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节日作为历史的范畴,其内容总是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一些节日内容发生变化和新节日的产生。每个民族的节日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内容逐步消失,而一些新的内容则充实到了节日中来。例如布依族过春节,直到20世纪50年代,敲击铜鼓都还是一项重要内容,后来,这项内容就逐渐没有了,而一些现代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等,则成了一些地区的春节节日活动内容之一。又如,布依族向来有在山清水秀的河边上过节对歌的习惯,如果哪个地方有座小桥,他们便把在此开展的活动叫做“赶桥”,如赶杉树桥、赶盘江桥等。1979年,惠水县人民政府帮助涟江两岸群众修建了董朗大桥,于是董朗附近的布依族兴起了六月六赶董朗桥的活动。 另外,一些新的民族节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例如天柱渡马地方的七月二十坪,原来虽有活动,但时断时续。1950年,渡马建立了乡人民政府。建乡政府那天适为7月20日,为纪念这有意义的日子,当地侗族、苗族和汉族等群众每逢7月20日这天,自动来此集会联欢,对唱山歌,形成有数万人参加的七月二十坪歌节。贵州木佬人1993年6月15日被认定为仫佬族,从那以后,这部分仫佬族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节日,届时举行纪念活动。 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都竭力制止少数民族节日集会,迫使许多芦笙会、跳花节停止活动或辗转迁移。凯里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始于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是苗族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一处芦笙堂,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被官府取缔。苗族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愤怒刻碑勒石,严正声明:“窃维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正当娱乐。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循序渐举,以资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婚配佳期,其意义之大良有也!”由于苗族群众的坚决斗争,甘囊香芦笙堂终于在1942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团结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风俗习惯,为各族群众欢度传统节日提供条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各地民族节日活动普遍恢复。有的地方,宣传文化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还拨款修整跳花坡、芦笙堂、赛马坪等节日活动场地,民族文化活动空前活跃。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贵州高原上的民族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贵州高原上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它们与民族节日活动密不可分。例如黄平飞云崖和凯里香炉山,既是遐迩闻名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又分别是苗族四月八集会和六月九爬香炉山的活动地点。在贵州有许多这样的情形,一处庙宇,一片山林,一口岩洞,一座小桥,由于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往往有跳场、踩山、跳洞、赶桥这类的民族节日活动在这些地方展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名胜古迹为民族节日提供活动场所,而节日活动又为古迹增加光彩,两者相得益彰。
