炜表示,今年的柳州水上狂欢节,延续经典狂欢项目,突出亲水亲民理念,注重文化内涵提升,致力于为民众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杏鑫测速登陆_挑起彩灯说亮话 新纪元让民族文化情怀落地

 大赢不是赢在起跑线上,一定是赢在对先机的洞察上。提起“新纪元恐龙景观公司”,很多人都会对它超前的企业战略和发展眼光倍感钦佩,但也有人会开玩笑的说:“别的企业都是向前看,但新纪元彩灯却一直后退,甚至回到了1000多年以前”。   深挖民族文化   谈起自贡彩灯,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华夏大地上,自贡彩灯不但荟萃了中国彩灯文化的风采,更是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 称,并且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其彩灯产品遍及全国各地,跨越国门走向世界市场。而追溯自贡彩灯的历史,则要回到1000多年以前。   在古代,自贡地区灯节活动起源于各类祠庙主办的祭祀活动。每逢节日,寺庙便要点红灯,放烟火,吸引善男信女的供奉。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曾留下“一别秦 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诗句。随着彩灯文化的传承,到了清末时期,自贡花灯活动更是盛行,并且彩灯样式繁多,不胜枚举。其中,“漂河灯”、“牛儿 灯”、“孔明灯”、“狮灯”成为了灯会的主角。   及至现代,自贡彩灯文化更是大放异彩。就是在深挖古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彩灯历史进行深入探究后,新纪元彩灯不断推陈出新,将现代工艺与古老的彩灯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新时代彩灯,并将彩灯文化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挑起彩灯不单单凭借力量   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确立彩灯文化传承之初,新纪元彩灯 公司就确立了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并依托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先进的高科技研发手段,成功的推出了各种传统彩灯产品。有题材丰富,精美奇巧的宫灯;有迷离梦 幻,做工考究的纱灯;或是镶金嵌玉,或是饰以彩穗,或是题写诗文——无不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   为了凸显传统氛围,新纪元彩灯还在“舞灯布阵”上下起了功夫。以“龙灯”为例,它分为布衣龙灯、大龙灯、草龙灯、板凳龙灯等不同的“龙”种进行表演, 一般由十二三人组成阵式,有舞龙经的“武阵”、唱念猜字的“文阵”。而对于阵法的研究,新纪元公司还专门请教了各界专家学者进行详尽的论述,并以此为借鉴 制作出了各种精美绝伦的龙灯。   除此之外,公司还曾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出访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等发达国家,进行彩灯文化的交流和品鉴,并参办了“2016英国艺术花灯节”,自贡与曼彻斯特虽然远隔万里,却以彩灯为媒,架起一座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 让自贡彩灯照的更远 随着彩灯文化的不断积淀,在未来的发展中,“新纪元恐龙景观公司”会走得更稳、更快、更远、更洒脱,它将以一种昂扬的姿态高歌猛进,以骄人的业绩继续 书写着传奇。公司将以高端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与社会各界鼎力合作,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新纪元”传承中国彩灯大文化,让民族情怀落地。

杏鑫测试路线_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论坛在务川举行

  中共务川自治县委书记杨游明先生致欢迎辞   人民网务川9月25日讯 9月25日,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攻坚论坛在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举行。来自国家民委、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以及贵州、湖南、湖南、湖北、重庆4省市的代表100多人出席论坛。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彭泽昌在致辞中说,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武陵山片区完全可以下决心走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子,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扶贫攻坚的主力军、对外交流的主渠道,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务川县委书记杨游明在致辞中说,武陵山片区是14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肩负着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双重历史使命,共同面临发展底子薄、贫困程度深的困难,共同拥有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等政策优势。