日期 : 2020 › 07 › 23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人和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回族的清真寺,犹如美丽的瑰宝,遍布于祖国东西南北,受到人们的重视。 回族的先民由于分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定居以后,因地理环境和建筑材料有别,以及受中阿文化的影响,其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式样丰富多彩。从建筑艺术风格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阿拉伯式风格;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风格的建筑,都直接影响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建筑艺术风格,足以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自唐、宋至元初六七百年间,我国回族修建的清真寺,基本上都保持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修复和重建的清真寺,大多也都采用了阿拉伯式建筑艺术风格。大殿顶脊多为半圆拱形,邦克楼为尖塔式。其内外装饰更富有阿拉伯特色。 以怀念穆罕默德圣人取名的广州怀圣寺(俗称光塔寺),由光塔和寺院两大部分组成,其造型特别优美,尤其是该寺光塔高达36米,塔表为圆形灰饰,远望如光洁的银笔,别致壮观,直上苍穹。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建造的泉州圣友寺,采用了中世纪阿拉伯普遍流行的建筑式样,礼拜殿四壁为花岗石所砌,东西正门为尖拱形,西墙左右还有六个小壁龛,嵌有阿文石刻《古兰经》警句。据记载,该寺原来大门也由花岗石砌筑,尖拱形门楣,门楼顶部有宣礼尖塔,明万历年间破坏于地震。 在西北地区,这种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也有不少。如银川南关清真寺、兰州西关清真寺和新疆的一些清真寺等。这些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其共同特点为:都有高耸的尖塔,半圆形拱门,有绿色圆形拱顶,顶上有一弯象征伊斯兰教特征的新月直冲蓝天,周围有若干小穹顶环抱。寺内墙壁、窗棂、屋檐相连。大殿内的“敏白尔”(讲台)、“米拉哈布”(凹壁)都富有精美的工艺造型。新疆地区的清真寺在石膏雕花艺术、天花板的装饰及木柱头、木柱脚的雕饰和边饰壁画上,都表现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
(l)苗族。苗族认为孕妇不能看死人,不能摸尸体,不能参加埋葬。 外婆不能给自己女儿接生。外婆、舅妈以及出嫁了的姑妈不能进产房,据说进了会影响产妇“来奶”。 生孩子的人家,三天内拒绝外人入门。为防止外人进入,主人家用芭茅结一草标,置于门口醒目处。 孩子脐带要收藏好,不能乱扔。 新生婴儿不能向火塘撒尿,不能用热灰盖尿,不能用热水洗尿布,不能拿吃奶孩子的碗筷给大人用。洗婴儿碗筷的水不能喂牛,只能喂猪。 (2)布依族。布依族产妇不能固娘家生孩子,男人不准进产房。 婴儿未满月,产妇不准吃黏米饭、蔬菜和其他生冷食品。 婴儿未满月,产妇不准从堂屋神龛前走过,不能经过老人面前,不能打骂孩子,不能摸冷水。 (3)侗族。侗族产妇坐月子期间,不管天晴下雨,出门必须打伞或戴笠,以免冲撞天光。 产妇从怀孕到孩子满月前,房屋前后严禁装拆挖补。 孩子出生后忌踩生,尤其是妇女(为禁止生人人户,侗族南部方言区在门上挂草标示意,生男孩者挂一枚辣椒,生女孩者挂十字形草标加蛋壳)。