务川愿与武陵山片区的兄弟县携手并进,积极拓展旅游扶贫空间,努力探索旅游扶贫与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武陵山模式”,共同推动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实现跨越发展,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代表们以“发展旅游产业?助推扶贫攻坚”为主题,围绕旅游扶贫与区域合作,构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优化片区旅游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打造武陵山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旅游产品及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 本次论坛共形成了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摘帽与协同发展,是武陵山片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合作深化、旅游扶贫方兴未艾;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摘帽与协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加速旅游通道建设;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摘帽与协同发展,须加大对武陵山片区财政支持力度和金融扶持力度;加大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推介力度;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武陵山片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举办“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攻坚论坛”有助于凝聚片区各方共识,有利于片区协同发展等共识。也称《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论坛务川共识》。 论坛建议,国家层面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协商机制,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强化跟踪检查、强化监督考核,推动片区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武陵山片区“三省一市”应建立专题协调机制、工作磋商机制和信息交流沟通机制,从全局谋划片区旅游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和区域统筹,加强战略设计,划定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制定科学管用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重点打造连接重庆和湖北宜昌的“大三峡”旅游环线,扶持建设一批对脱贫攻坚带动性强的重点景区,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贫困户经展各类乡村旅游业态,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全域旅游和旅游经济“井喷式”增长,助推片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步伐。 论坛呼吁,尽快启动已规划的“涪陵—贵州—柳州”铁路、“遵义—铜仁—吉首”铁路、“遵义—黔江—恩施”铁路以及“贵州务川—重庆彭水”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形成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贵阳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进一步加大旅游交通连线建设,推动片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对接,实现“大交通”与“小交通”的有效连接;加速打通景区与景区、景区与旅游服务区、各交通干线通往重要旅游节点的连接线;由国家层面制定出台财政和金融鼓励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扶贫开发、全景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文化遗产保护等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建立完善的旅游投融资主体和旅游企业融协调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团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取消武陵山片区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深入武陵山片区,总结推广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免费或优惠推介武陵山片区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助推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国家层面研究出台武陵山片区人才扶持政策,支持片区实施差异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增加武陵山边远贫困县以下人才岗位待遇,适当放宽片区人才准入门槛;支持片区旅游智库建设,扶持片区旅游科研单位和规划单位建设,加强旅游科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推动成果运用和转化

杏鑫登录_鄂伦春族:纵马兴安岭

  鄂伦春族生活于中国北部兴安岭。   天性勇敢的鄂伦春人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鹿,狩猎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他们才走出白桦林,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器皿;袍子皮被他们缝制成棉衣棉帽,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桦树搭盖而成的圆锥形房屋,拆盖容易,用以外出狩猎时栖身。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今,鄂伦春人不再大量打猎。但是,鄂伦春族朴素的民族习俗、特有的狩猎文化,依旧熠熠生辉。   鄂伦春人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靴袜,基本都是用兽皮所制。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他们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兽皮服饰文化。   英勇的鄂伦春猎人策马纵横在山林间,他们以狩猎为生,但从不乱捕滥猎,与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为了适应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鄂伦春人发明了一种易建易拆的房子——“斜仁柱”。这种圆锥形的建筑用松木或桦木做支架,外面盖上桦树皮,冬季用兽皮围盖。房内能生篝火,可做饭、照明、取暖。 极目远眺,这片莽莽山林是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斗熊舞是鄂伦春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当鄂伦春人狩猎满载而归后,在篝火堆旁吃肉喝酒,兴之所至就会跳起斗熊舞,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每到传统节日,酒席结束后,鄂伦春人喜欢一家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围在一起唱歌。

杏鑫注册开户_独龙江之畔:镌刻在时光中的记忆

  翻越青山,进入一片70年前还是原始社会的神奇秘境。转过山头,邂逅文面女,看到了她们脸上的“蝴蝶”,铭刻着的是疼痛、风霜、信念和时光。 跨过清流,掬捧一泓泉水,在哗哗流淌中时间长河里,承载了独龙江千年的历史记忆。璀璨夜空,银河横跨天际,繁星与万家的灯火遥相辉映。 清晨的袅袅炊烟,鸡舍里悠闲的家禽,犬吠与来自山间的天籁,仿佛这是一首歌唱世外桃源的欢歌。 置身独龙江的山河,穿过寂静的清风,远处是一望无垠的天空以及隐于渺渺烟云中的青峰;近处,是扶摇直上的的鸟儿和直立挺拔的大树。这些景色在水的滋养下愈发的秀丽,而水在美景的映衬下愈发的清澈、纯洁。 梦幻独龙江,以神秘的姿态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 时逢怒江贡山60周年县庆,与独龙族“文面女”不期而遇,如今,她们已成为独龙江地区最具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之一。在县庆结束之余,大多数记者都准备返程的时候,我毅然决定留在独龙江,深入文面女居住的村寨。走进青山环抱中的小寨迪政当村熊当小组,“熊当”是独龙语,意为“我喜欢的地方”。我们拜访了文面女李文斯(独龙语汉译名),70岁左右的她刚从地里干农活回来,看到我们,笑着把我们迎进家里。热情的倒上漆油茶,把平时家里煮熟的土豆、鸡蛋、还有自家栽种的水果都端上来招待我们。在热情的招待中,我们很快便打开了话匣子。 文面女:纹在脸上的时光 朝阳从山顶缓缓升起,射出一缕缕光线。被晨雾打湿了的嫩草,花瓣上还留着昨夜的凝露。遥望雾纱飘逸的青山,心笙摇曳在独龙族的神话传说里,山风轻拂,思绪在独龙江的原野上漫过。勤劳的独龙族用双手织就彩虹般的生活,就像源源流动的独龙江水一般把祝福遥遥相传。走进独龙江,记忆一头担着温馨,一头担着神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独龙族妇女有文面的习俗。文面习俗独龙语称“巴嘟用”。文面前,先找野生的非常锋利的棘刺数根,独龙语称这种刺为“才干巴后”,再用竹碗盛着锅烟灰水浇的“墨汁”。刺纹者一手持刺针,一手拿着拍针棍,荆棘针上边粘墨汁边在脸上打花纹。等打完花纹,脸部臃肿,疼痛难忍。经过几天后,伤口渐渐愈合,墨汁入皮层呈现黑蓝色,便成了永远洗不掉的面纹。 