而孩子的父亲也不能进他人屋,甚至连别人房檐下都不能走过。 (4)彝族。彝族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否则将来也遇上同样的灾难。 妇女怀孕后不吃雌性家畜的肉,不吃兔子,不吃鸭、鱼、猪尾巴等。 妇女忌送自己的首饰、衣服给别人,否则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水族婚仪较有特点的地区是都匀市王司一带和榕江计划乡一带。在王司一带的水族中,新娘是午时到达新郎家。此时新郎家门旁置一簸箕,内放一个红蛋,用以表示子孙发达;一面小镜子,用以隔开人影,不让怀孕的人看见;一盏油灯,用以照亮家门,引新娘进家;一坛水,坛里盛有两条鲜活鲤鱼,表示鱼水合欢,夫妻和睦。簸箕旁还置一盆水,意为给新娘洗尘。新娘来到新郎家时,爆竹齐鸣,家里的人全部站出屋外观看,不能留在屋里。新娘由伴娘陪着进家,一直走到里屋,然后吃饭、洗脚,之后即坐在屋里不见人。 新娘进家后,寨上一些上年纪的妇女即拥至抬嫁妆的架子前,在陪嫁的被子里摸红蛋。谁摸到红蛋,就表明谁的福气好。红蛋一般给自己的小孩吃,称为“吃喜蛋”。男方家这天先接待送亲的人,与她们喝酒对歌。 到第二天午后,才设正席大宴宾客,这时送亲的人要经过拦门才能入席。席上,由男方家的客人陪他们喝酒对歌。当双方唱到《钥匙歌》,并履行了交钥匙仪式,主家才以糯米饭和红蛋馈赠新娘家送亲的,尔后新娘与送亲人一道返回娘家,婚仪即告完成。 榕江县计划乡一带的水族,新娘抵达门口时,新郎家人全部到门外夹道迎接,用竹篾或其他东西三根做成一拱比一拱高的三个弧形,紧插门隙里,以示阻拦,新娘须用手或脚将阻拦物弄掉,表示是自愿进门的。 如若新娘迟疑不肯动手,女方同来的伴娘上前劝说,使其自己动手撤去阻拦物进门,其他任何人不能代替,如果谁代替了,就被认为是干预他人的婚姻。新娘进门后,鞭炮齐鸣,双方客人即洗脸洗脚,然后入席。 这里的水族习惯是用长木板搭成长形桌,男女分别就座,相互敬酒,喝交杯酒。女方客人住一宿后,第二天漫谈、唱歌,第三天早饭后离去。新郎送新娘回门,男方须找一男一女伴随同往,新郎须带一只猪腿和数斤肉、酒、糖、糯米饭等物作礼物,住一宿后,新郎新娘同回夫家同居。
苗族认为孕妇不能看死人,不能摸尸体,不能参加埋葬。 外婆不能给自己女儿接生。外婆、舅妈以及出嫁了的姑妈不能进产房,据说进了会影响产妇“来奶”。 生孩子的人家,三天内拒绝外人入门。为防止外人进入,主人家用芭茅结一草标,置于门口醒目处。 孩子脐带要收藏好,不能乱扔。 新生婴儿不能向火塘撒尿,不能用热灰盖尿,不能用热水洗尿布,不能拿吃奶孩子的碗筷给大人用。洗婴儿碗筷的水不能喂牛,只能喂猪。 专门给产妇做的饭菜,产妇吃不完不能拿给长辈吃,只能给晚辈或平辈吃。 产妇坐月期闻,不得随意出入大门和进别人家。洗用水忌倒在别人家门口,违者须向别人挂红赔礼。 产妇坐月,要专用一小板凳,此凳别人不能坐,她自己也不能坐别的凳子。 产妇坐月,要专用一小板凳,此凳别人不能坐,她自己也不能坐别的凳子。 外婆来看初生婴儿不能说夸奖之词,只能讲些难听的话,否则,对孩子不利。外婆吃罢满月酒回去时,要与孩子祖母吐着口水互相谩骂:“呸!稀罕你这个臭老太婆来我家,你给我滚!…呸!哪个喜欢看你家那个脏娃娃、丑八怪!”认为这样,鬼便不来纠缠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小孩子换下的牙不能随便扔,只能扔床底下,扔时要说:“老鼠子,我与你换牙,坏牙拿给你,好牙拿给我。” 孩子剃下来的头发要放在干净或僻静处,不能用脚踩,否则对孩子不利。 孩子不能坐扫帚,坐了恐有鬼跟。不能关堂屋大门,关了,孩子不来,影响添口。
天柱县一带的侗族,新娘到男家门口时,先请道土为新娘驱邪,然后在爆竹声中送新娘进屋。进屋时,这里是请一个有男孩(越多越好)的中老年妇女作引娘,新娘在她的引领下进入洞房。 这引娘一到洞房,即动手铺床悬帐,向新床四方撒米粒和茶叶,祝贺新娘以后生五男二女。新娘等她说完做完之后,才在床沿上坐下。 在镇远报京一带的侗族,新娘到来之前,男方家先把火坑里的火,严严实实地盖起来,以免以后见面就动火争吵。 新娘来了,男方即把大门敞开,从家族中挑选一位姑娘来门口迎接,其他人都暂躲起来。新娘和送亲来的妇女被迎进堂屋后,即有一对叔、伯母来踩(新人)脚,侗语称“敦买”。踩脚人进屋时,左肩挑一担食品,一头为装糯米酒的鼎罐,一头为篮子装的糯米饭和一只完整的熟鸭。她们一进屋即生火煮油茶,按当地习惯,两位妇女踩脚时煮的油茶忌用剩饭,俗称:“隔夜的剩饭捏不成团。” 