迪政当村熊当小组李文斯告诉我,她上过一年级,但那时由于家里贫穷,一年级后便回家务农,她13岁开始文面,在文面之后,面部要肿胀三天,问及是什么原因纹面时,她笑说那是以前的风俗,女孩子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关于文面有好多种说法,据说文面之后,她告诉我们,防止被掠为奴隶这样的说法之前是有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文面之后老了不显皱纹。当我问她,是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要文面呢?她笑着说,这不一定,也有不文面的,但是特别少,这跟父母有关,有的到了年龄(十三岁左右)大人就开始督促文面。因为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文面,那是传统的习俗,所以文面之后给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太多的变化。她24岁结婚,家里共有5口人,家里经济来源主要是种植玉米和草药。依托独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草药品种丰富,他们时不时会到山上采集草药,主要有重楼、三七、葛根等,采集回来之后把一部分留种,一部分带到集市上卖。说起现在的生活,李文斯特别满意,政府给他们建了房子而且村子规划也特别好。在火塘旁边还摆放着电磁炉,从老到新,这也是见证独龙族生活变化的重要考证。 据了解,熊当小组目前仅有5位文面女,而和李文斯同村居住不到百米之处,我们拜访了77岁的文面女待求(独龙语汉译名),恰逢学生放假,她刚从独龙江乡把自己的孙女接回家,见到我们的到来,她客气的找来了杯子,给我们倒茶。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她告诉我们,他的儿子进山了,帮驴友们挑行李,就是所谓的“挑夫”,说起文面,她颇有感触,她18岁纹面,1958年地震的时候,她跑出来了,因为当过村里的干部,工作繁忙,所以,直到40岁她才结婚。两年前,政府建了房子以后,她到了熊当小组,每年的3月到6月她要到回到以前的居所,距离熊当四个小时山路的木当采集草药,那里有丰富的草药资源,那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她说,木当还有一位很老的文面女,将近一百多岁了。听到这,我本想着去拜访,可山路遥远,便放弃了。 不灭的火塘 生生的希望 独龙族第一代民居为屋顶是茅草,屋身结构是圆木或竹篾。第二代民居屋顶是铁皮和石棉瓦,屋身多为木板,第三代就是现目前的砖木结构,水泥钢筋房。 木垒房有两种:一是圆柱木料直接垒起而成楼的,二是房子的四壁用木板垒围成楼的。独龙族房子呈长方形,房顶盖以茅草,有的用砍刀斧子劈开薄木板为“瓦”,屋内铺木板居之。地板离地约有一米高,下以石头或木柱支起,屋内按照需要设有一两个火塘,火塘上挂有竹根编织的长方形“海木机”即竹架子,用来烘烤食物或湿柴。环顾四周,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火塘了。家家户户房顶冒出的青烟,是堂屋里不灭的火塘,那也是独龙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木质的小板凳,让更亲近火塘,渴了随手便可端起煨在旁边的漆油茶。在独龙江,火塘除了温暖、热情、幸福、更是人精神世界的构建,从铁三角到竹制烤架,思绪随着青烟上升,那是一场与生活的对话。在柴米油盐的情愫里,撑起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我们围坐在火塘边,新添的柴卖力地燃烧着,热情的心诚如热情的火塘,话匣子也打开了。独龙江的故事,也是从火塘边开始的。关于独龙族的取火神话,在青烟迷雾中黑白了的画面仿佛回到亘古时代。传说,洪水滔天后,大地上只剩下兄妹俩。他俩没有火,吃肉时,哥哥朋生着吃,妹妹婻不敢食生肉,用太阳光烤着吃。有一天,见一只大苍蝇突然飞到他俩面前,用前脚和后脚一上一下,不停地相磨,磨着磨着,突然磨出火烟来。妹妹乐得“扑哧”地笑出声来,结果火烟被吹灭了。那只神蝇再次磨脚,又磨出火烟来,兄妹俩谨慎地把火种保留了下来,从此,人间才有火石,这就是火石取火的由来,从此后,人们就模仿神蝇用两块石头相碰撞而取火,独龙族称这种取火工具为“掐玛”用来取火的石头称为“掐玛龙”。 从溜索到彩虹桥 天堑变通途 穿行于高黎贡山密林深处的独龙江公路,蜿蜒曲折,如一条墨色玉带缠绕于山箐林涧。冬日的阳光播撒在清澈的独龙江上,翠绿的江水熠熠生辉给宁静祥和的独龙江增添了灵动的魅力,眼前的美让人不愿提及过去那段令人辛酸的苦难岁月。 竹溜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独龙族的过江交通工具,人们用溜板作为工具沿溜索脚蹬手拉慢慢溜滑而过。渡江时,溜板系于竹绳,再把身体系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钢索的引进,这种极原始简单的交通工具有了改进。 木桥也是独龙族的渡江工具。独龙江地区山多水多,大大小小的支流众横交叉,为了方便来往,独龙族在河流上都架有木桥。有的地方用木板,而有的地方则只用一根粗大木料。 吊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交通工具。吊桥有两种,一种称“投巴尔”,即以两根钢索平拉河的两岸,系牢与木桩上,然后用铁丝或藤篾编织成网状系于两边的钢索上,其上垫着宽20厘米左右的木板。也有“飞桥”之称。另一种成钢丝吊桥,其设施的建设和“投巴尔”相同,比较稳固而不会摇晃,其上马帮可以通行,平拉于两岸的钢索用水泥混泥土固定。这是独龙江地区唯一较先进的交通工具。 在独龙江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独龙族有一把通向山外的天梯,由于老鼠与人争食咬断天梯,独龙族便与世隔绝。于是,通往山外的路,成为独龙族千年的期盼;走出大山谋求发展,成为独龙族群众梦寐以求的夙愿。 传说代代相传,而路,也在许多独龙族同胞心里埋下了深深的烙印。解放前的独龙族行路靠砍刀开路、攀藤附葛而行,过江靠溜索、竹筏、猪槽船等简易工具。 直到1965年,在政府和驻军部队的帮助下,穿越原始森林,翻越海拔3842米的南磨王山丫口,修建了全长65公里的人马驿道。正是这条驿道,为独龙江打开了一扇门,独龙族第一次与外界建立起了联系。 15年来,独龙江公路助推着独龙族奋力追赶的步伐,却因每年大雪封山阻路半年之久而日渐“乏力”。“决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总投资10.8亿元的“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用3至5年使独龙江乡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整个独龙江帮扶项目的独龙江公路改建项目中的关键工程——总投资为6.1亿元,全长6.68公里的高黎贡山隧道工程全面开建;2014年4月10日,随着隧道内传出的最后一声轰鸣,独龙江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彻底结束。隧道的贯通,让独龙族通向山外的路不再艰难崎岖,让冬季的高黎贡山不再是“生命禁区”。 现目前修建的三座“彩虹桥”已完工并完成外观装饰工程。分别是:独龙江乡肖旺当永久性桥梁,桥梁全长95米,桥梁全宽8米;独龙江乡拉王夺通村桥,桥梁全长66米,桥面净宽6.5米;独龙江乡迪郎永久性桥梁,全长126.2米,全宽8.5米。 而第八条进藏公路丙察察的修建,也给独龙江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加强马库通道建设与西藏察隅,迪庆的梅里雪山合成一个环行旅游线路,汇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让美丽的独龙江公路四通八达,独龙江的未来之路也会越来越宽。

杏鑫注册网站_被一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品牌——傣剧(图)

傣剧传承人金保剧照   国际在线报道: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人民用自己的天分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重要品牌——傣剧。2006年5月20日,傣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剧从产生到现在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以前,傣族人民喜欢看皮影戏,之后大家发现,如果让人亲自在舞台上表演会更加吸引观众,傣剧就这样诞生了。   云南省傣剧代表性传承人金保与傣剧结缘在1967年,那时他只有六、七岁。当时每个村寨逢年过节时都有傣剧的表演。对放牛孩金保来说,看傣剧是最高兴的事情。谈到后来如何进入了歌舞团,他说道:“我知道当时歌舞团来招演员,但是我当时初中没有毕业就在家务农,所以没有那个胆量去考试。结果有一天,我的一个小伙伴结婚,我过去陪他接新娘,正好在田坝里面碰见招傣剧演员的两个老师,他们就问我会不会唱歌,我就唱了两首歌。结果,五天之后,老师真的来找我入团了。”   金保17岁进入歌舞团,因为入团时间晚,从小没有练过功,起步迟,所以别人练一堂功,他就练两堂功。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仅用了六年,他就担任了演员队的副队长,又过了八年当上了队长,又过了十六年成为了团长。他主演的《娥并与桑洛》、《海罕》和《南西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傣剧剧目。   《娥并与桑洛》讲诉了桑洛因不满母亲包办婚姻而离开家庭,在外地认识了娥并,两人真心相爱,过着美满生活的故事。桑洛回家请求母亲答应他娶娥并为妻,但母亲拒绝了桑洛的请求。后来娥并含冤而死,桑洛悲愤殉情,最后两人化作双星彼此守望。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在鞭挞以桑母为代表的封建门阀制度对傣族男女青年迫害的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善良愿望,反映出傣族人民追求幸福光明的夙愿。   另一部金保经常出演的剧目《海罕》讲述的是邻邦国家互相争夺国土时发生的故事。主角海罕声音嘹亮,大家一听见海罕的歌声,都会把手里的农活放下。海罕一唱歌,大家都会听他的号召。当海罕在战场上唱歌时,敌人的武器就变得很沉,弓箭也射不出去了。最后,海罕虽被枫王砍下头颅,身首异处,但仍在竹笼里放声高歌,号召人民“要采集鲜花,要赶走豺狼”,反映出傣族人民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坚韧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谈到这么多年,为什么坚持为傣剧奉献时,金保说:“因为傣剧是我们傣族的重要文化品牌,傣族人民老少都爱看傣剧,所以我就想成为一名傣剧演员。傣剧与其他剧种的区别就是用本民族语言、唱腔、舞蹈、服饰、舞美来演绎本民族的故事,傣剧的这一民族特色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傣剧植根于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沃土中,深得傣族群众的喜爱,被一代代地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至今,长盛不衰。以前,没有专门的地方可以学习傣剧,大多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现在,在云南省德宏州的盈江旧城小学里,就开设了傣剧班,学生们在课上学习傣剧相关知识。学习从娃娃抓起,傣剧后继有人了。