吃罢油茶,接着是摆酒席,酒席上的服务,仍由两个踩脚人担当,直至席散为止。新娘在男家举行婚仪期间,始终有一姑娘陪着。她与新娘同吃、同行、同睡,形影不离。新娘去挑水,她也陪着去舀水。 按祖传规矩,新娘挑的水,两只桶加起来的瓢数一定是单数,所以陪娘舀水时,一定要边舀边数。经过九天九夜,婚仪结束,陪娘的任务才算完成。 而侗族南部方言区的婚仪就整体而言都比较简单,只有黎平县的新洞和岩洞一带,接新娘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男方家请一位有男有女的中年妇女和两个未出嫁的姑娘.用新背带到新娘家把新娘用的被褥背回来,以象征来年有娃娃背。被褥背到新郎家以后,要请一位年逾古稀和儿孙满堂的老奶奶来铺床。床铺好后,她得先在新床的两头各躺一下,并边躺边念:“祝你俩像我一样,儿孙满堂,百年偕老哟!”接着,又找一位条件与老奶奶相同的老公公到新房来,摆桌子和三张新板凳,然后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指定各人应就座在哪个方位,以防相克,求吉避凶。另将一张长凳放在火堂边,摆上三个碗,一个装糯米饭,一个装三片肉,一个装三片煮熟的整叶青菜,俗称“长命菜”,以示永不分离,百年偕老。一切准备就绪,单等太阳落坡时分,男方家才再派一有儿有女的中年妇女去接新娘。 新娘在两个女伴的陪送下,走到男方家门口,接亲婆高喊:“回避!”除新郎外,男方家人全部从后门退出。接亲婆把新娘引进火堂边,互相不能说话,只按指定的方位在凳子上坐下,待每人吃罢碗里的糯米饭、肉片、菜叶之后,方可交谈。这时家里的人才能返回屋里。这天晚上,新娘的表哥表弟到新郎家来闹新房,直到深夜方散。 回去时,新郎将一个猪头、一坛米酒、一箩糯米送给他们去打平伙,但他们不拿回家,只送到新娘娘家去保存着,等第二天新娘回门,他们再拿着琵琶到表妹家去,让新郎把这些猪头、糯米、米酒拿出来,共进晚宴,然后双方对歌,通宵达旦。
台江县苗族的婚仪程序是:新娘到男方家后,先用左脚跨进屋,后面的送亲人才跟着鱼贯而人。进屋后,新娘由新郎的妹妹领至东屋角,面东而坐,等候新郎家举行结婚仪式。 这时新郎家堂屋正中摆着一张长条桌,上放有一碗,里面盛着三条熟鱼,还有捏成坨的糯米饭,煮熟了的猪头、猪心、猪脚爪和猪尾巴,以及三碗酒。新郎家长面对供物就坐。一长者先向地倒一点酒,又掐供物少许扔于地上,以示祭祖。嘴里同时说着吉利语:“今天是吉祥的日子,喜气的时辰,满屋宾主,无比高兴,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偕老,相亲相爱,养女美像花朵,生儿多如浮萍。” 祝毕,端酒一杯献给新娘,并掐少许供品送到新娘嘴边。新娘不用手接,只用嘴挨一挨,即由送亲的嫂嫂代吃代喝。仪式结束,新郎家的房族亲友纷纷向新娘敬献礼物和喜酒,这些礼物、喜酒仍由送亲的嫂嫂代收、代喝。新娘只是在旁含笑致谢。 献礼之后,新娘被引去挑喜水或象征性地干些家务劳动。新娘挑喜水时,是由新郎的妹妹代舀水,一般舀三瓢:一瓢表示舀吉祥,二瓢表示舀富贵,三瓢表示舀子孙。新娘象征性地干家务劳动,主要是拿扫帚在地上扫几下,或者是到碓房去舂米等。礼仪结束,新娘便入新房休息,以后便是新郎家设宴招待送亲者和自己的亲朋好友。 也有的苗族婚仪也有这些内容,只是举行的过程不一样。如新娘进屋时,先用左脚跨过事先放在门边的火包,然后右脚跨入门槛进屋。待新娘在堂屋中间与伴女坐定,新郎的(叔)妈便来给新娘佩戴特制的银手镯。新娘腼腆地推诿不戴,妇女们强拉硬拽,要她戴上。戴好手镯,就叫新娘去掐事先摆在桌上的鲤鱼祭祖。 此时,老婆婆们唱起歌来:“姑娘啊!伸手掐鱼吧!掐鱼背脊梁,掐祭老祖神,祖神好保佑……上山同劳动,回家共火塘,发白又转青,牙缺又转长……”新娘听唱,羞答答不好再去掐鱼背,转而去掐鱼嘴巴。 妇女们见状,狂欢地唱道:“姑娘心灵巧,掐鱼掐得好,不伤鱼脊背,不坏鱼肝脑,活路做得熟,养育儿女俏!”唱罢,把鱼和糯米饭硬塞给新娘吃,然后由一嫂子携手,与伴女一同步人新房。