杏鑫4注册登录网_梦想从历史走来 穿越千年之美

2016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推出大型直播系列报道《江山多娇》,央视记者登上名山之巅,探寻大川之源,深入大海之中,拍摄山河壮美的中国,记录走向复兴的中国,展示绿色发展的中国,抒发筑梦路上的爱国情怀。 从古到今,我们的文明从来未曾中断,不论是古老的运河、长城,还是如今一座座跨越天险的大桥、一年一千万人的脱贫伟业,承载的是民族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跨越千年并迈向未来的中国梦。 △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的开凿始于隋朝,到元朝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从北京到杭州,全长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虽已沐浴千年风雨,但这条连接我国南北的生命之河,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滋养呵护两岸的人民。现在杭州人吃的粮食,用的建材,烧的煤炭,80%还是来自于运河。 △修建于公元前214年的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东面的海洋河和西面的大溶江相连,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转而挥兵南下,受困于兵饷粮草的转运,三年而不能进,于是开凿了这条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运河。现在,灵渠已经被国家 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灵渠上空的金戈铁马,如今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两千多年过去了,古老的灵渠依旧横亘在这里,滋养着这里的土地, 养育着这里的人民。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与我们熟知的水利工程不一样,坎儿井是建在地下的,也被称作“地下运河”。在吐鲁番,这样的坎儿井有1110多座,总长度超过了5000公里。 吐鲁番地区是极其干旱的地方,然而在这个酷热少雨的地方却有着丰富的雪山融水,当地的居民巧妙地利用了水从山中来、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创造出了这一 灌溉工程。“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雪山融水躲过了烈日的蒸烤和风沙的纠缠,从地下源源不断地流进村庄,流进田野,成就了驰名天下的吐鲁番葡 萄。 △北京八达岭长城以其工程浩大、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建筑工程之一。当年的军事工程,今天看来更像是与大自然巧妙融合、浑然天成的建筑奇观。 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在这里得以完整诠释。不论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屹立在世界之林。不论遭受多少苦难,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未间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绝不仅仅是指攀登者,建造者岂不是更值得敬佩的好汉? 下面,请您将手机横置▼ △这一段长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最高处可达3米多。它由芨芨草、沙砾、黄土逐层夯筑而成,这样夯筑的土墙不惧风雨,千年不倒。绵延曲折的 长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宛如一道屏障,保护着丝绸之路。可以说正是因为修建了长城,才有了稳定、安全,才有了人烟、城郭,才有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汉唐的兴 盛。 如今,距离古长城100米的地方,与古丝绸之路并行就是连霍高速公路,从千里之外的江苏连云港一直连接到新疆的霍尔果斯,走出国门,一个新的丝绸之 路经济带已然兴起。这短短的100米,却是一个千年的跨越。当年的丝绸之路依靠昼夜不息的驼铃声,连接了中国和世界,连接了东方与西方。如今高铁,高速公 路,用一种更为快捷的方式,带领我们走向世界。 灿烂文明 梦想不止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延续不断的文明,共同的梦想让我们不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美好的家园。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辉煌,而这样的追求从未停止,新的梦想也在不断实现。 ▲港珠澳大桥总体效果图。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是一项把香港、珠海、澳门完全连接起来的宏伟工程,人称“超级工程”。 ▲北盘江大桥。杭瑞高速公路毕节至都格段北盘江大桥,坐落于云南宣威与贵州水城交界处,横跨云贵两省,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达到 吓人的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成为世界第一高桥。2016年09月10日,北盘江大桥实现合龙,毕都高速公路全线预计2016年底可建成通车。 我们的先人们面对一个个高山峡谷,只能感叹“难于上青天”,跨越天堑只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正是有这样的梦想,经过一代代努力,才有了今天天堑变通途的美丽景象,古人没有实现的梦想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现实。 我们的生活会因梦想的实现而改变,变得美好。这改变不仅仅是桥,还有路。目前我国的高铁里程、高速里程都已经是世界第一。每年通过公路、铁路运送旅客的数量超过30亿人次,这几乎相当于运送这个星球上一半的人。 悠久而宁静 智慧与时尚 乌镇,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有着千年的历史,悠长的小巷,简约的民居,古朴的石桥,桥下是脉脉流水,生活在这里感觉时间都是慢条斯理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远离喧嚣的小镇,因为互联网,这里的生活却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里的餐厅你只需要刷一下二维码,不仅可以点菜,手机还会根据你过往的点菜习惯和身体状况为你推荐适合你的菜品搭配。 最具江南特色的蓝印花布,它的染制工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如今蓝印花布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样的老手艺,也和新潮的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布店里从收钱到查账,都能在手机上完成。60多岁的店主人说:互联网这玩意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在乌镇,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所有的衣食住行。人类用智慧加速了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互联网也用智能和便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深山到新区 脱贫奔小康 秦巴山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全镇共有人一万八千多人过去就住在大山深处,山高沟深,交通不便,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摆脱贫困的第一步就是搬出大山。 下面,请您将手机横置▼ 上面这些整齐的楼房就是2011年开始建设的丹水社区,这个社区住了2358户移民,共九千多人。搬得出,稳得住,才能脱贫致富。 从10月1日开始,小区的很多人家都挂起了国旗,自从搬到这里,每年的重大节日挂国旗,就成了这里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共有6.6亿人告别了贫困,这是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就。 目前,我国还有五千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他们将全部告别贫困,奔向小康。 探浩瀚宇宙铸航天强国 上海市崇明区奚家港是上海市最大的渔业村,今年59岁的杨胜利,祖辈几代都是船老大。16岁,老杨第一次出海就遇到了大风浪,差点回不来。从那时起,老杨就有一个心愿,出海能有个可靠的保障。 此后的43年,老杨多次因为风高浪大迷失方向,屡遭险情。现在老杨终于可以实现多年的夙愿,不再为出海担心了,北斗卫星系统实现了老杨的梦想,北斗卫星不仅能定位,还具有主动寻找的功能。老杨常说,远在太空的北斗卫星,已经成了护佑他乘风破浪、避开险情的秘密武器。 北斗卫星的发展正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1970年,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从此浩瀚的宇宙中有了中国人的声音。2003年,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自此太空中有了中国人的身影。2016年9月15号,随着“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进入了最后一 个阶段,太空中将有我们自己的家园。 长征、神舟、天宫、嫦娥,每一次的点火发射,都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每一颗在太空中飞行的卫星,都是我们探索宇宙的眼眸。          10月1日至10月6日,我们通过《江山多娇》一起领略了祖国秀美的河山、辽阔的海洋、色彩斑斓的大地,美丽的祖国让我们自豪;五千年从未中断的灿烂文明,让我们油然而生的是骄傲!我们应当不辜负这壮丽的山河,珍惜这美好的时代,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