彝族迎送亲时,伴随有一系列的仪式。例如当接亲人来到姑娘家门前,一群姑娘已用竹子或木条搭起三道门,名为“金门”、“银门”、“铜门”。门前放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杯酒和一杯水。 在这里,接亲人要接受姑娘们的歌考,答不上者不准进门,还要用杯中的水淋。答对了请吃桌上的酒。通过三道门之后,接亲队伍带着礼物,即半个猪头、花油、猪肝、猪肺、猪肘、盐、一瓶酒(用于祭奠女方祖先)、一坛酒(供撮嘎老人和女方家客人唱《酒礼歌》时用)、一张绣花头巾(新娘出门时盖头用)、一件衣料(给岳母穿的)等,在媒人的引领下,到撮嘎老人面前一一点交,点交时还要唱《交礼歌》。 晚上,女方家开始安排劝新娘出嫁的活动:堂屋中间摆一张桌子,桌上放几杯酒和一升包谷,有的还放一墩豆腐,包谷上点一盏灯,用三支筷子撑着透明的猪麻花油罩。新娘的姑妈等女长辈坐在上边,嫂嫂坐在下边。左边摆一床草垫子,新娘坐在上边,接亲的人们站在右边。新娘的姑妈先唱一首歌,内容主要是讲耕作、收获、做饭。 嫂嫂和新娘各唱三首歌,主要是劝新娘吃晚饭(彝族新娘出嫁时有拒绝吃饭的表现),然后姑妈及其他女长辈手甩帕子走在前,新娘的哥哥(亲堂均可)背着新娘走在中间,其他人(接亲人除外)走在后面,一齐绕桌子走三转,边走边唱,之后走出大门经过另搭的三道门(用长条一根两端插入地中)到唱阿买凯(有关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歌)的地方去。 阿买凯大约唱到半夜左右,人们便分成两边,接亲人站一边(有的是本家姊妹站一边,才接进来的新嫂子站在一边,接亲人站在本家姊妹后面),新娘家的站在另一边,新娘坐在中间,两边轮流唱,内容主要是牧羊、剪毛、擀毡,劝新娘披毡出嫁。新娘的唱词主要是拒绝披毡。接亲人便把一件新披毡扔给对方,对方接后又抛回来,接亲人又扔过去。 如此往返三次之后,对方将披毡给新娘披上,表示姑娘已经是男方家的人了,于是姑娘痛哭流涕。接亲人这才回去休息。第二天天亮,媒人催促发亲,新娘随接亲人前往男方家。
彝族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否则将来也遇上同样的灾难。 妇女怀孕后不吃雌性家畜的肉,不吃兔子,不吃鸭、鱼、猪尾巴等。 妇女忌送自己的首饰、衣服给别人,否则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 孕妇忌马缰绳,否则腹中胎儿超月不产,如同马一样怀胎十二月。 孕妇忌跨秤砣,否则胎儿畸形,或成肉团,甚至此后不会再怀胎生育。 产妇忌吃母猪肉和菜油,否则孩子会发“母猪疯”(癫痫)和得皮肤病。 产妇忌吃大甑饭,否则孩子将来会从事苦力劳动而一生气喘吁吁。 孕妇就餐时忌换碗,否则胎儿将成大肚汉。 已婚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只能在婆家生育。 产妇用的碗要反扣着,否则孩子常吐奶,成人后不聚财,是败家之辈。 织布染色时禁止孕妇人内或在场,否则织品难上色或易掉色。 铁匠熔铁水倒铧口时禁止孕妇在场,否则铁水倒不出或铸不成铧口。 漆匠煮桐油时忌讳孕妇看见,怕起火,或油起团结块,或上漆不利。 孕妇忌坐门槛,忌跨炉灶,忌走开山、伐木、修理、埋人等处。 产妇忌去神前庙后,忌参加送祖灵仪式中为儿女求富贵的道场。
布依族迎送亲礼仪以镇宁县扁担山一带和六盘水的蟠龙一带较有特点。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称男性接亲者为“报古”。是时,男方家派两名男青年带母鸡一只、酒一壶、糖一包到女方家去。待女方家杀鸡祭祖、设宴招待之后,就拿起女方家事前用八升糯米(约四十斤)打成的两个大粑粑,跑回家供祖。当地布依族把这叫做“报古新好正”,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报古抢粑粑”。 所谓“抢”,就是两位男青年所拿的粑粑不是从女方家人手中接过来的,而是他们悄悄看准粑粑所在的地方,然后趁大家吃饭时不注意,拿起就跑。出门时,女方寨上的孩童手拿桐子果、苦楝果、泥巴一路追打他们,直至把他们“赶出”本村地盘之外。而他们对孩童的追打,概不还手,反而认为孩童追打越凶,就越吉利。 据《镇宁县志》载:“夷族结婚,日期既定,以公公或亲戚中之年长者二人,少女一人带鸡一只,酒一壶去接。女方村中孩童群集村外,以苦楝子、稀泥、水枪等物投掷接亲者,日打报古。”女方家在两位男青年“抢”走粑粑后,开始发亲。发亲时,新娘由本寨姊妹送出本村土地,然后由两名伴娘陪同前往男家。 六盘水蟠龙一带的布依族迎亲时,要带六歌郎(六位歌手)和一接亲娘。这六歌郎除了大歌郎要求年纪大以外,其他歌郎均要求年轻漂亮。他们到女方家主要是应酬女方家的各种对歌。接亲娘要求结过婚、父母双全,同时也会唱歌。她到女方家主要是接新娘,同时也应酬一些对歌。待新娘出门上路时,她要走在前面引路。